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美乡村视角下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市俞家湾为例
Rural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Villages—Taking Yujiawan in Changzhou as an Example
摘要: 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目标,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打造新型乡村景观。本次设计将视线聚焦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的俞家湾,新闸社区旁的废弃地由于政府管理疏忽,生态环境受污染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且附近居民生活圈缺少可供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于是利用钟楼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该废弃场地,来打造一个为附近居民服务的综合公园,美化当地环境的同时赋予其生态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people’s ever-increasing pursuit of a better life,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livable and beautiful village”, tak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focus of work, and comprehensively creating a new rural landscape. This design focuses on Yujiawan in Xinzha Street, Zhonglou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Due to the negligence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abandoned land next to Xinzha Community has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affect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ty, and the nearby residents’ living circle lacks public space for rest and entertainment. Therefore, the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of Zhonglou District and the abandoned site are used to create a comprehensive park serving nearby residents, beautify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 while giving it the function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文章引用:徐子茗, 尚红, 董欣卓, 杨倩. 基于和美乡村视角下乡村景观设计——以常州市俞家湾为例[J]. 设计, 2024, 9(6): 1737-175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684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将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景观,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战略目标,凸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在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进一步强调了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从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到精心绘制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直至迈向和美乡村的新纪元,这一系列的转变不仅标志着乡村建设的持续升级,更是乡村全面蜕变的生动体现。和美乡村作为新时代的乡村化表达,它承载着生态文明、文化繁荣、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等多重使命,构成了“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进步,乡村环境美化与乡村文化传承并驾齐驱的新图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和美乡村

“和美乡村”是对“美丽乡村”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建设中致力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乡村的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发展。“和美乡村”主要强调乡村建设的外在形式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乡村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核,即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旨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

1.2.2.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的自然、人文因素等共同形成的空间环境,是乡村地区重要的资源。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聚居地的景观,由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包括住宅、街道、广场、公共设施等。

1.3. 研究目的

1.3.1. 重视乡村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次设计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的,注重生态和谐,将生态环保作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利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技术,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打造出绿色、环保的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遵循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提高乡村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1.3.2. 打造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景观

本次设计通过调研分析常州市俞家湾乡村景观现状,并结合国内其他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经典案例进行总结归纳,寻找问题根源,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和美乡村”理念为指导方针,就目前俞家湾乡村出现的功能丧失、生态环境差等问题,结合实地情况以及设计的可行性在场地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过程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理论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俞家湾乡村存在的问题,将“和美乡村”设计理念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表现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4.2. 实践意义

本次设计针对目前乡村景观的共性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分析俞家湾乡村景观空间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其他乡村景观的现状进行研究,总结问题根源,在推进“和美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强调以原生态乡村魅力为核心,致力于留住乡风乡韵和乡愁,同时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备度,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来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内在的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

2. 综述分析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指明了发展的方向[1]。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演进,虽仅一字之差,却深刻体现了对乡村建设理念与目标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2]。乡村建设首次以“和”作为发展理念,为了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同时也反映了当下乡村现状与亿万农民对和美家园的期待[3]

第一,国内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本土案例的分析、综合性的探讨、国外研究的引进以及乡村景观基本概念的界定等几个关键领域[4]。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和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人们开始警觉到在城市化及过度扩张的浪潮中,那些承载着传统与美丽的乡村风貌正悄然消逝,其原有的自然和谐特质也逐渐被削弱。与此同时,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空间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在我国应运而生,并逐渐渗透到多个相关领域,为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5]

第二,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相较于其他领域起步较晚,研究力度和深度尚显不足。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乡村景观规划主题的文献数量仅为101篇,这与乡村建设、乡村经济和乡村政策研究的文献数量相比明显偏少,凸显了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迫切需求[6]

第三,当前国内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尚显不足,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事实上,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国内尚处于初期阶段,特别是在关键的景观评价、政策法规制定以及具体设计手法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研究空白。因此,这一领域蕴含着巨大的研究潜力和探索空间,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7]

