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依恋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概述
An Overview of the Emergence of Attachment in Children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
DOI: 10.12677/ap.2025.151051,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丹, 吕少博*: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关键词: 依恋儿童发展影响因素儿童依恋Attachment Child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Child Attachment
摘要: 儿童依恋是儿童与父母或照顾者的情感联系,是儿童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在其依恋类型中有不同之处,例如母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其依恋类型在3岁前的幼儿占主要地位。研究发现儿童依恋类型不仅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育,而且对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有重要影响。儿童的依恋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亲子关系、环境等。此外,儿童在早期和父母依恋关系中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儿童依恋的产生及影响因素,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干预措施。
Abstract: Child attachment is an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a child and a parent or caregiver, and is a child’s psychological response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stimuli.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children differ in their attachment types, such as mother-daughter and mother-son, which predominate in young children up to the age of thre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children’s attachment type not only affec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 Children’s attachment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early and parental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we need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ren’s attachment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terven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文章引用:王丹, 吕少博 (2025). 儿童依恋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概述. 心理学进展, 15(1), 426-43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1051

1. 引言

近年来关于依恋类型影响儿童行为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包括亲子关系、父母养育方式以及不同抚养人对儿童的影响。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种。安全型依恋包括:母亲与孩子之间没有冲突;母亲与儿童之间有一定的依恋关系;母亲很少离开过孩子;母亲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不安全型依恋包括:母亲和儿童之间有一定的冲突;儿童和母亲有冲突但不是经常性的;孩子在母亲那里感到不愉快或没有被爱。此外,父母对婴儿的养育方式(如过度保护、忽视、溺爱)、父亲在教育和工作上对孩子投入时间(即过度参与)、父母对孩子照顾方式(如忽视)及父母情绪管理不好,都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

2. 儿童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与身边的重要他人形成的情感连接,以此获得保护、支持与安全感(Mikulincer et al., 2015)。依恋是指孩子对父母或其他照顾者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是幼儿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包括身体行为和情感表达两方面。依恋关系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结。如果幼儿对照顾者产生情感上的联系,这就意味着他们与他人建立了依恋关系,这也是依恋研究中最常被提及的观点。父母是婴幼儿依恋关系中重要的情感连接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依恋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时间、年龄发生变化。不同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例如,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而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决定儿童的行为特征。此外,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当也会影响孩子与他人产生依恋关系。研究发现,母亲在照顾儿童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婴儿出生后经常对婴儿进行忽视等。此外,父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父亲通常更少参与照料孩子;母亲可能比父亲更多地参与照看儿童。此外,研究还发现,儿童依恋关系与母亲养育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依恋模式在父代和子代之间进行传递,婴儿往往会和父母有着类似或相同的依恋模式(Bernier & Dozier, 2003)。因此,父母在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儿童的依恋关系,采取适当的方式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联结。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照顾和陪伴时间并非总是固定不变的,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自己照顾和陪伴时间有着不同需求。具体来说,0~1岁幼儿每天要花至少30分钟来与母亲互动,而2~3岁幼儿每天需要30~60分钟左右来陪伴自己。由此可见,婴幼儿对于照顾者的依恋可以根据孩子所处年龄阶段而有所不同。

个体的一生通常会建立不同的依恋关系,比如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伴侣依恋,但是依恋的行为都会受到主依恋关系(通常是母子依恋)的影响(Bodner et al., 2014)。父母直接构建和选择其子女的交往同伴,并间接影响子女的社会行为规范、信念以及依恋关系模式(Pallini et al., 2014)。所以,父母与子女的依恋方式以及依恋质量可能会影响子女与同伴的交往。

3. 依恋的产生

3.1. 精神分析理论对依恋产生的解释

早期精神分析观点:精神分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并触及了依恋的本质。该理论认为,依恋起源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健全的依恋来自母亲给予的温暖、宽容和充满感情的照料。

