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丝绸之路楼兰道路考证
Research on Loulan Road of the Silk Road in Han Dynasty
DOI: 10.12677/ojhs.2025.131013, PDF, HTML, XML,   
作者: 孙 鹏: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楼兰道阳关扜泥城伊循城Loulan Road Yangguan Yuni City Ixun City
摘要: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西文明的重要交通要道,其中楼兰道在汉朝前期承载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楼兰道起始位置为敦煌郡,楼兰道经过汉武帝、昭帝、宣帝的持续建设,修建长城、烽燧、储物站、驿站,丝绸之路上的楼兰道路的功能日臻完善。敦煌文书、简牍资料的深入研究,学界对楼兰道的具体路线位置已有定论。但是对楼兰道路所经过的所设立城垣关障并未具体说明,且对《汉书》阳关至鄯善国一千六百里缺乏细致的讨论。本文通过围绕敦煌至扜泥城所经过的道路里程,结合文献史料,对清末魏光焘组织的从敦煌至阿不旦(米兰地区)的探察路线进行对汉朝楼兰道路进行考证。
Abstract: The Silk Road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artery connec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in which Loulan Road carrie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Dunhuang County was placed in the sixth year of Yuan Ding (111 BC), the starting position of Loulan Road is Dunhuang County, Loulan Road has been continuously built by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Zhao and Emperor Xuan, and the Great Wall, Fengsui, storage station and post station have been built, and the function of Loulan Road on the Silk Road has been perfected. Since the in-depth study of Dunhuang documents and slip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reached a conclusion on the specific route location of Loulan Road. However, there is no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city wall barriers set up by the Loulan Road, and there is a lack of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1,600 miles from Yangguan to Shanshan in the Book of Ha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ad route from Dunhuang to Abudan (Milan area) organized by Wei Guangtao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focusing on the road mileage from Dunhuang to Yuni City,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文章引用:孙鹏. 汉朝丝绸之路楼兰道路考证[J]. 历史学研究, 2025, 13(1): 93-105.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5.131013

1. 引言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次发现楼兰古城,后期发掘了大量的木简与纸质文书等,经希姆莱和孔拉特将佉卢文书中的“kroraina”一词解释为《汉书·西域传》中的“楼兰”。劳干在《两关遗址考》分析了太初年间和唐以后时期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1]。孟凡人对楼兰道的开辟、演变、兴衰和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2]。张德芳从汉简分析了汉朝与楼兰国的关系[3]。王炳华、佘太山、陈霞等学者系统地论述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其中包括对楼兰道的论述。郑炳林通过对出土文献探讨了敦煌郡的阳关、玉门关的设置布局是按照中原布局而设置[4]。但以上研究未阐明楼兰道所经过的路线。关于楼兰道记载,学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汉朝的玉门关[5]、阳关的位置,至今仍存在争议,其次,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学界大多数认为出玉门关转三陇沙经楼兰LA城沿塔里木河北岸至疏勒为天山北道;劳干等学者认为出敦煌至鄯善、于阗经葱岭到达西域各国为南道,也就是阳关道。许程诺在《楼兰国至鄯善国时期罗布泊地区的历史交通》将楼兰道称为白龙堆道,本文对以上的观点提出质疑,存在着一个矛盾就是玉门关和阳关分为南北两道,鄯善国、车师、焉耆等诸国,存在着南北分界,并没有道路相连接。并未明确解释《汉书》文献记载阳关至鄯善国一千六百里的里程。王国维等学者认为玉门、阳关并非是出行西域南北道的分界,而是以鄯善国为界。本文以后者为基础,认为丝绸之路在鄯善国分南北二道而并非在敦煌境内。

2. 文献记载的楼兰道

《汉书·西域传》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云:“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往来差近,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以省道里半,避白龙堆之阨。”[6]

《汉书》记载所经过的为玉门、阳关、鄯善国、车师前王廷,在鄯善国分南北二道,沿波河西行,一道是经过鄯善,鄯善国西行七百二十里至且末国,西行二千里至精绝国,西行四百六十里至扜弥国,西行三百九十里至于阗国,西行三百八十里至皮山国,皮山国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以上各国都在大道上,为南道。而北道所经车师前王廷随北山,也就是以天山南麓,沿着波河(今塔里木河)至疏勒为北道。疏勒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

而在元始年间(公元1年~5年),有新道开辟出五船北,到达车师后王国。以此绕过白龙堆道途险阻。

《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又三道”,又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此处记载的中道经过玉门关、都护井、三陇沙、居卢仓、故楼兰,也就是本文所诠释经过的路线楼兰道。《魏略》并未记载阳关,而是从玉门关西行。以此讨论玉门关的和阳关的位置。也就是在汉晋期间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楼兰也就是鄯善国,为西域之门户,敦煌乃咽喉之地。

自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赵破奴领兵击胡,虏楼兰王,破姑师。于是“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汉书》载:“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龟兹、楼兰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后改国名为鄯善,都扜泥城”,汉屯田于伊循城。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走楼兰道,出使的第一站以鄯善为中心,伐谋伐交;窦固率兵向北走伊吾路,伐兵攻城,恩威扬于四海。

