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Enhancing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可以更好地响应时代的呼唤,赋能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导角色;赋能教师改变角色,增强教学洞察力;赋能教学方法更新,提高课堂教学育人实效。然而,在信息安全、教学实践、教师角色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当前的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监管制度,以保障信息安全;革新教学方式,促进智慧型课堂的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增进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反馈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Abstract: Utiliz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s can better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era. It empowers students to assume a central role, reinforcing their leading position; it enables teachers to transform their roles and increase teaching insight; and it facilitates the updating of teaching methods, thereby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However, in areas such as information security, teaching practice,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AI-enhanc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ill faces certain challeng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regulatory systems to ensure information security;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lassrooms;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mpro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to achieve precision and effectiveness in feedback.
文章引用:韩玉娟.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598-60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62

1. 引言

将人工智能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顺应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自然产物,且能有效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能,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成果。人工智能在教育范畴内的运用能够重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生态,透过为教师、学生及教学模式赋能,以达成教育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及其面临的实际挑战,我们应当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内在价值。同时,需要积极寻找并确立有效的实践方法,以促进人工智能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2. 人工价值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价值

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人工智能与思政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是在新发展环境和背景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

2.1. 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强调个性化、强调互动、着重激发学生主体性,已成为现代教育进步的关键特征。[2]”利用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实践能够更加精确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促进其主体地位的发挥。人工智能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在线信息资源,使得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访问丰富的学习材料,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数据,获得即时且详细的反馈。

2.2.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改变角色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策略亦正经历着实质性的转型。教师的任务已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化身为学习的导航员与激励者,教师的任务焦点日益集中在策划与调控教学内容上。借助智能化教学策略,教育工作者能深入洞察学员的学习诉求,进而制定更为定制化的教育计划,以提升学员的学习动力与参与度。

2.3.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法更新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创新,应显著推进教学手段的革新,并积极促进人工智能及其现代信息科技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融合[3]。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获取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这不仅使课堂教学突破了实体教室的界限,还延伸至广阔的网络空间。借助这类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人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也促进了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这种融合了多元化和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责,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目标。同时,它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社区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是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

3.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着迅猛的进步,并与众多行业迅速整合。然而,这一技术犹如双刃剑,在为教育领域注入创新动力和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在信息安全、教学实践、教师角色和学生发展方面带来了需要克服的挑战。

3.1. 信息安全困境

人工智能的进步依赖于数据的收集与利用,这一过程促使数据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从而引发了多种数据安全问题。因此,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当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精准教学时,涉及大数据采集、语音识别和面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进而产生网络安全隐患。一方面,为了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想动态,智能教育平台需要获取并分析大量的个人数据,如学生的语音记录、面部图像以及行为模式。这一步骤虽然有助于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设计,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及其家庭隐私信息暴露的风险,可能侵犯到个人隐私权。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处理往往涉及多个平台和机构之间的合作,这些数据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主体间流通,形成复杂的交互网络。不同参与方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不当使用的风险增加[4]。此外,若智能教育设备发生故障或网络服务平台存在管理漏洞,则不仅会威胁到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可能导致大量敏感信息落入黑客之手,造成严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3.2. 教学实践困境

课堂教学作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环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目前存在若干局限性。例如,教学场景的构建往往显得模式化,知识传递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同时整体设计也显得不够精细。此外,尽管人工智能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探索正在逐步推进,但专门针对思政教育的应用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尚不成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并不广泛。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对于如大数据、云计算及虚拟交互等前沿技术的认知程度有限,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些技术对辅助思政课教学所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潜在价值。现阶段,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然语言处理以进行文本分析和提供智能辅助等方面,而利用算法创建更贴近实际教学需求的模型或情境则相对较少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更多地关注营造互动气氛,而非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导致教学过程简单化,未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3. 教师角色困境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如果教师选择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满足于作为知识传递者的角色,简单地避开或过度依赖智能技术,那么他们可能会迅速被新兴的人工智能工具所取代。首先,将人工智能融入高中思政课对教师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还需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当前,一些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理解较为表面,存在应用不熟、操作不当的情况。其次,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策略也需要相应调整。由于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并因其类人脑的特性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更应扮演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可能导致教师沦为技术辅助下的信息传输中介,从而削弱其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3.4. 学生发展困境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是进行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人工智能主要体现的是智能而非情感。过去的人工智能研究多集中在理性的智能化方面,而相对忽略了人类感性维度的重要性。尽管人工智能能够模拟和扩展人类智能,但它尚未达到与人类相匹敌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价值水平,其显著的工具理性特性,在应用于高中思政课时,可能会对学生的感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首先,人工智能算法提供的信息便利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即时可得的知识,减少深入思考的机会,削弱对课堂内容的反思和理解,进而形成思维惰性,难以激发深层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共鸣。其次,作为工具技术,人工智能基于标准化的理性规则,可能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同理心的关注,这同样可能导致情感层面的缺失。高中思政课不仅涉及理论深度,也强调情感温度,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塑造至关重要。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知识,但由于缺乏情感交流的能力,它无法像真实教师那样通过情感互动来增强课程的人文精神。长期处于以智能系统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情感力被弱化、情感交流减少、主体意识减弱、生命体验贫乏以及批判性思维不足等问题,最终使人沦为工具性的存在[5]