新精神分析学派观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较早期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强调人的社会存在性,认为婴儿与身边重要他人的关系决定着依恋的质量。如果缺乏这种与他人的情感联系,儿童将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社会化。但他们都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都认为父母对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是依恋的起源和基础。

3.2. 习性学理论对依恋产生的生物基础阐述

依恋的生物根源:习性学理论是目前影响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种依恋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

依恋的阶段性发展:习性学家还指出,真正的依恋要在儿童生命的特定时期才能产生,并且儿童的依恋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是其行为的组织性、目的性、适应性日益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3.3. 社会学习理论对依恋产生的社会因素探讨

依恋的社会发生性: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生性,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做儿童敏于社会刺激的生物机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

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接受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某些观念,把喂养看作依恋确立的决定因素,但是它摈弃了本能力量在儿童早期亲子关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该理论认为,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亲子双方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在依恋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4. 依恋产生的其他相关理论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满地解释依恋的产生。

亲情投资理论:社会生物学家力图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现象,认为依恋是母亲对儿童的亲情投资的结果,为避免生殖的高昂代价“作废”而做出的抚养努力的产物。

4.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W. M. Wincker)提出。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儿童与母亲之间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二是儿童与其他照顾者之间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即不安全型依恋。该理论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这种联系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满足、温暖和爱;并且当孩子和其他亲人有冲突时,孩子可以得到照顾者的支持和安慰;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照顾得很好(如忽视、过度保护等),则会造成婴儿情绪上或行为上的不安全;当亲子之间出现冲突时,孩子也能得到照顾者的支持而得以恢复平静并获得满足感。因此,儿童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孩子情绪和行为上的安全,也影响着孩子的发展。研究发现:与母亲或其他照顾者建立依恋关系对婴儿健康有积极影响;而当两种关系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婴儿出现分离焦虑。

论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依恋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儿童与照顾者之间存在一种安全依恋关系,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儿童能够主动做出反应进行调整,并且这种调整会在父母、照顾者、孩子三者之间互相传递和转换。例如,当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时,可以通过哭闹来寻求成人的关注,而当在熟悉环境中时,他们能够主动做出调整。

此外,儿童与他人的依恋关系还包括:当一个人感到害怕或受到威胁,他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当一个人感到安全时便会感到舒适、快乐和满足;当别人认为他受到了威胁而要攻击他时,儿童可以寻求保护和帮助。研究者对依恋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2岁前儿童具有安全依恋关系、3至6岁儿童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6至12岁具有反脆弱性依恋关系、12至18岁具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研究表明:2岁前的儿童对安全感有较高需求,因此他们与父母之间联系更多;3岁前的儿童对危险有更多的反应;4~6岁间儿童会表现出反脆弱性和安全型依恋;7~8岁阶段开始出现反脆弱性与安全型依恋。另外,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儿童的依恋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研究者还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依恋者也存在差异。

从依恋产生机制上看:婴儿在出生后最初一段时间内与母亲保持安全依恋关系,随后与父母之间产生不安全的依恋,并逐渐发展出回避型及非回避型。在4~6岁时,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时,他们开始发展出适应力、反抗性及反脆弱性等情感。儿童在3岁之前形成了自己的情绪系统、认知系统及行为系统。

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和身体纽带对成长至关重要。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稳定的情感基础,有助于他们建立信任感、自尊和社交能力。在这样的依恋关系中,孩子能心无畏惧地探索世界,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个安全的港湾可以随时回来。相反,不安全的依恋则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让他们在探索世界时感到不安和害怕。

此外,儿童的依恋关系还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在与同伴和父母的关系中,垂直关系(与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关系)主要提供安全和保护,帮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巧;而水平关系(与同龄人的关系)则侧重于习得合作和竞争等技巧。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地位,还通过合作和智力上的交流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5. 依恋类型理论

5.1. 依恋类型

儿童依恋类型与自身年龄及其性格、家庭背景等相关。幼儿从出生后就开始与妈妈建立情感联系,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母亲的关注和爱护。如果孩子与妈妈之间建立了依恋关系,就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反应,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和行为规范;如果孩子没有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则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出现分离焦虑。

