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天井’两字连用最早出自于苏州,在《孙子兵法》里有‘天堑’、‘天坑’、‘天井’的记载,指的是兵家忌入的险恶境地,‘天井’一词在典籍中,原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1]天井院落作为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组成部分,外观类似于北方建筑中的四合院,由于院落的中心是一处完全敞开的空间,从空中俯瞰,形似井口,因而得名。天井院落的形成是古徽州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徽州地区地形崎岖,不宜发展农业,为了谋求生存,男性大多选择外出经商,只有妇女老人留守家中。出于安全需要,民居通常被修建得墙高院深,这便造成屋内光线不足,天井就起到采光的作用。另外,徽州地区降水丰沛,天气闷热潮湿,为了保证良好的居住体验,民居内必须要透气、通风,排水。天井作为敞开的空间,便能发挥此类作用。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通常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三面围合的形式,即天井一面靠墙,其余三面倚靠房屋;另一种是四面都被房屋所包围。简而言之,天井建筑演变的历史轨迹源远流长,是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核心空间。
2.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美学特征的影响因素
建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其产生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呈现出的美学特征主要是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文因素是决定因素,从始自终参与了天井的美学特征的形成,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井集中表达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精神。同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鲜明个性,影响了天井的外观形态及总体布局,对天井的美学特征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2.1. 人文因素
2.1.1. 徽商重视财物的世俗价值观
徽商重视财物的世俗价值观促进了天井的产生。现存的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由徽商修建,因此它承载着徽商的世俗价值观。徽商鼎盛于明清时期,在明朝中后期徽州地区经商出现热潮,一度出现“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局面。所谓“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银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2]。虽然许多的徽商取得了成功,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是靠求食于四方获得的,因而他们深知财物来之不易,对财物十分珍视,讲求财不外流。那么如何在民居建筑中实现聚财的目的呢?徽商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水源就是财源,天上下雨下的是金子,天上飘雪飘的是银子,因此需要将雨水收集起来,民居中天井这一单体构造就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因为天井位于房屋的中心,雨水从四周汇入天井中,这意味着大量财富汇聚于房屋内,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如《八宅明镜》所言:“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3]雨水通过天井流入屋内,这意味着财源滚滚而来,因而,天井建筑背后蕴含着徽商聚财的思想。
2.1.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天井建筑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尤为显著。徽商号称“儒商”,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他们将儒家思想也渗透到建筑细节中。“儒家‘天人合一’是认为宇宙人生、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关联、和谐、平衡,并且是有序运动的一种思维模式。”[4]儒家所指向的“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第一,“天人合一”指人与万物一体。人与万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种,在世界上处于平等地位。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儒家极力反对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徽州人将这种价值标准投射到建筑中,就会表现为在住宅内修建起沟通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空间。第二,“天人合一”指天道和人道同一。道在儒家文化语境中主要指规律的意思,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源,万物存在之根据的存在,人与万物都需遵循这个道。虽然人与其他物种在存在形态上千差万别,但是从道这个角度来看是同一的。既然人与万物的本源都是共同的道,他们有着生命的共通性,那么人就可以通过接天地之灵气,享万物之滋养,进而丰富自身的生命内涵,实现尽心知性,把握天道的人生理想。第三,“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天休命”,又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裁成天地之道”,自觉参赞天地之化育。因为人与万物从道的角度看同根同源,所以,人就具备认识道与领悟道的可能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道来指导现实生活。那么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人们如何实现人与天地之道相通呢?充满智慧的徽州人在住宅内修建了一个能够与自然进行交流的完全向外敞开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天井。天井外有蓝天、白云、阳光、清风和雨露等自然景观,天井内有山石草木的人造景观,二者遥相呼应,“天”、“人”进而建立起畅通无阻的联系。人们在家中便可以尽情欣赏自然界的风光旖旎,在一方狭窄的空间内便能领略无限天地。由于天井的存在,人能够突破有限的空间限制,感悟天地之道,人生之道,宇宙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催生了天井建筑的形成。
