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
A Study on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Al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122406, PDF, HTML, XML,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郭 傲: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对策Three-Al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摘要: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高校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文以化人、文以育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卓越的贡献者和建设者。本研究以“三全育人”为研究视域,以高校文化育人为主线,从“三全育人”的三个维度即“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展开。阐释了“三全育人”和“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成绩及问题,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知识,提出了针对性强、有效科学的策略,对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培育效果,助力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良好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s consistently been a crucial means for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undertak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fully leveraged the force of culture to civilize and educate people,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contributors and constructors for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Three-All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the main thread, unfolding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ree-All Education”, namely “all members”, “the entire process”, and “all-round aspects”. It explicates the connotations of “Three-Al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poses targeted,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strategies. This has a positive facilitating effect on enhancing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facilitating its smooth progress.
文章引用:郭傲.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2): 1225-12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22406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不仅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纵深发展,更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添青春力量。高校文化育人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的现实命题。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高校文化育人问题都始终联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影响着民族前进的脚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及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首先要深刻研究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并准确抓住其特点,从而掌握研究主题的精髓。

2.1.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主要由“三全育人的内涵”、“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以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定义”三部分构成。

1) 三全育人的内涵

1994年,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要把德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这一意见成为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格局的雏形,既体现了全员化育人主体的思想,又形成了全过程育人的雏形,还体现了全方面的育人特点。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使“三全育人”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

“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社会以学校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的育人模式,在育人主体方面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开展更大范围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育人过程中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在育人方位上整合各环节的育人特点,重视“十大育人体系”,使育人的目标更加明确、形式更加多样,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凝练度高,内涵深刻,意蕴深远。“全员”指的是育人的主体,包含家、学校、社会三方面,目的是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全过程”是育人的纵向维度,指的是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全方位”是育人的横向维度,要求覆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三全育人”的三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缺少任何一个维度,育人工作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2) 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高校是孕育特色校园文化、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

关于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一是高校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各类行为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二是高校为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多种途径。文化育人内容的呈现无论是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还是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都是高校所特有的,与家庭、社会相区别。三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向度是以学生为本,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人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育人,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是指高校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利用各种资源各类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文化及校园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定义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是指,用“三全育人”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视角和主要方法,深入分析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提出改进对策。具体而言,笔者在调研高校文化育人开展的各方面情况后,用“三全育人”的三个维度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分别提炼与总结高校文化育人的成绩与问题,并对应地提出对策,针对性强,凝练度高,能充分体现对教育本质和育人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能推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各方面改进。

2.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特点

从“三全育人”三个维度分析,高校文化育人有以下特点,即从育人主体角度分析,具有关键性与引领性交织的特点;从育人的横向维度分析,具有协同性与渗透性并存的特点;从育人的纵向维度分析,具有时效性与长效性结合的特点。

1) 关键性与引领性交织

“全员育人”即实施育人活动的主体最大化,主要包含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高校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与社会、家庭依然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性是指育人主体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应发挥关键作用,对育人客体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育人主体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所长不断优化完善育人内容,还要用多样合适的方式吸引育人客体参与育人活动中,因此育人主体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进性体现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全员育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丰富的文化育人内容单靠一个育人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多方力量的整合,拓宽育人宽度,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因此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育人主体既要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优势与特点,为育人客体起到表率作用,又要整合多方力量,凸显全员育人的先进性。

2) 协同性与渗透性并存

“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性是指在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中,要利用各方资源把文化育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里,方方面面都要渗透文化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十大育人体系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使文化育人工作更具实效性。

协同性与渗透性体现了“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显著特点,协同性突出的是实施文化育人工作的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渗透性突出的是文化育人要全方位地渗透在育人客体中。

3) 时效性与长效性结合

时效性是指,高校文化育人的各项活动在开展之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要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利用载体提高文化育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文化育人的时效性。

高校文化育人还具有长效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育人的质量会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从长远看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步。

因此,文化育人工作既要追求时效性,即抓好每一个育人时机,关键时机的文化育人工作为长效性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要追求长效性,即重视每一个育人活动的质量,高质量的育人工作才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精神动力。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现状

笔者从文化育人内涵、高校文化育人活动的开展情况、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评价及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客观总结出目前高校育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问题。

3.1.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的成绩

近两年,各地各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笔者综合问卷结果,并浏览搜集各高校文化育人相关网站的报道,查阅相关文献,以“三全育人”为研究视域,分别总结出“全员育人”方面、“全过程育人”方面和“全方位育人”方面目前所取得的成绩。