安斯沃思等人基于“陌生情境实验”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将儿童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Secure)、回避型(Avoidance)、抵抗型(Resistant)三种类型(Ainsworth, 1989);之后Main根据其“陌生情景实验”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增加了第四种类型–混乱型(Main & Solomon, 1990)。依恋类型有很多其他的分类,例如,母子依恋、同性依恋等。儿童依恋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被忽视和被拒绝的过程。在婴幼儿早期发展阶段,婴幼儿需要父母的照顾而不是拒绝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婴儿与照顾者的情感联系逐渐减弱或消失;但与陌生人接触会增加其安全感。

儿童依恋关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非安全型。非安全型依恋主要表现为: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和照料,就会出现焦虑和哭闹等行为;而安全型依恋主要表现为:孩子与他人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并能够根据环境情况做出相应改变。

5.2. 依恋类型理论

依恋关系可以是积极或是消极的,但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特点。由于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依恋类型,因此每个年龄段的恋爱者和照顾者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特性。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儿童行为、心理和人格发展。根据依恋类型,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可能有不同行为表现,例如母亲与女儿有不同的互动模式,母亲与儿子间有相同或相似的互动模式等。在幼儿早期发展阶段,婴儿与外界产生联系最早(出生后12周),之后婴幼儿逐渐能够离开他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对依恋对象产生较多关注。随着幼儿年龄增长,与母亲和其他照顾者之间情感联系的减弱或消失,开始出现分离焦虑。

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可能性;同时婴儿依恋的安全性是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预测指标,不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可能导致幼儿期更多的行为问题。三岁前是发展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3岁前的幼儿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不断地满足其需要,这一过程可能会出现依恋关系变化。3岁前的幼儿会从依恋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一定的依恋习惯。这一阶段开始对照顾者产生信任,因此其发展依赖于照顾者在满足其需求方面表现出的能力。随着依恋关系的发展,幼儿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对象进行新的互动过程中,这一变化可能会引起不同类型依恋行为。因此早期经历对幼儿依恋类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期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早期经历会影响其日后人格与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不同依恋类型,有多种解释。例如,有研究认为3岁前的幼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主要为安全依恋。也有学者认为3岁前的幼儿对母亲和与之接触的其他儿童存在依恋关系但不是完全信任,也有研究称其为不安全依恋。还有研究者认为,三岁前的幼儿对母亲和其他儿童有一种特殊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使他们相信了母亲存在,并且他们的依恋方式和母亲和与之接触的其他儿童的关系都是安全而稳定的。这种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会发展出更多与母亲建立信任联系的方式。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三岁前的幼儿不是安全型者。还有研究者提出,依恋类型和年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3岁前的幼儿会表现出对母亲和其他儿童更加复杂,更容易形成依恋类型。也有研究者认为,3岁前的幼儿对母亲和与之接触的其他儿童的信任水平和安全程度没有显著差异。还有学者认为3岁前的幼儿不是安全型,他们不是有安全感地呆在母亲身边,而是在寻找安全的地方,因此有人认为安全型依恋可能只适用于3岁前的幼儿而不适合成人。这种观点也被称为“自我中心主义”理论(Self-Ego Theory of Self)。这种观点对依恋类型和依恋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研究者发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一些儿童比其他人更多地与母亲和与之接触的其他儿童保持联系,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的反应是更加消极或更有攻击性。这些儿童更容易被忽视,因为成年人会关注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关心他们。最近有研究发现,三岁前的幼儿表现出与母亲的安全依恋以及与其他孩子的安全依恋有关。这表明三岁前的幼儿需要与母亲保持依恋关系。因此,依恋类型理论不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而是取决于个体特征和环境条件。如果一个个体具有高安全型依恋能力,并且他/她愿意呆在母亲身边并且和其他儿童建立联系以获得安全感,那么他们就是安全依恋;相反,一个人在缺乏安全感或有强烈敌意时则不能成为安全型者。另外一种理论认为三岁前的幼儿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然而这些人可能对此并没有完全理解或接受程度。总之一句话就是这些关于依恋类型理论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方面存在争议。

