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产教融合政策强调了校企协同育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层次的产教融合平台体系构建以及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在实施中,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中心,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然而,也存在产教融合程度不均衡、校企合作机制需完善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专科毕业生发展焦虑的表现包括就业压力增大、专业技能匹配度低、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和自我价值认同危机。为缓解焦虑,建议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灵活开放的学分制度和学制,并提升社会对专科毕业生的认可度。
Abstract: The policy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teacher team,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level platform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centive measur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e to build practical training centers and jointly develop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which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the unbalance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lead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what students learn and what society needs,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 development anxiety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ludes increasing employment pressure, low matching degre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limited career development space and self-worth identity crisi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anxiety, it is suggested to deep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establish a flexible and open credit system and academic system, and enhanc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1. 引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深化产教融合,这一理念旨在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通过构建校企紧密合作的培养模式,确保职业教育体系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政策层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 产教融合政策及其实施现状
(一) 产教融合政策的推行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成为我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1]。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其中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强调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确保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并掌握实际工作场景所需的技术技能。其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作为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2]。推动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同时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再者,政策提倡构建多层次的产教融合平台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制度、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力求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促进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最后,政策还关注了完善产教融合的激励保障措施,如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鼓励企业投资教育、参与办学,并对产教融合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政策倾斜。
(二) 产教融合政策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在推行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职业院校会立足于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并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问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未来的岗位适应性,确保学生所学即岗位所需[3]。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职业院校会与企业联合制定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将最新的技术前沿以及工艺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现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吸引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还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根基,也是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得以彰显的有效途径[5]。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面临的发展压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加快,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使得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紧跟行业前沿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环境。其次,尽管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在实际运行中,产教融合的程度不均衡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内容、形式及深度上的不足,会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从而增加毕业生找寻合适工作岗位的难度。同时,许多职业院校努力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但因市场变化快速和技术更新迭代,所以仍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新兴行业和前沿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而传统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设备设施却难以迅速跟进,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产生差距,导致了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此外,在社会观念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尊重技能、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但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社会对于职业院校专科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仍有提升空间,这也间接影响了专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社会地位认同感,从而导致了职业院校专科学生在毕业时所面临的焦虑和迷茫。
3. 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发展焦虑的现实表征及成因分析
(一) 专科毕业生发展焦虑的表现
首先是就业压力增大,产教融合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性,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专科毕业生会担心自身技能水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其次是专业技能匹配度低,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产教融合实施效果不完全理想,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未能与产业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导致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从而使得专科毕业生产生技能恐慌和就业焦虑。再次是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社会传统观念下对于学历的认知偏差以及某些行业或岗位对高学历人才的偏好,使得专科毕业生在职业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存在相对劣势,引发了专科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狭窄、上升空间有限的担忧。最后是自我价值认同危机,在社会观念层面,职业教育往往被认为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观念上的偏见导致专科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背景抱有自卑感,进而引发对其个人价值和发展前景的焦虑情绪。
(二) 专科毕业生发展焦虑的成因分析
1) 职业院校奉行理论够用的课程模式
高职教育的教育价值观经历了由经世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到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到如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高职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判断过于轻视化[6]。从学校教学模式的角度上看,职业教育中学生接触的只单独拎出来的一个环节上的操作技能,而不是接触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7]。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上看,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选择,而非教育属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追求的依然是“制器”而非“育人”。为了突出高职特色,应对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高职院校在教育组织实施过程中,尽力增加专业课的开设门数和学时数,导致高职教育中有限的人文素质教育时间被专业教育无情地挤占[8],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人文教育偏离了高职教育的本真,造成了忽视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的现象,在这种观念下所培养的并非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人,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作用[9]。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角度来看,随着大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点也在不断变化,劳动力市场化使得职业生涯的终身制越来越不现实,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仅针对就业市场中某一行业的某门技能进行培养,使得专科毕业生学生缺乏长期的从业发展能力。学生既没有建立起严密的逻辑思维,缺乏相关的行业理论知识,也难以掌握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方法,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利于专科毕业生日后的转岗和提升[10]。
2) 课程标准的空泛导致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错位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上看,我国除了一些基础文化课和德育课以外,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上没有系统的统一国家课程标准。从地方层面的角度来看,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设置差异巨大,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11]。
从课程标准制定的角度上看,由于社会发展进步速度快,很多专业往往需要及时动态更新课程标准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该岗位的要求,然而更新的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很多高职院校往往为了避免投入过多而短期内看不见成效,而一直沿用一贯的脱节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标准。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建设存在着主观性强、时效性差等问题[12]。职业院校学生往往不能够理解目前所学理论和技能与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缺乏敬畏之心以及缺乏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认同感,往往带着应付的心态进行盲目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学生自身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 学习能力导致职业发展潜力不足
从学习态度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较为薄弱,往往是高考失利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课程上的学习本就宽泛,加上学生专注程度较低,理解能力不足,不容易在课堂中高效地明白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导致学生难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因为习得性无助而造成发展潜力的不足。
从学习知识层面上看,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层面薄弱,体现在相比于中职升上来专科就读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前置的专业技术基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技术上的不足。相较于职业本科的学生来说,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深,导致难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发展,造成左右两边都不到岸。
从学习观念层面上看,学生对待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就会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以就业为学习导向,只学习实践技能,从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如果过分强调短期就业目标,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可能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实困境,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上受到限制,难以适应技术更新换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还可能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及产业升级的人才支撑力度。
4. 缓解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发展焦虑的策略与建议
(一) 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权益和责任。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或工作小组,共同研讨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环节,结合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共同确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及评价标准。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紧贴产业前沿,满足市场需求。构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实施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学校内设立工作室、研发中心或者将企业的先进设备引入学校,创建真实的工作场景。共同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实际生产流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和掌握先进技术。
(二)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灵活开放的学分学制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也应该成为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 “双师型”教师[2]。制定实施鼓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师资培训、提供职称晋升通道等激励措施。健全相关评价体系,将“双师型”教师在企业实践经历和技能等级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范围。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行技术交流,通过实地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对现有教师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转型培养,同时注重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稳定的招聘渠道,从企业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入教师团队。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选择相关课程,实行学分累积制。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创新创业等多种教学形式纳入学分计算范围。制定明确的学分互认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保企业培训、社会考试、职业技能证书等可折算为学校学分。对于参与企业实习实训、项目研发、竞赛活动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经历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必修学分,确保每个毕业生都能通过真实工作场景锻炼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更新趋势,定期对学分制度和学制进行审查与修订,确保其与时俱进。
(三) 提升社会对专科毕业生的认可度
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模式,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教学资源,将行业标准、先进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组织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展示职业教育成果,表彰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树立职业教育榜样。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展示优秀职校生和毕业生的成功故事,改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误区。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推广职业教育理念,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渗透和互补,形成职普融通、纵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格局。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搭建校企供需对接平台,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追踪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以此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进行持续改进。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和全社会的多方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打造职业教育的良好品牌形象和提高专科毕业生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缓解专科毕业生的发展焦虑。
5. 结论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升社会对专科毕业生的认可度,职业院校专科毕业生发展焦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缓解。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不仅使课程设置更贴近市场需求,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专家的参与,特别是通过设立工作室和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先进的技术体验。
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确保教师能够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灵活开放的学分学制,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规划进行课程选择,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分互认政策,学生在校外获得的技能和证书也能得到学校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社会对专科毕业生的认可度提升,通过校企联合的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以及对职业教育成功案例的广泛宣传,改变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基金项目
202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发展研究”(YCSW2024470),主持人:兰代巧。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