2.1.3. 儒家礼仪文化
天井的空间布局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徽州地区是儒学大师朱熹的故里,因此徽州人一直生活在儒家礼仪文化浸润的环境中,他们建造的房屋自然而然也表现出儒家礼仪文化的特征。儒家礼仪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礼字,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强调“克己复礼”的工夫,注重将礼落实在践履的工夫之上,突出礼作为修身规范的道德实践意义。就是说人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长幼贵贱,亲疏有别。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规范,人们需要各守其礼,严格按照其身份地位所遵循的秩序规则去思考行动,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样,整个社会便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便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儒家这种礼仪文化无时无刻渗透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对天井院落布局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从微观上看,每一栋民居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天井位于前后房屋的正中间,两侧则是厢房,方正对称,布局规整严谨。并且民居内部厢房的分配必须遵循上下尊卑的传统观念,家族中的长者居住在靠东侧的厢房,晚辈则居住在靠西侧的厢房,形成严明的“礼制”。从宏观上看,天井院落构成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单元,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三面围合的形式,即天井一面靠墙,其余三面倚靠房屋;另一种是四面被房屋所包围的形式,天井这种外观形态的差异实质上反映出民居主人身份地位的差异。尤为典型的例子是皖南地区的西递古村落。西递古村落众多民居的主人都是官员,但是他们的官职高低不同,民居的天井形态就存在差别。例如膺福堂的主人是清代的户部尚书胡尚熷,地位十分显赫,其房屋的天井院落就采用四面围合的形式。而大部分民居的主人官位较低,天井院落大多呈现出三面倚靠围墙的形式。天井的布局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当,使得人们能够以“礼”待人,安分守己,彰显出了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
2.1.4. 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气论”思想
徽州古民居建筑开始于巢居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的徽州人在修建民居时十分注重房屋的选址,朝向,风水等因素。天井的布局因而也与中国传统风水学中“气论”思想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气”的概念源于《周易》,《易经·乾卦第一》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在气论的形成过程中,古代许多哲学著作如《老子》《庄子》《荀子》《春秋繁露》都有所提及。尤其是汉代以后的哲学家,宋明理学家朱熹、二程和张载等围绕理气问题讨论较为深刻。总体来看,“气论”思想认为气是永恒不灭的,其自身不断生成变化,同时又能对生命起支撑作用,主宰万物之生灭,是宇宙之变化的根据,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贯穿始终、举足轻重的范畴。首先,“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无所不在、弥漫甚至充满整个宇宙天地,构成古人生活世界的基本背景;其次,“气”作为古代哲人争论不休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古人把握和想象宇宙世界的基本观念。它在各个领域,引导、规范、塑造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遍布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宋明理学的杰出代表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朱熹认为理、气有着形而上形而下、理本气末等区别,但二者又是“不离不杂”的,理在气中,二者合构而成万物之体,互不相离。在他看来,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世界万物之资具,理要依托气而存在,世界上没有无气之理。宋明理学探讨的“理气”“气禀”“气质之性”“圣贤气象”“理势”这些概念,后来都逐渐进入日常生活,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徽州人的思维习惯。因此,徽州人在修建民居过程中注意对气的利用,在民居中保留一处藏风聚气之所——天井。天井的修建使整个民居建筑呈现出围合的样式,因而成为气场聚集之处,如此一来整个村落就能够汇集宇宙之灵气,因此天井这一建筑形式蕴含着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气论”的思想。
2.2. 自然因素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孕育而成的,民居中的天井建筑也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徽州山多林密的地形条件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天井的设计产生影响,因此,自然因素可以归结为影响天井的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素。
2.2.1. 地形因素
