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基于《梁启超家书》研究
Liang Qichao’s Family Style Thought and Its Modern Value—Based on the Study of Liang Qichaos Letters Home
DOI: 10.12677/cnc.2025.131017, PDF, HTML, XML,   
作者: 张苗苗: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梁启超家庭家风家教现代价值Liang Qichao Family Style Tutor Modern Value
摘要: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其子女也在各领域多有建树。本文透过《梁启超家书》分析探究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庭家教家风的时代特征,无一不是对封建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革新与超越。梁启超的家庭家教家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瑰宝,其深远影响不仅局限于梁启超家族内部,更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的涵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Abstract: Liang Qichao’s family education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 children have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ang Qichao’s family Lett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e content of Liang Qichao’s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family style, both of which are an innov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feudal traditional family concept. A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Liang Qichao’s thoughts on family style of family tutor not only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iang Qichao’s family,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amily style of family tutor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张苗苗.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基于《梁启超家书》研究[J]. 国学, 2025, 13(1): 106-11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1017

1. 引言

《梁启超家书》主要讲述了梁启超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与在国外学习的子女之间的书信往来。当时,梁启超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等子女送往国外深造,书信成为他们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桥梁。书中的每一封信,都饱含着梁启超对子女深深的爱。从孩子们的学业、事业,到他们的婚姻、健康,无一不在他的牵挂之中。他以平等的姿态与子女交流,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字里行间,满是父亲的慈爱与期许,读来令人动容。但《梁启超家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部生动的“教育宝典”。梁启超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他倡导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既要求孩子们扎实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鼓励他们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他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指引方向。在他的教导下,梁家子女个个出类拔萃,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1]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梁启超从祖父和父母那里秉承了以“义理”、“名节”为立足之本的家风家教,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他以此对他的子女进行悉心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的核心内容

1898年到1928年间,梁启超共给子女们写了400余封家书,一百多万字,尽管平日工作忙碌,但他非常享受给子女写信。梁启超家书的影响力不亚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他给自己的子女书写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既是孩子们的朋友,又是子女的导师。

2.1. 先大后小的家国情怀

在当时民族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严峻程度之际,梁启超身处逆境,流亡日本,却心系家国,未尝一日忘却民族存亡之重。在此背景下,他毅然创办了《清议报》,并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少年中国说》一文,该文激励了数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流亡期间,梁启超虽身处异域,仍秉持“处忧患为人生幸事,能振奋精神,砥砺志气”的信念,不断向国内传递正能量[2]。归国后,梁启超积极投身政治,组建进步党,致力于爱国救亡事业。晚年退出政坛后,他依旧笔耕不辍,通过发表文章持续探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走向,展现了一位爱国者的深沉忧思与不懈追求。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同样值得称道,其九个子女中,七人接受了国外的高等教育,成为中西文化兼通的专家学者,拥有融入西方主流社会并享受优渥生活的条件。然而,他们无一选择留居海外,均学成归国,与国家共渡难关,这深刻体现了梁启超家庭“国家至上”的价值观熏陶[3]。作为近代史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人物,梁启超不仅是慈爱的父亲、智慧的导师,更是民族的脊梁。他坚持清廉简朴的家风,以自立自强为精神支柱,正确面对疾病与困苦,以身作则,向子女传递“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崇高理念,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梁启超家族“爱国向学”的家风,不仅塑造了其子女的人格与才华,更为国家培养了九位杰出的栋梁之才,这一成就无疑是对其家庭教育理念的有力佐证。

2.2. 做人

梁启超的家教之道认为,教给子女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习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在平日的教育当中他最注重对子女乐观心态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4]。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心态比学问更加重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事物,才是对自己人生真正的负责。好的教育并不是培育一个成绩多么优秀,成就多么大的孩子,而是教会他们遇到困难能够坦然面对,并以更大的勇气独自前行。梁启超教育孩子在自己责任内尽职尽责,便是一等人物。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放到任何事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做人首先需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会面临许多的诱惑,要做到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精一行。

