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的教育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协同育人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及国家整体发展的地位愈发显著。通过各方有效的协同合作,才能共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关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涉及社会的长远进步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两者的有效融合,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关于家校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众多,也受到了研究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学者们能够系统的梳理出相关文献的分布情况,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文献数量,作者,机构,高频关键词,结合时代背景与教育政策探寻家校合作的历史脉络,力图呈现家校合作学术研究图景,为推进我国家校合作提供建议,以期家校合作能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有扎实的数据基础,才能保证知识图谱的科学性。本研究的数据均来源于CNKI数据库,是国内较权威的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各领域的重要研究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研究数据的可靠性[2]。本研究采取的检索方式:以“家校共育”or“家校合作”or“家校协同”or“家校协作”or“家长参与”为检索项分别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12月31日,再将检索范围限定在CSSCI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CD期刊,并剔除征文报告,会议记录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章,得到1058篇文献。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在发文量方面,运用统计分析法描述国内家校合作文献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在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方面,通过重要研究者和机构共现图谱分析高产作者与机构。在发文关键词方面,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图、聚类图和时间线图发掘研究的焦点,显示研究的演化脉络和前沿变化趋势。对家校合作的研究热点、研究演进路径,以及同期部分政策文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为今后学术界提供一定参考。具体数据处理方法如下:将从CNKI数据库中获得的1058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保存,在CiteSpace 6.3.R1软件中将CNKI数据转换为WOS数据格式,时间跨度设定为1992年1月至2023年12月,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设置为“author”、“institution”和“keyword”,对国内家校合作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3. 数据统计与结果
3.1. 年度发文量
对最终获得的1058篇符合要求的期刊文献进行发文量分析,发现国内自1992年起开始出现家校合作相关的文献研究。1992~2023年期间,国内关于家校合作研究的CNKI中文数据库的期刊文献发表数量在1995和1998年最少(1篇),2019、2021和2022年最多(91篇),2019年增长量最大,比2018年增加了26篇,1992~2000年是家校合作研究的起源时期,发文数量以波浪式的线条上涨,从2000年家校合作逐步被提出和讨论,发文数量呈现缓慢上涨趋势,2020年之后发文数量激增,有明显的直线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虽然在2006、2009、2012、2016和2020年发文数量有减少,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
Figure 1. The change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 of relevant publications on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1.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变动趋势图
3.2. 发文作者分析
共有559位作者被纳入分析,国内家校共育研究目前尚未出现多位主要作者的集群,吴重涵学者与其他作者共现次数最多,合作作者数量最多,有许多研究者的节点呈独立存在的状态,未与其他节点有连线,见图2。发文数量最多的7位作者依次是吴重涵、张俊、杨天平、李刚、杨启光、余慧娟、康丽颖,发文数量依次为13、9、7、4、4、4和4篇,见表1。
3.3. 发文机构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有效样本进行机构分析来了解本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见图3)。并将排名前10的机构整理成表格,见表2。结果显示,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是最主要的代表机构,目前也没有出现多个主要机构的集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次发文年份: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次发文年份: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首次发文年份:2020年),发文数量依次是27、19、13篇,是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在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这个领域开始发文时间最早(2005年)。
Figure 2. The co-occurrence map of the author’s cooperative network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2.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共育研究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共现图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high-frequency authors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表1.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共育研究高频发文作者统计表
作者 |
发文量/篇 |
起始年份 |
吴重涵 |
13 |
2013 |
张俊 |
9 |
2014 |
杨天平 |
7 |
2003 |
李刚 |
4 |
2018 |
杨启光 |
4 |
2007 |
余慧娟 |
4 |
2021 |
康丽颖 |
4 |
2019 |
Figure 3.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of issuing agencies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3.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共育研究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
Table 2.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authors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表2.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共育研究高频发文作者统计
相关机构 |
发文量 |
首次发文年份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27 |
2010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
19 |
2014 |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13 |
2020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12 |
2015 |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
11 |
2005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
11 |
2013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
11 |
2014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10 |
2007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10 |
2012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10 |
2009 |
3.4. 发文关键词分析