徽州自古以来是山多田少,山岭崎岖,“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5]。这种多山,河谷纵横,山水环绕,耕地数量有限的恶劣自然环境决定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以群落的方式聚集。如此一来,位于民居中的天井自然成为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单元,其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古村落中,使得民居建筑群总体上分布协调均衡。
2.2.2. 气候因素
徽州地区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也影响着天井的美学特征。徽州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湿热性气候,雨量丰沛,空气湿度大,闷热潮湿。为了排水通畅,保持屋内环境干燥,提升居住体验,天井通常设计成下倾斜式,雨水便顺着下倾斜式屋面向屋内流去,这样雨水从四面汇入天井下方,俗称“四水归堂”,素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同时天井四周都是高大墙体,这种下倾斜式的设计视觉上更有层次变化,避免了周围高大墙体给人造成呆板的印象,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3.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美学特征
建筑是自然,艺术,人文等因素的表达载体。著名学者熊明在《建筑美学纲要》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受众对建筑的欣赏次序,一般是从感觉外在的形式美开始,进而进入对建筑功能,自然环境,人文意蕴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因此,对建筑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外部的形式上,还要从其美学内蕴中去感知。只有深入把握天井的美学特征,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内蕴。天井在发展过程中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因而表现出多维度的美学特征。
3.1.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角度看:天井表现出秩序井然的布局美
天井的布局美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层次分明的空间界面,变化有序的空间形态。
3.1.1. 主次有序的空间布局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格局大部分是标准的三合院,“天井厢房夹厅堂”。“当两个标准三合院在纵深方向对接时,根据天井位置和布局形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种常见类型:‘回’型、‘H’型、‘日’型等。”[6]民居内部空间布局围绕厅堂组织,厅堂是民居的主要部分,面积大,与天井直接联通,是一家人聚会、待客、祭神拜祖的场所,因而是全宅的中心。与此对应,厅堂两边为厢房,面积小于厅堂。天井位于整栋民居的中轴线上,高度略低于四周围墙,呈现出狭长的一字型。整栋民居建筑围绕天井而形成了主次有序的中轴对称布局。民居内部空间主次分明,突出了主要建筑,井然有序,庄严宏美,彰显主人权威,展现伦理次序。同时在大小比例方面均衡和谐,协调统一,整体与局部互相映衬,给人以平衡沉稳,秩序井然的美感。
3.1.2. 层次分明的空间界面
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界面是民居实体建筑的部分与外界空间相互接触的交界处。通过这个界面人们在视觉触觉上可以将外界空间与民居实体建筑部分区分开来,起到这种分界作用的界面就是天井。由于天井界面的存在,在天井下方只有与其对应的区域完全露天,其余部分空间均处于隐密状态。露天区域由于光照更为充足,较为明亮,隐秘部分则接受的光线较少,较为阴暗,一明一暗,一实一虚,界限清晰。西方著名美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美在于杂多的统一。天井作为空间界面,既打破了民居建筑完全封闭的状态,减少了建筑实体充满建筑空间而带来的单调僵硬的感觉,同时又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交流互动。天井将外面丰富的自然风光与屋内有限的人文景观联系起来,内外两处不同空间相互交融,实现了明暗,虚实,内外的统一。随着房屋主人需求的不断变化,他们往往在天井院落中种植一些植物,摆放一些假山,奇石等景观小品,为天井空间增添了丰富的自然元素,使居住者感受到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美感。
3.1.3. 变化有序的空间形态
建筑的空间形态一般是指构成建筑空间的各个形态要素,诸如空间形式,空间尺度等要素。建筑的空间形态若变化过多则显得杂乱无章,若毫无变化又略显呆板。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由于天井的存在,其内部空间形态富有节奏变化,形成由入口处的实空间到天井处半室外虚空间的转换。这种空间形态的起伏变化往往使行走在其中的游人感受到动态的韵律美。在晴朗天气时,天井正中央开阔敞亮,天井两侧的厢房则较为幽暗,富有明暗交错的美感;在微微细雨时,天井下方能够听到点点雨声,民居的其他空间则显得十分静谧,富有动静结合的美感。由明至暗,由动到静,由狭小到开阔,由天井的空间布局带来的时空变换的美感,在徽州民居内部被完美地演绎。
3.2. 从建筑的虚实关系角度看:天井表现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3.2.1. 空间虚实相生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井空间不仅具有很多实用功能,而且具有有无相生的审美功能。有无相生的思想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二者相互依存。但是在有无范畴中,无是根本,万有要以无为根据。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就是实体空间与虚空间相互依存。室内空间是实体空间,室外空间是虚空间,有无相生的思想体现在过渡的中介空间天井中。天井空间无任何遮挡,完全敞开于天地之间,如同画布中的一块留白区域,它使得民居建筑中的虚实空间相互交错。以实体墙面围合虚空间,形成了天井,通过天井构建起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联系。由此,实体空间与虚空间相辅相成,相互映衬,使得民居建筑的空间更有层次感,充满灵动的感觉。当我们行走于徽州建筑内部空间时,虚实空间的变化,往往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印象,这种美感净化着人们的心灵,营造出和谐美好的氛围。
