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寒山子及其诗歌作为唐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寒山子生平虽然不详,但其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语言通俗而又不失风骨,成为研究唐代社会与文学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寒山子与寒山诗为中心,梳理学界迄今为止取得的成果,旨在综述当前学界对寒山子及其诗歌的研究成果,并从寒山子生卒考及形象演变、寒山诗的语料研究、风格特征等多个维度进行归纳,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寒山子其人其诗,今简述如下。挂一漏万,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2. 寒山子生卒考及形象演变研究
寒山子的生平经历为一团疑云所覆盖,其之生卒年、具体身份在史料中皆语焉不详,甚至不同的记载之间亦有抵牾之处。他的生活年代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寒山子究竟为初唐人还是中晚唐人,其生卒年究竟几何,不同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正是因为寒山子的相关记载并不明晰,他在后世的传说之中亦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或是贫士,或是狂僧,或是散圣,或是财神,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多不同的形象反映皆是由不同方面的因素塑造而成,反映出寒山子在民间传说中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2.1. 对寒山子活动年代的研究
寒山子姓名籍贯史均不载,只知其为唐人,不过学者们就寒山子具体的活动年代出现了分歧,大致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即初唐说与中晚唐说。
持初唐说者多以作者署名为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依据,认为寒山子与闾丘胤乃同时代之人,而闾丘胤为贞观人乃史籍可考之事,由此推断寒山子应为初唐人。释智磐《佛祖统纪》、释志南《〈天台山国清寺三隐集〉记》均肯定寒山为初唐人,赞宁《宋高僧传》记载寒山为睿宗朝人。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1]将《隋书》与寒山诗内容相结合,指出寒山乃隋末唐初人,认定寒山子真实身份乃杨瓒之子杨温,因受到权贵排挤而遁入空门,隐居于寒山。李敬一《寒山子与他的诗》[2]对寒山诗的内容思想做了研究,认为寒山诗的某些思想反映了初唐社会情况,故而也认为寒山子是初唐人。
持中晚唐说者则认为《寒山子诗集序》系是伪作,应以杜光庭《仙传拾遗》的记载为准。胡适在其著作《白话文学史》[3]采取了《仙传拾遗》中对寒山子的记载,肯定了寒山子乃中唐大历人的说法,活动年限大致在公元700~780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4]中详实地考察了《寒山子诗集序》的内容,考证出《寒山子诗集序》乃曹山本寂假借闾丘胤之名而伪造的,其内容并不可信,故定寒山子为中唐大历人。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5]肯定了余嘉锡的观点,并结合寒山诗进一步得出寒山子乃长安人,活动年代约为691~793年。而后又在《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6]中根据寒山诗中南院、磨砖作镜、相遇徐凝等典故对寒山子活动年代做出了修正,提出了寒山子的活动年代约为公元725~830年。
除了利用史料论证寒山子的生卒年外,也有学者从唐朝社会制度、寒山诗格律等多个方面来间接推测寒山子大致的活动年代。钟文《关于寒山子的生平及其作品》[7]对寒山诗中“岁岁愁租调”与唐朝经济改革制度“租庸调”进行研究,定寒山子为中唐大历人。王运熙《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8]做了寒山子诗歌的体例、典故、平仄对粘与诗句对偶等情况的研究,得出其诗之格律受到了律诗风气的渲染,故其诗作必定在律诗体制已经相当普及之后方才出现的结论,虽然没有明确考证寒山子的活动年代,却为寒山子为中晚唐人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任志良《唐诗僧寒山生卒年考证》[9]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县志、《五灯会元》等,推断寒山乃唐德宗建中四年生,在昭宗李晔大顺二年寒山108岁圆寂。