1876年左宗棠再次平定新疆后。新疆第一任新疆巡抚魏光焘组织人员裹粮探路,探查丝绸之路上的楼兰道。这次官方组织对古丝绸之路的调查,《辛卯侍行记》云:“前任巡抚刘毅斋、魏午庄先后遣副将永刚、贺参将焕湘、刘都司清河,裹粮探路,各有图记。惟不谙考古,措辞亦艰涩,特汇集诸说,就作者本意,疏明之如左[7]。”1905年的《清帝国全图》和1909年的《大清国明细全图》及同年绘制的《新疆全省舆地图》《甘肃全省新通志舆地志》对敦煌至若羌之间的城镇、驿站标有明确的位置。因此给汉阳关至扜泥城664公里的里程一个合理的解释,丝绸之路上的楼兰道就明晰了。

3. 《辛卯侍行记》所记敦煌至鄯善道路里程

魏光焘组织人员绘制的《敦煌至罗布淖尔南道》路线图已无从考述,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与谢彬的《新疆游记》留下了这次探查的相关记载。《辛卯侍行记》载:“玉门北道出敦煌西门。七十里碱泉。五十里大泉。四十里大方盘城。四十里小方盘城。三十里西湖。七十里清水沟(以上六站有水草,惜多卤)。七十里芦草沟。西行六十里,五颗[棵]树。西南行六十里,新开泉。西行七十里,甜水泉。六十里沙沟。北百里外,敦煌界止此。西南行,八十里星字山。八十里土山台。西北行七十里野牲泉。西行九十里咸水泉。九十里蛇山。九十里土梁子。七十里沙堆。八十里黑泥海子,罗布淖尔东南隅也。四十里芦花海子。九十里阿不旦。自敦煌至此,共千四百里,道路平坦,可以通车。”[7]本文即以此为基础探析敦煌至鄯善国都扜泥城的里程。

3.1. 敦煌境内汉长城区域驿站里程

西汉在取得对楼兰道的经营,郑炳林通过对简牍的释读对敦煌郡的设置与与期其战略地位展开了重要论述[8]。汉长城一般指的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汉武帝太初年间修的长城。自敦煌至罗布泊的长城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就地取材,使用芨芨草、芦苇、黄土、沙砾夯筑,层层叠砌,修筑烽燧。汉长城南侧遗址诸多,有著名的玉门关遗址、大方盘等。

敦煌境内驿站沿疏勒河逶迤北上,沿汉长城烽燧蜿蜒向西,出敦煌,经碱泉、大方盘城、小方盘城、西湖、清水沟、芦草沟,共六站。

敦煌:《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9]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又记载:“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至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武帝后元年置酒泉,正西关外有白龙堆、蒲类海,县六:敦煌、冥安、渊泉、广至、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后汉书·郡国志》:“敦煌郡武帝置,洛阳西五千里,六城,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有玉门关。”敦煌在古代以党河为护城河,背靠鸣沙山,敦煌在汉时期水草丰茂,月氏人西迁后。公元前111年置敦煌郡,而今学界公认敦煌郡旧址在今市政府东南方,党河南岸,曾被洪水冲淹,旧址所在已成为农田,仅存西北角墩及一段20米长的城垣[10]

《汉书》记载汉阳关至长安为4500里,合今日之公里数约为1800公里,与今日自西安未央区出发走连霍高速公路至敦煌的里程基本符合。

碱泉:敦煌县城越过党河,西行70里至碱泉。悬泉汉简II 0214 ③:154简:“效谷、遮要、县泉、鱼离、广至、冥安、渊泉写移书……”[11]《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效谷,本鱼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民力田,以勤得谷,因立为县。”碱泉在汉朝属效谷县,李并成通过汉简分析效谷境内的甘井骑置,主要接收来自东面遮要、西面玉门的军书,同时还要充当敦煌太守府、玉门都尉、中部都尉之间的重要联络站点。认为中部都尉府在今敦煌市碱墩(T24),西距离碱泉25公里;甘井骑置在敦煌戴家湾古城,西距碱泉27公里[12]。碱泉故址在敦煌县西北部,今敦煌市西北的碱泉子。

《辛卯侍行记》记载碱泉下一站为大泉,二者之间的距离为50里,根据清朝绘制的地图《敦煌县西北至罗布淖尔南境之图》和本文用arcgis所绘制的楼兰道路里程不一致。

大方盘城:碱泉向西行40里为大方盘城。《辛卯侍行记》《新疆游记》认为大方盘城是故玉门关。大方盘城曾被认为是河仓城,李正宇认为有误,并非是汉之河仓城,而是昌安仓[13]。他否认了斯坦因将大方盘城认为是古河仓城,他通过清理文献和实地考察以及对大方程遗址分析,认为大方盘城是河仓城条件有三:建筑形制、方位、里程符合昌安仓。

李岩云通过实地考察,认为汉河仓城在榆树泉盆地[14]。《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河仓古城周回180步,州西北二百四十二里[15]。”伦敦藏石室本《敦煌录》有云:“河仓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时军储在彼。”

