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家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国家的总体印象和综合性评价[1]。为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新疆,2021年4月16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各大平台播出了人文纪录片《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通过直观的纪实方式破除世界谬论与谣言。这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的首部全面反映当前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情况的人文纪录片,时长约1小时20分钟,分为“时代变迁”“富民兴疆”“一代青年”“和谐共生”四个部分,通过18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讲述新疆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延续传统、团结友好、追求梦想、积极向上的主题。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呈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纪录片[2]。纪录片通过展现真实情况引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是传播民族文化,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纪录片中的字幕翻译是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字幕翻译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从而影响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能否顺利进行。《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策划的纪录片,其字幕翻译具有一定的官方性和示范性。
本文基于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分别对《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探究各个模态如何相互作用构建整体意义,以实现向观众诠释真实的中国形象这一目的。
2. 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3]。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的信息更加多元,传播方式呈现多模态化的特点。
张德禄(2009)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融合了先前的多模态话语研究结果及其框架模式,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主要包含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并且四个层面相互协调、关联、互补。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被引入翻译领域。影视作品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符号于一体,其源语篇和译文语篇都具有典型的多模态特征,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感官体验。因此,多模态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多模态影视翻译领域。
经笔者文献阅读与梳理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探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应用,如李婷(2021)以电影《流浪地球》字幕翻译为例,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电影字幕中的有效应用[4]。二是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翻译策略,如李志鸿(2022)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出发,结合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案例具体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情况[5]。
目前,有关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中主要聚焦国家形象建构本身的理论研究和建构国家形象的具体路径和方式的研究两个部分。彭继裕(2022)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在梳理社会治理理论以及国家形象理论的基础之上探讨国家形象建构[6];尚重生和赵璐阳(2017)从主体、内容、目的、方式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内涵,从而得出了国家形象建构的维度以及建构的路径[7]。
笔者以“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国家形象”为主题在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将三者结合探讨研究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因此,笔者以纪录片《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为研究对象,基于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层面对字幕翻译如何利用语言、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模态表征进行语料分析,进而探讨其与建构国家形象的整体意义,一方面旨在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字幕翻译与国家建构的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为今后国家官方媒体如何在纪录片创作中更好地建构国家形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字幕翻译研究
《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以下简称《天山南北》)以“绝美”“温暖”为主要基调,不仅展示了具有审美意味的大美新疆自然风光和人文场景,更是向世界观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新疆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以及新疆各族兄弟姐妹的真实生活与精神风貌。
该纪录片的多模态语篇大致可分为三类: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片中的人物讲话、场景画面、背景音乐、色彩搭配等多模态语言相互配合,讲述新疆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因此,语言、视觉、听觉等多种模态的有机结合成为该片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3.1. 文化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中,张德禄(2009)认为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且独具特色,片中具有特色的语言和词汇借助字幕翻译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以下是从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纪录片《天山南北》文化层面的模态分析。
例1:
原文:Decades of development have taken modern Xinjiang from isolation to economic dynamism.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re part of that story.
译文:数十年的发展让新疆不再是一座孤岛,它正充满活力地大步前行。天山山脉见证了这一切。
这是本片导演韩斌在片前所说的一段具有总结性的话。在字幕翻译中,首先,译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isolation”译为“一座孤岛”,即将数十年前的新疆比作孤岛;接着,译者采用增译的翻译策略并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加“大步前行”,把新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向观众说明经过时代变迁的新疆正在朝气蓬勃地大步向前发展;最后,译者改变了“part of that story”的译法,并再次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天山山脉人的特性,展示出巍峨天山下新疆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起到了紧扣“天山南北”这一主题的作用。
此外,该段画片正是以农民收割棉花和导演韩斌背靠雪山讲话为场景设置,做到了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相结合,给予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富有感染力,同时也真实有效地向外界传播了和谐美丽的新疆形象。
例2:
原文:因为在家里搞种植业,过着一般的生活。想要摆脱贫困,能够达到小康生活。所以我下定决心去内地工作,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译文:At home I can only plant crops and scrape by. But I wanted to shake off poverty and be better off. So I decided to go outside and find a job so that our life can be better.
