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思政课堂深度学习
Promoting Deep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Using Reverse Instructional Design
摘要: 逆向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由“教”定“学”的格局,从确定教学目标入手,制定合适的评估依据,再细化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在思政课堂活动组织与实施中,便于科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让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更精准,训练活动更科学,课堂成效更卓越。
Abstract: The reverse teaching design breaks the patter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starting by identify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developing appropriate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then refin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activities, it is convenient to evaluate students’ classroom performance scientifically, present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and mak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ore accurate, training activities more scientific, and classroom results more excellent.
文章引用:杨文慧. 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思政课堂深度学习[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1273-12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413

1. 引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新课标中,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为此,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而全面地发展,达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2. 逆向教学设计相关概述

2.1.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格兰斯·威金斯等人认为传统教学设计通常以教学在前、评价在后,即遵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设计思路。而逆向教学设计是将评价前置,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评价,最后再设计教学活动,即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的设计流程,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同向同行[1]

2.2. 高中思政课运用逆向教学设计的意义及基本要求

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学目标设计过于宏大,目标范围过于空泛等,而逆向教学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身心发展制定教学目标,不仅在理论层面分析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在实践上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维习惯,指导教师有效制定教学设计过程,减少“灌输性教学”等习惯导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对于思政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学习,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中一门学科,承担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逆向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程本身的属性,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注重突出政治属性;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出弹性空间,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注重关注课程的动态化;逆向教学设计要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学生长久发展[3]

3. 逆向教学设计案例——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为例

本文以“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尝试将逆向教学设计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深度学习,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

3.1. 围绕学生学习需求,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把逆向设计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学习目标,对所有的教学活动进行统筹,通过评估对教学进度进行调节,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4]

3.1.1. 对照课程标准,剖析能力需求

逆向教学设计,需要先确定预期学习目标,结合高中思政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5]。本节的学习重点是结合传统文学典籍、艺术、哲学、科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树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自豪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由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3.1.2. 通过分层重构,厘定教学目标

加涅认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6]。传统的课程目标设置,大多是由教师自行确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而设计。而逆向教学设计,以教学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反向分析。从《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一节教学中,对其课程目标,主要设定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列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艺术成就;儒家、道家、法家,隋唐佛学、宋元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中国先哲的思想硕果;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等,从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等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二是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明确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自豪感,深刻认同中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三是要求学生明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去。

3.1.3. 梳理教材内容,提炼知识、技能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充实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许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也不甚了解。为此,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梳理,提炼思政学科能力的知识与技能点[7]。在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前,前一框学习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继而讲述“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一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起到自然过渡作用。三框内容的内在逻辑是理论–辨析–实践,因此本框在第七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下设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两目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3.2. 强调学生理解,甄选评价证据

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反馈,从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8]。在传统的课堂上,多数教师并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而是让学生直接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完成学业后,老师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能依据学习反馈,及时地给予辅导。而逆向教学设计,则是强调基于学生理解,选取学习评价的依据。

3.2.1. 借助于表现性任务来评估学生

所谓表现性任务,主要是结合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置表现性评估证据,利用评估证据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活动[9]。例如,在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定。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二是从一个特定的经典案例入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剖析;三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编写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某一场景进行独立的创造。

3.2.2. 借助于问题探究来评估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要想组织好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问题的提出,则是要根据教学任务,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中得到批判意识,从而提高思政思辨能力。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中,本课重点是运用中华典籍来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设定问题如下:(1) 依据《本草纲目》成书的相关资料、《史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展现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相关信息,概括中华传统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2) 展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典籍简介,如:《尚书》《论语》《史记》等,分析其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哪些内容?(3) 讲一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世界价值体现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展示,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辨证理解,陈述各自的观点,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同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话题,也可以展开探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中。设置各种问题,主要是为了反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思考与思辨能力。