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大方盘城向西行40里为小方盘城。《史记·大宛列传》:“玉门关在县西北百一十八里。”[9]《后汉书·西域传》:“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又云:“北匈奴共为边寇十余岁,敦煌太守曹宗患其暴害,元初六年,鄯善逼急,求救于曹宗,宗因此请出兵击匈奴,报索班之耻,复欲进取西域。邓太后不许,其后北虏连与车师入寇河西,朝廷不能禁,译者因欲闭玉门、阳关。以绝其患。”[16]《敦煌汉简》编号2438记载:“酒泉玉门都尉护众、候畸兼行丞事……”[17]敦煌至盐泽的亭燧有可能是玉门都尉负责。《汉书》《后汉书》记载龙勒县有玉门关和阳关。在汉时期河西地区的威胁主要来自北部的匈奴。玉门关、阳关二关若是一南一北,其军事战略主要是防止北部的匈奴和南部的羌族。若玉门关、阳关东西部署,则主要防御的是来自北部匈奴南下。按照汉朝的防御体系,阳关与玉门关应是东西走向,并不是一南一北。

唐时改龙勒县为寿昌县。《寿昌县地境》记载:“县北一百六十里,汉武帝元鼎九(六)年置,并有都尉,东即限以玉门阳关也。”[15]陈梦家先生根据斯坦因1906~1968年敦煌出土汉简,认为今小方盘城(T4)为玉门关故址,《1909版最新实测大清国明细全图》《甘肃全省新通志舆地志》标有小方盘城的位置。

西湖:(后坑)在玉门关西约30里。西湖地区有汉长城13座烽燧,从77号至89号烽燧,80号烽燧地表采集了大量的文物,有木瓢、转射、封检、草绳、麻纸等遗物[10]。在汉长城沿线,向西经卑鞮侯井(都护井)、居卢訾仓等直达西域诸国;向北可至伊吾等地。

阳关:一般认为南湖地区的“古董滩”为汉代阳关。《汉书·西域传》记载:“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汉书·西域传》曰:“出阳关,自近者始,曰若羌。若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6]

《汉书》《后汉书》将玉门、阳关一并书写,阳关与玉门关应在一侧,玉门关西南三十里与清时期后坑位置所对应。从此记,阳关至鄯善为1600里(664公里)。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居玉门关之南,故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去鄯善莎车。”[18]

王国维先生在分析汉朝南北二道时,指出《魏略》《北史》言玉门,而《元和郡县制》言:“阳关谓之南道。故他认为南北二道分歧不在玉门、阳关,而当自楼兰故城始。”

为什么阳关和玉门的位置存在争议?其一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对地方的影响,包括移民,郡县外迁或内移;其二是游牧民族的势力崛起,从蒙古高原或是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需要重新调整防御体系,阳关和玉门关的位置重新安置;其三就是生态环境的变化,依据汉朝里程和当时的防御体系,阳关的位置应在西湖地区。原因有三:其一该地区的挖掘文物比古董滩地区的文物较为丰富,且附近烽燧诸多;其二是从此处出发至鄯善,道路平坦开阔可通马车,道路里程的休息站点有淡水供应;其三该道路安全系数相对于阿尔金山北麓道路较高,不会受到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有汉长城提供军事保障和庇护。

清水沟:后坑向西行70里至清水沟。《汉书·西域传》:“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卢仓以讨之。”[6]清水沟位于疏勒河尾闾,汉长城8、9、10、11、12号烽燧在其附近,吐火罗泉在8、9号烽燧南侧[19]

小方盘城西端第10号烽燧为汉代长城终点,位于榆树泉盆地东沿。这里地势平坦,有数十平方公里的野生胡杨林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自古以来为敦煌天然牧场,一年四季放牧者络绎不绝。这里地下水源丰富,10号烽燧周围有多处水井。这里又是汉代丝路古道南北路线交汇点,其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不仅是通西域往来商旅物资饮水供应点,可能是汉代的屯田区。卑鞮侯井、都护井,可能是不同时代的名称,应该都是位于汉代长城终止点的第10号烽燧。黄文弼先生认为:“由玉门关西九十里至榆树泉,疑即都护井也。”[20]从10号烽燧向北越过疏勒河行15公里,是7号烽燧,也是疏勒河下游北端的最后一个烽燧。

以上6站皆在疏勒河南岸,沿着汉长城至疏勒河尾闾,向西即为楼兰道,向西北行为唐大海道。党河北岸至清水沟250里(125公里)。

3.2. 阿奇克谷地区域驿站里程

阿奇克谷地,位于敦煌西南方向,连接汉长城西部,《魏略·西戎传》记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21]从三陇沙雅丹地貌开始,一直到若羌县罗布泊镇,全长两百多公里。曾是古罗布泊水源之一,疏勒河的故道,后随着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疏勒河断流。阿奇克谷地借地下水的滋养,生长一些芦苇、红柳、罗布麻、骆驼刺、芨芨草等植物。此区域有芦草沟、五棵树、新开泉、甜水泉、沙沟,共五站。

