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一方面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尊心在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发展还未成熟,在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孤独感是个体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期望与实际关系水平不一致而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伴随着对归属感的渴望和被孤立感等情绪(Landmann & Rohmann, 2022)。孤独感与学生心理和行为密切相关,初中生体验到高水平的孤独感时,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因此,分析初中生孤独感产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 1979),家庭和学校是初中生重要的微系统环境,且对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家庭环境质量的反映指标,家庭功能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家庭功能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相互支持,包括积极的家庭沟通、交流和内部规则等综合变量(Sellet et al., 2021)。研究发现,处在家庭功能良好的环境中,个体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和温暖,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易于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降低其内心的孤独感(Hsieh & Yen, 2019)。反之,当个体感知家庭的情感联结降低时,低水平的家庭支持与亲密感会影响其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降低他们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质量,并导致其孤独感水平上升(Yaban et al., 2014)。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初中生家庭功能负向预测其孤独感水平。
对初中生来说,学校是其另一个重要的微系统环境,其中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其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体验,对学生的环境适应和降低孤独感起着关键作用(廖锦千等,2023)。在这种安全的学校和班级环境中,学生的同伴关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保证,进而降低其孤独感体验(Donat et al., 2018; Zhang et al., 2019)。当初中生处于家庭功能不良的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弱化和沟通会相应减少。他们往往在学校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适应不良,难以与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缺少教师的接纳与支持,他们会感受到不被理解和接纳,从而产生孤独感体验(Fredrick et al., 2017)。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师生关系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自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和总体评价,包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个方面(Rosenberg, 1965)。社会计量器理论指出(Leary et al., 1995),个体的自尊来源于其人际关系中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对其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这一观点,来自家庭成员的包容、理解和接纳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其自尊水平。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积极的人际关系具有缓冲器作用,可以降低其消极情绪体验,例如孤独感等(Mcwhirter et al., 2002; 徐云等,2015)。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根据社会计量器理论的观点(Leary et al., 1995),除了家庭成员的关系之外,初中生的自尊同样也会受其师生关系质量的影响。积极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初中生感受到被认可和接纳,并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是帮助个体建立高水平自尊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聂瑞虹等,2017;Li et al., 2021)。而高自尊水平对个体心理同样具有重要的保护性作用,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体验水平(陈晓科等,2021)。由此,当初中生在良好的家庭功能环境中习得的积极沟通方式和情感交流会迁移到师生关系的建立。而与教师融洽和谐的相处中获得认可和接纳,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尊水平。这让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和问题,增强积极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孤独感水平(贾高鼎等,2016)。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家庭功能通过师生关系与自尊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负向预测作用。
与非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相比,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可能更容易出现凝聚力减弱、沟通减少的情况(赵景欣,2013)。由于家庭面临的经济状况和工作压力等原因,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机会减少,这会导致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容易出现未能及时关注初中生情感需要的状况。如前所述,当家庭功能状况不好时,初中生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和关心,会导致其难以与他人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关系的建立,影响人际关系质量,最终导致孤独感水平上升(刘秋芬等,2018)。孤独感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初中生的孤独感问题更值得关注。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的成因和影响机制,为相关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见图1。
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model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loneliness
图1. 师生关系与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模型图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对象是选取四川省四所初中学校的学生,通过纸质版问卷收集数据,问卷含有简单且清晰的指导语,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由负责的教师统一发放和回收。收到问卷897份,剔除不认真作答问卷之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86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76%。其中男生427人(49.2%),女生441人(50.8%)。初一年级447人(51.5%),初二年级421人(48.5%)。
2.2. 研究工具
2.2.1. 孤独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Asher编制,李晓巍(2014)等人修订的青少年孤独感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社交能力知觉、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和同伴地位评价,共21个题项。每个题项采用1 (完全不符合)~5 (为完全符合) 5点Likert量表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
2.2.2. 家庭功能量表
本研究采用Olson编制,徐洁等人(2008)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 Scales, FACES),包括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维度,量表共20个题项。每个题采用1 (非常不符合)~5 (非常符合) 5点Likert量表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家庭的亲密度或适应性越好。本研究中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2.2.3. 自尊量表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编制,闫艳等人(2021)修订的自尊量表,共10个题项。每个题采用1 (非常不符合)~4 (非常符合) 4点Likert量表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2.2.4. 师生关系量表
本研究采用Pianta (2001)编制,邹泓等人(2007)修订的师生关系量表,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共23个题项。每个题采用1 (非常不符合)~5 (非常符合)5点Likert量表评分。本研究中的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
2.3. 数据处理
考虑到研究工具的计分方式之间存在差异,对所有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数据由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PROCESS 3.5插件中的Model 6 (Hayes, 2018)验证链式中介作用。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利用SPSS 26.0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4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3.1%,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该结果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龙立荣,2004)。
3.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家庭功能与自尊、师生关系显著正相关,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孤独感、自尊、师生关系两两负相关。
Table 1. Variab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related analysis results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 |
M ± SD |
家庭功能 |
孤独感 |
师生关系 |
自尊 |
家庭功能 |
3.151 |
0.606 |
1 |
|
|
|
孤独感 |
2.187 |
0.751 |
−0.360** |
1 |
|
|
师生关系 |
3.563 |
0.634 |
0.481** |
−0.484** |
1 |
|
自尊 |
2.748 |
0.512 |
0.410** |
−0.594** |
0.481** |
1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以下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变量的性别及年龄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孤独感显著低于女生(t = 2.27, p < 0.05, d = 0.15),女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男生(t = −2.63, p < 0.05, d = −0.17),初一年级家庭功能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年级(t = 2.74, p < 0.05, d = 0.18)。
