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与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中的向日葵符号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unflower Symbols in the Works of Van Gogh and Anselm Kiefer
DOI: 10.12677/arl.2025.141013, PDF, HTML, XML,   
作者: 韩一奇: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梵高安塞尔姆·基弗向日葵符号Van Gogh Format Anselm Kiefer Sunflower Symbol
摘要: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的代表性画家,安塞尔姆·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画家。基弗从梵高那里“借来”向日葵这一符号,融合个人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向日葵是基弗与梵高之间心灵契合的关键,在二者的绘画当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艺术载体。本文立足近现代西方美术,对梵高、基弗作品中的向日葵符号进行对比分析。在梵高的作品中,向日葵是黄色的,象征着太阳,具有光与热,色彩鲜明而热烈;在基弗的作品中,向日葵常常是干枯败落的,象征着毁灭与新生,隐含着基弗对于人类存在和德国二战战败后命运的思考。
Abstract: Van Gogh is the representative painter of Dutch post-Impressionism, and Anselm Kiefer is the representative painter of German neo-expressionism. Kiefer “borrowed” the symbol of sunflower from Van Gogh and integrated his personal thinking to form a unique personal style. The sunflower is the key to the spiritual connection between Kiefer and Van Gogh, and is a crucial artistic carrier in the paintings of both. Based on modern Western ar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unflower symbols in the works of Van Gogh and Kiefer. In Van Gogh’s works, the sunflower is yellow, symbolizing the sun, with light and heat, bright and warm colors. In Kiefer’s works, sunflowers are often dry and withered, symbolizing destruction and renewal, which implies Kiefer’s thoughts on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fate of Germany after its defeat in World War II.
文章引用:韩一奇. 梵高与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中的向日葵符号比较研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1): 71-7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1013

1. 引言

梵高和安塞尔姆·基弗是艺术史上两位重要的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和背景下创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梵高的《向日葵》系列和基弗的向日葵主题作品分别代表了他们在不同时期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思考。尽管两位艺术家相隔一个多世纪,且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都在向日葵这一符号的使用上表现出深刻的哲思。向日葵在梵高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他对友谊、生命美好以及对自我认同的追求;而在基弗的作品中,向日葵更多地关联到历史、记忆和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这种跨时代的符号使用为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对比空间。

2. 梵高与基弗向日葵符号的创作背景

2.1. 梵高向日葵符号的创作背景

文森特·梵高,于1853年出生于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从1881年开始,梵高正式将绘画确定为一生的事业。这一阶段,他着眼于现实,为描绘底层人民的阴郁,作品多呈暗色系。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巴黎,与弟弟提奥一起生活了两年。这期间的生活对梵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与弟弟生活在一起,梵高不用担心生活费用,而且经弟弟的介绍结识了高更、毕沙罗等画家。巴黎浓厚的艺术氛围使梵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对于颜色的使用和光线的诠释让他茅塞顿开,同时又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这使得梵高一改往日的晦暗画风,作品风格转向明亮炫目。

1888年2月,梵高来到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勒。小镇的向日葵花田、麦田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金黄一片,这片金黄照亮了梵高内心的色彩世界。梵高为小镇的明媚而欣喜,更为小镇里生机盎然、一片金黄的向日葵而感动。他喜爱向日葵这种象征着光、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并将自己炽热的感情融入《向日葵》的创作中,向日葵也因此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符号出现在梵高的作品中。

2.2. 安塞尔姆·基弗向日葵符号的创作背景

2.2.1. 童年经历与德国历史

安塞尔姆·基弗成长于二战后的德国,童年时期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和国家的重建。基弗曾表示,所有的艺术家和作家创作的资本就是童年,所有灵感的源泉、所做的事的根源就在童年。据基弗回忆,童年时期家附近的房子很多都是废墟,他时常在废墟里摆弄砖块,将废墟当作“乐园”。“废墟”是小基弗最容易接触到的场所,引发了他成长过程中对德国历史的思考。作为二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德国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遭受了重创,恢复历程举步维艰。德国对于纳粹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反省过程:从自责迷惘,刻意回避转变为正视反思。

在基弗眼中,向日葵从种子到花朵再到结实,经历了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向日葵生命走向终结之时,会结籽垂下头,这意味着死亡和新生,通过种子重新成长,焕发新生。基弗直面德国败落历史与重建现实,以向日葵入画,构建个人复杂的符号象征体系,探讨民族记忆、历史的断裂与延续、文化的消亡与再生等议题。

2.2.2. 对罗伯特·弗鲁德的回应

基弗热爱阅读,他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此。天文学是基弗的爱好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哲学家、炼金师罗伯特·弗鲁德,曾尝试建立微观与宏观宇宙间的统一,提出“地球上的每一株植物都和天堂里的一颗星星相对应”。基弗对此抱有兴趣,研究弗鲁德的理论并尝试以植物入画[1]。最终,他选择了向日葵符号。基弗曾表示,向日葵图像符号是受罗伯特·弗鲁德的影响而创作的。“当我开始创作《向日葵》系列时,花冠上黑色的种子与夜晚的星星有了一种显而易见的相似性。种子就是星星。当我把向日葵籽粘在白色的画布上时,黑与白对比,这些种子变成颠倒的星星,就像负片。”基弗以向日葵符号为索引,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寻微观与宏观间物与物的联系。

2.2.3. 对梵高的追随

基弗年轻时深受梵高的影响,为追随梵高的脚步,从荷兰奔赴法国阿尔勒度过了三周,创作了一系列素描作品,其中向日葵和麦田是基弗不断回顾的主题。基弗曾表示:“从梵高开始,向日葵一直是一种神秘的主题。当我看着成熟的、沉重的向日葵弯向地面,花冠正中结有黑色的种子,我看到了天空和星星。这并不新鲜。罗伯特·弗拉德在星星和植物之间构筑了一种精妙的关联。对于他来说,没有一株植物不是和天空中的一颗星星相对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弗从梵高那里借来向日葵这一符号,但并不旨在呈现向日葵的黄金盛景,而是融合深入思考形成了个人风格。