芦草沟:《辛卯侍行记》记:“从清水沟转西北行70里至芦草沟,水咸,北有小山,西为大沙漠,杳无人际,迷人如醉,即汉之白龙堆沙也。”[7]此处乃疏勒河尽头,库木塔格沙漠北缘,即汉晋称为三陇沙之地,由西南伸向东北。《新疆大记》记载芦草沟为安西州界[22]

陈宗器先生在《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这样描述道:“出‘迈赛’不五里即为沙丘,乃汉时之三陇沙,高达12米至18米,吾辈于最狭长处穿过,须行三里,直过噶顺戈壁,或许亦与哈密以东黄芦岗之沙碛,打成一片。”[23]

五棵树:由芦草沟西行60里至五棵树,有胡桐五,掘地得泉,砌堆立杆,书“五棵树新泉子”[7]。此地区位于阿奇克谷底的北部边缘,是哈密以东与敦煌西北的边界交界处。附近有井,名为波波拉井(贝布拉井)。

三陇沙是当今的阿奇克谷地,《后汉书·李恂传》注引郭义恭《广志》曰:“流沙在玉门关外,东西数百里,有三断,名曰三陇[24]。”在斯坦因书中记载为拜什托格拉克,芦苇沟和五棵树位于阿奇克谷地北部边缘地带,斯坦因根据《魏书》并未找到关于居卢仓的位置,未有任何遗迹提供考古学的知识,同时考虑地下水离地表很浅,以及土壤中含有大量盐碱的地貌性质[25]

新开泉:沿着丝路故道,从五棵树西行60里至新开泉(八一泉),均为丝路古道上歇脚地点,人畜到此可饮水歇脚,补充途中用水。《斯坦因考古记》中此地区为央塔克库都克(Yatak-Kuduk) [26]。新开泉位于爱山井之西20公里、疏勒河故道北岸[10]。井虽被流沙覆盖,但周围芦苇、杂草繁茂。1950年左右泉水还清澈见底,水甘甜,解放军某部经常在此拉水,改名为“八一泉”。

甜水泉:新开泉西行70里至甜水泉,《斯坦因考古图记》称为库木库都克(Kum-Kuduk)与位置基本一致[26]。现在名称为库木库都克。

沙沟:甜水泉西行60里至沙沟,掘井得咸水,此处南望沙漠无际,北百里外,有小山如弦月,长数百里,敦煌界止此。李树辉先生在论丝绸之路北道时,认为此处是沙西井。《魏略·西戎传》记载“沙西井”应是一个转折点[27]。孟凡人对此解释为《魏略》记载的后半段路线存在讹误[28]。向西行经白龙堆,沿着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到达天山北道诸国。

清水沟至沙沟320里(160公里)。

3.3. 罗布荒原区域驿站里程

罗布荒原因罗布泊而得名,位于若羌县的东北部,塔里木盆地东部,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罗布荒原戈壁沙漠望不到边,沙山起伏,冬季严寒,夏日酷暑,终年多风,无垠的沙碛、盐渍、雅丹地貌组成了罗布荒原的自然景观。《1743年乾隆天下輿地圖》和《西域图志》[29]中罗布淖尔已被明确标识出来。

敦煌界:沙沟向西北行100里至敦煌界(新疆界)。沙沟行此处里程应为100里,是清时期甘肃和新疆的边界地带,是汉晋时期所指的白龙堆[30]。沙沟至白龙堆应百里,并不是文献记载由沙沟直至星字山。

星字山:由敦煌界出发向西南行80里至星字山,皆碱滩,土阜数十,远望若星辰罗列,有柴草,无水[7]

此处文献记载有误,且后文方向不明晰,应是继续西北行80里,而不是西南行,西南行是沙漠,到达阿尔今山麓下,直接到达阿不旦地区,且遇见的第一个湖泊是芦花海子而非黑泥海子,也不符合记载的里程内容。见图1

Figure 1. Dunhuang County Northwest to the South of Luo Bu Naoer to the Map [31]

1. 《敦煌县西北至罗布淖尔南境至图》[31]

土山台:西行80里至土山台,皆潮碱戈壁。途中兽迹纵横,有土堆如颓废城郭,汉楼兰国东境也,有柴草,无水,掘井水咸[7]。处在罗布泊北端一个半岛形台地上。此处按照里程至土垠遗址,黄文弼形容土垠遗址周围的景象为“四周土阜骈峙,如岛屿,如城郭。行人由西至东,或由东至西,至此城时,必须沿湖环行,越过土阜数重,方达到此址。风起沙飞,类同烟雾”[20]。学界认为是汉居卢仓。孟凡人根据土垠遗址出土汉简中记载了居卢訾仓、仓校、仓吏等认为土垠遗址是居卢訾仓。从土垠简牍内容来看,以下简提到了“居卢訾仓”,分别是简13:“居卢訾仓以邮行”简15“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酉,刟守居卢訾仓车师戊校。”[20]

