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路径探考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ural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armers’ Painting in Shuicheng Empowered by Digitalization
摘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探讨了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问题。研究发现水城农民画当下正面临传承人队伍参差不齐、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文化产品市场适应性挑战,以及文化传播渠道狭窄等陷入活态传承困境。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建立数字化传承平台、开发农民画数字产品、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农民画学校教育推广等策略,以推动水城农民画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Shuicheng Farmers’ Painting empowered by digital. It is found that Shuicheng Farmers’ Painting is now facing the dilemma of living inheritance, such as the uneven team of inheritors, the traditional skills facing loss of tradition, the weakening of the market adaptabil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narrowing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hannel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research,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digital inheritance platform, develop digital products of peasant paintings, exp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peasant paintings in schools and other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huiCheng Farmers’ Paintings.
文章引用:陈家燕. 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路径探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2): 714-72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21158

1. 引言

数字化时代,学术界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的运用、手段、方法以及升级迭代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的艺术创作、加工生产,以及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成为技术更新的内在要求。然而,水城农民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近年来,水城农民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特色分析、传承模式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深入探究数字技术与农民画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问题,成为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践动力引擎,积极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与问题引出

水城农民画,不仅承载着中国乡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体现了云贵高原山区人民的审美情感和智慧结晶。就其内容特征而言,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耕读传家”思想,而且成为当地农民自我表达和精神娱乐的一种方式。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术界主要聚焦于农民画的内容特征、演化机制、非遗传承、表现手法,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相关研究。

从修辞手法上透视,以镜像、想象与互文有效地透视了中国农民画70年中的农民形象变迁,隐含了国家的在场,表现了家人、族人与国家的命运是不可切割的共同体[1]。然而,从历史折叠的精微处关照农民画文化主体的自觉与成长[2],可以在文化实践中解构水城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历史出口问题。事实上,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画运动的出现及其丰富的实践过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解决“农民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另类的现代性贡献[3]。从价值效用关照,则有效地检视了文化产业扶贫政策在增收和减贫效应上的微观机制和贵州农民画的操作经验[4]。通过文化资源资本化开发,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生产及乡村性建构[5],为农民画艺术身份的合法性与农民画画家的叙事资格[6]提供了话语表达。可以说,农民画有效地“活化”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区域发展[7]。在数字赋能方面,基于AR技术在农民画数字化纹样传承创新研究[8] [9],则为当代农民画文创与数字传播提供了行动策略。

在传统与现代的“百年乡村之忧”中,针对非遗保护伦理性记忆价值,上海西郊农民画作为城镇化记忆样本,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10],为农民画非遗文创开发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而福建“漆艺+”艺术创新实践,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性创新开发[11]奉献了案例支撑。在文旅爆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文创设计,以及“非遗”传承提供主题旅游开发研究创造了条件。当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品牌构建、以及数字传播、文创开发等探讨[12]-[14],则为农民画的具象化表达、活态传承以及创新实践和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同频共振提供了实践场域与创新可能。加上水城农民画家们持之以恒和笔耕不辍的创作实践,将农民画与文创工艺相结合,开办农民画文艺餐厅,在学校开办农民画习作课,举办培训班讲授技法等举措,培养了一批批画师和创作者,正形成合力助推农民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学界围绕农民画的绘画创作、内容呈现、内涵特征、文化价值、以及非遗产品开发等主题展开积极探讨,但是对于如何系统推进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综合集成研究尚不多见。宏观与微观融合研究相对较少,宏观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微观实践探讨偏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缺乏深入。在数字经济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中专门针对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开发与活态传承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探究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探讨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活态传承,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

3. 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困境及成因

水城农民画是诞生于贵州六盘水市辖区水城县(现今水城区)境内的一种农民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中组织和开发出来的一个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的现代画种。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新型造型艺术兴起于1983年,当年水城特区文化馆为筹集作品参加全国第一届农民画展,于是举办首期农民画培训班。正是从那时起,水城农民画开启了文化之旅。

