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灵璧地区钟馗画传承与发展调研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ong Kui Paintings in Lingbi, Anhui
DOI: 10.12677/arl.2025.141014, PDF, HTML, XML,   
作者: 华新宇: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灵璧地区钟馗画传承与发展Lingbi Area Zhong Kui Painting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探讨了安徽灵璧地区钟馗画的创作起源及艺术特征。作为灵璧钟馗画的代表,尹氏钟馗画三代传承人皆延续了吴道子的传统创作方式,遵循严谨的师徒制度。其市场销售模式较为单一,一类为传统市场销售模式,另一类为“非遗 + 文创”的销售模式;经实地调研发现,灵璧钟馗画存在非遗传承人高龄化,年轻传承人日益减少,作品传播途径不畅,以及市场上充斥着仿作的问题。面临市场变化和文化传承的挑战,若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措施,灵璧钟馗画依然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research,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reative origi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Zhong Kui paintings in Lingbi, Anhui. As representatives of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s,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inheritors of the Yin family’s Zhong Kui paintings have all continued the traditional creative style of Wu Daozi and follow a rigorous apprenticeship system. Their marketing models are relatively simple, with one being the traditional market sales model and the other be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ultural and creative” sales model. Through field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s have problems such as the ag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ors,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young inheritors, the poor dissemination channels of works, and the flooding of imitations in the market.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market change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s are still expecte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文章引用:华新宇. 安徽灵璧地区钟馗画传承与发展调研[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1): 77-88.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1014

1. 引言

钟馗,这位深植人心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的古往今来始终被赋予辟邪的神力。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有倾心钟馗画的传统。开元年间,玄宗患病,夜间梦见钟馗捉鬼,醒后病即痊愈,随即召画家吴道子据自己梦中所见钟馗形象作《钟馗捉鬼图》,镂版印刷,广传天下,故引领了民间仰慕钟馗神威之风,百姓纷纷在自家门壁挂画以祈求安宁[1]。在北宋时期,吕原明所著的《岁时杂记》中记载了民间家家户户悬挂钟馗像以驱除不祥之气的习俗,钟馗画在民间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加深。直至清代乾隆年间,这一风俗不仅未曾中断,反因瘟疫流行之时,钟馗驱邪的形象被民众用来驱瘟除灾,被赋予了新意[2]。人们以钟馗图驱疫避灾,日后更将悬钟馗像的习俗不断转化,成为端午节的庆祝方式沿袭至今。灵璧钟馗画,其研究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以此窥见安徽灵璧地区文化和历史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走访调研灵璧钟馗画传承人,试图研究灵璧地区钟馗画的起源与传承及未来发展。

2. 灵璧钟馗画的历史溯源

流传于民间的灵璧钟馗画,又称为灵璧判官,源自唐朝,跨越宋、明、清各朝代,至今仍广受欢迎,既保留着中国传统深层精神的艺术形式,更具独特的民情风韵,它根植于乡土故里,寄情于民俗,经过民间画师的再创造,形成了灵璧钟馗画特有的艺术风格[3]。钟馗天资聪慧,学问渊博,正直无私,自幼便显示出过人的才能。唐代武德年间,他背井离乡赴京赶考,但因相貌被歧视而落第,悲愤之下撞头自尽。皇帝得知后,特赐官服下葬。查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马骤发起、后由继任者吴嵩主持纂修的《灵璧县志·艺文志》《外纪附》部分(见图1),有条记载说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游历骊山时不幸患上脾病,久治未愈。一夜之间,皇帝梦见一个英武的大汉捉到一只小鬼,并剜出鬼的眼珠食之。大汉自称是不幸落榜的进士钟馗。随着这个梦,皇帝病即刻痊愈。为了纪念这个事件,唐玄宗命令宫廷画师,如吴道子及其弟子,创作出梦中钟馗捉鬼的形象,将这幅画挂在宫中以驱邪保平安,并尊称钟馗为“镇宅圣君”“万应之神”。灵璧作为钟馗画发源之地的扬名,与画家杨斐和龚开息息相关。宋代画家杨斐,继承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于当地的泗滨地区各大庙宇中绘画,且他在灵璧停留绘制作品的时间较长,期间也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钟馗画创作手法传授给了当地的学生,从而为灵璧钟馗画的发展作了铺垫。随着文人画家的频繁交游,吴道子创作的钟馗画很快便传入了灵璧。到北宋元祐年间,许多民间画家汇聚于此地,进一步确立了灵璧钟馗画稳健厚重的传统特色。南宋时期淮阴的画家龚开对灵璧钟馗画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龚开虽生活在元朝初年,拒不为元朝效力,但他热衷于绘制钟馗捉鬼的画面,他的作品笔法自由,布局巧妙,充满了灵动与趣味。灵璧当地的画家深受其艺术风格的影响,钟馗画的形象逐渐演变为更为奇特和新颖的风格(见图2)。