有研究认为3岁前的幼儿不能形成安全型依恋并不代表他们会成为不安全依恋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3岁前幼儿形成安全依恋。同时,也有研究认为3岁前的幼儿并没有对母亲和其他儿童有特殊依恋关系。

6.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因素

儿童心理健康发育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与依恋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小明是一个11岁的少年,因家庭关系紧张而在学校表现出滋事打架等易激惹状态,对学业厌倦,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他平时在坐立行走中显得身体肢体动作较多,身体能量较为旺盛。到了11岁处于青春期早期,生理上内分泌开始逐步升高,对外界的能量释放性增强,导致行为偏差的强度更大、频率更高。

依恋问题分析:

小明在家里经常被父亲压制,在学校多年被同学否定,经常被老师当众罚站,带着明显的内在愤怒和委屈情绪,处于易激惹状态而不自知。他在家与父亲对立,在学校经常与同学、老师对立,情绪上既愤怒又孤立,与周围的人处于对抗的负向情感关系中。

在家庭中,小明经常被父亲用语言贬低和强力压制,如强制要求他做家务和及时洗澡;而母亲对孩子较多说教。在家庭中缺少情感层面的沟通,情绪层面的压制却比较多。因此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是对抗的,而母亲对孩子是忽视其情感的,皆非足够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的情绪时常处在不安和委屈中,形成不安全依恋。

根据依恋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安全型,另一种是不安全型。所谓“安全型”,指的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亲密且安全;而“不安全”或“焦虑性”则指母亲对婴儿照料较少。有研究表明,孩子对母亲照料多、依恋母亲和不亲近的两个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反应,而对两个都照料少或都不照料孩子则会产生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研究表明,婴儿在3岁之前表现出强烈的焦虑倾向;3岁之后表现出抑郁情绪。这一现象与婴儿自身的心理健康发育有关。

由于依恋类型不同,因此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差异。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与儿童心理健康发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对孩子照料更多,那么孩子的压力会减少;如果母亲与子分离得越多,那么儿童在依恋过程中受到的压力越大。这一结论可能与两个有关依恋风格的假设有关:一是当父母对孩子照料较多时,婴儿的压力较小;二是在婴儿受到过大的压力后,会形成焦虑等不良情绪。许多关于亲子关系和依恋类型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得出了相同结论。在一项研究中显示,母亲对婴儿照料越多,其婴儿期和青春期期间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如母亲对孩子照料较多时,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而当母亲对孩子照料较少时,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差。虽然这一现象并不能作为必然结果而存在,但其研究对了解依恋类型与亲子关系提供了一些启示(如对孩子的积极行为有影响等)。

近年来,随着对依恋类型及其对儿童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深入了解,许多研究发现,即使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父母依恋类型和亲子关系也会因文化而不同。Ainsworth的研究推动了依恋的跨文化研究。有研究表明,文化对依恋类型有很重要的影响。我国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的受重视程度不同。受文化影响,不同国家之间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例如,在英国文化中有一种“情感疏离”现象,这一现象导致英国儿童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这一现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关。然而,这一情况是否也适用于中国儿童有待考察。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亲子分离”的现象,这一概念源于《孟子》中“父子相去五十步而未尝相见也”。但在国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可能远至150米甚至更远,且这种现象在日本比较普遍。因此,可能出现这种“亲子分离”现象的不仅仅是日本和美国,其他国家中儿童也可能会与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产生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这种现象也会发生于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儿童中。