4.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 实践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应用实施难题、教师素质瓶颈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四个关键领域着手改进:完善制度监管、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师培训和健全评估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全面提升高中思政课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效果。

4.1.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保障信息安全

为了确保智能技术的规范应用,促进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实施,应从完善制度监管、强化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和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等多方面入手,以保证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中的持续推进并取得实际成果。以下是具体的策略:首先,需要制定清晰的数据保护政策,明确界定学生数据的收集、使用及共享规则,并规定严格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建立这样的政策框架是保障学生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关键。政府应当响应教育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一个健康的智能交互生态系统,通过立法确立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建设一套全面的人工智能信息监管体系,强化法律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其次,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士必须重视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开发有效的安全防护机制,设立监控平台,实时监督和调整数据采集的方式与渠道,确保操作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再者,学校需提高对教师和技术平台的管理水平,在维护学生隐私和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创建配备实时多模态信息采集功能的智慧教室,从而实现从传统数字校园向现代化智慧校园的转变。

4.2. 革新教学方式,促进智慧型课堂建设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有助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整合,还为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其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体现了课程紧跟时代步伐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的支持,高中思政课可以探索诸如项目导向的主题教学、大单元主题教学、多教师协同的主题教学、混合学习模式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深度学习及智慧教育平台等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教师不仅能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精确的知识框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教师可为学生创建现实中难以体验的学习情境,这不仅增强了学习的情境感和趣味性,也为教学内容增添了情感维度,使学习材料更加直观且贴近现实。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智能化互动学习,鼓励他们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和构建知识,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此外,活动时间的精准测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确保课堂教学既高效又有序。

4.3. 强化教师培训,增进教师技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高中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主动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内涵式转变,探索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应重视并强化教师培训,协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其综合素质。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当积极扩展视野,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提高智能素养,拓宽工作思路,掌握人机协作技能、情境活动设计与执行能力以及教学创新能力等。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应用人工智能的新教学形式,将新技术、新思维和新方法深度融合到高中思政课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需更加清晰,他们应转变为学生学习分析、个性化指导和心理支持的服务型和智慧型教师。尽管人工智能设备可以承担某些任务,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特别是当涉及教学方法的转换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上,同时强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4.4. 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反馈精准有效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高中思政课教学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反馈机制。借助人工智能构建的学生、机器与教师之间的协同互动模式,可以稳定并强化这种合作机制,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特征及课堂参与度进行精准评估,从而创新性地改革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体系[6]。教师可利用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更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即时获取反馈信息。在线教育平台则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有针对性地推荐教学视频或阅读资料,帮助学生在课外进行总结和拓展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系统还可以布置分层作业,实现自动批改和个性化反馈评价。此外,人工智能的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能够系统地收集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建立每个学生的历史数据档案,帮助教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精确掌握如课堂出勤率、学习状态、互动频率以及章节测试完成情况等评价标准,还促进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继续为高中思政课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期待能够构建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这种新型教育中受益,获得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始终不可替代。要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7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 2023-05-06.
[4] 夏玉明, 石英村. 人工智能发展与数据安全挑战[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0(12): 70-78.
[5] 刘丽娟.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风险隐忧与现实进路[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1): 65-69.
[6] 朱虹.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5): 66-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