3.2.3. 借助于伴随性证据来评估学生

在思政课堂教学中,伴随性证据主要表现为:学生日常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度、对有关问题的思考和表述等[10]。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让学生自由讨论,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以抽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即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应该做什么,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3.3. 以始为终,设计教学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以始为终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发展需要,从预期学习结果出发考虑教学活动设计,因此,制定教学预期目标、明确教学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进行最适合的教学活动设计。

分议题一:探典籍,悟传统文化之起源

【情境1】展示《本草纲目》成书的相关资料

青年时期李时珍随父行医,在为蕲州各地百姓看病,发现经常会有辨错药、抓错药的事例,他心中便坚定了重修本草的念头。从此之后,李时珍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用近三十年修撰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情境2】呈现《史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胡族的衣着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开始影响中原文化,汉代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服装样式。

【情境3】展现中外文化的交流

公元285年,朝鲜百济王子派遣王仁渡海向日本王子献《论语》和《千字文》。公元1687年,在巴黎便出版了用拉丁文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也被翻译出版。

【任务】依据相关信息,概括中华传统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则材料的呈现,从微观上让学生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来源,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讲解,有利于把握教学重点;以具体的典籍作为辅助材料,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分议题二:读典籍,懂传统文化之意蕴

第一篇: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涵

【情境1】展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典籍简介,见图1 [11]

Figure 1. “China in Classics” the first season of classics introduction

1.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典籍简介

【情境2】展示典籍中的名句,见图2

Figure 2. Famous sentences of classical books

2. 典籍名句

【任务】根据情境1和情境2的内容,分析其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哪些内容?并用课前所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观点论证。

【活动】时间三分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设计意图】根据中华传统典籍中的句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课前让学生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去典籍中寻找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篇: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特点

【情境3】中华典籍的发展演变

【任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体现,可以从文学、艺术、哲学和科技等角度进行思考。

【活动】根据情境的相关提示,小组之间开展合作,试着找一个角度绘制时间和内容轴,每组都派代表上台进行发言。

【设计意图】借助中学历史中世界地图与呈现典籍发展时间线索,让学生通过史实学习相关政治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第二篇:实践中把握传统文化

【情境1】播放视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任务】为什么我们对中秋节会有所触动呢?

【活动】根据情境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政治学科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学生根据视频直观地体会中华传统节日对我们本民族的价值;通过视频讲解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能够让学生沉浸到文化的氛围中来,树立文化自信。

【情境2】播放视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

【任务】讲一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世界价值体现在哪里?

【活动】根据情境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和视频直观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加深学生的体会;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来引入,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来。

展示学生作品,获得思政素养。通过布置“走访自己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寻觅传统文化的影子,找出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任务。在展示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在其中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情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对其相关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进行评价,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经验,在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共享,在思考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之中,在深度的感悟中,体会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4. 总结

综上所述,逆向教学设计是反思传统教学设计弊端而产生的,逆向教学设计体现为“理解”而教,这一教学设计的理念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倡的教学理念完全契合。逆向教学设计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合,既是守正,又是创新;既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又尊重学生发展需要;既能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能提升教学质量,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具体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美]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 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 第2版. 闫寒冰, 宋雪莲, 赖平,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 胡青雅. 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促进美术课堂深度学习[J]. 小学生(中旬刊), 2024(7): 76-78.
[3] 江碧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实践探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7): 33-35.
[4] 钟丽颖.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3): 41-43.
[5] 陈秀鸿, 欧捷. 逆向教学设计赋能深度学习[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3, 6(6): 45-48.
[6] 牛君. 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3.
[7] 吴勇军. 以终为始: 逆向教学设计新尝试——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 31-32.
[8] 王瑞敏.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9): 93.
[9] 蒋喜华. 核心素养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以“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一课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9(3): 149-152, 146.
[10] 谢莹.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以高中“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例[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 3(3): 35-40.
[11] 《典籍里的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电视研究, 2021(2):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