2.3. 治学

针对少年时期的学童,梁启超极为重视“勤学”与“知礼”的培养,这一观念深受其传统教育背景的影响[5]。他对子女的要求主要聚焦于“刻苦努力”与“遵守规范”两个方面。在《梁启超家书》的文本中,梁启超期望儿子思成、思永能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即“升级”),但亦明确表示,若未能如愿,亦不应气馁,而应反思自身是否真正付出了努力。相较于学业成绩,他更为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认为因懈怠或荒废学业而导致的成绩不佳,实则是自暴自弃的表现,他坚决反对子女形成不良品性。当子女步入青年阶段,梁启超依然强调扎实学习基础的重要性。以女儿思庄在加拿大接受相对传统且严谨的教育为例,尽管其未能立即进入大学深造,梁启超却表现得颇为从容,认为关键在于“绝不可因此丧失自信”。他坚信,只要基础扎实、方法得当、态度端正,最终必将有所收获。在具体的学习策略上,梁启超也为子女指明了方向。他特别强调求知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即“学问求其在我”的理念,这是他对思庄等子女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梁启超本人一生致力于追求新知,其学术生涯跨越了从传统儒家教育到接触西方科学文化的多个阶段,从科举制度下的“乡人”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人”[6]。这一转变并非外力推动的结果,而是源于其强烈的求知报国意志。因此,他认为,要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2.4. 交友

梁启超在其家书中,对于子女交友的问题,表达了一系列深刻而具体的思想。他首先指出,交友并非绝对的无功利或全功利行为,而是应当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意味着,朋友之间既要有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共鸣,也要有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实际行动,但又不应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或利用关系。梁启超还强调,交友应当秉持宽以待人的原则[7]。他教导子女,在与朋友相处时,要胸襟坦荡、虚怀若谷,以真诚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这样的交友方式,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还能够促进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心灵的成长。此外,梁启超还认为,交友应当笃于友情,始终保持对朋友的忠诚和信任。他告诫子女,不要轻易因为一些小事或误会而疏远朋友,而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长久而深厚的友谊,共同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这些关于交友的思想,不仅体现了梁启超对子女教育的深刻用心,也为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地交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3.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中三者的关系特征

3.1. 家庭:基础和平台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家庭结构内长期根植着一种强调父亲地位绝对尊崇的传统观念,其典型表述即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8]。然而,梁启超却以实际行动挑战了这一传统观念中家庭地位严格划分的既有格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历史传统进行了颠覆。在子女的认知中,梁启超所展现的角色定位,与其被视作一位威严不可侵犯的父亲,毋宁说更接近于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与一位亲密无间的益友。这一父亲形象的塑造,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他极为和蔼可亲的气质。具体而言,在处理家庭事务或相关议题时,梁启超并未采取独断专行的决策方式,而是积极倾听并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了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空间。这种做法即便在当下社会,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许多家长仍深受固有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的见解总是正确的,而孩子唯有遵循自己的意见方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因此,他们往往秉持着“听话的孩子即是好孩子”的偏见。梁启超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革新与超越。

3.2. 家教:方式和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体系,强调个体必须先通过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品德,方能有效管理家庭事务[9],进而将影响力扩展至国家治理乃至天下太平的层次。这一思想体系凸显了个人修养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塑造而成的,因此家庭与个人成长之间存在着密切且深远的联系。进一步而言,国家的命运并非仅仅掌握在少数政治家手中,而是更为根本地,与每一位父母的教育方式紧密相关。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教育功能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尤其是名人的家庭教育,更是对整个社会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梁启超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一生不仅贡献了鸿篇巨制《饮冰室合集》,还留下了大量直接针对子女或涉及家庭教育的珍贵文献——《梁启超家书》[10]。这些家书不仅反映了梁启超自幼所受的家庭熏陶及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更以一位父亲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子女们的悉心教导与殷切期望。梁启超所倡导的博爱教育以及“寒士家风”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其子女,促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坚忍不拔的独立品格,从而进一步彰显了家庭教育在塑造个体及影响国家命运方面的重要作用。