乡村景观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出现并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它融合了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双重因素,且不断交织、动态变化,其内涵丰富而多元[8]。乡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乡村建设的步伐紧密相连,它反映了多样化的景观变化。如今,乡村景观的重要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9]

2.1.2. 国外研究概况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制度、经济、农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都比较深入,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乡村景观变化的重要影响[10]

19世纪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浪潮对英国乡村环境带来了显著影响,这一转变催生了乡村景观规划规范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与调适,英国乡村景观规划规范已成为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与景观保护的重要基石[11]。英国始终将维护繁荣的农业、守护美丽乡村以及强化乡村景观与生态的保护置于重要位置。进入20世纪后半叶,英国的乡村景观规划策略开始与现代农业实践深度融合,为乡村景观注入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内涵,进一步提升了其价值和魅力。同时注重保护和提升自然美景、维持原有地形、地质特征和生物多样性。随后英国乡村开始服务于社会、经济、地质和生态,自然景观展现出可持续性[12]

法国在遭遇了乡村地区的人口外流、老龄化和空心化后,加强提升城乡空间和关系[13]。国家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也让人口和产业的变化塑造了新的乡土空间。乡村景观的重塑也让人、产、地等生产要素进行全面重组[14]。法国政府结合环境部门的景观项目,对荒废的农村进行新的构想,把绿化和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地位,保留本土建筑,并在规划设计时使建筑与整体的环境相融合[15]

荷兰拥有着悠久的乡村规划历史传统,经过千年的圩田开垦与精心规划,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既美丽又丰产,且极具耐用性的独特乡村景观[16]。20世纪以后,荷兰启动了一系列宏大的土地整治和乡村景观重塑计划,这些规划不仅深刻改变了荷兰乡村的面貌,更在广袤的田野、土地和乡村空间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17]。随着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日益重视,相关法规的陆续颁布标志着乡村景观规划理念的转变。从最初以农业优先为主导,乡村景观规划逐渐转向更加关注历史性和生态性景观的保护[18]。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景观规划经历了多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保护趋势。荷兰的乡村景观整治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对传统乡村景观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19]

欧洲一些国家在乡村景观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他们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将重点放在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传承历史文化两个方面。这种综合考量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多维度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他们的传统规划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延续维持本土价值,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两者之间的演变方向,强调认知整体性与关联性[21],完善价值认知,为景观规划做出铺垫,研究时间与空间上的乡村景观价值,便于后期更加科学地制定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制度、经济、自然条件等因素,构成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比我国深入的局面。但这也使得国内的研究有许多国外理论可以学习,同时国内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2. 案例分析

2.2.1. 美国佛罗里达州邦内特公园

公园融合了多样化的设施,包括生态公园、树冠步道、水上活动区域、儿童的娱乐区,以及能够举办大型活动的开阔草坪。新建的步道与自行车道将这些公园的游客中心、自然中心、活动中心以及佛罗里达儿童博物馆等新建筑相互连接。

自然中心坐落于柏树的环抱之中,由两座以优雅的木栈道巧妙连接的建筑组成。沿着林冠步道穿过树冠层,开阔的视野能够将邦内特公园的核心景观尽收眼底。

2.2.2. 美国俄勒冈州南滨水区市中心滨水公园

公园致力于恢复后工业时代的滨水区,旨在将其转变为一个自然化的河流边缘,并创建丰富的河岸栖息地。在规划过程中,特别注重在不损害新生态栖息地的前提下,精心布局通道和活动区域,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入“时刻”与节点之中。此外,公园的海岸线步道和自行车道将各个空间巧妙地串联起来,都旨在为公园的不同选区服务,并连接到城市的河滨步道、自行车道、有轨电车和轻轨系统。