Figure 1. A record of the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 in the old “Lingbi County Annals” that still exists at Yin Tingting’s home, 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 (after scanning)

1. 现存于尹婷婷家中老《灵璧县志》中关于灵璧钟馗画的记载,笔者摄

Figure 2. Gong Kai’s “Zhongshan Tour” is now housed in the Freer Art Museum in the United States

2. 龚开所作《中山出游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3. 灵璧钟馗画的特点

灵璧钟馗画以其鲜明的人物特征和对正义及勇气的映射而受到赞誉。画中钟馗被塑造为一个雄壮,刚毅的官员,其高大的身姿和严肃的神情是其标志性的形象特质。他常被画成身着官服,手持能驱邪的法器,如宝剑或判官笔,从容中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威严。画作特别强调了钟馗深邃、威严的眼神和其宽阔的面孔,通过夸张的方式凸显这些特征。在色彩运用上,灵璧钟馗画的钟馗服装必须是朱砂染色,不能是蓝袍,绿袍,黑袍。原因在于明清以后《钟馗嫁妹》已逐渐被京剧、徽剧、川剧、滇剧等搬上戏剧舞台,其中的钟馗装扮就是着红袍的判官形象,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热烈、张扬、大吉大喜,完全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4]。(蓝衫是秀才书生的装扮,太文弱,不可能是提鬼英雄;黑衫,虽然符合国画艺术之道、但色调过于阴暗、无吉祥之气,不符合民俗审美习惯与夙愿;绿衫,民俗使用很少,也未有特殊含义,且不符合民俗审美习惯。)此外,灵璧钟馗画采取了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以其简洁和直接的形式,融合了夸张和漫画的元素,为作品赋予了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远的表现力。画中的线条粗旷而流畅,勾勒出钟馗那威武霸道的形象。在细节之处,画家更是注重线条的韵律和动感,使钟馗搜鬼的动作显得格外鲜明。构图方面,画作多变而富有创意,不仅包括钟馗的单独全身像,还有他与鬼怪对抗甚至战斗的场面。这些布局展现出了既有张力又和谐美感的设计(见图3)。

Figure 3. Scene of Zhong Kui Fighting with Ghosts in Zhong Kui’s Painting, by Yin Tingting

3. 钟馗画中钟馗与鬼怪搏斗场面,尹婷婷作

灵璧钟馗画所用的材料十分质朴,如纸张和绢布以及各种天然颜料。技法上,则结合了绘画与书法的技巧,笔法刚劲有力,不仅彰显了钟馗人物的刚烈个性,也为作品带来了特有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灵璧钟馗画依托钟馗斩鬼除妖保佑人间平安的传说,采用双关语义、比喻、借物等手法,从多角度、多方面表达吉祥寓意,使钟馗画成为民众迎福纳祥、驱疫避邪的护身符[5]。例如,钟馗手执笏,指向天上飞来的蝙蝠,以“福自天来”作为寓意,或是钟馗手捧酒杯仰望蝙蝠,画题为“晋爵得福”。这样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灵璧钟馗画一种浓烈的乡土色彩和人情味,同时也增添了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从文化内涵来看,灵璧钟馗画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现,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民俗和信仰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钟馗是一位专门驱逐鬼怪的民间神祇。因此,钟馗画的制作和挂放往往蕴含着祝福安宁、驱邪避难的美好愿望。人们在节假日和重要时刻使用钟馗画作为镇宅之物,以此作为保护和吉祥的象征。随着钟馗画的传播和流传,钟馗的形象与故事深入民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展现了人们共有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寄托。