1) 构建了多元主体的育人队伍

“探索建立协同育人制度,创新育人方式,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2]。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品德修养,这是培养素质型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衡量文化育人功能实效,“基本标准是价值认同、品味提升、行为改变,落脚点是人格形成”[2]。总体而言,学生对育人主体的文化育人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是有效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现实基础。

部分育人主体深入了贯彻文化育人的内容体系。思政课教师加强了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比重,有些专业课教师还设置了独立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有效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主题活动、讲座论坛、理论宣讲等形式多样,学生自主参与度高,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高校各职能部门与院系等育人主体作用的肯定。

2)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育人机制

全过程育人不仅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所有的教育工作中,而且也指要从学校全局出发构建完整的、全过程的“教育链”,把育人过程项目化、目标化和体系化,强化过程育人。

各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组织推进工作,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全过程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从组织领导方面进行较为完善的部署。各高校根据本校组织领导的特点,成立了“文化育人”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各牵头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牵头制定文化育人发展纲要,完善重要事项决策机制,系统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工作。

各高校发布了具体明确的《文化育人计划实施方案》,更有力推动文化育人工作的具体化、精准化和科学化。各级部门将方案具体化,分解为多条具体任务,划分校院两级职责,持续推进文化育人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高校开展了文化育人工作的研讨会、交流会、培训会等,各职能部门就文化育人工作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进行总结交流。如部分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就文化育人工作进行了主题教育专题调研会,部分院系举办了“文化育人我当先”专题教育培训会,教代会、工代会都专题研讨文化育人相关工作的情况。

3) 开展了多样特色的文化育人活动

各高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开展多样特色的文化育人活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部分高校根据本校特点与文化育人的重点方向打造了特色活动平台。其中,复旦大学以创新文化育人形式为手段,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活动:举办“工匠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我的中国梦”等话题进行分享,不仅为学生讲解学科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同时也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做好文化育人工作。还重点建设了微信公众号和博物馆平台,加强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校史馆等平台的建设。部分高校重点建设了“文化育人之系列活动”的网站,这些经验都值得各高校学习与借鉴。如武汉大学重视本校原创文化经典的推广,社团的原创歌曲《合照》传唱度极高,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还有各类校园特色活动,如金秋服饰等活动,能活跃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3.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成就与挑战并存,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育人方位的研究视角分析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能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是高校育人工作应对挑战的关键。

1) 育人队伍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育人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育人工作的成效。提升育人队伍的综合素养,对推进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十分重要。

a) 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育人职责待加强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3]。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总体要求,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导[4]。思政课教师在文化育人主体队伍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有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部分思政课教师一学期的授课都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既没有输出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却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仅通过结课时的理论知识考试或学术论文成果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育人职责没有充分体现。

b) 专业课教师的文化育人意识不够

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存在育人意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的事,上课仅授专业课知识,强调专业技能,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规范,责任感不强,无暇顾及学生文化育人工作。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接触少,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不高,德育效果下降。教师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缺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c) 职能部门人员的育人理念较淡薄

在传统观念中,职能部门人员没有育人的功能,他们仅需完成一些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服务性工作。在“三全育人”新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中,职能部门人员既是“服务育人”的最重要主体,同时也是促使其他育人方面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部分高校职能部门人员存在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不以学生诉求为本,文化素养较低的问题。部分重要部门的职能人员还存在懒政怠政的现象,导致文化育人活动的审批流程莫名漫长,甚至迟迟得不到学校资源的支持,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部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待遇不高,导致负面情绪严重,容易传递到学生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育人功能。

2) 育人方式未达到深度协同联动

全方位育人需要注重各体系间的协调统一,各体系与机制间的相互独立则会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重视全方位育人各体系之间的协同问题不容忽视。

部分高校存在主体部门各自为阵,各自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问题。高校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繁杂,自身工作的压力导致文化育人活动更难开展,各部门的主动交流也就更少。不仅如此,一些部门认为文化育人工作并非其职责范围,导致育人工作开展不积极甚至不配合,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非常影响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情况。还有些部门没有及时学习文化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没有及时批准下发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没有保障等等问题,没有形成合力开展文化育人的共识,导致文化育人活动的质量不尽人意。

全方位育人的每个方位都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只有做到深度协同联动,及时整合育人资源,才能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3) 育人环节缺乏衔接性与针对性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努力实现文化育人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高度统一,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整个过程。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部分高校没有贯彻因材施教理念,未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需求的问题,容易导致文化育人工作缺乏衔接性和针对性,育人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教育过程分为教育准备、教育实施、反馈调控三大基本环节,育人工作必须强调实现各教育环节的有序性、衔接性,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只重视教育实施环节的工作,忽略了教育实施的前后环节,导致实施效果欠佳。教育准备是教育过程的起始环节,主要涉及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即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为教育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反馈调控是教育过程的最后一环,主要是对教育实施环节的比较分析和总结,剔除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能力。