结合现有相关材料,基本可以确定寒山子应为中晚唐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初唐说”毫无意义。提出“初唐说”的学者们在其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均有独特之处,如将史料与寒山诗内容相对应、就寒山诗的内容探讨社会风气等尝试都是极具创新性的方法。在未来对寒山子的生卒年做进一步研究时,倘若采取以上诸家的研究理路并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想必能得出就更加明确且充分的结论。
2.2. 对寒山子形象演变的研究
寒山子不但生卒不详,其形象亦在后世的记载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项楚《〈寒山诗注〉序》[10]根据《寒山诗集序》《祖堂集》《仙传拾遗》等材料勾勒出寒山子“贫人”、“逸士”、“诗僧”的诸多形象。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变》[11]研究了寒山诗的语料与思想,确立了寒山子生前不同时期的身份转变,阐释了寒山子的身份经过了由儒士转为隐士,而后又确定为编外僧的过程。
随着寒山诗的流传,寒山子逐渐偏离了其原始的形象,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多种力量赋予了寒山子不同的身份。崔小敬《佛道争锋与寒山形象的演变》[12]探讨了在后世传说中寒山子的身份变化,由隐居山林、位列仙传的修道者转变为文殊化身、位列僧传的参禅者的转变过程,并以此指出了佛教对寒山的佛教化、去道教化进程和道教对寒山的道教化、反佛教化的相互影响。岳兰香硕士论文《寒山及相关问题研究》[13]对寒山子的传说进行了考证与研究,认为宋代时寒山形象演变的一个分水岭:宋代以前,寒山子这一形象受到了宗教与政治的影响,使之更具备世俗性,表现为贫士、逸士与狂僧;宋代以后,寒山子形象受到了民间信仰变化的影响,蒙上了神圣的光辉,其形象多为散圣、和合二仙、喜神、财神。叶玲君硕士论文《天台山——“和合文化”之源》[14]做了寒山子与天台和合文化影响的研究,梳理寒山子与拾得成为和合二仙的故事,并就其所代表的和合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评价。高曼硕士论文《寒山形象演变研究》[15]深入《寒山子诗集序》《五灯会元》等文献,总结了寒山子存在诸如文殊菩萨、狂僧、和合仙人等多个形象,这三个不同的形象分别对应佛教、道教、民俗对寒山原始形象的改写,使得寒山后世形象与其原始形象存在较大差异。鞠俊硕士论文《寒山及其诗歌研究》[16]结合地方志、寒山诗文、信史笔记等材料,整理出了寒山子生活的四个时期,并认为越州使人秦系可能是寒山子的真实身份。考证了寒山的文殊化身与和合二圣的传说源流,脉络俨然。
以寒山诗之内容为基准,可将寒山子的生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早年业儒,中年悟道,晚年参禅。学者们依据寒山诗对寒山子的生平进行划分,划分依据的标准各有不同,结果亦是众说纷纭。然而使用寒山诗这一材料时尤须慎重,正如项楚在《〈寒山诗注〉序》中所说的那样:“根据寒山的诗作勾勒出他早年经历的较详尽的轮廓,但是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因为这些诗作所描写的内容,是否全都是诗人本身的亲身经历,还是有待证明的”[17]。在研究寒山子生平时应该去审慎的态度,不能只依据诗歌内容,还需有更多的材料予以佐证。
目前学者们探究寒山子的形象演变时,除了有对传世的文献的梳理与研究,更有对民间口头传说的采摭与汇编。将传世文献与民间传说二者并重,得以对寒山子的形象演变做出更加丰富且具体的探讨,这无疑是可喜的。然而纵览目前的研究,对寒山子形象的探讨大多都集中在宏观的层面上,对于寒山子形象演变的具体案例与内在逻辑的探讨研究略有不足。
3. 寒山诗语料研究
寒山诗的语料研究即研究寒山诗的词汇意象等方面,从而能借助寒山诗的所使用的语言与意象探究其写作目的。总体而言,大致分为二个研究方向,即寒山诗的词汇研究与寒山诗的意象研究。
3.1. 寒山诗的词汇研究
汉语的语言词汇随着人们日常使用情况的不同,其含义与方法都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汉语词汇有实词、虚词两种词汇,而研究寒山诗中虚词、实词有助于理解中古时期汉语词汇的用法与构词方法如何转变。
学者们从虚词、介词等词汇的演变与运用来探究寒山诗的语言表达特征。钱学烈《从王梵志诗和寒山诗看助词“了”、“着”、“得”的虚化》[18]分析寒山与王梵志诗句的语法结构,探索了“了”、“着”、“得”等动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了”作动词时有终结之意,后来动词与受事宾词的关系变的疏散,才使得作为虚词的“了”与动词得以直接结合。姜云艳《王梵志诗、寒山诗与拾得诗中的介词“将”》[19]以王梵志、寒山拾得诗中的“将”为入手处,探讨了介词“将”在诗中出现的不同作用和类型,同时指出表伴随的介词“将”在王诗与寒山诗中都有被“与”、“共”取代的迹象。赖绍梅的硕士论文《寒山诗歌偏正式复合词的语义构词研究》[20]做了寒山诗词汇的构词研究,将寒山诗所蕴含的复构式复合词分为二十二个小类,谓词成分互参型复合词分为十四个小类,还探讨了使用支配型谓词复合词的情况,归纳了寒山诗中使用偏正式复合词的诸多特点,对探究古汉语构词有着积极意义。