土垠出土汉简24记载:“绝水草五百里”[20],《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贰师伐大宛,大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史记·河渠书》:“于是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9]《汉书·西域传》云:“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汉宣帝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集居卢訾仓以讨之。”[6]孟康注卑鞮侯井曰“大井六,同渠也,下泉涌出,在白龙堆山下”。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当时汉朝掌握了打井穿渠技术,打井穿渠就是坎儿井。沙沟至土山台130公里,却无淡水供应,在此区域可能存在坎儿井,坎儿井多为暗渠,为了防止黄沙淹没,会在井口覆盖柴草毛氈。白龙堆地形为雅丹地貌,其地貌地形、砂质土壤适合坎儿井的技术。

土山台距离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记》LE古城为15公里,距离楼兰LA古城50公里。黄盛璋先生在《初论楼兰国始都楼兰城与LE城问题》中分析了LE城的作用,处于LE与LA城的中间北端,认为LE城作为西域长史治下的一个屯戍单位,在政治上从属于LA城,城市职能依附于LA城。

需要考虑的是从星字山至LE古城与土垠遗址基本为40公里左右,根据上述内容土山台位于一块台地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且LE城为一方城,城垣墙基保存较完整;其次居卢仓到下站的行程视野更为开阔,不受地形阻碍,而LE城西北是孔雀河尾闾及铁板河的下游,河网纵横,不利于车马通行。沙沟至土山台260里(130公里)。

3.4. 孔雀河下游区域驿站里程

孔雀河的主要水源是博斯腾湖,经库尔勒、尉犁县、若羌县北部流至罗布泊,是罗布泊主要之一,北倚库鲁格山南麓,东与罗布荒原相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陈宗器和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察时,当地人称其为康机达利亚(Konchedaria),即孔雀河[23]

孔雀河下游有三个驿站:野牲泉、咸水泉、蛇山。

野牲泉:从土山台西北行70里至野牲泉,多沙碱,有红柳芦草,泉味苦,野牲多饮于此[11]。距离汉晋时期LH遗址较近。

咸水泉:野牲泉西行90里至咸水泉,途中有土墩,形如墙,高数尺或一丈,均生碱沙,坡下有咸泉,坡旁可挖窑洞,是清时驿路的一个站点。

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孔雀河流域考察发现古城址一座,此城址在咸水泉附近,因此将该城命名为咸水泉古城。此处发现青铜时代墓地2处、汉晋时期墓地3处。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主要以汉晋时期的为主,汉晋以后的在地表几乎不见。在孔雀河北岸。咸水泉古城西距古墓沟27公里,东南距楼兰古城LA57.5公里,根据残存墙体复原,古城圆形直径300米,墙体宽2.2米~2.7米,残存最高处2.5米。达吾力江认为此城既有可能是姑师城[32]。他根据咸水泉出土的文物、古城的建筑形式、夯筑材料和搭柱方式认为是西汉年间的姑师。

蛇山:从咸水泉出发,向西行40里,路北坡下有水,苦浊。南皆沙漠,东西皆碱滩。又50里路南有坡,可挖洞,下有咸水、红柳、柴草、南有山如蛇[7]。蛇山今考其地名不存在,此地区位于老开屏一带,西望有山,形状似蛇。东距古墓沟墓地20公里。

关于汉时期两道应在此地分道,向西过蛇山沿孔雀河烽燧[33],至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另一道向南行,经小河西北古城、麦德克古城至扜泥,通向、且末、小宛、精绝、于阗、莎车等地;还有一条道路就是到达营盘,由营盘向北行至车师,学界称之为墨山道。

土山台至蛇山共250里(125公里)。

3.5.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区域驿站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位于塔里木盆地,北侧是库鲁格塔格山脉,南侧是阿尔金山,东抵罗布荒原,塔里木河与孔雀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罗布泊,车儿臣河自西南与塔里木河支流注入台特马湖,阻挡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东蔓延的趋势,此区域共有五站,分别是土梁子、沙堆、黑泥海子、芦花海子、阿不旦。

土梁子:由蛇山向南行,先行沙地30里,又碱滩40里,又盐地20里,路南有坡,下有柴草、咸水、北望皆沙碛[7]

过孔雀河三角洲地带,有一古城,陷于黄沙之中,在小河西北古城6.3公里之处。学界熟知的“L”影像图。2008年的考察中,伊弟利斯暂定名为“汉晋四号遗址”[32]。根据郦道元在《水经注》的记载:“河水又东经墨山国南,又东经注宾城南,又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毛剑杰认为此遗址就是注宾城[34]

沙堆:向南行70里至沙堆,由“汉晋四号遗址”向南行70里有古城,学界命名为麦德克古城。古城规制见表1

Table 1. The regulation of the city site has been found in the Loulan area [35]

1. 楼兰地区已发现城址规制情况[35]

名称

形制

规模(米)

建筑方法

咸水泉古城

圆形

直径300

木柱做筋骨,中部填沙土和胶泥块,上铺红柳枝。

古城LA

方形

327 × 333.5

夯筑,间置红柳枝

古城LE

方形

122 × 137

夯土版筑,间至柴草

营盘古城

圆形

177

夯筑,夯层中央泥块,红柳,梭梭或芨芨草。

小河西北古城

方形

220 × 220

红柳和夯土间筑

麦德克古城

圆形

40

下部夯土层与红柳枝层交互迭,上部夯筑。

且尔乞都克遗址

周长220

土坯砌筑

黑泥海子:向南行80黑泥海子,罗布淖尔东南隅也,水畔沮洳,人马难近,水咸,有芦苇。黑泥海子是台特马湖,是塔里木河和车儿臣河汇聚形成,当地人称其喀喇布朗海子或黑风海子[36]