4.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文化育人问题的对策

高校文化育人的开展要根据高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对策。笔者将从加强高校文化育人的队伍建设、聚合高校文化育人资源、推进形成育人过程的“教育链”,三个方面思考,为高校今后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对策方案。

4.1. 加强高校文化育人队伍的建设

育人队伍建设是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抓好育人队伍建设,对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十分重要。高校文化育人的主体主要是全体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等,他们都有承担文化育人的使命责任。但在文化育人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应根据他们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大学生的文化需求而有所侧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文化育人队伍建设,更好地在文化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1) 强化专业课教师文化育人的意识

教师是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识记或技能,而在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是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创造者,对大学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影响深远。要做好学习机制建设,教师常态化政治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常态化开展轮训、调训等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习实践不断提升各方主体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引导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依托特色专业学科开设文化类课程和专题讲座,重视文化育人工作,提升实效性。

2) 发挥思政课教师文化育人的职责

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5]。要建立思政工作者常态化学习制度,各高校要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常态化开展轮训、调训等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习实践不断提升思政工作者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 提升职能部门员工文化育人的素养

学工、团委队伍也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职责,主动组织带领同学们开展文化育人的相关活动,发挥学工、团委的带头作用,从价值观层面提升主流文化和校园的融合性,不仅能保证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还使其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学生精神力量,帮助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由后勤部、保卫部、财务部及各办公室人员构成的职能部门也是文化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他们既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体,也是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现实工作中,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员工的文化育人意识。

辅导员要深入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帮助同学们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并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建议采用座谈会、经验分享会、先进典型表彰会等形式,辅导员们可以交流经验,学习优秀做法,达到更理想的育人效果。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学校员工不仅承担服务育人的任务,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力量。第一,员工要善于与学生及教师沟通,提升服务效率,使学校各项环节和设备运转良好,硬件的优化完善也是文化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第二,员工要高度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配合党委、团委等开展文化育人活动,配合院系辅导员做好各项学生工作,做到积极参与不推托,提升文化育人的主体意识,保证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硬件方面不掉链子,实现高质量发展。

4.2. 推进形成育人过程的“教育链”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要构建完整的、全过程的“教育链”,从制度体系和动态管理两个层面强化过程育人。

1) 健全制度体系

各职能部门要在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凸显责任担当、破解关键难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制定彰显部门特色、紧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专项育人方案和实施计划。各院系要在学校总体方案和各职能部门专项方案上,根据院系实际,彰显院系特色,找准项目切合点,制定本院系的项目方案,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将育人方案落实落细。因此,要建立常态的三个协同机制,即是在日常工作中打造协同并进、综合融通的育人工作新格局。第一,坚持课内课外相协同,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创新开展思政课程社会调研项目,将思政课开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在社会调研中体悟中国精神与先进文化;第二,坚持线上线下相协同,加强线上育人平台建设、增加优质网络育人资源供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加强师生网络舆论引导、广泛开展网络舆情调查、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不让网络空间成为文化育人工作的断点和盲区;第三,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克服重知识教育、思政教育而轻视体育教育,美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畸形局面,补上短板,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多维发力,形成网状育人体系,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2) 实现动态管理

高校文化育人执行层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进行文化教育,做到动态协同,实现教育参与的协同性。大学是一个阶段性学习过程。入学时期,新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变化,踏入新学校而憧憬,进入新角色而期待,面对陌生环境而焦虑等,因此对于新生来说,这一时期开展文化育人工作要更加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大二、大三阶段是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适应新环境,积极投入新生活,却会面临新的发展问题,例如课程、成绩的压力等,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等心态,课余时间也不太多,文化育人工作在这一时期更多地应放在课堂教学上。毕业时期,很多学生都面临升学、找工作的压力,可能辗转于其他城市,长期不在学校,此时应更多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及时掌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或开展线上的文化活动,吸引毕业生的加入。

文化育人工作内在地要求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的高效协同,实现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的全过程育人,实现高校全过程文化育人的动态管理。

4.3. 充分聚合文化育人资源

“三全育人”模式借助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的锤炼、网络媒体的引导等多种手段,丰富了教育内容与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6]。从育人平台、育人载体、育人环境三方入手,充分聚合高校文化育人资源,有利于高校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文化育人格局。

