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黑龙江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of Heilongjiang L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OI: 10.12677/bglo.2025.13100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长冬, 孙 楠*:黑龙江东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黑龙江省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eilongjiang Province
摘要: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边境省份,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黑龙江省亟需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分析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黑龙江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通过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不仅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的区域均衡发展具有战略价值。通过实施这些策略,黑龙江省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important border province of Chin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erce competition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Heilongjiang Province urgently need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hallenges that Heilongjiang Province faces in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st adop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address current challenges under the impetus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 This 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but also has strategic value for the country’s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By implementing these strategies,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expected to realiz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徐长冬, 孙楠.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黑龙江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 商业全球化, 2025, 13(1): 40-46. https://doi.org/10.12677/bglo.2025.131006

1. 引言

在2023年9月对黑龙江省的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新的发展动能指出黑龙江省未来的发展必须致力于“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并且要“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为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1]。“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理论创新,对于黑龙江省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来进行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指导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理念,是对生产力内涵的补充与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发展阶段的丰富、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飞跃。新质生产力是与传统生产力相区别的,其“新”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新在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占据核心地位,是生产力的关键能动要素。为了驱动科技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新劳动者需具备高度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创新能力,掌握前沿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2]。在信息时代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新一代劳动者接受了先进的教育与培训,其中,具备高级技能的人才、高校毕业生、研究生等成为了这支新劳动队伍的骨干力量。此外,新在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直接产物。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劳动对象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型态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变不仅显现在对传统劳动对象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上,同样也反映在新材料、新能源、数字信息等新劳动对象的不断出现上。最后,新在劳动资料(即劳动工具),劳动资料的变革也不可忽视,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传统劳动资料正经历与数智化劳动资料深度融合与升级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深化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汇融合,更进一步推动了以传统机械为主导的生产工具迈向数智化新纪元。这一历史性变革引发了工业生产模式的全面革新,生产模式转向依托平台、构建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远程协作。这种转变显著提升了线上与线下制造活动的紧密衔接,加深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间的融合,同时促进了生产、分销、服务和消费等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协调一致发展。这种转型模式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更显著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当其核心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均经历显著的质变时,生产力本身便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深层次的变革不仅标志着生产力质的飞跃,而且赋予了新质生产力一系列独特的属性。具体而言,这些新质生产力表现出高度的创新性,以知识化和专业化为基础,持续推动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应用;同时,它们还具备高度的虚拟性,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处理数据和信息;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展现出高流动性和强渗透性,能够迅速适应和融入各种生产场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具备高度的协同性和高价值性,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和价值创造。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新质生产力的出发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涵盖全新领域,技术先进且具备强大的创新驱动力,这不仅是传统生产力的升级版,更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前沿形态,象征着生产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另外,在数字经济的新纪元中,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前所未有的融合性、渗透力和引领性。它不仅代表了当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更蕴含着提升劳动复杂度以及革新劳动组织模式的新理念。这一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满足了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对更高质量生产力的最佳诠释。通过其独特的融合性和渗透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4]

3. 新质生产力驱动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5]。因此,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黑龙江省实现全面振兴和促进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新质生产力为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科技创新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6]。由此可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以促进黑龙江省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将其“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到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这些创新成果都体现了黑龙江科技创新资源的卓越实力。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拥有一批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如哈尔滨电气集团和中国一重等,这些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不仅在国家重点工程和研发任务中屡创佳绩,也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黑龙江汇聚了众多卓越的学府和科研院所,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共有78所大学和120个独立的科研院所。这些学术机构在航空航天、船舶动力、电力设备以及国防科技等重要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资源和优势。这些资源的整合和汇聚,为黑龙江省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推动力,使其在国内外的科技创新竞争中表现突出[7]。数据显示,2023年黑龙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全省范围内的研发投入实现了11.9%的增长,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也增至12家,黑龙江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也在近三年内实现了超过20%的增幅。综合来看,2023年黑龙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黑龙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力,也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黑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等,旨在通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支持、建设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股权激励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将有力推动黑龙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将为黑龙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 新质生产力为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

在驱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前行的道路上,新技术与新要素的实际落地和应用,往往能够率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崭露头角。这两大产业不仅是新技术的试验场,更是新质生产力成果的首要展示窗口。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的交汇点,具备高度的知识技术密集性和复杂的产业链条。这些特点不仅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还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从要素配置的视角审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高附加值和利润率,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些产业能够凭借更优越的生产价格,吸引并汇聚各类高质量生产要素。这种强大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中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部门向高效率生产部门的转移。这种效率的优化不仅体现在生产成本的降低,更在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生产流程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仅代表着技术的前沿和市场的新趋势,更引领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不可估量[8]

