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双廊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境内,位于洱海东北岸,是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乡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双廊古镇通过白族自身的文化传统的保留,走出一条既有本土特色美的保留,又有艺术气息的特点小镇发展模式,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双廊古镇通过发掘本土美学资源,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乡建代表,吸引众多艺术家、设计师,规划建筑师等参与艺术乡建,这些乡建者从摄影、建筑、规划、文学、绘画等方面为双廊古镇建设添砖加瓦,在乡村振兴对于双廊小镇发展支持的同时,乡建者通过发掘双廊小镇本身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美,使得双廊小镇逐渐成为通过历史,连接现实的乡村艺术建设典范,赋能双廊小镇将传统文化发扬创新表达的同时,也拓宽美学工作者的艺术边界视野,使乡村的现代化进程更富有精神文化气息。
2. 自然人文美的艺术表现
2.1. 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
发掘双廊古镇的本土美,自然离不开对于本地历史文化的考察,对于地理环境的美学性感知。双廊小镇作为白族人民聚居之所,自然有着历史悠久的可考文化传承,是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明发源地之一,同时作为南诏大理国的水师基地,又保有着明清时期的历史街道和白族传统民居院落,在四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双廊小镇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保留都较为完整,美学资源较为齐备,在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彩绘、建筑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天然美。在自然方面,依靠着洱海风景秀丽的地理环境,使美学工作者立足于此便可以感受到淳朴自然之美,洱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给人一种视觉、听觉上的美学体验,而这恰恰是双廊古镇的自然美所在,静谧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给观赏者放松身心的理想去处,“成为艺术,去感动外来者,去赞美这里的生活”[1]。在小镇之中登高望远,感受古老的人文气息的熏陶,宜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于双廊小镇传统美学资源的丰厚。
2.2. 独特艺术表达形式——双廊白族农民画
在双廊镇拥有自然人文美底蕴的同时,如何进行艺术乡建即如何把本土独特美学资源进行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对于本土美学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为打造高质量的艺术乡建,双廊白族农民画社成为一个典型的艺术品牌形象。双廊白族民俗文化悠远,由于面靠洱海,逐渐形成了农耕与渔猎文化并存的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民俗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最近乎自然的淳朴生活方式作为条件,为本地的民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俗素材与深沉的生活经验,双廊白族农民画本身所代表的是一种未经过度加工,近乎淳朴天然的一线生产真实情景,使得发掘本土生活生产美的同时,双廊农民画的民俗艺术性也别具一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双廊农民画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在画作之中感受双廊风土人情,对于双廊文化与自然环境所造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了解,使人们切实感受到来自双廊白族的民俗文化,“游客还可以欣赏龙舟赛、洱海渔歌、白族对歌、白族大本曲和舞龙舞狮等民俗文艺表演,水、陆两路参加游双廊古镇”[2]。同时双廊农民画社等艺术项目和品牌活动,发挥了特色文化产业在乡建中的重要精神文明进步作用。
3. 历史与建筑的美学观照
3.1. 景点建筑的艺术再创
双廊古镇通过发掘自身本土美学,通过艺术再创的形式,助力自身长远发展,通过美学发掘、设计规划、艺术再创,整合双廊镇资源,发掘传说与建筑的美学资源,令游客产生出神秘的浪漫感、探索欲。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上的第二大岛,同时也是国家级景区,另有南诏行宫、本主文化广场、太湖石群落景区以及白族艺术民居本园等。同时保留了以当地白族为主的文化建筑特色,保留了以青砖、白墙、淡墨画为主风格的民居,正如杨荣彬所说:“至今保留着玉己庵、飞燕寺、魁星阁、戏台、合院式白族民居等古建筑。”[3]
而双廊古镇的真实历史还原,采用了小型博物馆的形式,博物馆装饰精美,陈列完整,南诏行宫拥有南诏国时期的各种遗留器物,同时附有南诏大理国纪年表,让人们流连忘返在南诏古国的历史氛围当中。传说与历史景点建筑的艺术性再创给予游客探寻历史中难以寻到的真实样貌,沉醉于千年历史变革双廊古镇的浪漫美感之中。
发掘本土美学,对乡镇进行艺术性再创,并非立竿见影的一日之功,艺术振兴乡村的关键在于是否意识到艺术乡建的目的并非单纯拉动乡镇经济增长,以数据量化功绩高低的做法是错误的。并非走马观花,对乡镇特色产物进行简单重构,以自身的艺术专业性漠视乡镇本土的美学内涵。打造样板村,千村一面,网红建筑,刻意虚构传说等并不是艺术乡建的本初目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云南本土乡镇美学故事,发掘乡镇特色美学内涵与艺术乡镇建设,彻底激活乡镇活力,为乡村振兴、艺术乡建,乡镇长足长远发展,是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法论。