公元1286年,元朝在罗布设立驿站。清朝末年,若羌地区陆续被开发,交通不断发展,苏英至若羌有数条河相隔,在罗布修驿桥一座。位于若羌县境内。在《1909年大清国明细全图》有喀喇布朗湖,在罗布城附近。《西北省交通要图》绘制中有台特马湖在罗布城,《1909新疆全省舆地图·新疆省》中有喀喇布朗湖在炮台附近,黑泥海子是台特马湖。

芦花海子:向南行40里至芦花海子。沿途碱块如坚石,驼蹄流血(以上二十站,无人,皆堆石立杆题字)。

《1905年若羌图》阿不旦庄附近有罗布淖尔;《1909年大清国明细全图》中Abdally(阿不旦)绘制有罗布淖尔;《1909新疆全省舆地图·新疆省》标有阿布逹拉,其附近绘制有罗布淖尔位于米兰境内,此湖以消失。芦花海子是清时期的喀喇布朗湖,清人认为此湖就是罗布淖尔,汉之盐泽。

西北大河二道,一名铁列木河,即耶尔羌河、阿拉干河,发源耶尔羌2000余里,由新平至罗布淖尔海子入阿不旦海子(喀喇布朗湖),喀喇布朗湖为吞吐湖,末端沿东北方向流40公里至罗布泊。

对上述两湖的考释,台特马湖在若羌县罗布境内,喀喇布朗湖在米兰阿不旦庄附近,罗布淖尔湖在楼兰LA城东南方向。台特马湖和喀喇布朗湖在清时期与民国时期时常混淆,两个湖泊与罗布泊湖的位置导致了罗布泊游移的说法。

阿不旦:芦花海子向东行90里至阿不旦,有回民十余户,以捕鱼游牧为生。自敦煌至此,共千四百里,道路平坦,可以通车[7]。斯坦因图57标注了阿不旦村的位置。后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今地名在若羌县二师三十团。坐落在若羌县的米兰镇。

清末民初之际,曾经是探险家们的驿站。罗布人为探险家们做向导,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这里受到阿不旦人的接待,欧洲人首次获悉里罗布人的信息。后斯文·赫斯坦因、日本探险队橘瑞超由罗布人作为向导探寻了楼兰古城等地。

扜泥:由芦花海子向南继续直行140里至且尔乞都克古城。《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王国维《观林堂集》:“今案,汉时南北二道,分歧不在玉门、阳关,而在当楼兰故城始”[37]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各国至阳关或长安的里程,其中多数国家先到达扜泥城,再从扜泥城出发至阳关,见表2

Table 2. Mileage from the countri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to Yuni City, Yangguan, Chang’an, and the Metropolitan Protectorate (unit: miles)

2. 西域各国至扜泥城、阳关、长安、都护所里程(单位:里)

地名

扜泥城

阳关

长安

都护所

若羌

1800

6300

鄯善(扜泥城)

1600

6100

1785

且末

720

2320

6820

2250

小宛

1110

2710

7210

2558

姑墨

2050

3650

8150

2021

尉犁

650

2250

6750

300

焉耆

1200

2800

7300

400

山国

1070

2670

7170

车师前国

2050

3650

8150

1870

汉朝鄯善至阳关1600里,将马圈湾地区的遗址视为阳关,总计里程为664公里。里程考证上,若羌地区的且尔乞都克古城是鄯善国都扜泥城。

伊循:《汉书》记载:“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王死,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今臣得依其威重’于是遣汉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6]。”

敦煌文书《寿昌县地境》记载:“石城,本汉楼兰国,《汉书·西域传》云:‘去长安六千一百里’,地多沙卤,隋置鄯善镇,隋乱其城乃空,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属沙州。屯城西去石城一百八十里,(米兰古城西行75公里至且尔乞都克古城)。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蒹葭苇、樫树、胡桐、白草。民随率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6]。”《寿昌县地境》乃唐朝所撰,唐将汉龙勒县改为寿昌县,在书写史料时里程上与汉一致。

从蛇山至阿不旦370里(185公里),蛇山至且尔乞都克古城420里(210公里),从后坑出发至且尔乞都克古城1320里(660公里),经里程考证阳关位置应在后坑区域的位置。

4. 总里程探析

敦煌与鄯善国的扜泥城的道路,不仅是汉乃至魏晋时期的官道,更是作为沟通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桥梁。通向塔里木盆地地区的主要通道,地区的贸易、交通、军事行动都主要通过这条干道。

在历史上从敦煌到米兰或阿不旦,大部分地区不可能有其他的路线,根据法显他们旅行的自然条件和旅途历程叙述是一致的。《法显传》:“敦煌太守供给渡沙河,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中遇则会死,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便望极目,欲求度外,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行十七天,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38]。”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只提到他抵达那傅波境,也就是楼兰古国。他根据沙州的行政长官的引导,穿越了满是流动沙丘的沙漠。1273年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他从罗布镇到达敦煌需一月[39]。见表3