该段片中讲述了一个名为买托合提·买买提热依木的和田策勒县农民为了他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离开新疆到大连打工挣钱的故事。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小康”被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能引起中华民族情感共鸣的核心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社会,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由于“小康”一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准确表达,因此译者在字幕中将其翻译为“be better off”,一方面侧面充分显示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另一方面真实展示出新疆农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在新疆,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的中国其他省份、自治区都被称为“内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内地”的含义并非“中国内地”的概念。为避免产生歧义,译者选择用一种更易于海外观众理解的表达方式,将“去内地”简化为“走出去”,即“go outside”。
例3:
原文:我脑海中的新疆就是,就像彩虹一样。
译文:In my mind, Xinjiang is just like a rainbow.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新疆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新疆自然、人文景观的绚丽多彩,以及社会团结稳定现状的来之不易,从侧面进一步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
3.2. 语境模式
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张德禄,2009)。
在交际表达中,语境是制约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同样也会对信息进行一定的补充,语言的产生和运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脱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信息。纪录片《天山南北》就是一个多模态交际语篇,片中人物语言语调、画面场景、背景音乐、故事情节的衔接等都属于语境的范围,都会综合影响观众对纪录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以下是结合纪录片字幕翻译的具体语境,从整体视角分析各模态如何协同作用诠释整体意义。
例4:
原文:He hopes that his efforts will help put Xinjiang’s wine on the map.
译文: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新疆的酒成为新疆的一张名片。
本节故事情景围绕吐鲁番葡萄酒庄总经理李天翀种植葡萄、经营酒庄为背景展开。他表示新的丝绸之路把国外的酒带入中国,并坚信未来我们自己的葡萄酒也会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此句为本节小故事结尾的最后一句旁白。“Put something on the map”意为“使出名/崭露头角”,此处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将“put Xinjiang’s wine on the map”译为“让新疆的酒成为新疆的一张名片”,既考虑到前文中李天翀提到的让吐鲁番的酒走向国际的未来展望,又结合了画面中工人采摘、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的场景多模态话语模式,从语言和视觉上展示吐鲁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高品质葡萄酒,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中国人传承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热情与情怀。
例5:
原文:我对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去,走上更大的平台。
译文:My hope for them is to play in a bigger arena.
在过去的新疆,人们对于女孩踢足球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足球只能是男孩玩的,足球对于女孩来说就是禁区;而在今天的新疆,足球这一运动已得到普及。
本节故事讲述的是小女孩麦尔则耶·库尔班不顾母亲反对参加足球队,在学校足球教练用成绩证明女孩也可以踢足球后,母亲改变了看法,同时也表达出对孩子的心疼与关爱。
此句为鄯善台台尔小学足球教练阿布拉江·依明所说。根据前文的描述,我们可知此处教练所说的“走上更大的平台”实际是指他希望女孩们通过自身努力走出新疆,去接触外界,在更大的赛场上打出更高的成绩。译者将“走出去,走上”译为“play”,将“平台”译为“arena”,既结合了上文故事情节,又采用意译摆脱了原文的束缚,使得译文更加自然、通顺。
例6:
原文:For many girls, football can be a golden ticket.
译文:对许多女孩来说,足球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入场券。
此句为“沙漠女足”故事结尾的最后一句旁白。画面中,足球女孩们排成一队,在沙漠中朝着光照的方向奔跑。译者依旧采用意译加增译的翻译策略,将“a golden ticket”译为“通往美好未来的入场券”,既包含了前文提到的教练对她们的美好期许,又结合了语言、视觉、听觉多种模态,同时也表现出这些年来自新疆民族家庭在女孩成长过程中打破“陈旧观念”,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3. 内容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中,内容层面包含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意义层面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在字幕翻译中,通常会受到画面篇幅和字幕长度的限制,要想准确传达源语言的含义,有时候则需要增译、省译,或者改变表达方式,以使观众快速、清楚地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内容。形式层面包括语言、图觉、声觉、感觉等,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协调、关联,共同作用以体现话语意义。
《天山南北》大多以人物自述为主,加上部分人物自述用词包含,所以在翻译字幕时要考虑时间和空间限制,配合画面与声音,注意形式层面的相互关联,适当地对翻译方式进行调整。
例7:
原文:我跳的时候,我脑海里能感受到冬不拉和库布孜的音。
译文:While dancing, my brain is filled with the sound of the dombra and the kobyz.