2.2.3. 莫干山大白熊国际营地

场地内有梯田状茶田,就地取材的毛石墙护坡,小溪的蜿蜒流淌,时而在地表,时而又潜入地下形成暗溪。开阔的草地和竹林等,为游客提供了放松身心的绝佳场所。在山上为探索者重新塑造了采茶小屋,山下的残墙废宅也经过精心改造,水杉林作为场地内的一大亮点,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并进行了再利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2.2.4. 万科儿童友好社区

万科和林德设计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儿童游戏空间。这一项目突破传统设计框架,万科建研中心特别推出的“儿童自然体验模块”通过细致观察儿童在同一模块内对多样化设计手法和材料的选择程度,从而深入研究该模块的设计导向。在沙坑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黄沙、白沙、卵石、木屑等不同材质的沙坑材料,以实验的方式探究孩子们对不同材质的偏好。

3. 调研内容

3.1. 调研内容

3.1.1. 设计理念提出

本次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和美乡村”理念为指导,将生态环保和文化传承作为设计要点,来提升俞家湾乡村的魅力和活力。“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更是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将该理念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的表现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3.1.2. 理论梳理、案例分析

对国内外的文献、期刊等资料进行学习整理,了解“和美乡村”理念以及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进程,以生态学、美学、植物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总结归纳出目前乡村景观生态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并结合相关设计的经典案例,分析构成乡村景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3.1.3. 实地考察与现状问题

对俞家湾乡村的生态环境、主要服务人群等要素进行现场勘察并拍照记录。同时就目前乡村情况对周边居民进行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及该乡村的具体情况,并对于调研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

3.1.4. 设计策略形成

基于前期的研究学习,本次设计将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人性化设计这三大方面来展开,分析目前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的多样性,再根据俞家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该乡村建设发展的方向,设计出最优改造方案(图1)。

4. 基址分析

4.1. 区位分析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俞家湾。设计场地长约为580米,宽约为210米,占地面积约为10.38公顷。

4.2. 现状分析

场地东北侧沿河,水质收到污染,驳岸植物杂乱丛生,亲水平台破败。内部生态水景水质遭到严重污染,颜色呈淡红色。由于该场地近三年无人管理,生态环境极差,植物枯萎,部分土壤贫瘠荒芜。原有墙体破损,影响景观效果,无法起到隔绝景观以及文化展示的作用。原有亭架破损衰败,长时间无人处理,部分结构开始腐烂,无法起到供人们休憩的作用。

4.3. 人群活动分析

周边居民主要分为儿童、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群主要分布在学校、工厂、居住区等。活动类型主要分为社交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等。儿童主要在12 pm~5 pm活动,青少年主要在5 pm~8 pm活动,中年主要在8 am~9 am和5 pm~9 pm活动,老年主要在6 am~9 am和2 pm~8 pm活动。

4.4. 文化分析

常州市钟楼区的千年古运河形成“通江达湖,城河相依”的空间格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乱针绣、梳篦、留青竹刻等。三堡街集运河文化传播、工业遗存保护、创意产业集聚、潮流文化兴盛一体。秋白书苑、瞿秋白故居等红色文化构成运河畔的红色名片。智慧科技型园区聚集,乡村产业特色化加剧。

4.5. 发展问题分析

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导致乡村用地长时间荒废,生态环境差,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市容市貌;缺少供周边居民使用的绿地;缺少特色文化建设,未发挥钟楼区独特文化,降低了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 设计情况

5.1. 设计思路体系

本次设计以“和美乡村”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为主体,旨在打造一个宜人的乡村综合公园。根据现场调研得出场地问题以及附近居民的需求,通过增设文化景墙、文化展示馆、集市活动等来传承传播传统文化,通过景观植物设计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Figure 1. Technology roadmap