Table 3. The mileage from the Yuni City to Dunhuang

3. 扜泥城至敦煌里程

朝代

里程(里)

公里数(公里)

法显

东晋

1500里

750

马克·波罗

意大利人

30天行程

斯坦因

英国

393英里

632.47

清朝官员

清朝

1400里

700

本文

1510

755

斯坦因当时依据文献和斯文·赫定的描述再次来到楼兰古城,并命名为LA城,其公里数从若羌出发至敦煌为632.47公里,所经过LA城、LE城、羊塔克库都克、库木库都克、玉门关(小方盘城)、敦煌。而《辛卯侍行记》记载从若羌出发至敦煌,所经过为汉晋四号遗址、蛇山、咸水泉古城、居卢仓、沙西井,沙西井至敦煌的路线与斯坦因所行路线基本一致。其中大方盘城的位置清人认为在今卜湖以南地区,学界一般认为今大方盘城为汉之阿仓城:小方盘城为玉门故关。依清代里程。小方盘城为玉门关,里程是符合的。

《辛卯侍行记》总记行程1400里,在绘制路线时,沙沟至星字山为80里,根据原文,沙沟南望为沙漠,且星字山从西南方入沙沟,不符合方向。百里至新疆界,未将这100里计算在内,由此至星字山、土山台(土垠遗址)里程相符。

根据以上里程。斯坦因的路程是根据斯文·赫定绘制的地图,并未按照清朝绘制《罗布淖尔至敦煌道》行走,参考《西域考古图记》,他从阿不旦北行到达楼兰LA城,再从楼兰LA城至敦煌,未曾去过土垠遗址。

5. 结语

一、东汉前期敦煌通向西域的主要道路就是楼兰道,在鄯善国境内分南北二道,后西汉末期,伊吾路的开通,东汉加强了天山北路的联系。

阳关在西湖(后坑)一带,在里程上符合汉时期扜泥至阳关的里程。若阳关在古董滩或红山口一带,一是里程不符,学界一般是以直线公里数计算阳关至鄯善国距离;其次是不符合汉文献记载的内容。且尔乞都克古城在里程上符合扜泥城的位置;米兰古城在里程上符合汉时期的伊循城。

伊循城、扜泥城与天山南麓下的都护治所南北呼应,同汉置四郡战略位置连接起来,将蒙古高原的匈奴与青藏高原的西羌的游牧民族隔绝,自始至终生活在这两片区域的民族未能相遇形成合力,对中原王朝造成庞大的威胁[40]。生活在天山南麓的邦国会因匈奴的强大而依附匈奴,对建立的交通要道造成破坏,抵挡匈奴的入侵,伊循城的屯田遏制了西部诸国,如于阗、莎车造成的威胁。

二、隋朝之前开通伊吾道、大海道,而对楼兰道(大碛路)逐渐废弃。隋唐时期更注重了对大海道的使用和维护,并对青海及阿尔金山北麓道路的开发,设置安西四镇,直达于阗、莎车、疏勒西域等地。

通过本文分析,清时期魏光焘组织的这次裹粮探路基本就是汉时期的楼兰道路的里程和城郭要塞。见图2表4

Table 4. Coordinate table of Dunhuang to Shanshan’s place name

4. 敦煌至鄯善地名坐标表

(清)地名

(汉)地名

今地名

纬度(N)

经度(E)

距敦煌城(千米)

敦煌

敦煌

敦煌市

40˚06′34.9560ʺ

94˚37′23.3400ʺ

碱泉

碱泉子

40˚22′05.9520ʺ

94˚22′24.6360ʺ

35

大泉

大泉

40˚25′07.3200ʺ

94˚14′35.1960ʺ

大方盘城

昌安仓

大方盘城

40˚24′22.6080ʺ

93˚58′02.2440ʺ

55

小方盘城

玉门关

小方盘城

40˚21′05.1840ʺ

93˚51′45.9000ʺ

75

西湖

阳关(本文)