3.2. 公共设计空间——建筑与传说的艺术化处理
双廊镇在拥有先天的古建筑美学资源同时,同样拥有历史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对于这些资源的发掘与处理成为艺术表现转向发展的关键所在。位于目前南诏风情岛海的女儿雕塑,即是根据传说所塑造的雕像,而这种将传说人物艺术表现的考证设计过程应当置于公共美学空间之内,是一个切实深入到双廊小镇内部,通过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历代口耳相传的小镇传说,设计规划出海的女儿的具体形象,是通过双廊镇全体乡镇居民的共同参与,将只属于本土的传说具象在洱海的一隅,首先通过对南诏古国的考究,确定其真实准确性,南诏王曾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避暑行宫,今天双廊镇的南诏行宫景点建筑的由来即是根据历史发展过程中南诏王的行迹所在,而历史过程中南诏国与吐鲁番,唐朝三足鼎立,历史上的天宝战争就发生在双廊镇附近的洱海地区。同样属于历史中南诏古国的传说,双廊镇传说南诏祖先是名为沙壹的女性,以捕鱼为生,某日捕鱼中撞浮木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于哀牢山十个女子成亲,于是繁衍至今。针对南诏古国的真实历史与海的女儿的传说,艺术工作者们对其进行深度发掘,将浪漫传说真实复刻在洱海岸边,寓意着双廊古镇的悠久历史,同样给予游客以神秘的浪漫感,亲自探寻口耳相传的传说发生的所在地。
同样,发掘本土美学内涵和艺术赋能乡镇建设,雕塑家和建筑家介入不可或缺。双廊古镇的景点建筑遵循符合史实,同样符合乡镇居民理想形象,本主广场沙壹母雕像的设计与汉白玉观音雕像,根据《华阳国志》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九隆”[4]神话而再创,同样按照南诏国时遗留下来的雕像比例重新打造世界上最高的汉白玉雕像,除此外,另有正觉寺、金榜寺、飞燕寺、红山景帝祠、毗舍战场遗址、青山摩崖石等景点历史古迹。
3.3. 精神富有——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乡村振兴、艺术建乡不仅在于提升本地物质生活水平和生产收入,更在于精神文明方面的全面提升,是通过美学的眼光发掘本土美学资源,而以艺术的手段统筹推进乡镇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新乡村,在双廊古镇推进艺术建乡过程中,镇民同艺术工作者共商、共讨、共创,致力于还原双廊镇历史与传说的真实性,可靠性,在对双廊美学资源进行艺术再创过程中,镇民积极性全面上升,激发乡镇居民的内在动力,使得双廊镇的景点建筑艺术性再创过程中全体参与,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美学优势景点建筑。同时乡镇群众的参与,打破以往被动单一的艺术家个别参与状态,具有多元艺术创造主体,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参与过程中审美美育和艺术感培养激发了乡村整体文化艺术活力,提升了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自我认同感,艺术乡建同时过程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并进行精神涵养、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
4. 艺术乡建者与本地居民的共创
4.1. “乡贤”介入——艺术空间创作的新形态
乡贤,指在乡村中拥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士,他们对于双廊镇的文创活动和吸引游客、文化创新,拉动消费方面具有间接驱动作用,在双廊镇推进乡村振兴、艺术乡建的进程中扮演着助力方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号召作用。如明代白族诗人李元阳《泛洱水》:
柳青春已半,晓日初瞳胧。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琉璃泻万古,浩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5]。
一首泛洱水将诗人春日乘舟出游,在李元阳笔下波光万顷、美丽澄澈的洱海令读者不自觉地被诗中洱海美感所吸引,在一定程度上为洱海地区的旅游业作出一定贡献。除明代诗人李元阳外,另有诗人杨升庵,今人杨丽萍、苏童、赵青等作为双廊小镇的知名人物为双廊镇艺术文化建设起到作用。
同时,随着艺术家的介入,和乡镇居民的多元参与,直接推动了双廊镇的文创发展进程。艺术家的乡贤身份对于双廊自我身份认同有重要作用,艺术家拥有对于本土历史文化底蕴的敏感性,善于发掘乡村土景之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同时艺术家对于公共审美空间的介入,积极推动当地文化艺术的宣传工作,使双廊镇文创艺术在外表图景上焕然一新,各类附带文创活动如双廊创意集市、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刺绣、编织品、陶瓷、艺术主题餐厅、白族扎染、艺术工作室、画廊等等一系列文创空间活动产品,首先在乡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就加入了艺术化的处理与表达,游客对双廊文创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抱有美感,如曾莉总结这种审美体验为“景观形态”[6]。
4.2. 公共参与——长效机制保证文化继承创新活力