1. 技术路线图

5.2. 总体设计内容

场地整体设计成一个注重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传承的乡村综合性公园(图2)。将主入口设置在场地邻近居民区的一侧,次入口设置在邻近,便于附近居民出入。考虑到消防安全问题,将一级道路设置成5.5米(图3)。公园主要分成密林区、阳光草坪区、生态水景区、花田景观区、儿童活动区、休憩观景区、健康步道区、文化展示区(图4),且注重各景观节点的轴线关系,为居民打造良好的视线效果(图5)。

密林区和阳光草坪区主要注重生态保护,营造植物茂密、郁郁葱葱的景观氛围,让人们漫步时更加亲近自然。阳光草坪区注重视野开阔,游人也可在此进行野餐、放风筝等娱乐活动。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水体部分进行重新改造以及驳岸设计,打造景色优美的水景观赏区。在密林区附近种植花海,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在蜿蜒小道拐弯处打开视野。儿童娱乐区设置在邻近校园一侧的主入口附近,便于孩童玩耍,娱乐设施也丰富多彩。场地北侧邻近河道,因此设计健康步道,让人们运动健身的同时也能观赏

Figure 2. Master Plan

2. 总平图

Figure 3. Road analysis diagram

3. 道路分析图

Figure 4. Functional partition diagram

4. 功能分区图

Figure 5. Axis analysis

5. 轴线分析图

到沿河的优美景观带。文化展示区作为本次设计的重要功能分区之一,位于场地主入口附近,且建设在原有场地的坡地处,突显了位置,吸引游客前往参观。同时本次设计也在各景观节点处设置了休憩观景平台,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景视角。

5.3. 景观节点设计

5.3.1. 文化坡地广场

利用场地中的原有地形,借助坡地设计坡地广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邻近文化展示馆,起到集散休闲的作用,将广场设置在高处,视野开阔,不仅能够欣赏到近处的樱花大道,也能观赏到整个公园的大部分景色(图6图7)。

5.3.2. 时光文化阁

在场地高坡处设置文化展示馆,作为该场地中的主题建筑,由两个场馆组成。一号场馆主要展示常州市钟楼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乱针绣作品、留青竹刻作品,以及红色文化和智慧科技型园区发展历程故事长廊。二号展示馆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墙体,主要展示当地艺术家的作品,并开设文化体验馆,定期开设刺绣、雕刻、绘画体验活动,举办红色故事交流会以及企业家讲好故事等文化交流活动(图8图9)。

Figure 6. Rendering of the Cultural Slope Square

6. 文化坡地广场效果图

Figure 7. Rendering of the Cultural Slope Square

7. 文化坡地广场效果图

Figure 8. Rendering of the Time Culture Pavilion

8. 时光文化阁效果图

Figure 9. Rendering of the Time Culture Pavilion

9. 时光文化阁效果图

5.3.3. 文韵潮市

在文化广场中设置可移动集市,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为该场地增加活力。可移动集市主要售卖当地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文化展示馆中的相关文创产品,当地居民也可参与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也可吸引外地游客(图10)。

Figure 10. Rendering of Wenyun Chao City

10. 文韵潮市效果图

5.3.4. 乐悠童趣园

在距离入口较近的位置设计儿童娱乐区,便于孩童前来玩耍。该区块入口处设置草坡,可供孩童攀爬,主体娱乐设施为沙坑,同时也放置了跷跷板、秋千、五彩灯球等多种娱乐设施,可供许多孩童同时玩耍。在娱乐设施附近设置了休憩亭和多个座椅,便于家长看护孩童(图11图12)。

5.3.5. 彩梦花屿

在公园内部的花店对面种植花丛,与旁边的喷泉广场一同形成视野开阔的空间,并在花丛中设置小路,可供人们深入花海,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优美的花丛也能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放松(图13图14)。

5.3.6. 湖畔茶语

在湖畔设置茶室,将茶室建设在草坪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周围种植乔木营造静谧的氛围,让游客游览到公园深处时能驻足观赏水景,茶室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休憩空间,在品茶的同时不仅能观赏到湖面景色,也能看到远处的公园景色(图15图16)。