后坑

40˚20′10.0320ʺ

93˚41′11.3280ʺ

90

清水沟

都护井

吐火罗泉

40˚13′40.0080ʺ

93˚17′57.6960ʺ

125

芦苇沟

三陇沙

40˚27′25.2360ʺ

93˚01′25.2120ʺ

160

五棵树

三陇沙

波波拉井

40˚28′22.5840ʺ

92˚39′19.6560ʺ

190

新开泉

八一泉

40˚22′26.9400ʺ

92˚18′33.8040ʺ

220

甜水泉

库木库都克

40˚13′36.9840ʺ

91˚54′50.4720ʺ

255

沙沟

沙西井

40˚15′57.1320ʺ

91˚33′25.8480ʺ

285

敦煌界

40˚24'47.9704ʺ

91˚02′42.6660ʺ

335

星字山

白龙堆

白龙堆

40˚35'35.6143ʺ

90˚37′49.6236ʺ

375

土山台

居卢仓

土垠遗址

40˚45'45.1440ʺ

90˚13′04.5480ʺ

415

野牲泉

骆驼山

40˚41'51.1440ʺ

89˚48′40.1256ʺ

450

咸水泉

姑师

咸水泉古城

40˚40′39.0000ʺ

89˚17′25.0080ʺ

495

蛇山

老开屏

40˚43′08.5440ʺ

88˚45′27.8820ʺ

540

营盘

墨山城

营盘遗址

40˚53′58.6320ʺ

87˚48′34.3800ʺ

土梁子

注宾城

汉晋四号遗址

40˚22′22.9080ʺ

88˚36′58.2480ʺ

585

沙堆

麦德克古城

40˚03′33.3000ʺ

88˚28′02.8920ʺ

620

黑泥海子

台特马湖

39˚42′11.5200ʺ

88˚28′19.3800ʺ

660

芦花海子

喀喇布朗湖

39˚32′20.5800ʺ

88˚27′02.4840ʺ

680

阿不旦

米兰镇

39˚32′19.3992ʺ

88˚58′04.2514ʺ

若羌

扜泥城

米兰古城

38˚57′10.7280ʺ

88˚10′04.6200ʺ

750

米兰

伊循城

且尔乞都克古城

39˚13′36.2280ʺ

88˚58′14.8440ʺ

Figure 2. Han loulan Road

2. 汉楼兰道路

参考文献

[1] 劳干. 两关遗址考[J].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43(11): 287-296.
[2] 孟凡人. 楼兰新史[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44.
[3] 张德芳. 从悬泉汉简看楼兰(鄯善)同汉朝的关系[J]. 西域研究, 2009(4): 8.
[4] 魏迎春, 郑炳林. 阳关: 西汉经营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J]. 苏州大学学报, 2024(1): 176-182.
[5] 吴礽骧. 汉代玉门关及其入西域路线之变迁[J]. 中亚学刊, 1987(2): 1-15.
[6] 班固. 《汉书》卷96《西域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3924.
[7] 陶保廉. 辛卯侍行记[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350-351.
[8] 郑炳林, 司豪强. 敦煌郡在西汉经营西域中的战略定位——以敦煌简牍文献为中心[J]. 史学月刊, 2024(4): 5-16.
[9] 司马迁. 史记∙大宛列传(卷123)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10] 岳邦湖, 钟圣祖. 疏勒河流域汉长城考察报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1: 54-78.
[11] 胡平生, 张德芳.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1.
[12] 李并成. 汉敦煌郡境内置、骑置、驿等位置考[J]. 敦煌研究, 2011(3): 70-77.
[13] 李正宇. 敦煌大方盘城及河仓城新考[J]. 敦煌研究, 1991(4): 72-80.
[14] 李岩云. 敦煌河仓城址考[J]. 敦煌研究, 2013(6): 86-92.
[15] 向达. 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J]. 图书季刊, 1944(4): 1-10.
[16] 范晔. 后汉书∙西域传(卷88)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17] 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编. 敦煌汉简[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316.
[18]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卷40)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9] 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 敦煌市志[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488.
[20] 黄文弼. 罗布淖尔考古记[M]. 北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8: 105-196.
[21] 陈寿. 《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859.
[22] 阚凤楼. 新疆大记∙道里计上(卷1) [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68: 4.
[23] 陈斯文, 陈雅丹. 摘下绽放的北极星(上卷) [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43.
[24] 范晔撰, (唐)李贤, 等, 注. 《后汉书》卷51《李恂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1684.
[25] [英]奥雷尔∙斯坦因, 著. 西域考古图记(第二卷) [M].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28.
[26] Aurel, S. (1921) Serindia. Vol 5, The Clarendon Press.
[27] 李树辉. 丝绸之路西域段“北道”考论[J]. 敦煌学辑刊, 2022(3): 131-142.
[28] 孟凡人. 罗布淖尔土垠遗址试析[J]. 考古学报, 1990(2): 169-186.
[29] 傅恒. 天山南路图二[M]. 清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68: 33.
[30] [英]奥雷尔∙斯坦因.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第1卷) [M]. 巫新华, 等,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37.
[31] 黄盛璋. 晚清对丝绸之路的勘察和实测地图的发现[J]. 西域研究, 1991(1): 67-72.
[32] 達吾力江∙葉爾哈力克. 姑師城及姑師墓葬的初步研究[J]. 丝瓷之路, 2019: 3-22.
[33] 国家文物局, 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册(上)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253.
[34] 毛剑杰. 汉晋四号遗址: 沙埋注宾城[J]. 时代教育∙国家历史, 2010(10): 1-7.
[35] 胡兴军, 何丽萍. 新疆尉犁县咸水泉古城的发现与初步认识[J]. 西域研究, 2017(2): 122-125.
[36] 陈漠. 游牧新疆 风吹城跑[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50.
[37] 王国维. 观林堂集(17卷)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4.
[38] 法显, 著. 章巽, 注. 法显传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39] [法]沙海昂, 注. 马可波罗行纪[M]. 冯承钧, 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176.
[40] 魏迎春, 郑炳林. 西汉敦煌郡通西域南道与对鄯善的经营[J]. 敦煌学辑刊, 2022(2): 1-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