4. 灵璧尹氏钟馗画的创作及销售模式

灵璧尹氏钟馗画是现如今灵璧钟馗画的代表,尹氏家族钟馗画起源于尹玉麟,他自幼跟随其父尹学道、师叔翟光远学画,具有浓厚的家学渊源,师承传统的吴道子画风。他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形神兼具、神态各异的钟馗画。以《三破图》(见图4)《仗剑图》(见图5)《百馗图》最为著名。他创作的钟画被作为“灵璧馗酒”系列商标(见图6)。尹玉麟所画钟馗其形象特征:“钟馗圆目,须倒扎,满脸凶气,掌破伞,一足直,一足弯曲鞍朝靴,似在寻窥视间之恶鬼,既可凶又可亲,寓正气于狰狞形象之中。”可看出其较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钟馗画形象的优良传统[6]。尹玉麟老人在民国时期就以画钟馗而闻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灵璧县城继续能画钟馗的画者唯有尹老一人。其子尹友杰、尹友明兄弟为灵璧尹氏钟馗画第二代传人。二人既沿袭父辈传统作画技法与流程,又融入现代笔墨元素,画面不枯不殆,醇厚质朴,达到了一定艺术审美高度,可以说他们是灵璧钟馗画传承守护者,也是灵璧钟馗画的开拓者。如今尹氏钟馗画第三代传人尹德浩、尹婷婷承其衣钵,继续把尹氏画派发扬光大。

Figure 4. Yin Yulin’s “Three Breaks”

4. 尹玉麟《三破图》

Figure 5. Yin Yulin’s “Swordsmanship Picture”

5. 尹玉麟《仗剑图》

Figure 6. The old Lingbi Kui wine hidden in Yin Tingting’s home, 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

6. 藏于尹婷婷家中的老灵璧馗酒

尹氏钟馗画在造型上不究比例,但求神韵,英武中不乏儒雅,粗丑中不乏妩媚。尹氏钟馗画在创作模式上遵循吴道子传统画法,作品以墨线为骨,立造型之本,运用了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和柳叶描的手法展现衣褶等线条,圆转而有飘举之势,沿袭“吴带当风”的线条,气韵生动,英勇庄严,为传统钟馗画赋予时代特色,原真性地继承了钟馗画的精髓,浅描淡染,融汇诸家之长。

尹氏家族对钟馗画技艺的传承遵循着严谨的师徒制度。尹氏家族对钟馗画技艺的传承遵循着严谨的师徒制度。且在第三代传承人之前,尹氏钟馗画只传内,不传外,家族的长辈或者技艺比较高的成员会担当起教育的角色,传授给下一代钟馗画的细节技巧、色彩运用以及精神内涵等。年轻一代从小就开始接受训练,逐步从模仿到掌握,再到最终的独立创作。下面三张图片分别是尹氏钟馗画三代人所作的钟馗画,从中可以看出其三代人创作上的稳定性。在服装上尹氏家族遵循了灵璧钟馗画的传统画法,钟馗衣袍用朱砂染色。在构图上,“品字型”印章皆位于图画的上部。在钟馗形象上,所画钟馗皆豹头环眼、阔额虬髯、方口虎牙,给人以粗犷雄强,威武逼人之感。在细节处理上值得一提的是,尹氏家族所画钟馗的胡须是用其家族特制的狼毫笔刷,使胡须根根入肉,力透纸背(见表1)。

Table 1.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

1. 灵璧钟馗画三代人代表作

A

B

C

Figure A. created by the elderly Yin

Yulin at the age of 80, is now hidden in Yin Tingting’s home and is no longer on display to the public. It was taken by the author