3.3. 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5000,Model 6验证链式中介效应,将所有分析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控制性别和年级变量之后,以家庭功能为自变量,师生关系和自尊为中介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构建中介模型。结果如图2显示,家庭功能对师生关系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 = 0.49, t = 16.60, p < 0.001),对自尊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 = 0.24, t = 7.18, p < 0.001)。师生关系对自尊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 = 0.36, t = 11.05, p < 0.001),对孤独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 = −0.24, t = −7.51, p < 0.001)。自尊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β = −0.46, t = −14.78, p < 0.001)。当师生关系和自尊加入回归方程时,家庭功能对孤独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β = −0.06, t = −1.68, p > 0.05)。
中介效应结果分析表明,从家庭功能到孤独感直接效应值为−0.05,直接效应不显著。家庭功能到孤独感间接效应显著一共是三条路径,第一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值为−0.15,第二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值为−0.13,第三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值为−0.10,总中介效应值为三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之和,即−0.38,总效应值为直接效应值与总中介效应值之和,即−0.42 (温忠麟等,2004)。即家庭功能到孤独感是通过师生关系和自尊的链式中介起作用的,三条路径的效应值在总效应中的比值依次为39.47%、34.21%、26.32%,它们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值,表明三个间接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见表2。
Table 2. The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loneliness
表2. 师生关系与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介路径 |
间接效应 |
Boot标准误 |
95%置信区间 |
相对中介效应 |
总间接效应 |
−0.38 |
0.03 |
[−0.45, −0.33] |
|
家庭功能→师生关系→孤独感 |
−0.15 |
0.02 |
[−0.19, −0.10] |
39.47% |
家庭功能→自尊→孤独感 |
−0.13 |
0.02 |
[−0.18, −0.09] |
34.21% |
家庭功能→师生关系→自尊→孤独感 |
−0.10 |
0.01 |
[−0.13, −0.08] |
26.32% |
Figure 2. The chain media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self-esteem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loneliness
图2. 师生关系与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
4. 讨论
4.1. 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初中生家庭功能负向预测其孤独感,假设1被验证。家庭环境是初中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环境,对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等有重要的影响。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的特殊时间,他们的独立自主和自我意识在增强,但同时也需要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农村家庭环境中,由于家庭成员的交流和互动减少,初中生感知到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下降,对其支持和理解也减弱,这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王博晨等,2020)。
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利于初中生更好的与人交往和适应环境,身处高水平家庭成员情感连接中,初中生可以习得家庭中良好的沟通方式,也更有自信与其他的社会成员建立人际关系,潜在的降低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处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孤独感体验(Choe et al., 2014; Ryan et al., 1994; 余宾等,2025)。因此,家庭作为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和良好的沟通方式,给他们温暖和支持,满足其内心的情感需要,他们的孤独感也会随之减少。
4.2. 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2被验证。在家庭功能水平高的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质量往往较高,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更紧密(方晓义等,2004),初中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的相处模式,让他们更易与教师建立起信任,至此他们的学习生活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并有利于减少孤独感。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教师作为引导者,他们对学生的了解、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邹泓等,2015)。当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关爱与支持的师生关系时,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也会更倾向与教师分享,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喜爱和接纳,这能够让他们积极地融入到集体中,从而缓解其孤独感(谢其利等,2020)。由此可知,良好的家庭功能和师生关系都有利于降低孤独感,因此鼓励初中生与教师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
4.3. 自尊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支持了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假设3被验证。在家庭功能良好的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会进行有效地沟通和情感互动,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研究显示,当初中生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时,这种温暖的感觉会增强他们的自尊感,使他们感到更加自信和满足,为其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Smokowski et al., 2015; Tian et al., 2018; 张文新,林崇德,1998;余宾等,2025)。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利于初中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自尊水平(Orth, 2018; 郭志英,2023)。自尊是降低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自尊水平者在面对不利的处境和困难时,能自信面对和解决问题,减少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孤独感(贾高鼎等,2016)。而低自尊水平者通常缺少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在面对自身难以改变的问题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因此低自尊水平的个体比高自尊水平者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陈美芬,于海涛,2022)。
4.4. 师生关系与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师生关系与自尊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假设4被验证。当初中生感知到教师对他们的认可和喜爱时,他们的自尊水平也会提升,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师生关系是自尊的重要预测因素(Li et al., 2021; Liu et al., 2015)。社会计量器理论指出,个体自尊与周围人的评价有关(Leary et al., 1995),被他人理解、接纳和积极正向的评价会使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升高。而他人误解、否定和拒绝会导致初中生较低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尊水平也会下降。初中生需要来自教师的支持和认可,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当面临学习、生活上的困惑时也能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到积极情感,进一步提升其自尊水平。
初中生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所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技能可以迁移到与教师的交往中,从而与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他们感知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与教师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会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他们积极情绪的产生,减少孤独感(张兴旭等,2019;魏心妮等,2022)。所以,当初中生在学习环境中与教师建立起积极师生关系时,他们的自尊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对于降其低孤独感具有重要意义。
5. 研究局限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所采用的横断研究设计无法具体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追踪研究进一步考察验证。其次,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师生关系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后续可以深入地分析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素,期望以更全面的方式探究家庭功能对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机制。最后,本研究的对象只选取了四川省四所初中的学生,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因此研究结果在全面推广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未来可以选取不同地区的学校比例作为合适的样本进行研究。
6. 结论
1) 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师生关系、自尊和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
2) 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
3) 师生关系在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4) 自尊在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5) 家庭功能通过师生关系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初中生的孤独感。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