3.2.2. 意境虚实相生
意境是由客观事物所构成的环境能够引起审美主体情感变化的一种境界。意境分为实境与虚境,实境是真实存在的,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需要借助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当人们身处某种意境中时,他的情感就会发生变化,会沉浸在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想象中,在审美对象中寄托自身的情感。在建筑体中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一般是由实境引发虚境,从而使接受者产生情感变化。其表现在建筑作品上,是参观者通过对实境空间的游览解读,自然而然产生了某种情感,进而将情感融入实际存在的客观事物中,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想象。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功能空间沿中轴方向发展,形成入口空间至半室外的天井空间,再到室内的连续空间序列,从而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当游览者陶醉于天井空间中时,可以观赏室内各种装饰景观,又可以仰望室外广阔无垠的天空,从而引发无限的丰富遐想,情感得到抒发,在情景交融中实现精神上的愉悦。
3.3. 从建筑的外在形式角度看:天井表现出简约朴素的形式美
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任何艺术部类里,华夏美学都强调形式的规律,注重传统的惯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类型化。着意形式结构的井然有序和反复巩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提炼出美的纯粹形式。”[7]因此形式美在华夏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建筑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井就表现出简约朴素的几何形式美的特征。徽州地区以山地为主,适宜修建住宅的区域较为狭小,而徽州人宗族观念极强,往往同一个大家族的子孙后代的住宅都聚集在一处,因此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村落中民居修建得十分密集。而天井的外观形态是方正的几何形,在密密麻麻的白墙黑瓦中出现众多方正的几何形的留白空间,给人以疏密匀称,刚直强健之感。同时方正的几何形线条简约明朗,这种独特的线条与结构,也让整个住宅风格显得多元化,充满了棱角分明的鲜活感,为民居建筑带来一种不规则的美感。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显著标志是马头墙,马头墙的外观结构类似翘首长空的马头,线条呈现出多层次的弯曲形状,因此与方正的几何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创造出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均衡效果。
4.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美学价值
天井作为特殊形式的审美客体,其表现出的美学特征蕴含着多维度的美学价值。充分发掘天井的美学价值,将天井的美学价值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能够赋予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与时俱进的新职能,使其在现代建筑中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4.1. 从审美主体与对象角度看:天井具备的美学功能
4.1.1. 对于审美主体而言
受儒家礼仪文化影响,天井建筑的总体布局规整统一,严谨对称,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平顺舒适,沉稳平静的感觉。徽州人经常外出经商,求食于四方,居无定所,在商海经历浮沉,受到重重束缚与阻碍,这种平静的体验能够使他们找寻到心灵的归属,能刺激他们的感官,唤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陶醉其中,进而感到精神愉悦。同时古徽州人又在天井下方栽种花草,营造出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在室内就实现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8],突出了自然美、生态美与家园感的有机统一。
4.1.2. 对于其本身而言
(1) 有利丰富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内蕴。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中原文化以及山越文化结合的一种产物,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美学内蕴。天井是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美学特征研究有利于丰富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内蕴。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各个单体结构都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先前学者对民居建筑中门罩,雕刻等单体结构的美学特征予以研究,从而使其美学内蕴得以彰显。天井的美学特征亦十分丰富,表现出秩序井然的布局美,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简约朴素的形式美,对以上这些美学特征的深入阐述也就丰富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内蕴。