3.3. 家风:归宿和根本

梁启超秉持一种极为通达、强健且伟大的人生观,相较于具体知识的传授,他更为重视为子女树立这样一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因为这能够帮助他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并克服各种挑战。梁启超尤为关注子女在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期望他们都能具备“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风范,从而塑造出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习惯[11]。在他看来,拥有这样品质的个体,在面对任何情境时都能展现出睿智的判断、坚定的信念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梁启超的家书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疾言厉色的训斥或居高临下的口吻,更无顽固不化的态度。相反,这些家书处处洋溢着炽热的情感,通过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深情的思念、真诚的告白、娓娓的诉说以及谆谆的教诲,深刻地展现了梁启超对子女深沉的父爱。梁启超还告诫子女,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必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并端正学习态度,将做学问视为一生的追求。当他的长子梁思成在美国求学期间对学校古板保守的教学方法表示不满,并认为无需再深入学习基础知识时,梁启超以“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的哲理[12],劝诫梁思成要保持对学问的敬畏与耐心,既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也要有持续积累的耐心。这一教导不仅体现了梁启超对子女学术追求的严格要求,也彰显了他对子女成长道路的深切关怀与智慧引导。

4.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的现实启示

4.1.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对教育家精神的体现和传承

梁启超的家庭家教家风思想,不仅深刻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更在家族中得到了有效且深远的传承,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他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这一理念贯穿于他对子女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的交友原则、为人处世的态度、学术追求的方向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深刻的要求。他强调,交友要真诚宽容,为人处世要胸怀坦荡,学术追求要勤奋严谨,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更反映了他作为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子女树立了榜样。通过家庭教育的实践,梁启超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家族成员的心中,形成了独特的家风传统[13]。这种传统不仅影响了他的子女,使他们成为了在各自领域内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也通过家族成员的行为和言论,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传承。梁启超的家族成员们,无论是在学术界、政治界还是文化界,都秉持着梁启超的教育理念,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可以说梁启超的家庭家教家风思想,不仅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一种体现,更是对其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为我们今天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何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4.2. 梁启超家庭家教家风思想涵养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的启示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集中体现在他的家书中,他作为父亲在学业知识、情感生活和道德品格上都是子女的引导者、关怀者和垂范者。他的家庭教育注重立志和做人,强调道德修养、精神陶冶和人格培育,同时尊重子女的个性和专业爱好,为之提供自由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重视和提倡家教家风建设,传承优良家风,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新型家风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研究梁启超的“梁氏家风”,对于现今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梁启超倡导的家庭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是尊重与平等。他摒弃了传统“父为子纲”的权威主义,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鼓励子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尊重个体、倡导平等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新时代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为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还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道德品格以及个人兴趣的培养。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追求子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并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与兴趣。其次,梁启超注重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并重。他深知,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其品德的修养。因此,在家教实践中,梁启超不仅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更强调诚实、勇敢、勤奋等美德的培养[14]。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新时代家庭教育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庭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更应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引导和教育子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梁启超的家风建设强调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家教家风得以有效传承。这一做法启示我们,新时代家庭在构建家教家风时,家长应首先提升自身的素养,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 卢文丰. 《梁启超家书》中微励教育思想初探[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 66-71.
[2] 谷轶波. 家书: 人遥情近, 笺短心长[J]. 出版广角, 2010(8): 75-76.
[3] 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4] 张婷婷. 蒋明宏. 梁启超家庭美育发凡[J]. 重庆社会科学, 2016(9): 79-84.
[5] 杨晓. 梁启超的家庭逆境教育[J]. 中国德育, 2018, 13(6): 46-51.
[6] 刘绪义. 家风无成法: 一严一宽殊途同归(下) [J]. 中国人大, 2017(3): 55.
[7] 张红霞.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吴其昌. 梁启超传[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9] 李喜所, 胡志刚. 百年家族: 梁启超[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10] 曹艳. 梁启超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11] 陈亮.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下家庭教育的启示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大学, 2014.
[12] 谢忠强, 贾浩楠. 梁启超家庭教育观论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21): 19-24.
[13] 叶存洪.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述微[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1995(1): 23-27.
[14] 汪禹池. 以情感教育为本质的美育观比较——以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为例[J]. 文艺争鸣, 2021(11): 190-1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