在西南典型喀斯特强烈发育的自然环境里,水城农民画生存的山地文化特征烙印了世居民族的生息繁衍与生活记忆。在散居的苗族、彝族、穿青族、布依族等各少数民族村寨,独特的文化样态与人地关系和谐生态系统自成一体,形成一种别样的原生文化风格。农民画的创作灵感,不仅源自百姓对生活的记录与集体记忆留存,而且是生产、生活、生存的一种情感表达与精神寄托,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以情造型,以情用色”的艺术特征,通过娴熟而夸张、鲜活而亮丽、朴素而直白的表现手法,表达和承载了高原人民对先民生存、日常生产、未来生活深沉的执着信念、平凡的生活日常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文创作品,犹如洒落在云贵高原上的一粒珍珠熠熠生辉格外夺目耀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奇观。正是基于这一山地民族独创的文化特色与艺术魅力,1988年水城县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水城农民画之所以能独树一帜,主要在于地处乌蒙山区腹地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制约了各民族文化的现代性交往、整体性交流与深层次融合,使得文化原生性、多元性和独特性得以完好保存。正是基于山地分割的自然环境,“大杂居、小聚居”的世居民族生活较好地保存了婚丧嫁娶原生文化传统与各种民俗风情。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辅以运输、商业、服务业等生计方式,农忙务工,农闲则将平时劳动、生产场景、民风民俗、喜庆游乐、自然风物等日常过往以写生、田野调查等方式记录下来。经过几代画师的努力和政府推动,在市场拉动中农民画迅速兴盛开来。截至2023年底,水城区共培训农民画创作爱好者1500余人[15],形成了猴儿关画家群、徐氏画家群、校园画家群等较为稳定的创作群体。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农民画传承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承人队伍参差不齐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农民画的关注和参与传承兴趣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持续发展。以妇女为创作主体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传承人队伍面临断层。2013年以来,全市将农民画人才队伍培养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在4个县区分别组织农民画培训,先后一共培训了农民画画师120余人,打造一批乡村新农人。2016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举办农民画培训10余次,先后有500余人参加培训,并培养出30余名骨干人才。这种根植于寻常百姓家的民间艺术文化缺乏大多数群众的参与,无形中降低了群众艺术的大众化表达。在生计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画师群体因教育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男画师稀少,创作主体缺乏,无论画师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参差不齐日渐制约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利益驱动下,原创性作品耗时费力,复制原有作品正在成为创作者们的速成思维。然而,农民画作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能否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能否按照基本经济规律进行市场定价,能否按照品牌思维进行市场化运作等一系列问题均考验着传承人当下破局与未来发展。过去,单纯依靠画师们进行的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模式在当下面临着市场、人才、产品等问题考验。农民画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所传承的不简单是文化,更是产品。文化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发展。毋庸置疑,现有的传承队伍正面临人才断代问题,日渐考验着农民画的活态传承路径选择。

3.2.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一直以来,水城区都很重视水城农民画的传承发展,也曾间断性地开展水城农民画培训班,通过不断培养新人,壮大农民画创作队伍。但以商业为目的的创作方式和生活失真,无形中降低农民画原生文化内涵和纯真魅力,如何保留集体文化记忆,留住其“根”与守住其“魂”,保留文化的原生性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现代化进程中,要使艺术创作符合审美情趣又不失艺术价值,需要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和朴素语言进行艺术表达而不失本真,这日益考验农民画画师们的能力与水平,以实现艺术价值和文化本真留存。当然,由于农民画实践主体和艺术创作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和培训体系,水城农民画的传统技艺面临传承失真的风险。

调研得知在水城区陡箐镇猴儿关村,也是水城农民画画家群集中传承的典型村寨,全村130余户人家、500余人中,专门从事农民画创作的画师共有50余人。然而,这样一个典型的文化集中地近十年来农民画画师群体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变化,实则意味着这一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在升级迭代、技艺更新等方面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一极具地域特征与创作特色的农民画传承基地,持续发展需要考量文化产品能否源源不断地供给并满足市场需求,其创作、生产根植于群众生活日常、扎根乡土困难不少。确保农民画雅俗共赏,保护传统文化技艺与非遗文化传承不走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3. 应对市场变化挑战

随着消费者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变化,水城农民画的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就其农民画作品而言,现阶段单一的农民画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市场发展和多元审美需求。因此,需要在产品多元化、创新主体以及在产品类型上满足多层次需求。伴随创作主体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也对农民画的传播手段、方式以及销售渠道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当前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主题和产品形式相对单一,在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需求和文化内涵提升,以及衍生产品开发上相对滞后。

一方面,加快农民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农民画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走向大众化,是农民画现代性转型的接续努力、内生动力与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画发展的顶层设计,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积极实施规划编制,从产业发展规划上高端定位发展。通过抢注农民画商标,开发和设计统一标识,精准描绘农民画产业图谱,有序推进产品开发。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扶持本土企业壮大发展,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嫁接与国内外优强企业共同开发水城农民画文化产业。

3.4. 文化传播渠道有限

目前,水城农民画的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展览和销售方式,缺乏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运营。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问题导致作品缺乏原动力,创作素材单一的模式化、同质化和符号化表达,使原创作品急剧减少,许多作品处于有价无市状态。即便创作出产品,尚未形成固定的客源市场,进入柜台营销仅仅是小宗部分。销售渠道和传播平台羸弱,无形中制约了农民画的市场占有率与规模化生产,主要表现为。