图A. 此图为尹玉麟老人八十岁所作,现已藏于尹婷婷家中,已不再对外展出。

Figure B. Yin Youjie’s “Fortune Picture”

图B. 尹友杰《福来图》

Figure C. Yin Tingting’s “Three Breaks”图C. 尹婷婷《三破图》

目前,与其他非遗产品的发展近况相似,灵璧钟馗画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现如今灵璧钟馗画的创作者多为世家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世家传承也面临着断代,除尹氏家族外,也仅有孙海滨及张海峰两家世代画钟馗,社会面上仅有少数画家兼画钟馗画(见图7)。因此,灵璧钟馗画的传承范围较小。灵璧钟馗画是沿袭千年、凝聚古人智慧的结晶,为防止“人走技失”,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让钟馗画艺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打造灵璧文化名片刻不容缓。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灵璧尹氏钟馗画第三代传承人尹婷婷开办了钟馗画培训班,每年举办2期免费培训,培训学员300余人。并在灵璧钟馗文化园设立钟馗画小小画坊,免费提供绘画工具,让游客自己动手绘画,体验钟馗画艺术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她将钟馗绘画艺术送进校园,在县职高、电大开设钟馗画绘画特色班,推动更多灵璧人学习、传承钟馗文化。几年来,通过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努力拓展,培训在校学员1000多人,使钟馗文化得到“活态”传承。

Figure 7. The inheritor of Yin’s Zhong Kui painting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situation of Yin’s Zhong Kui painting to the author

7. 尹氏钟馗画传承人向笔者介绍尹氏钟馗画的相关情况

Figure 8. The gate of Zhongkui Road, taken by the author

8. 钟馗路大门,笔者摄

在作品的销售上,清乾隆《灵璧志略》物产记载:“近世又有画钟馗者,莫知所由来,称曰:灵判,一岁可绘数万纸,画工十余家,衣食于斯地方官亦岁以数千纸供人求索……”可见在清乾隆年间,灵璧手绘钟馗年画已有相当的规模[7]。1915年灵璧钟馗画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荣膺金奖,从此开始蜚声世界[8]。现今,关于灵璧钟馗画的销售途径主要为线下实体店和画展,以及私人定制两方面为主要渠道。位于灵璧县二环路北侧的商业街被命名为“钟馗路”(据钟馗路居民说,此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命名为“钟馗路”,见图8图9),这是灵璧最大的钟馗画销售市场,整个街道布满了销售钟馗画的门店。除此之外,在灵璧北部的钟馗文化园中,会定期举办灵璧钟馗画画展,尹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尹婷婷在钟馗园内就有尹氏钟馗画的展厅。现如今的灵璧钟馗画市场较早期灵璧钟馗画更加广泛,通过走访传承人尹婷婷可知,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钟馗的形象也越来越为国际所熟知。尤其是在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地区,许多华人及一些国际友人把钟馗画看成是祈福避灾的神祇,而灵璧钟馗画作为钟馗画的发源地,自然就受到海外市场的强烈追捧,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寻求灵璧当地的钟馗画艺术家进行私人定制,挂于家中,祈求神灵庇护。

Figure 9. The commercial street located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Second Ring Road in Lingbi County is named “Zhongkui Road”, photographed by the author

9. 位于灵璧县二环路北侧的商业街被命名为“钟馗路”,笔者摄

Figure 10.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tea set

10. 灵璧钟馗画文创茶具

在走访尹氏钟馗画传承人尹婷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灵璧钟馗画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画作本身。尹婷婷作为灵璧文旅公司的副总经理还积极推出一系列的钟馗画的文创产品,如:钟馗文创茶器、钟馗文创瓷盘、以及和灵璧石相结合的“钟馗文创石”等等(见图10图11)。这些文创产品的推出,不仅提升了钟馗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使得钟馗画的受众面进一步拓宽,对钟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正向作用。

