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径探索与研究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Research Travel Path with the Theme of “Inheritance of Rattan Weaving Skills”
DOI: 10.12677/ass.2025.142168, PDF, HTML, XML,   
作者: 郑仁君: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陈传佑: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系,贵州 贵阳;杨佳钰, 徐婼岚: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贵州 贵阳;向芮婕: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系,贵州 贵阳;陈国涛, 杨 洁: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郑 凤: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会计系,贵州 惠水
关键词: 非遗传承藤编技艺研学旅行路径探索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attan Weaving Techniques Study Tour Pathway Exploration
摘要: 文章深入探索了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径,旨在解决藤编技艺面临的传承断层与市场萎缩等困境。通过阐述藤编技艺的独特魅力与经济价值,揭示了其作为非遗项目的重要性。文章研究聚焦于娄山关藤编,这一源自贵州遵义板桥镇的非遗瑰宝,历经百年传承,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支柱。研学旅行模式被提出作为藤编技艺传承的新思路,通过实地考察、技艺学习、工作坊体验和文化交流等多元活动,使参与者亲身体验藤编技艺,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另外,文章构建了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衡量研学旅行的技艺掌握程度、文化传承意识提升及满意度,确保了教育目的和文化传承效果的实现。文章研究不仅为非遗藤编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模式,也为教育改革与社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Abstrac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study tour pathway themed arou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attan Weaving Techniques”, aiming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rattan weaving, such as the disrup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market decline. By elucidating the unique charm and economic value of rattan weaving techniques, it highlights their significance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Loushanguan Rattan Weaving, a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reasure originating from Banqiao Town, Zunyi, Guizhou Province, which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centuries and has become a distinctive pillar of the local economy. The study tour model is proposed as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inheritance of rattan weaving techniques, enabling participants to experience rattan weaving firsthand through diverse activities such as field visits, skill learning, workshop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reby fostering interest in and respect for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measure participants’ mastery of skills,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wareness,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study tour, ensuring the achievement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attan weaving techniques but also injects new impetus into educational reform and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郑仁君, 陈传佑, 杨佳钰, 向芮婕, 徐婼岚, 陈国涛, 杨洁, 郑凤. 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径探索与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653-6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68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犹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与文化多样性[1]。非遗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它们作为社群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上。通过非遗的传承与发扬,社群成员能够共同分享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彼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非遗也是艺术创新与审美表达的源泉,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为艺术领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活力。此外,非遗还具备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转化为文化产品与服务,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藤编技艺,作为众多非遗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2]。藤编技艺以其独特的材料选择、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实用的生活功能,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藤编匠人们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藤条、竹篾等天然材料,通过巧妙的编织手法,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藤编制品。这些制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更成为了家居装饰与艺术品收藏中的佼佼者[3]。藤编技艺的精湛与独特,不仅体现了世代匠人的匠心独运,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文化的冲击,传统藤编技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技艺传承断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加之藤编技艺的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导致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许多曾经辉煌的藤编工坊逐渐凋零,技艺精湛的藤编匠人也日益稀少。同时,市场需求萎缩也是藤编技艺面临的一大困境。随着现代工业产品的普及与消费观念的转变,藤编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导致藤编技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此外,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也是藤编技艺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藤编技艺的学习与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年轻一代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快节奏、高回报的现代职业,导致藤编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4]

面对非遗藤编技艺传承所面临的严峻困境,我们不得不深刻认识到,探索并实践新的传承模式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为非遗藤编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5]。研学旅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活动,它更是一种深度的文化体验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体。通过组织学生或公众深入藤编技艺的发源地,让他们亲身体验从选材、编织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实践中促进技艺的口传心授,有效解决技艺传承断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仅能够学习到藤编技艺的精髓,更能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除了对技艺传承的积极作用外,研学旅行还能在教育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动手参与,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社区发展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的引入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提升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升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社区的文化凝聚力与自信心。这种文化自信的提升,将为非遗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藤编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为非遗藤编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更在教育创新与社区发展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与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研学旅行的推动下,非遗藤编技艺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本文旨在深入探索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径,通过分析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构建一套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又能有效促进藤编技艺传承的研学旅行模式。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对非遗藤编技艺传承路径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实践。