第一,推广形式单一。农民画的推广方式过于依赖展览营销,馆藏以及礼品馈赠等形式售卖,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品牌推广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农民画文化产业项目的融资难度和降低发展规模。第二,农民画进入市场化,需要专业团队开展公关和营销,然而缺乏系统性分析和研究阻碍了大众化和曝光度。农民画品牌推广方式单一,没有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深入专业化研判就进入市场。尚未找到最适合的品牌推广形式,无形中制约了品牌形成、规模发展与优势发挥,因此亟待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地域与营销手段限制。一方面,农民画主要在特定的区域形成发展且在贵州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如水城农民画主要在水城区和六盘水市等地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其他地区的传播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农民画的传播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区域文化标识,尤其在文旅活动、体育赛事以及文化品牌打造中未能较好地展现农民画印象。

4. 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路径

4.1. 建立数字化传承平台

在数字经济时代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搭建数字平台对农民画非遗文化进行活态传承。根据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并要求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根据这一“四新”重大使命,农民画则成为贯彻落实“四新”要求的重要抓手。因此,抢抓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机遇,立足底层实情通过创新实践搭建平台积极推进文化振兴。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搭建平台,地方政府牵头组织推动,建立水城农民画的数字化传承平台。持续开展农民画的线下培训,当然还有课程资源开发,诸如在线课程、虚拟画室等设置。第二,开展培训,地方政府要将农民画培训作为一项长效工作,目的也是为解决百姓的就业培训,为农民画的传承人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学习和创作。第三,实践操作,改变过去单打独斗闯市场的思维,要用农民画包装农民产品的理念经营农民画产品。通过整合资源、抱团出海,最终形成以农民画为主线带动蜡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同步发展。积极与文旅部门联合,打造农民画文化 + 创意、培训、电商、餐厅、民宿等文化产业链,实现农民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第四,品牌锻造,立足民族创意和农民画手工技能特质开发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数字平台的运营和节庆赛事、体育活动扩大文化产品宣传,以此提高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农民画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实践平台,通过农民画的“小切口”讲好中国乡土故事,塑造中国农民形象、阐释中国文化魅力。

4.2. 开发农民画数字产品

将水城农民画做强与做好,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将世居民族的生存样态与精神风貌融入农民画产品,大力发展农民画非遗文化新兴经济。借助动漫、游戏、VR/AR体验等产品开发,将农民画的元素融入实体产业和文化产品,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需求。故此,数字产品开发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在产品开发中,借助数字技术精心设计和精准把握农民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在产品设计上既要突出地方特色,保持用笔线条粗犷、色彩表达强烈、形态造型夸张,艺术观感丰沛的特质,又要保持农民画自然山水、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生活日常、生产场景等多元性创造,保持原生态的精神风貌和质朴的情感。二是,数字产品始终承载文化内涵。农民画文创产品开发关键在于留住农民的“根”与“魂”,守护其乡土世界的安静祥和、纯粹质朴的情感生活、朴素浓郁的风俗民情,以及集体记忆与深沉的乡土情感。三是,拓展农民画数字化,提升文化张力。要提高农民画的知名度和提升影响力离不开数字媒体传播。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实施线上 + 线下商业推广,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积极将农民画与旅游、文创产品,以及文化产业实施配套开发。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运用,整合资源系统推出精品。

4.3. 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

一是,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加大对水城农民画的宣传力度,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各种活动加大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动农民画文化产品的线上销售。二是,将农民画艺术元素与奢侈品的服饰、配饰等融合,创新开发“夜郎古国”文创系列产品。借助数字传播平台,拓宽传统销售的渠道,开发农民画版权产品。三是,创新营销模式,拥抱大数据拓宽数字化传播渠道。通过实施版权产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变传统卖画只能产生一次性收益的营销模式。四是,申请版权保护,加快农民画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通过版权产权交易,拓宽农民画的销售渠道,加上系列文创产品开发拓宽农民画创作者的经济收益和提高农民画的附加值。

4.4. 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快进慢游时代,农民画如何走出“文化–产品–品牌”的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将农民画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深度融合,开发出具有乡土气息又不失艺术本真的产品。需要农民画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产业升级的主题旅游产品、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改革创新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链。

因此,为做强农民画非遗文化品牌。采取科学的运营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文旅产业融合,依托智慧农业、康养产业积极推动形成“农民画 + 文创 + 旅游 + 餐饮”的新型文化产业链。当下和未来,产品研发要做的不仅仅是卖画,而是要实现从卖画到卖文创、卖旅游,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化。譬如,2024年7月由水城县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农民画文创生活馆在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门营业。他们以农民画为创作元素,首期推出了十几款文创衍生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和关注。加快产业融合与产品开发,打造“趣凉都”“魅凉都”“渡凉都”“享凉都”等品牌文创产品,通过立体化文创产品开发,努力实现生活场景再现,将农民画推向大众化。