3.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以1058个样本为基础,生成了一幅核心关键词及分布情况的共现图谱(见图4)。该图由一系列圆点组成,圆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率高低。在此次分析过程中,涉及关键词501个,节点数为808,密度为0.065,这些参数反映了1992~2023年我国有关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术研究网络体系,保留频次大于等于6的关键词后得到图4。并将图中的数据梳理简化成直观的表格(表3),表格中的中心性表示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及其核心程度。
Figure 4. Core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4.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合作研究核心关键词共现图
Table 3. List of keywords and centrality with frequency ≥ 6
表3. 频次 ≥ 6的关键词及中心性一览表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1 |
家校合作 |
228 |
0.69 |
14 |
影响因素 |
9 |
0.02 |
2 |
家长参与 |
118 |
0.37 |
15 |
教育公平 |
8 |
0.02 |
3 |
家庭教育 |
60 |
0.1 |
16 |
家庭 |
8 |
0.02 |
4 |
家校共育 |
38 |
0.08 |
17 |
学校 |
8 |
0.05 |
5 |
美国 |
29 |
0.07 |
18 |
教师 |
7 |
0.05 |
6 |
家长 |
28 |
0.15 |
19 |
学业成绩 |
7 |
0.01 |
7 |
学校教育 |
25 |
0.03 |
20 |
启示 |
6 |
0.01 |
8 |
家校协同 |
21 |
0.09 |
21 |
初中生 |
6 |
0.01 |
9 |
家校关系 |
16 |
0.04 |
22 |
参与 |
6 |
0.01 |
10 |
协同育人 |
14 |
0.06 |
23 |
特殊儿童 |
6 |
0.01 |
11 |
学校管理 |
11 |
0.02 |
24 |
小学生 |
6 |
0.01 |
12 |
儿童 |
10 |
0.02 |
25 |
家校互动 |
6 |
0.02 |
13 |
“双减” |
9 |
0.03 |
26 |
中小学 |
6 |
0.01 |
3.4.2. 关键词突现词分析
选取了突现强度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量化统计,获得家校合作相关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如图5所示。分析图5,可归纳出以下特征:
从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的起始年份来看,2000年之前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突现词,可以推断出此阶段为家校合作研究的起步期,出现较早的关键词分别是“特殊儿童”(开始时间:2000年)、“教师”(开始时间:2001年)、“家长角色”(开始时间:2002年)。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来说,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初期研究众多,研究者们探索合作模式,合作策略,以增强特殊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社交技能。“教师”、“家长角色”关键词则是分别对家校合作的两大主体进行讨论,主体间的合作方式,边界界定等,这样在具体实践中就有章可循。而“家校共育”“协同育人”等话题成为热点的时间分别是2019年和2021,这两个时间点分别对应着新冠疫情,“双减”政策颁布两个重大事件,疫情居家学习对家庭教育的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同时也为家校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双方如何在减量提质中做好协同工作,是对家校合作的新要求。
从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和突现强度,“家长角色”关键词从2002年到2008年这六年间热度不减;突现强度中,“家庭教育”达到了6,这与教育变革的客观实际相符,传统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是相互独立的,双方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且大多以学校为主,甚至很大一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放手的状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变革,家庭教育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探索,如何补齐家校协同育人中“家庭教育”这一大短板。
当下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协同育人”,在经历了疫情和双减这样的大事件,加之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关于家校合作的内涵、价值与必要性、问题与策略的研究,将会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更加深入。
Figure 5. Keyword emergence map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5.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合作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Figure 6. Keywords clustering time graph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6.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合作研究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3.4.3.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展示研究热点的联系及其时间跨度,反映家校合作领域的变化与未来趋势。图6显示了1992年至2023年间501个关键词的时间线。
对时区呈现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同时深入研读同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政策文件,大致可以将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2~2003年):此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为“家校合作”、“家长权利”、“家长参与”等。在教育改革的初期,家校合作的相关要求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正式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中[3]。此阶段,家校合作多以“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形式展开。例如:在1994年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4]。围绕着以上的关键词以及政策文件,同时查询关键词下的高引文献,综合分析可知我国对家校合作的理论,具体问题,对策等开始展开研究。学者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我国家校合作的状况,在教育制度、学校、家庭方面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围绕这些已有的问题,学者们积极地提出各种符合当下的解决对策,对政策指导下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家校合作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家校联结[5] [6]。
发展阶段(2003~2013年):此时间段的学术研究中,“启示”,“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关键词备受关注。家校合作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份文件都强调,将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7]。涉及“启示”一词的研究,多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吸收精华部分,以促进国内理论实践研究的发展[8]。涉及“家长会”一词,则是贴合教育政策,家长会作为当时家校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它存在诸如老师单向输出,内容单一等问题。“家庭作业”一词,则是辩证地讨论家庭作业的作用,如何保证家庭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让家长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深化发展阶段(2013至今):关键词“去中心化”、“共生理论”、“功能定位”等高频出现。在在线教育以及“双减”政策背景下[9],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持续更新,家校合作的研究进入了新发展阶段。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10],由此可知,家校合作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工作。“去中心化”是围绕家校双方的定位,不存在主体客体之间的差别,处于对等的关系中进行合作。共生理论,则是将生物学的理论应用到家校合作中进行探讨。“功能定位”一词,则是家校合作深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教育现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边界不清,出现了教育功能僭越的现象等。可以看出,有的学者从理论层面,有的从现实角度探讨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得到重视和有效推进,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11]。