冬不拉和库布孜是哈萨克族在长期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发展的民间乐器,前者为弹拨乐器,后者为拉弦乐器。由它们奏出的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让人暂时忘掉了生活的烦恼,沉浸于乐曲的魅力中。
正是由于这两种乐器为哈萨克族文化特有,加之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与其译出语相对应的表达,译者则采用了音译的翻译策略。此外,该片段的画片场景为学生们在由冬不拉和库布孜弹奏的乐曲为伴奏的背景音乐下纵情跳舞,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协同作用,充分展示出哈萨克族文化别具一格,进一步建构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国形象。
3.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由语言媒体层面和非语言媒体层面构成。在字幕翻译中,语言因素涉及声音、口音、语气、语调、字体的大小与布局等方面。非语言因素分为身体性和非身体性两大类。身体性因素主要包括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非身体性因素包括工具、环境等。纪录片《天山南北》中的字幕颜色为白色,较为清晰,字体大小适中,位于屏幕下方,整体字幕以一行为主,受采访人物的简介字幕随人物出场呈现在人物脸庞下侧,既减轻了观众的阅读负担,又方便观众了解人物来历,做到真实、准确传递信息。除此之外,该纪录片的字幕能够与影片中非语言模态因素配合,使影片的表达富有层次,更具感染力。
例8:
原文:音乐对我来说就像一种药,让我开心的一种药。
译文:For me music is like a kind of drug, something that cheers me up.
在该画面中,采用近景环绕的方式,拍摄的是音乐人麦麦提江·麦提喀斯木倚靠在大树下抱着吉他弹唱的场景。整段小故事皆以麦麦提江伴着自己弹奏出的曲调唱维吾尔语歌曲为背景音乐,音乐悠扬缓慢,歌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把音乐人自述创作感受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符合观众对新疆民族文化充满魅力的想象,将民族文化塑造成一个等待观众去用心探索、挖掘的神秘“宝藏”。
《天山南北》字幕翻译对副文本的处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作为该纪录片的副文本,影片的标题“天山南北”译为“BEYOND THE MOUNTAINS”。其中,值得探讨的是,“M”字体为黄色,形状被设计为山的形状,与封面上方简画了的天山形状相呼应。此外,封面主体为天山山脉中部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九曲十八弯落日摇金景象,加之上方天山山脉的图形,一方面映衬了纪录片主题“天山南北”,另一方面从侧面引导观众想象在天山山脉下新疆各族人民努力生活,追求梦想的画面,回扣主题。
在纪录片最后“和谐共生”这一部分中,大量运用长镜头通过对冰川、植物、河流、天鹅等进行拍摄,利用视觉模态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了大美新疆的自然风光和丰富资源,同时通过记者与采访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自述等语言模态呼吁人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既做到了讲好新疆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又树立了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4. 结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纪录片《天山南北——中国新疆生活纪实》是一部反映新疆群众真实生活,传递新疆百姓声音的人文纪录片,其核心思想是向世界观众展现一个真实的新疆,同时凝聚中国观众民族认同感,突显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使命感。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字幕翻译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桥梁。纪录片《天山南北》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形象宣传片,将人物自述、旁白解说、背景音乐、场景画面等多种模态表征与字幕翻译相互配合,将新疆社会的建设成就,新疆自然人文风光,新疆民族多元文化以及新疆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艺术地、更加完整地、更加动态地呈现给国人和世界。
本文运用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分别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探讨了纪录片《天山南北》的字幕翻译如何整合多模态共同讲好新疆百姓故事,建构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字幕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语观众的文化为导向,以情景语境为基础,结合文化、语境等方面对字幕进行适当增减,将字幕与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元素有机融合来共同构建整体意义,既体现了专业水准,又降低了文化负荷,有效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充分展示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国形象。同时,研究发现,字幕翻译充分利用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模态的有机结合,可以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增强纪录片的表现力、逻辑性和说理性,能够大大增加观众的情绪共鸣,从而引起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强化语篇的对外传播效果。
笔者希冀本文能为国家对外形象宣传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参考。同时期待越来越多的国家主流媒体担起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责任与使命,利用平台优势,通过不一样的真实视角向世界展示一个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充满活力的新疆,讲好新疆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