4.5. 学校教育推广农民画

农民画进校园不仅为农民画传承发展储备新生力量,更在于为将来的乡村振兴文化资源开发提供生计策略。当前,在六盘水市第七、第八中学、第十九中学的陡箐校区、茨冲小学以及水城区二小、第十七小学等中小学开设了农民画特色美育课程,成立农民画社团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通过开设农民画特色美育课程打造乡镇中学育人特色,以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独特的育人环境。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高雅艺术,农民画本身所承载的是根植于活生生的文化土壤与动态的生活场景。需要确保农民画不离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更离不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积极引导优秀的画师和创作者回乡创作,与村民们一道描绘美丽乡村。积极培养新一代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既是当下,也是未来。

建设美丽乡村,可将乡村的墙面变成露天美术馆、致富产业馆和农民画博物馆。应该说,诸如陡箐猴儿关村及仙人屯村的乡村画事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就是活生生的创新实践。同时,还可依托省级、市级的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工作室开展工作。此外,还可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等地方高校、六盘水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教学,开发乡土教材与开展特色教学,不啻为有益实践。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当下,农民画已经从个人爱好、生活记录演化成农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收入来源。画师们笔下创作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日常存在,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实践。农民画非遗文化价值不仅在搭建起一座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更在于创造和遇见乡村社会的美好生活,记录的不仅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留住了乡愁。农民创造美好生活、记录中国故事,定格动人场景。

通过本文考证与调研发现,数字赋能将成为推动水城农民画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第一,通过数字化手段与数字技术运用,不仅可以实现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科学传承,同时还可提升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二,建立数字化传承平台、开发数字化产品、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应该说这将是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活态传承的主要路径。第三,数字赋能不仅有助于解决水城农民画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还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发展活力。

展望未来,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活态传承以下问题值得持续关注:第一,技术创新与融合。随着数字技术发展,需要拥抱现代科技将更多创新性的数字化手段应用于水城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第二,市场拓展与国际化。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拓展国内外市场,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喜爱。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文创产品推向世界,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第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如何通过培养新人壮大创作队伍,如何通过专业化创作、展览、推广和营销,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让水城农民画从“小众”走向“大众”。既需要情怀,又需要理性与专业。如何让农民画成为乡村振兴中共同富裕的一个有力抓手,打造农民画文化名片,数字赋能可以有所作为,也应该能够作为。需要的,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莉. 镜像、想象与互文: 农民画中农民形象变迁的视觉修辞[J]. 艺术传播研究, 2013(5): 38-50.
[2] 胡绍宗. 历史折叠处的精微: 中国农民画文化主体的自觉与成长[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3(1): 115-120.
[3] 胡绍宗. 另类的现代性贡献: 中国农民画的文化叙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3(1): 115-120.
[4] 叶林, 李艳琼, 方峥, 等. 文化产业扶贫政策的增收和减贫效应: 微观机制和贵州农民画的经验[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0(2): 84-97.
[5] 韩琦, 姚江春, 朱竑, 姜浩, 步兵. 乡村文化景观的生产及乡村性建构——以广东龙门农民画为例[J/OL]. 经济地理, 2023: 1-1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126.K.20231101.1435.002.html, 2024-12-23.
[6] 杨绍军. 农民画艺术身份的合法性与农民画画家的叙事资格[J]. 四川戏剧, 2020(3): 183-185.
[7] 张芹玲, 纪芬叶. “活化”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区域发展——以山东青州农民画产业发展实践为例[J]. 行政管理改革, 2018(11): 69-74.
[8] 陈默涵, 胡展耀. 基于AR技术的苗族图案数字化传承与开发创新方式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5): 132-133.
[9] 杨红. 关于当代农民画文创与数字传播可行性的若干思考[J]. 艺术百家, 2016(1): 224-226.
[10] 范凌, 李丹, 卓京港, 等.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艺美术传承研究: 以金山农民画为例[J]. 装饰, 2022(7): 94-98.
[11] 杨颖兮, 陈秀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性创新——以福建省“漆艺+”艺术创新实践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5): 36-44.
[12] 何宜轩, 龚奕川, 韦昱鑫. 广西三江侗族非遗文创品牌的构建探究[J]. 天工, 2023(12): 42-44.
[13] 徐竟涵, 王赫玺. 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传播逻辑与文化传承[J]. 新闻爱好者, 2024(1): 83-85.
[14] 龚娜, 戎阳. 非遗研学旅行的小剧场空间与角色互动模式研究——以贵州民族村寨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22, 43(1): 98-113.
[15] 陆青剑. 田野里“长”出水城农民画——描绘乡村美好图景[N]. 贵州日报, 2024-07-25(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