1) 打造良性互动的育人平台

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实现良性互动。建立“1 + N”协同互动的平台,即使各职能部门围绕重点文化育人工作转换思路,放弃单打独斗的部门思维,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地邀请其他部门联动参与,探索形成一个部门联络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一呼百应、同频共振的良性互动文化平台。实现资源互通,在优质育人资源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搭建线上育人平台,实现跨学院、跨学校乃至跨区域的精品思政课、心理辅导、名家讲座等优质育人资源的互通,有助于扩大优质文化育人资源供给,更好地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同时对平台上各项优质资源要进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职业选择的学生,根据其个性需要精准高效地提供相关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

打破部门化思维,培养开放态度,加强深度互动,最终形成优质的文化育人平台,全面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质量。

2) 加强多维育人环境的营造

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中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的育人环境会对育人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部分高校忽视了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忽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文化诉求。高校育人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层面。

a)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在政策支持、经济优惠、文化创意等各个方面,《指导意见》都为高校校园实体书店描绘了美好的发展蓝图,但实体书店的落实进度依然十分缓慢。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校园实体书店不仅仅只是一个购书场所,更是学校的文化地标,可让校园文化气息更浓厚,不少学生都或多或少有几分书店情结。高校实体书店的缺失体现了学校行政管理单位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方面的不到位,应打造自身不可替代的校园文化价值,做师生喜欢的校园文化地标,让高校书店不断加强自身与高校的联结与合作,为学校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图书馆在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知识的传播、文化的弘扬等重要职责[7],还有校园内各种展览、博物馆、校史馆的建设和开放,也是关系到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有些高校花重金在校园内修建了博物馆和校史馆等文化场所,但并不对学生开放,仅仅在接待重要领导和外宾的时候开放,这种行为完全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是需要立即改进的。校内各种博物馆的修建,其育人对象一定是以学生、教师和校内职工为主,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和满足他们的文化诉求。

b) 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和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类思潮和价值观念借助全媒体碎片化传播扩散,使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面临复杂环境[8]

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会严重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如“市场交换主义”的极端现象、“否定集体主义”的个人价值观念、“拜金主义”的行为追求、“个人至上”的价值缺失等,这样的思潮诱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各高校要警惕不良的价值观进校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3) 深化文化育人的实践活动

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活动是文化育人工作的新抓手新载体。各高校应利用不同的育人环节、育人内容、育人手段,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搭建相应的活动平台,强化项目驱动。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特色选育精品项目,打造亮点品牌,聚合各方的育人资源,突出本校的文化特色。如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重视以校史为中心的各项文化育人类活动,对其他高校具有借鉴意义。同济大学运用大数据建立基于读者需求的馆藏体系,推出“同济大学红色艺术教育季”和后勤特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为其他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提供良好的范本。

精品项目的质量更需要经费的支持与保障。各高校要将高校文化育人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专项重点支持内容,投入专项经费,更大力度给予经费保障,并根据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评级,等级与项目经费挂钩,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质量。

各高校应建立动态的“1 + N”协同机制完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即各职能部门要围绕文化育人工作转换思路,放弃单打独斗的部门思维,秉持开放态度,积极的邀请其他部门联动参与,探索形成一个部门联络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一呼百应、同频共振的工作新方法。譬如,在工匠精神的宣传上,可以采取党委宣传部牵头,学工、研工、团委、后勤等多部门参与的方式,学工、研工组织学生参与优秀事迹报告会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团委发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力量通过舞蹈、音乐、情景剧等形式创新宣传载体,后勤则要在做好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地通过张贴树立横幅、展板、喷绘等宣传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破部门化思维,培养开放态度,加强深度协同,最终形成一体贯通的工作机制,深化文化育人的实践,切实提高师生获得感,全面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质量。

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加明晰和清晰,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并逐步向系统化、整体化和协同化转变。以现实与问题为导向开展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我国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问题集中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的研究,文化育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方式之一,对文化育人的研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边界。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定向探索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2023lzujbkyxs00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016-12-09.
[2]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 人民日报, 2020-02-20(009).
[3]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 2024-05-12(001).
[4] 张婧梅.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N]. 光明日报, 2024-07-16(006).
[5]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5-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020-06-17.
[6] 关大伟. 促进“三全育人”模式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EB/OL].
https://www.rmzxb.com.cn/c/2024-09-13/3604864.shtml, 2024-09-13.
[7] 李永添. 让校园图书馆成为文化育人新阵地[N]. 光明日报, 2024-08-12(010).
[8] 白永生.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