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一现象是由于文化差异还是由依恋类型所导致,但许多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依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造成的结果(如与中国母亲有关的“情感疏离”)。在一项有关亲子分离的研究中,研究者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疏程度”分为4个等级,发现亲子关系越亲密,孩子与父母分离时感到的不安全感越小;相反,父子关系越疏远,孩子越感到安全感不足。有研究者在对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父母和孩子的分离程度与两国儿童心理健康发育之间存在明显联系。研究显示,当两国儿童被送往不同类型的学校时,其所感受到的孤独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另一项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分离程度的研究中发现,随着时间推移,父母与子女之间逐渐减少了交流和接触;在两国文化背景下(如日本)儿童对父母亲的依恋程度和亲密度较低;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美国)儿童对父母亲依恋程度和亲密度较高。由此可见,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因素要比西方儿童更多。这些发现可能为深入了解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复杂且特殊的依恋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7. 儿童依恋关系

目前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研究儿童和父母依恋类型的交互作用或预测因素,也没有对未来进行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儿童的依恋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儿童自身、环境等,其中儿童的依恋类型在3岁前占主要地位。

7.1. 儿童依恋关系是影响儿童发展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婴幼儿的依恋类型与其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依恋关系的类型不同,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关注亲子依恋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随着对依恋关系研究的深入,儿童早期依恋研究逐渐由亲子依恋扩展到同伴间、师生间和家庭内部三者之间的依恋关系。此外,随着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深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健康中更多地关注同伴间、师生间和家庭内部三个方面。

7.2. 依恋关系既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儿童行为表现

对父母而言,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此外,与同龄人的依恋关系也可以促进儿童早期社会性的发展。所以,了解儿童依恋结构的发展过程是早期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7.3. 儿童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依恋关系会逐渐减少并消失。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儿童而言,他们的依恋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对于幼儿,早期依恋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个体差异,即使在相同年龄段可能存在不同的依恋类型。而对于成人而言,其社会适应能力会受到工作单位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了解依恋关系和成年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8. 结语

总之,依恋关系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并通过儿童自身来进行调节;儿童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行为表现也与其年龄和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儿童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建立良好的依恋类型、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依恋关系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父母对孩子所给予的关爱和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儿童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但过度溺爱或者过于严苛等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依恋关系的建立及未来的健康发展。

由于婴幼儿依恋关系的特殊性,关于其依恋关系以及与成人同伴间、师生间和家庭内部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争议,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的养育方式婴幼儿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照顾,对婴幼儿心理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父母陪伴不足或过于疏忽等问题也会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二、儿童同伴间。幼儿在依恋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幼儿通过与同伴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到同伴间的互动方式,学会合作与分享意识,同时也认识到他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儿童在和同伴玩耍交流过程中学习到与他人互动方式也有助于他们成长为独立、成熟的个体。由于依恋关系是建立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依恋结构对孩子社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儿童发展出了正常而稳定的依恋对象后,他们也会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等途径来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会将这种关系带到生活中去,从而影响他们日后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认知。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Ainsworth, M. S. (1989). Attachments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709-71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4.4.709
[2] Bernier, A., & Dozier, M. (2003). Bridging the Attachment Transmission Gap: The Role of Maternal Mind-minded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 355-365.
https://doi.org/10.1080/01650250244000399
[3] Bodner, E., Bergman, Y. S., & Cohen-Fridel, S. (2014). Do Attachment Styles Affect the Presence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5, 1041-1059.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13-9462-7
[4] Main, M., & Solomon, J. (1990). 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Infants as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during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In M. T. Greenberg, D. Cicchetti, & E. M. Cummings (Eds.),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pp. 121-16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Mikulincer, M., Shaver, P. R., & Solomon, Z. (2015).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 on Traumatic and Posttraumatic Reactions. In: M. Safir, H. Wallach, A. Rizzo, (Eds.), Future Direction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p. 121-160),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1-4899-7522-5_4
[6] Pallini, S., Baiocco, R., Schneider, B. H., Madigan, S., & Atkinson, L. (2014). Early Child-Parent Attachment and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8, 118-123.
https://doi.org/10.1037/a003573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