汤涓的硕士论文《寒山诗歌实词研究》[21]统计了寒山诗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实词在寒山诗中出现的频率与情况,通过这种穷尽式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唐朝的语言特点。杨舒淼的硕士论文《寒山诗佛教词研究》[22]做了寒山诗佛教词汇使用的研究,意在探究中晚唐时期佛教词语的发展情况。在文中作者将寒山诗作中的佛教词分为四类:梵语音译词、梵汉合璧词、意译词和佛化汉语词。在西方,早在1951年就有人发觉了寒山诗的语言价值,马古礼(Georges Margouliès)结合自己在前中国传教士的经历,发表的专著《中国文学史:诗歌》中就认为寒山子以及其诗歌背后蕴含思想的巨大魅力和其独特的价值,指出“他(寒山子)的诗歌用语近似闲聊的语气,但其中自有艺术”[23]。而后寒山诗更是在欧美掀起一阵“寒山热”,其影响力甚大,甚至连嬉皮士亦受到了寒山诗语言风格的影响。
对寒山诗的词汇进行分类探讨,固然可以表征寒山子的用词用韵特点,然而却有将楼台拆碎,不成整体的遗憾。使用穷尽式的词汇分析方法极为容易将寒山诗的精神内涵肢解开来,倘若能够借助于数字人文这一方法,建立数据库并将寒山诗使用的词汇通过数据可视化的途径进行表达,这样即能避免繁琐的词汇整理,亦能不失寒山诗独有的精神与内涵。
3.2. 寒山诗的意象研究
寒山诗中运用的一些意象往往同要表达特定的思想联系起来,诸如用满月、幽岩等意象表征菩提心性,用寒山等意象表征其雄厚的精神境界,用美人表征光阴消逝之感。有学者将寒山诗中的诸多意象分成若干意象群,研究意象之下寒山子的精神内核。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充实,诸如周传超硕士论文《寒山及其诗歌研究》[24]、王海燕《浅论寒山诗中的月意象》[25]与史可悦《寒山诗的佛理禅趣——以“月”意象为研究对象》[26]都主要探析了寒山诗的月意象。辛暨梅《寒山诗的寒岩意象与日本幽玄之美》[27]关注点则在于寒山诗对生活环境——寒岩的描写与意趣。郝中宁《浅谈寒山诗中狗的意象》[28]拈出寒山诗中“狗”的意象,指出寒山存在“以狗说禅”、“以狗喻世”、“以狗言理”的文学取向。贺莉《浅析寒山诗中的寒山意象》[29]指出寒山诗中频繁出现“寒山”的意象,并与“云”、“月”、“风”等意象组成了一个稳定的寒山意象群。王湃《论寒山诗中的美人意象》[30]将寒山诗中的美人意象分为三类,并对寒山使用美人意象的原因做了分析。
显而易见,仅仅依循意象的脉络去探寻寒山诗的奥秘,虽能捕捉其外在风貌的几许神韵,却犹如浮光掠影,难以触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精髓与情感波澜。此法犹如隔靴搔痒,仅及皮毛而未及骨髓,故而仍需在思想层面对寒山诗的意象做出更进一步的分析。
4. 寒山诗风格研究
在深入探讨寒山诗的研究路径时,可遵循两条相辅相成的学术轨迹,以构建系统而严谨的分析框架。一方面是聚焦于诗歌本体研究,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寒山子独特的写作风格与精神内核,从而全面分析寒山诗雅俗共赏、风格多变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是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寒山诗置于更广阔的文学语境中进行考察,特别是通过与其他诗人,尤其是同代或前代具有相似文学追求的作者如王梵志等人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揭示了寒山诗在唐朝白话诗派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还通过对比不同作者之间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及风格差异,进一步阐明寒山诗的独特之处。
4.1. 寒山诗本体性研究
就探讨寒山诗俗雅风格而言,学者们多有精彩的论述。徐光大《论寒山子思想和诗风》[31]做了对寒山子生平与诗歌风格的研究,其诗风通俗自由,受到了佛教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影响。周裕锴《以俗为雅::禅籍俗语言对宋诗的渗透与启示》[32]将目光聚焦于“以俗为雅”审美转变之中。王太阁《论寒山诗的俗与雅》[33]就寒山诗之中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俗与雅的形式与成因进行了讨论。寒山诗之雅体现在使用文人语言、改变语法结构、使事用典等三个方面,寒山诗雅俗并重,关注现实,体现了作者性灵的创作理念。李建军《寒山诗的雅俗跨界与文学史价值》[34]从寒山诗“俗”、“雅”两个方面来探讨寒山诗的鲜明特征。实际上,寒山之“俗”诗超越格律的束缚,从内容题材来看,多为佛禅诗、仙道诗与风俗诗,在诗中表现出寒山子参透了道教长生乃虚妄之言、明悟佛教心性不假外求之理,又彰显了带有儒家底色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寒山之“雅”诗则写尽内心心性,多为自叙诗、禅境诗与隐逸诗。俗雅两种风格的跨越,彰显了寒山子卓越的才能,也使得寒山诗具备较高的文学史价值。