2. 非遗“娄山关藤编”简介

娄山关藤编(也被称为“板桥藤编”),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中国贵州省遵义市板桥镇娄山关村,这一地区因其丰富的竹木资源,特别是大片的方竹和青藤而闻名。藤编在这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成为了娄山关村的一张“金字招牌”。

Figure 1. Loushan Guan rattan weaving products

1. 娄山关藤编产品

娄山关藤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一位名叫周先文的当地农民从四川学得藤编技术,回乡后带动了娄山关社区及板桥镇周边村寨兴起藤编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藤编技艺逐渐在娄山关地区生根发芽,形成了板桥古镇藤编一条街,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藤编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一般要经过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都需要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耐心,才能制作出工艺精美、透气吸汗、造型美观、式样高雅的藤编制品,如图1所示。这些制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因其独特的色泽和质感,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工艺品。

在娄山关地区,藤编技艺的传承一直备受重视。许多手工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藤编,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掌握了这门技艺的精髓。马天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10岁开始学习藤编,如今已59岁的他,不仅是藤编技艺的行家里手,还是娄山关藤编协会的会长。他牵头组建了藤编协会,并成立了藤编协会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使得娄山关藤编在品质上得到了保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品牌。然而,藤编技艺的传承也曾面临过困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这种费时费力且收入不高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娄山关社区和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通过展销会、藤编比赛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当地藤编手艺人不断开发新产品,吸引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娄山藤编。同时,他们还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使得藤编制品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随着娄山关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兴起,板桥藤编成为了当地的热门特色旅游商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藤编产业,他们有的是返乡人员,有的是家庭主要劳动力,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学习藤编技艺,马天志等手工艺人都会倾囊相授。在他们的努力下,娄山关藤编技艺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如今,娄山关藤编已经走出了大山,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品牌。藤编制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藤椅、藤床到现代的藤编装饰品、藤编艺术品等应有尽有。这些制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到了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娄山关藤编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智慧和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艺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更多的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便利。

3. 研学旅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3.1. 研学旅行概念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是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借助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7]。研学旅行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化探访、自然科学探索、科技创新体验、艺术与文化熏陶、传统手工艺学习等。在实施方法上,研学旅行通常采取小组探究、团队合作、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例如,在历史文化探访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历史遗址的实地考察,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自然科学探索中,学生可以参与科学实验和生态观测,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此外,研学旅行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操作、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游历中学习,在学习中游历。

研学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作用[8]。首先,它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其次,研学旅行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和阅历,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自然和人文历史。此外,研学旅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研学旅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研学旅行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2. 国内外研学旅行案例

在国内,研学旅行已成为连接课堂与现实生活、传承文化与创新思维的桥梁[9]。安徽马郢社区的劳动教育实践是一个典型的国内研学旅行案例。环球文旅集团依托马郢社区的丰富资源,如行知农场、行知二十四节气客栈等,精心设计了一套以躬耕实践为主的农耕文化主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过程,还能参与传统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增强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贵州的三农知识及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劳动教育实践案例也颇具特色。贵阳市白云区云城中学组织的一次研学旅行活动,将学生带入了石龙村这个充满乡土气息和少数民族风情的乡村。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三农知识,还参与了非遗手工体验、乡村趣味体验等活动,如学习制作苗族银饰、参与乡村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还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相比之下,国外的研学旅行则更加注重文化、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10]。哈佛大学的“绿色校园”研学旅行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水资源保护等环保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项目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牛津大学的“博物馆研学”项目则更加注重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学生们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的过程中,通过参加讲座、导览、互动体验等形式,深入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为未来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京大学的“科技研学”项目则更加注重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参观科技企业和实验室的过程中,通过参加讲座、实验、实践操作等形式,深入了解科技产品的研发过程和技术原理。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科技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好奇心,为未来的科技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融合的内在逻辑