3.4.4.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将关键词中具有明显相同特征的词汇作为聚类对象。文献纳入关键词501个,连线808条,Q = 0.6589 (Q > 0.3),表明有聚类意义;S = 0.9319 (S > 0.3),说明该聚类是合理的。按照运算规则,全部关键词组成了8个明显的聚类标签,聚类序号以#0开始,#7结束,分别为家校合作、家长参与、家长、家庭教育、家校协同、中小学、协同育人、学校、家校共育,数字越小,则表示该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数目越多,见图7。
Figure 7. The core keywords of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cluster map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23
图7. 1992~2023年我国家校合作研究核心关键词聚类图
4. 结论与展望
对1058条样本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从各维度绘制的知识图谱,经过进一步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一,从发文量来看,家校合作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此领域的研究备受学者关注,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其二,从核心作者与发文机构来看,吴重涵、张俊、杨天平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三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是最主要的代表机构,以上的作者与机构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其三,从关键词分析来看,国内家校合作的关注点在“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大多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近几年,随着教育政策的更新,学者们对于家校合作的路径与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其四,在教育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家校合作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家庭从配合学校教育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校教育的一大支持力量,逐步构建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
起步阶段,研究视野有限,理论欠缺,大多研究在分析当下的合作现状,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有顺应政策问题,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逐渐扭转家校分离的局面;发展阶段,部分学者对于国外发展较好的合作理念与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索我国家校合作形式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双方作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发展阶段,经历了新冠疫情与“双减”政策两个重要的大事件,研究内容更广泛,教育政策也更为重视家校合作,新时代新问题,需要更积极地去探索解决之道。
每个阶段学者们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国家各种政策制度的指导下,家校合作在积极推进中,家校互动频次增加,互动形式更多,但是效果欠佳,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12],总结以下三个方面:在制度方面:起步阶段制度保障薄弱,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问题,逐步发展过程中加强制度政策文件,但是缺少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实施与督导[13];学校方面:起步阶段学校缺乏整体合作计划,合作活动采用墙报、宣传栏等单向灌输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家长委员等工作也存在不足,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教师缺乏家校共育能力,相关知识匮乏,胜任力不足等,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的越位现象也成为关注点[14];家庭方面:有的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15],有的家长参与意识强烈,参与行动不高,还有家长忽视学校教育要求增加孩子负担[16]。
综合以上家校合作的可视化分析,以及当前家校合作的现状,对我国家校合作提出以下的展望:
1) 增强家校共同体意识
对于教育观念的认识,严重影响着家校合作工作的推进。家长们基于自身经验以及社会舆论形成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学校和社会在了解和尊重家庭教育理念的同时,需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力量,打破家庭与学校教育观念之间认识不一致的壁垒。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在家庭教育中,学校要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功能。教师作为具体的实施者,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家校共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家校共育的学习、实践平台,重点要增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识,提升其指导能力[17],其次,对于家庭教育,社会公共教育资源更具有突破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除了学校,需要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街道,村镇,合力推进家校合作工作进程,形成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多部门联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12]。
2) 制定合理的督导评估体系
关于积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制度性文件不在少数,但缺乏有效的督导系统,也会导致这些制度难以落到实处[13]。为了增强督导效能,可以考虑以下策略:首先,根据制度规范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每项制度的执行流程,执行人员,以及各方的责任,尽可能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负责人;其次:能定期做评估,可以是每学期或者每年,能对家校合作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估;最后,设立相应的意见反馈渠道:如匿名信箱、在线反馈平台等,让家长和教师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强督导的实时性。也可以在家长会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时间收集家长的意见或者建议。通过上述方法,有效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督导评估体系,使家校合作制度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
3) 合理利用网络,提高效率
现如今,网络成为了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发达的互联网解决了旧时代下沟通不便的难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麻烦。家校双方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众多,电话,短信,邮件,QQ群,微信群等。从而出现“信息过载”的现象,可能导致沟通双方注意力分散,难以判断出哪一条信息更重要。由于信息来源渠道众多,部分家长可能会忽视某一信息,没有准确、及时地获取到关键的内容。因此,需要整合沟通的渠道,尽量锁定在某一个主要的社交平台上交流。同时,老师推送的信息尽量简明扼要,避免重复的信息流,减轻阅读的负担。而对于家长,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来关注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孩子的表现,减少后续信息获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