也有学者跳出寒山诗俗与雅的划分,力图从表达形式、受众群体、哲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寒山诗做更加精细的分类。罗时进《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35]总结了寒山体的表达特征,其中以非诗化的表达作为寒山体的主要特征,这种通俗白话的寒山体与寒山子身处的乡村环境与受众不无关联。岳珍《论寒山的俗体诗》[36]认为寒山子的俗体诗具备世俗性与叙事性。世俗性主要在寒山诗中体现为其诗着眼点多在于世俗而非宗教,叙事性则表现为引入了故事情节与发生了诗歌结构的转变,指出了寒山的俗体诗具备有意识的反传统倾向。胡安江《寒山诗的三个世界》[37]不满于过往将寒山诗分为俗雅两个种类,实际上两者并非泾渭分明,主张应将宗教诗单独分出,与诗赋欲丽的主流文人诗、质直朴素的通俗诗并列,共同组成寒山诗中的三个世界。阮堂明《论寒山子及其诗歌在宋代之遗响》[38]探索了寒山诗对宋朝文坛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个原因:其一是寒山诗继承了古典诗歌典雅的传统,其诗圆融的思想与当时文人的精神产生了共鸣,具备文人旨趣;其二宋诗的创作强调思辨说理,而寒山诗正符合这一创作理念。寒山子的艺术旨趣同宋诗的艺术追求相契合,故而拟寒山亦成为当时诗坛的一个重要的题材。
4.2. 寒山诗比较性研究
倘若研究对象仅限于寒山诗,未免有局促之嫌,故而还需要扩大研究视角,通过寒山诗与其他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来探寻寒山诗中独特的魅力。项楚《唐代的白话诗派》[39]为寒山子诗歌比较研究奠定了基调,指出唐代白话诗派基本是一个佛教诗派,王梵志、寒山与庞居士三人身份相似,经历相当,亦有诗作传世,都是唐代白话诗派的代表人物。项楚将寒山诗与王梵志诗相提并论,这无疑开拓了寒山诗研究的研究思路。
学者们沿着项楚的思路,将寒山诗与王梵志诗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寒山诗与王梵志诗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二者题材与内容上多有相似之处,如二者的通俗诗始终是比喻和说理混合的产物。但在写作手法与表现风格上则显现出了二者的差别,王梵志诗偏向俗,而寒山诗偏向雅,后者在艺术色彩与诗歌思想上都更为成熟,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此类的研究有陆永峰《王梵志诗、寒山诗比较研究》[40]、金英镇《试论王梵志诗与寒山诗之异同》[41]、周海燕硕士论文《诗僧寒山禅诗研究》[42]、朱炯远《王梵志、寒山佛理劝善诗的异同》[43]、侯佳《简论寒山诗对王梵志诗的继承和发展》[44]、谢思炜《唐代通俗诗研究》[45]等文章。
5. 寒山诗思想研究
寒山一生经历颇为复杂,由儒入道,由道入佛,诗歌思想也较为驳杂,但其最终确定的身份却为诗僧,佛学可以说是寒山诗的基调。学者研究寒山诗思想往往立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就寒山诗中的佛学思想研究,并且大多集中到对寒山诗“禅”的解析;另一个方面是就寒山诗综合思想研究,如自然意识,儒、道精神进行探究,以及儒释道三教圆融精神在寒山诗中的体现等。
5.1. 对寒山诗佛学思想研究
寒山子他作为高僧,既有对生命的关切,亦有对佛法的体悟,这些感受无一不被蕴于他的诗歌之中。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46]以寒山诗为依据,认为寒山子早期是儒士,中期隐逸山林,而后思想逐渐消极,使得佛教义理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蔡海江《寒山子佛学思想探析》[47]对寒山子的佛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探究,寒山子受到了禅宗与天台宗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寒山子的佛学思想以禅宗‘净性自悟’说为基础,以天台宗‘观心’实践说为途径,以自己创见为终结,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的结论。杨丽华《寒山诗之“禅”析》[48]认为寒山诗之“禅”受到了南禅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风气的影响。寒山诗之“禅”的内涵则可分为禅理、禅悟、禅境和禅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依次递进,从而体现出寒山对禅思的深刻理解。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49]研究了寒山子的精神世界与其诗中体现的佛教无常观。胡晓明《寒山子诗中的净土情怀》[50]对寒山诗中的净土思想进行考察,就寒山诗中寻觅净土思想的踪影,从净土宗之修持、净土宗之大师、净土宗之批评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寒山子的净土思想倾向与情怀。