尽管乡贤的对于发掘双廊本土美学资源并在艺术化表现过程中做出贡献,但艺术乡建最终目的不是使乡镇艺术公式化,而是激活乡镇居民对于文化传统的再认识与守正创新,艺术设计在另一层面来说是一种别样的形式创新,发掘乡镇美学资源的不能局限于艺术家的单方面介入,而是通过乡镇居民的公共参与,提升本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依靠艺术家的名声所带来短暂效应而却步不前,艺术乡建的最终目的在于借助艺术的手段或方法,重建本地居民对于本土自然历史文化传统的新认识,重新认识自身居住环境中所蕴涵的天然美学资源,延续人们对于本土的乡愁与温暖,通过各方协助,运用艺术手段或方法,使村镇居民参与到艺术乡建的过程中来,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助力本地居民重振乡村这条主线,是一次对于本土美学的重新发掘与认识,是一次对于居民本身的审美教育式重新观照,借助艺术的表现形态,在潜移默化对村镇居民进行审美美育,在于提升居民的审美鉴赏力,发掘本土美学资源所拥有的艺术美用艺术乡建在这方面是一次精神美育的建设,达到精神富有的境地。
徐丽华说:“设立大理市住建局名城保护管理科,分别履行大理古城、喜洲、双廊古镇的属地管理职责。”[7]在这种农民为主、艺术家指导、政府协助的艺术乡建过程中,双廊镇文旅融合、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双廊居民主动参与发掘自身传统资源,如传统习俗的新表现、民俗文化艺术化表现、传统手工艺等被重拾与传承,双廊镇自信展示出自身民间艺术如霸王鞭、龙舟赛、上刀山、民歌,白剧等优秀传统文化,民歌白剧等传统文化的演出均建有双廊戏台以供外来游客欣赏。游客不同时节至双廊,均有当地特色节庆,隆重的民俗活动等举办,游客如对白族美感兴趣,节日之时至此,身穿白族民族服饰,在人山人海中驻足双廊戏台,或在香烛缭绕、锣鼓喧天、挂龙灯狮灯、彩旗飘扬的氛围中感受白族文化,欣赏整夜欢庆对唱的戏曲民歌。
4.3. 集市文创——手工艺品所表达的本地生活美
集市文化、艺术集市的打造来源自双廊居民对于自身生活美的发掘,将本地真实生活美以艺术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乡村艺术集市承载着生活艺术化的同时,传统的集市交易交换生活产品基本功能仍同步进行。在艺术化表现本地生活美学的同时,一些具有文化遗产、审美功能性质的商品流通在艺术集市之中,这些文化创意商品是双廊居民长久以来所沉淀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创新的结合,如传统非遗手工品,是一次文化创意意义上的赶集,同时对于待业的生活不便士人制作具有本土美学的特色艺术手工艺品,为其增加了生活收入的同时,也陶冶着自身的情操,为生活不便人群提供了就业机会,双廊镇艺术乡建的过程推进了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对于本地美学资源的深度发掘并共创共享,逐渐形成艺术产品一条街的商业模式,拉动了双廊镇经济增长,通过继承创新自身美学资源并以艺术品的传达这种模式,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为双廊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审美涵养建设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当地群众创作的艺术品在双廊古镇的年销售额在300万元以上”[8]。
在将传统生活美通过非遗文创结合生产的同时,艺术集市逐渐演变为综合艺术、商业、手工业三方面高度融合的双廊艺术街区,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美学空间之中,本地居民通过传统文化产品艺术展览的形式,改变了旧有传统的集市样貌与基本功能,除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交易的同时,具有传统美的艺术品创作、传统文化演出。通过发掘本土美学资源,艺术家与村镇居民共享共创艺术共建,继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结合的同时,打造出了具有生活美的民俗文化空间。
4.4. 问题与挑战
双廊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是商业化进程中应当注意商业与本地化之间的结合,人们日趋逐利的背景下,双廊古镇的经营者们更当保持本心,将双廊情怀长久地保存下去,正如帕男作所说:“从原本的情怀到纯粹的赚钱,双廊客栈发展到今天,经营者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9]在政府方面,应当科学管理、合理规划,“保护双廊古镇原有的整体格局、风貌、水系,突出山地特色打造生态城市样板”[10]。这就要求政府在开发规划过程中,注重双廊古镇全方面的保护,将发展与保护同时纳入管理过程中。在商业经济发展同时,平衡经营者心态与当地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5. 结论
双廊小镇的艺术乡建过程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对于本土传统美的重新发掘认识、继承与艺术性再创的过程。针对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的厚度,以艺术手段再创出自身历史文化的新表现形式。在进行艺术乡建过程中,政府、村民、艺术家、游客等多方参与,调动村民主体积极性的同时,作为共同置于共享艺术空间的语境中的多方合作与设计,为双廊镇长足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双廊镇以地方自然资源、地方人文深厚的历史感为依托,通过多方参与,对本土美学资源进行艺术化表达,艺术乡建承载起双廊镇的乡土文化,调动村镇居民主体积极性,改变双廊镇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发挥艺术的精神涵养功能,同样是一次对于村镇居民的审美教育,非遗推广、文创文旅结合、传统节日庆典、艺术品艺术空间的打造等等,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双廊居民通过发掘本土美学资源并以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成为美与艺术的创作主体与资源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