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融合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角度来看,研学旅行为非遗提供了一个动态、活态的传承环境。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智慧和社会认同。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和体验非遗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表演艺术等,从而加深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这种直观、生动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进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研学旅行中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非遗的制作和表演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其次,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在育人价值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研学旅行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非遗传承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非遗融入研学旅行中,不仅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研学旅行中设置非遗工作坊、体验馆等场所,让学生亲手制作非遗产品、参与非遗表演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也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非遗融入研学旅行中,可以为学校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教育向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发展。同时,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也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社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例如,通过组织非遗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推动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融合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育人价值的高度契合以及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

3.4. 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融合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生活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学习与旅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和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将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不仅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首先,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的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学生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尊重,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基石。

其次,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非遗技艺和文化背景,这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和学习,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此外,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的结合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随着研学旅行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这不仅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支持,还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

综上所述,研学旅行与非遗传承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拓宽他们的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繁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种结合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径设计

4.1. 目标群体定位

在策划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时,我们首先明确了目标参与者的定位。本研学旅行旨在吸引广泛的群体参与,具体包括:

1) 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学生是本次研学旅行的核心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藤编技艺,他们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 教师:教师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还能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融入非遗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3) 手工艺爱好者:对于热爱手工艺、渴望深入了解藤编技艺的人来说,此次研学旅行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4) 文化工作者与研究者:他们可以通过此次旅行深入了解藤编技艺的现状与传承情况,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4.2. 路径规划

1) 地点选择

为了确保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果,我们精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娄山关藤编技艺发源地(传承基地)——贵州省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社区作为研学目的地,如图2所示。该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藤编文化资源,还汇聚了众多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全方位、深入的学习体验。

(a) (b)

Figure 2. Research base of Banqiao town

2. 研学基地板桥镇

2) 活动内容

a)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环节是我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与观察,让参与者深入探索藤编技艺的精髓。为此,我们精心安排了前往藤编技艺发源地或传承基地的行程,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近距离地接触并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在这次考察中,参与者将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藤编技艺的历史渊源,从其诞生之初的朴素实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再到如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我们还将引导参与者深入了解藤编技艺的发展现状,包括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护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他们对藤编技艺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b) 技艺学习:技艺学习部分,我们特别邀请了当地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亲临现场,为参与者带来一场生动而精彩的藤编技艺演示。这些手工艺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热情洋溢,他们将毫无保留地展示藤编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从选材、切割、编织到最终成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与智慧。在演示之后,手工艺人还会亲自指导参与者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藤编的乐趣与挑战,如图3所示。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参与者将逐渐掌握藤编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为自己的藤编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c) 工作坊体验:为了进一步提升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和创作热情,我们还特别设立了藤编工作坊。在这个工作坊里,我们为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工具,确保他们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参与者将亲手完成自己的藤编作品,无论是实用的篮子、椅子,还是装饰性的挂件、摆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将让参与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藤编技艺的魅力与价值。

d) 文化交流: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我们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与当地手工艺人、居民等深入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通过与手工艺人的对话,参与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藤编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通过与居民的互动,参与者则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宝贵的文化交流经历将让参与者受益匪浅,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Figure 3.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3. 学员参与研学活动