5.2. 寒山诗综合思想研究
学者们纷纷探究儒释道三教对寒山子精神所产生的影响。欧阳慧娟硕士论文《寒山诗歌研究》[51]将寒山诗中的文化与宗教精神结合起来,探求了儒释道三教精神在寒山诗中的诸多表现。于阿丽《生命危机与佛禅感悟——论寒山诗中关于“生死”问题的灵性追寻》[52]指出生死问题与意识是寒山诗的一大主题,寒山子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世俗产生的悲悯之情明显受到了儒家生死意识之“得道而死,死而无憾”的影响。寒山子虽然讽刺求仙访道的求道者,然而其内心实际对老庄生死观表示认同,尤其赞扬老庄“齐生死”的精神超越,将之化为了寒山诗的精神底色之一。寒山子在参禅中寻求到了其“本来面目”,使得寒山诗中保有了一种平淡宁静,不为生死动摇的从容气魄,这便是寒山子达到死生不二、慈悲双运这种深奥禅境的最好体证。
寒山子的自然意识也是寒山诗表现的核心思想之一。陈枫硕士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53]探寻寒山的生态伦理思想,考证了寒山有关儒释道三教中生态伦理的诗作,总结了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刘鲁南硕士论文《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研究》[54]指出寒山子一生经历复杂,这种经历使得寒山子拥有了“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天人合一的天人意识”以及“自性了悟的自由意识”。尚荣《寒山融汇佛道之“无事”义》[55]以寒山诗中的“无事”为核心,追溯了无事佛道两家的来源与含义。寒山诗之“无事”,其前提对生命无常的自觉与体验,后来受到佛道两家的熏陶,从而产生了闲适无为和随缘任运的生命气象,这亦是寒山子心性的表现之一。
韩焕忠撰写多篇文章来探讨寒山子的思想,如《寒山诗里南华影——浅谈寒山子诗的佛道融合意蕴》[56]《寒山子诗的老子思想》[57]《寒山子诗的儒家思想》[58]等,主要通过寒山子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内容相对应,考察不同阶段寒山子的思想变化。韩焕忠认为寒山子诗歌贯穿了儒家、道家与佛学思想,是佛教中国化在唐代产生的重要结果。
6. 研究未来展望
综合目前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未来寒山子其人其诗的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研究材料上:应当注重新材料的发掘与利用。目前学界大多仅以寒山诗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他领域的材料未能充分利用。未来应当进一步收集和分析与寒山子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这是深化寒山子研究内容的关键途径。这不仅包括传统的佛教经典和道教典籍,还应广泛涉猎地方志、文人笔记、碑刻墓志等多元化资料,对于还原寒山子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乃至其个人经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上:可以运用数字人文的新方法。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寒山子的诗歌创作、身份认同及精神世界,可以借助目前的数字化技术,将寒山子的相关资料汇集成数据库,并与多个学科的学者合作,共同对数据库进行管理与研究。通过数据可视化,可直接将寒山诗中的高频词汇、韵律韵脚等内容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对寒山子与寒山诗的量化研究,能够更为准确地揭露寒山诗的写作特点与内在逻辑。
研究内容上:应当重视寒山诗除文学意蕴外的其他面相向。寒山诗中镶嵌着一幅唐代社会民生风俗的时代画卷,为后世复原唐朝百姓生活真实图景提供了宝贵的文本依据。诗中运用的韵律,是研究中古汉语音韵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对于揭示语言演进的轨迹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前,学术界普遍聚焦于寒山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学意境,在深入挖掘寒山诗中折射出的社会风貌与音韵价值等领域的研究上,尚存在一定的探索空间与不足,故而对此方面的研究这或许能够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