3. 梵高与基弗作品中的向日葵符号比较

3.1. 梵高作品中的向日葵符号

Figure 1. “12 Sunflowers in a Vase”

1. 《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

向日葵对梵高具有特殊意义,它不只是植物,而是包含着原始冲动的生命体[2]。《向日葵》系列油画创作阶段正处于梵高的艺术成熟阶段,如图1《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图2《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画面中主要以黄色、蓝色为主,兼有绿色、紫色、白色等色的运用。而且梵高强化了色彩的精神性作用,试图以富有色彩的向日葵符号表达个人情绪。

Figure 2. “15 Sunflowers in a Vase”

2.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

其中黄色是梵高创作过程中酷爱使用的颜色。对于梵高而言,黄色是太阳的象征,色彩鲜明而热烈,代表着生命、爱情、希望。于黄色的向日葵符号之中,隐含了梵高难以克制的激情与自我表达欲望。画面中大部分空间都被黄色的向日葵所占据,以直观形式体现画家强烈的情感,这也是立体主义语言符号的表现[3]

在《向日葵》系列创作中,也不乏蓝色的使用,它通常作为底色与黄色交织使用。将深邃静谧的蓝色与热烈狂放的黄色融为一体,体现了梵高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向日葵的绚丽色彩与梵高一生坎坷、事事不如意的境遇色彩完全相反。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梵高无能为力,只能将渴望心愿得到满足的潜意识倾注进向日葵符号之中。

3.2. 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中的向日葵符号

3.2.1. 于废墟中新生的向日葵符号

基弗作品中的废墟正是童年时期被战争摧毁的家园的真实写照。他从童年经历出发,反思战争,感知那段大部分德国人不愿面对的不堪历史,试图通过视觉语言传达讯息,唤醒国家集体记忆,让人们直面纳粹德国的战败伤痛。

基弗在图3《灰烬花》中将带有德意志第三帝国标志性的建筑——新帝国总理府院落古典建筑废墟作为图像描绘在画面中。他以综合材料描绘建筑满目疮痍的破败之感,但又严格遵循透视规则,秩序之严整规律与材质之粗糙堆叠形成矛盾。基弗对此进行描绘并非停留在图像表面,最终指向仍是第三帝国不愿被人提起的历史。基弗眼中,历史中存在的伤痛已然无法回避,想要治愈伤痛首先需要直面带来伤痛的历史本身。于是,在这衰败的建筑之上,出现了一株倒置的向日葵。干枯的向日葵自上而下垂落,仿佛回到了那段历史当中,在废墟之中寻找生机,孕育新生。向日葵垂头似乎寓意着这株植物的生命已然行至尽头,但向日葵垂头恰恰是因为结籽,这破败的向日葵残躯之中存在着寓意新生的种子。

Figure 3. “Ash Flower”

3. 《灰烬花》

这废墟中新生的向日葵符号,也根源于基弗对于文学的热爱。深受德国文学影响的基弗,十分喜爱德国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灰烬花”正是基弗对于策兰诗句的互文回应,象征死亡与废墟中的花朵,又结合向日葵本身具有的植物特性,让向日葵符号的新生意味更加明确[1]。向日葵不再是一株单纯的植物,而是演化为混合了腐烂与成长主题的末世希望之花。

3.2.2. 于废墟中新生的向日葵符号

受炼金术与弗鲁德“地球上的每一株植物都和天堂里的一颗星星相对应”的启发,基弗在作品中试图将向日葵符号与诗歌、炼金术融合,以此呈现宏观与微观世界间的联系。

图4《不可征服的太阳》中,人体、向日葵、星星三种符号直观并置,似乎三者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质与形态的转化。向日葵的花冠垂向地面,黑色的向日葵籽如繁星一般洒落地面。黑色的向日葵籽充斥着白色的背景,好似星空照片的负片[1]。在图5《夜之最佳秩序》中,几株黑色的向日葵高耸入云、错落有致,垂下花冠对着赤裸的人体,似乎在对话。

Figure 4. “The Unconquerable Sun”

4. 《不可征服的太阳》

Figure 5. “The Best Order of the Night”

5. 《夜之最佳秩序》

基弗说过:“人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半渗透的皮肤。”基弗的作品从未脱离人,这是艺术家对自身身份的不懈探究,向日葵符号其实也是自我探究的一种媒介。在《不可征服的太阳》和《夜之最佳秩序》中,基弗都赤裸身体躺在地上。画面中,基弗都位于最下方,从身体之中开出了一株向日葵或者长出了一小片向日葵花田,花茎不断延伸直至最上方的天空。这赤裸的人体没有刻意的装饰与多余的动作,只是以原始的、冥想式的静卧姿态平躺在地上。此时似乎无法区分植物与画中人物,二者是平等的,在同一个空间之中构成联系。身体中开出的向日葵可以看作是艺术家突破了身体客观界限,延伸了身体寓意,引出向日葵连接宏观与微观的深层寓意[4]

参考文献

[1] 韩佳婧. 安塞尔姆∙基弗作品中的毁灭与新生——以向日葵符号为例[J]. 收藏与投资, 2024, 15(8): 170-172.
[2] 于琳琳. 从梵高《向日葵》看油画之美[J]. 艺术评论, 2016(12): 166-169.
[3] 刘婷. 浅析梵高《向日葵》中笔触的表现力[J]. 汉字文化, 2019(12): 42-43.
[4] 崇秋白. 安塞尔姆∙基弗的向日葵图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