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淮安地区瓜蒌产业发展情况做了初步调研,简要分析了淮安地区瓜蒌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在“扩大基地生产规模、加快技术创新引领、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产业开发”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瓜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lou industry in Huai’an area,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ualou industry in Huai’an area, and formulat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areas such as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scale of the base, accele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ership,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Gualou industry.
1. 引言
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又名栝楼、药瓜、吊瓜、野葫芦等,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属葫芦科栝楼属;为常见的中草药,《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有润肺、化痰、散结、滑肠作用,主治痰热咳嗽、肺痰咳血、胸闷、消泻和便秘等症状。全瓜蒌、瓜蒌皮和瓜蒌籽均可以入药[1],尤其瓜蒌的干燥根加工成的天花粉更是具有多种药用价值[2]。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引导,以及瓜蒌自身药食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旺等特点,瓜蒌颇受各方面关注、青睐,并在江苏淮安、盐城、宿迁等地广泛种植,现已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以及种植技术掌握不全面等因素,制约着瓜蒌产业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瓜农及农技推广部门等方式,了解瓜蒌种植、经营户需求,调研淮安地区瓜蒌种植及瓜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同时,充分借鉴安徽等瓜蒌种植区成熟做法及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助力淮安地区瓜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2. 淮安地区瓜蒌产业现状
淮安位于江苏省中部偏北,属于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介于14.1℃至14.9℃之间,无霜期在207天至242天之间。年日照时数在2060小时至2261小时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913毫米至1030毫米之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而瓜蒌属喜光耐阴的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比较强,其最适宜的土壤为土质疏松、透水通气良好的砂质土壤。经调研,淮安地区的瓜蒌种植主要集中在淮阴区、涟水县两地。种植面积约200hm2,主要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最早于2013年由淮阴区刘老庄种植户率先引进瓜蒌品种,小范围试种,种植模式以单一种植瓜蒌,销售瓜蒌籽为主,经济效益在60000元/hm2左右,对比常规种植稻麦两季收益高2~4倍。农忙时,用工量达到150~180人/hm2,带动了当地人口就地就业。其中有的规模企业已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取得不俗的业绩。近年来,受瓜蒌种植投入少、回报快这一行情影响,种植户生产积极性较高,在种植规模上有所增加,目前瓜蒌产业在涟水县、淮阴区成为淮安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新兴产业。
3. 淮安地区瓜蒌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种植规模比较小。种植户种植不能集中连成一片,难以统一管理;再加上瓜蒌种植前期投入资金较大,部分农民投入资金不足,多数种植户不愿意大规模种植。二是瓜蒌产品开发较为单一。当前,种植户、经营户主要以销售瓜蒌籽为主要收入,在瓜蒌种植、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与技术开发等全产业链运营方面的企业较少,而瓜蒌其他部位,如根茎、瓜蒌皮等开发利用方面还开发不足。三是瓜蒌种植管理技术还有待提高。据调研,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栽培制度的单一化及农户对病害发生、防控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瓜蒌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根结线虫病和炭疽病已成为瓜蒌上的主要病害,严重地影响瓜蒌产量和品质。再加上种植户基本都从外地引进种苗,存在种苗成本高、带病等风险。有的种植田块基肥不足、翻土过浅、保水通气不畅通,瓜蒌生产所需的温光水气肥得不到有效调节,长势较弱。三是产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生产环节如开沟、施基肥、喷药、收运、灌溉等主要依靠人工开展)及配套农业器械短缺等问题影响,严重制约了该产业高质量发展。如,常规管理种植模式受种植垄、种植沟等因素制约,现有农业机械未能实现在种植园机械化作业管理,以及受瓜蒌自身生长结构、棚体构造等使用的个性化农业机械缺乏问题。
4. 淮安地区瓜蒌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加快技术创新引领
一是调整种植模式。采用“宽垄深沟紧密型”种植模式及设计开发配套作业机械等,在保证亩产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瓜蒌种植园机械化作业管理效率。二是开发适宜瓜蒌园机械化种植管理的配套器械,如小型挖掘机、喷药机、采摘车等,解决瓜蒌用工成本高、用工短缺、施药施肥效率低、高效管理种植差等问题,切实增加瓜蒌种植效益。通过种植模式调整与瓜蒌田机械化器械的使用,对于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提高药肥防效及降低农药肥料施用量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瓜蒌产业示范区。以瓜蒌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基地,拓展延伸瓜蒌产业快速发展,建立以种植、加工、开发、教育与文旅等一体的创新基地;产品开发上,要考虑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喜好,不断提升瓜蒌产品附加值。
4.2. 加强选种育种工作
相关育种单位要加大技术投入力量,积极选育本地开发的瓜蒌产品,注重在抗病、稳产方面选育种苗,提升本地瓜蒌品种及品牌的内涵力;同时要加强瓜蒌优质种苗的繁育及种苗脱毒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工厂化育苗产业发展。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要注重选择优良种苗,不要盲目跟风种植,应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特征及在生产上有一定口碑的品种进行种植。
4.3. 做好病虫害管理
瓜蒌种植属于多年生宿根作物,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在连续多年种植过程中土传病害往往发生严重,尤其是根结线虫病现已成为制约地方瓜蒌产业发展主要病害之一,防治方面可以根据瓜蒌根结线虫病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经济、有效、安全、简易、规范”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控等措施[3]-[5],综合控制瓜蒌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对于无病区,应加强监管,防止传入;少量和轻度发生区,可采取采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与药剂灌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中度以上发生区可以采用前述方法基础上,结合土壤处理及水旱轮作等进行管理[6]。
4.4. 加大扶持力度
地方对于特粮特经产业发展给予关注,应将瓜蒌产业作为淮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产业来抓。在农业产业政策资金支持方面,可以适当向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倾斜,以此来扶持种植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技推广部门针对产业发展难点做好相关技术服务工作,解决瓜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减少种植风险。农业保险行业单位要根据瓜蒌种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产风险,制定打造特粮特经作物(瓜蒌)专业保险来提高种植户抗风险能力,以此解决种植户困扰。农业部门要不定期组织经营户参加技术培训,精心安排培训课程,组织人员赴安徽潜山等地学习考察,推动瓜蒌产业健康快速有序高效发展。
5. 结论与分析
综合调研情况来看,淮安瓜蒌种植在品种更新、种苗优化以及病虫害高效防控、组织化程度提升等方面还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其中,瓜蒌根结线虫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之一。受害瓜蒌根系形成巨大根结,根系发育和功能受阻,地上部分叶色发黄,瓜蒌籽产量下降,瓜蒌根品质受到极大影响,同时根结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也为其他病原真菌的侵染创造了机会,容易加重其他根部病害的发生[7]。要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是首选,地方涉农科研院所可以以此为研究课题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优化经营组织管理模式,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效益,针对新技术、新模式要加强布点示范工作,有序推进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有效降低连作障碍带来的不利影响。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要熟练掌握市场信息,扩大产销供“朋友圈”,要借助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开展瓜蒌基地+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要素宣传,以此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基金项目
淮安市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HAB201921);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 (17HZHL01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