黑龙江省正全力以赴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特别聚焦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一战略不仅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更让一批新时代的“国之重器”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了中国的力量。中国一重的加氢反应器打破了世界纪录,展现了其在高端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哈电集团自主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更是单机容量全球最大,彰显了其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卓越成就。2023年,黑龙江省的电子信息制造和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两大产业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产值实现了11.7%的稳步增长,而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更是以14.1%的增速领跑[9],展现了黑龙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强大潜力和实力。“龙江三号”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彰显了黑龙江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实力。新材料产业也呈现出持续优化的态势,生物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电子新材料这四个新兴领域均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年营收同比增长了25.6% [10]。这些趋势表明,黑龙江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主体支撑。

4. 新质生产力驱动黑龙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长足进步,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愈发明显的作用。然而,从综合视角来看,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4.1. 人才短缺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传统的重工业和农业部门,这种偏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业市场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该地区吸引和保留具有广泛技能和背景的人才的能力。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在黑龙江的发展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根据202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5883.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291.3亿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创新型人才是推动高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黑龙江省人才短缺,传统劳动力队伍老龄化,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4.2. 创新投入有待加强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的数据,黑龙江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37%,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4%。这表明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创新投入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但相比于其他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仍然有限,特别是在财政资金投入和企业研发激励方面存在差距。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存在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为了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4.3.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以便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竞争力。然而,黑龙江省在市场对接和信息对接方面存在不足,这导致科研成果难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进而影响有效转化,企业难以及时了解和获取最新的科技成果,这进一步限制了科技创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此外,黑龙江省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人才联合培养和委托开发新技术方面。这种供需对接不畅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在信息获取渠道上的差异导致了沟通障碍。因此,尽管黑龙江省已采取措施促进校企合作,但要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仍需进一步优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和平台建设。

5.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黑龙江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5.1.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11]。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高素质的劳动力、创业者和企业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这些人才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黑龙江省应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为人才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继续完善和优化省级人才支持计划,如“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和“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确保这些计划能够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吸引和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深入开展“技能龙江行动”,专注于构建一支技术精湛、能力卓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其次,为了确保人才稳定,黑龙江省需通过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人才补贴来保障人才的生活需求,从而增强人才留存的吸引力。在吸引外来人才的同时,应将吸引人才与培育人才相结合,形成人才梯队的良性循环。

5.2.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首要的是,应加大对关键科技领域的投入,这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增加科研资金、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可以推动这些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紧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这些项目是国家层面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通过参与和承担这些项目,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步伐,提升地区科技水平,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活力[12]。同时,黑龙江省应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力量,在数字经济领域,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生物经济领域,依托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优势,推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合成生物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科技园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黑龙江省生物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同样重要,对深空、深海、深地等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产力。

5.3. 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科技自立自强对于黑龙江省产业振兴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黑龙江省应持续完善优化科技创新体制,将数字化技术置于核心位置,打造新的数字创新结构。建立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由市场需求驱动,并且实现产业、学术、研究和应用之间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以此确保从创新到产业,再到价值和资本的链条能够顺畅且高效地运作。通过增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提升自主创新的实力,为黑龙江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黑龙江省应增强政策供给,特别是在产业政策指导、推动创新服务合作以及创新成果的奖励和转化机制方面,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此外,建立综合性平台,专注于基础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创新服务中介的紧密合作,增强各创新参与者之间的协作与沟通。提升区域内科技政策的一致性,消除信息障碍,统筹区域内外资源,形成跨区域的创新网络,以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这将有助于黑龙江省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 结语

在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高素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必须以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为重要抓手,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其次,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必须增加对科技研发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长期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完善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因地制宜发展冰雪文旅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QJH2024200)。

高等教育2024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调查与预则》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GJB142428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赵文涵.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 2023-09-09.
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3-09/09/c_1129854063.htm, 2024-06-23.
[2] 袁辉, 韩居伯. 人工智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 2024(10): 10-19.
[3] 张占斌.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3): 22-30+237.
[4]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5]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 人民日报, 2024-03-01(009).
[6] 习近平: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 领导科学, 2024(3): 2.
[7] 王春雨, 强勇, 孙晓宇, 等. 黑龙江以创新驱动促高质量发展[N].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4-15(001).
[8] 钞小静, 王清.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1): 12-20.
[9]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黑龙江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N]. 黑龙江日报, 2024-02-09(003).
[10] 桑蕾. 我省新材料产业结构持续优化[N]. 黑龙江日报, 2024-04-08(00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111.
[12] 乔榛, 肖金成, 陈耀, 等.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笔谈[J]. 经济纵横, 2024(1): 1-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