3) 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文化传承效果,我们精心构建了一套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技艺学习方面的成果评估,还深入到了文化传承意识的提升以及参与者对整个研学旅行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力求对研学旅行的效果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量。

a) 技艺掌握程度: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目标之一,技艺掌握程度的评估至关重要。我们主要通过考核参与者的藤编作品质量、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熟练度和创新性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具体来说,我们会根据作品的工艺复杂度、美观度、实用性以及是否融入了个人创意等因素,对每一件藤编作品进行打分;同时,还会通过现场操作测试,观察参与者在藤编技艺上的熟练程度和创新思维。

b) 文化传承意识提升:除了技艺学习之外,研学旅行还肩负着提升参与者对非遗文化认识和传承意识的重任。为了评估这一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观察记录等多种方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围绕参与者在研学旅行后对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态度变化以及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等方面展开;观察记录则侧重于捕捉参与者在研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互动情况。

c) 满意度调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研学旅行的效果进行更全面、科学的评估。为了评估研学旅行对非遗藤编技艺传承的效果,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针对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教师和当地藤编艺人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技艺掌握程度、文化传承意识提升、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以全面了解研学旅行的实际效果。我们选择了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教师和藤编艺人进行深入访谈。通过访谈,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对研学旅行的看法和感受,以及研学旅行对他们技艺掌握、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参与式观察,记录了学生在实地考察、技艺学习、工作坊体验等环节中的表现和反馈。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研学旅行对学生技艺掌握程度和文化传承意识的影响,以及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通过多元式的评价对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学旅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为后续的优化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4) 反馈数据分析

研学旅行的效果与满意度评估结果显示出其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贡献,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研学旅行持正面态度。具体而言,约12.73%的家长表示“非常满意”,认为研学旅行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45.51%的家长表示“满意”,认为研学旅行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39.67%的家长持“一般满意”态度,认为研学旅行在某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而仅有少数家长(约2.09%)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他们主要对研学旅行的内容、费用或组织安排等方面存在不满。

在学生满意度方面,以研学游为例,受访出游者对于研学游的方便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度评分高达86.6分,显示出研学旅行在组织和安排上的便捷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然而,全流程服务满意度和价格合理性满意度评分相对较低,分别为85.6分和86分,这反映出研学旅行在服务质量、活动安排以及价格设定等方面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全流程服务中,学生希望增加更多有趣的互动和实践环节,以提高研学旅行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此外,研学旅行在课程内容与形式、活动安排与组织、价格与费用以及安全与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多样,活动安排不够紧凑合理,价格较高,且在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方面还有待加强。为了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的效果,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研学旅行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学生兴趣和需求的结合,提高研学旅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需要关注价格与费用的合理性以及安全与保障的重要性,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以“非遗藤编技艺传承”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路径的探索,提出了一条具体的将“娄山关藤编”非遗技艺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道路,展示了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该路径不仅打破了传统技艺传承的局限,使学员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传承藤编技艺,还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将藤编技艺纳入研学旅行项目,不仅拓宽了技艺传播的渠道,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开展长期跟踪研究,观察研学旅行对参与者长期行为、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验证模式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另外,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传播藤编技艺,探索VR、AR等技术在研学旅行中的应用,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总之,本文的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为教育改革与社会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谢陆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校本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11): 107.
[2] 杨露雅. 小藤条编出好日子[N]. 陕西日报, 2024-01-15(008).
[3] 白盈盈. 贵州三穗竹编技艺及其生态智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23.
[4] 彭韵琪, 杨玲尧. 现代化语境中手工技艺的生存与发展——以崇州怀远“藤编”为例[J]. 传播与版权, 2020(9): 154-156.
[5] 张明礼, 何子妍. 研学旅行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基于地理教育类三大期刊的文献分析[J]. 地理教学, 2024(19): 50-55.
[6] 郝迎庆. 基于STEAM理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7] 魏晓虹, 钱思宇. 活化与传承——非遗研学旅行模式与意义解读[J]. 晋中学院学报, 2023, 40(2): 43-50.
[8] 袁振杰, 谢宇琳, 何兆聪. 主体、知识和地方: 一个研学旅行研究的探索性理论框架[J]. 旅游学刊, 2022, 37(11): 14-26.
[9] 陈素平, 罗盈科.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综述[J]. 长沙大学学报, 2024, 38(3): 61-70.
[10] 章静波. 日本教育旅行对我国研学旅行的启示[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1, 34(1): 76-8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