Figure 11. Lingbi Zhong Kui pain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Stone”

11. 灵璧钟馗画“文创石”

5. 灵璧钟馗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灵璧钟馗画的传承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仅仅停留在保护阶段,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进一步开发。受地域文化差异限制,灵璧钟馗画的传播范围并不广泛,许多人对灵璧钟馗画并不了解,这就使得了钟馗画的传播途径并不畅通。与此同时,钟馗画的真伪鉴别也成了问题,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仿制品,这意味着不少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钟馗画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除此之外,灵璧钟馗画的传承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问题。正如尹氏钟馗画早期只传内不传外一样,现如今一些灵璧钟馗画的画家依然秉承这一传承模式,如何进一步使得灵璧钟馗画更好的传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调研,笔者认为灵璧钟馗画未来的发展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一: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更多的财政支持。政策落实方面,要积极响应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五项行动”[9]。在依法保护灵璧钟馗画的同时,大力发展灵璧钟馗画旅游业,打造旅游景点,使得灵璧钟馗画成为灵璧对外的名片。同时,文化部门使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制作纪录片和特色节目来介绍灵璧钟馗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制作过程。其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得知,尹婷婷在所在的职高学校直播系准备开展灵璧钟馗画的线上直播,这样一来,就拉近了钟馗画与大众的距离,利于灵璧钟馗画的大范围传播。所以,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线上”渠道未来应该成为灵璧钟馗画发展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开通灵璧钟馗画官方抖音号,灵璧钟馗画官方微博等等。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也是灵璧钟馗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如稷山螺钿漆器近年来先后与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并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据了解,安徽艺术学院正在与尹婷婷联系,未来有望在安徽艺术学院开展灵璧钟馗画非遗课程。)此外,也要大力推动钟馗画在本地基础美术课堂中的普及,在中小学开设钟馗画的选修课,钟馗画走进课堂,就如同尹氏钟画传人尹婷婷受邀在灵璧县职高担任教授钟馗画创作的美术教师,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钟馗画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从而愿意承担灵璧钟馗画中守护者与传承人的角色。

6. 结语

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将理性的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并以其特有的手法结合教育与娱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标准、人生观以及审美趣味提供了启发和指导。钟馗画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个创作题材,一直以来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视觉语言符号而流传至今,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与寓意也不断丰富。尹氏钟馗画作为灵璧的文化名片,其历经三代人发展之后,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影响之下,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所面临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采取解决方案。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灵璧钟馗画不只是为了保留过去的记忆,更是为了创造未来的价值。

注 释

① 图1来源:笔者摄,扫描后

② 图2来源:百度图片截图

③ 图3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④ 图4来源:百度图片截图

⑤ 图5来源:百度图片截图

⑥ 图6来源:笔者摄

⑦ 表1图A来源:笔者摄;图B~C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⑧ 图7来源:笔者本人相机拍摄

⑨ 图8来源:笔者摄

⑩ 图9来源:笔者摄

⑪ 图10来源:百度图片截图

⑫ 图11来源:百度图片截图

参考文献

[1] (宋)沈括. 梦溪笔谈·补笔谈[Z].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2022.
[2]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61.
[3] 廉祥丽. 灵璧钟馗画的价值探析[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8(1): 79-81.
[4] 杨泽银. 论灵璧钟馗画的地方特色[J]. 美术观察, 2016(4): 127-128.
[5] 刘伟. 厚民风成教化——安徽灵璧钟馗画寓意探究[J]. 美与时代(上半月), 2009(12): 53-55.
[6] 章新建. 谈灵壁钟馗画[J]. 美与时代, 2004(12): 20-21.
[7] 石亚萍. 灵璧钟馗画与民俗信仰[C]//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 宿州: 安徽省灵璧县文化局, 2010: 2.
[8]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0乾隆灵璧县志略 乾隆泗州志 光绪泗虹合志[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9]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五项行动”即: 即法治保障引领行动、名录体系建设行动、传统工艺振兴行动、展示展演推广行动、传承人记录提升行动[Z].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