Figure 11. Rendering of the happy children’s park

11. 乐悠童趣园效果图

Figure 12. Rendering of the happy children’s park

12. 乐悠童趣园效果图

Figure 13. Colorful dream flower island rendering

13. 彩梦花屿效果图

Figure 14. Colorful dream flower island rendering

14. 彩梦花屿效果图

Figure 15. Lakeside tea talk rendering

15. 湖畔茶语效果图

Figure 16. Lakeside tea talk rendering

16. 湖畔茶语效果图

5.3.7. 静逸湖

在场地一侧设计水体,与视野相对开阔的草坪形成对景,丰富景观层次。在湖边中菖蒲、木芙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营造生机勃勃的氛围。湖中设置一观景亭,为人们提供了多处观景视角(图17图18)。

Figure 17. Jingyi Lake rendering

17. 静逸湖效果图

Figure 18. Jingyi Lake rendering

18. 静逸湖效果图

6. 总结与思考

本次设计成果功能分区明确,能够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环境优美,景观丰富,水系清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环境。同时融入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展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在调研阶段,我们发现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对城市绿地的需求各异,包括休闲散步、健身运动、儿童娱乐、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

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水系的保护,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文化广场、文化展示馆、文化景墙等文化元素,将地域文化与公园景观相结合,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同时设计时也注重互动体验,为提升居民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设置了健身空间以及儿童娱乐空间等。

同时在细节、可持续性、互动性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例如公园的座椅、照明设施,引入更多的绿色能源设施,增设更多的互动艺术装置、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以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

本次设计以“和美乡村”为设计理念,创建了一个注重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传承的乡村综合性公园。通过对场地的整体规划、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和设施配置的综合考量,实现了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宜人的公共空间。

注 释

文中所有图均为作者自绘。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邓源. 和美乡村的美学内涵与价值传递[J]. 农业经济, 2023(6): 75-77.
[2] 金文成.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23(1): 11-14.
[3] 刘自身, 郭永萍.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 2023, 40(1): 69-72, 76.
[4] 刘艺兰.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 刘滨谊, 陈威. 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小城镇建设, 2005(9): 45-47.
[6] 刘凯红. 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7] 傅稚青, 戴菲. 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 2015: 5.
[8] 刘黎明, 杨琳, 李振鹏. 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 生态环境, 2006, 15(1): 202-206.
[9] 杨惠雅. 中国乡村景观实践发展历程梳理(1949-2022年) [J]. 园林, 2022, 39(6): 10-17.
[10] 谭良斌, 周伟, 刘加平. 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再生和规划研究[J]. 规划师, 2005, 21(10): 22-24.
[11] 张泉, 张子岩, 邹成东. 英国乡村景观规划政策与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启示[J]. 园林, 2023, 40(2): 69-75.
[12] 于立, 那鲲鹏. 英国农村发展政策及乡村规划与管理[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12): 75-80.
[13] 范冬阳, 刘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乡村复兴与重构[J]. 国际城市规划, 2019, 34(3): 87-95.
[14] 赵明. 法国农村发展政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15] 姜丽. 法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4): 194-196.
[16] 郭巍, 侯晓蕾. 从土地整理到综合规划荷兰乡村景观整治规划及其启示[J]. 风景园林, 2016(9): 115-120.
[17] 张晋石. 20世纪荷兰乡村景观发展概述[J]. 风景园林, 2013(4): 61-66.
[18] Han, L. (2004) Introduction to the Dutch Landscape and Park Architecture. TU Delft.
[19] 张驰, 张京祥, 陈眉舞. 荷兰乡村地区规划演变历程与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31(1): 81-86.
[20] 郭晓彤, 韩锋. 欧洲乡村景观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园林, 2021, 37(1): 110-115.
[21] 樊杰.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J]. 地理学报, 2014, 69(8): 1060-10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