(2) 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天井建筑的产生发展也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美学特征研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天井的产生受徽商聚财思想的影响,而且传承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礼仪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风水学思想,对天井的美学特征的阐述也就意味着揭示出了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4.2. 从当代建筑设计角度看:天井具备的实用功能
“适逢新时代新征程,中华美学亟须再出发,紧跟时代步伐,面向当下现实,把握人们新的审美需求,探索和回答在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这是中华美学面临的新形势,也是发展中华美学的必然选择。”[9]天井建筑是在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影响下而形成的产物,在新时代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立足现实,实现创新性发展。天井建筑的许多实用功能在现代建筑中已得到较好利用,其功能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2.1. 转变实用功能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承载着采光、透气、通风、排水等功能。但在当代,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科学技术进步带来了众多建筑材料的更新,天井的功能也因此而发生转变。现代公共建筑中为了留存天井空间的采光功能,一般用玻璃覆盖在建筑上方,这样既能够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又能防止雨水流入建筑内部,由此给居住者带来不便。伴随着这一空间形式的改变,天井空间传统意义上的透气,通风功能分别被窗户,空调所代替。窗户可以使室内空气流通,从而调节室内气候。空调相比天井的通风功能,则更能精准满足人们对温度的需求。同样,天井的排水功能则被排水管道所代替。在现代房屋建筑中,人们通常在天井上方添加一个可伸缩折叠的伸缩盖,这样可以同时享有室内室外两种空间。移动伸缩盖具有推拉折叠的功能,并具体细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以便房屋主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天气情况,实现自由开合。加装伸缩盖的天井空间就好像一个移动的阳光房,更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天气。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空间是一家人活动的公共区域,可以聚集人群。在当代建筑中人们利用天井空间这一特点,创造出一定范围的共享区域。天井在封建社会中是一家人休闲纳凉的场所,而当代建筑中的共享区域也成为人们在室内休息娱乐的绝佳之地。
4.2.2. 延伸原有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0]这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观照,对自然美规律的深刻把握。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处在城市中的人们为了生活愈加奔波忙碌,往往缺乏时间精力去寻觅与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但是人们又十分渴望在体验自然中放松身心,更愿意回归自然、接触自然,享受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的生活,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房屋过程中关照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着力塑造自然美的建筑空间,他们一般在天井空间中引入大量自然元素,深入挖掘审美功能。尤为突出的表现是,天井空间底部区域通常会种上绿色有生机植物,规划出一小片水池,小水池旁边再放上若干座位,布置一些假山奇石类的装饰物品,营造出一处安宁平静的休息区域,进而形成“屋内有景,景中藏屋”的景象,自然景观与房屋建筑融为一体,呈现出人文建筑与自然景物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这样体验者也能沉浸在充满生机,清新雅致的氛围中,在欣赏自然风光过程中缓解身心疲惫,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建筑师对天井空间的利用充分挖掘了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空间的造景功能。另外,天井区域栽种一些绿叶植物,搭配各种装饰造型打造出了舒适的微气候,形成一个微小但有丰富特色的人工生态群落,这能够改善室内微气候,提升居住体验。人们通过发挥能动作用,改造天井周围的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更好地满足自身的观赏以及实用的需要,这无疑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天井原有功能的拓展与延伸。
5. 结语
总之,在中华美学宝库中,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发挥着重要作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是建筑美学史,也是中华美学史的重要部分。天井作为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核心空间与标志性的构成要素,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丰富的美学特征。通过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天井的美学特征的深入阐述,了解其美学特征形成的自然因素及其隐藏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领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的独特魅力。最终,人们能够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天井的美学功能与实用功能,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参考,促进天井建筑与当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使天井建筑在当今时代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