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苏格兰作家阿莉·史密斯曾四次入围布克奖,两次入围百里女性小说奖。她被公认为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等现代派作家的后继者[1]。《冬》发表于2017年,是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的第二部,入围英国图书奖年度小说决选、奥威尔政治写作奖短名单,被评为《卫报》《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图书。小说以索菲亚与姐姐艾瑞斯的矛盾为主线,通过男主人公亚特与其女友夏洛特的争吵,引出勒克斯在圣诞节假扮亚特女友去康沃尔参加家庭聚会的情节。目前国内外对于该作品的研究较少,学者们主要从叙事空间[2]、元现代主义[3]、与《辛白林》的互文[4]等角度分析该作品。《冬》体现了环保、移民、反战争、反核武器等多个主题,关注脱欧背景下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解,表现出史密斯试图借此引起人们对社会和自我的反思[2]。因此,本文借用鲁枢元的生态批评三分法,从生态批评的三个方面,即“自然生态的失衡”、“社会生态的困境”和“精神生态的危机”,对《冬》进行解读,从而揭示作者的生态思想,为《冬》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2. 生态批评三分法
生态批评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其主要创始人彻丽尔·格罗特菲尔蒂将其定义为“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5]。伴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生态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怀而充满了活力[6]。到目前为止,生态批评已经经历了三波浪潮,并正在进行第四波浪潮[7]。并且,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兴起与以往不同,并不是将西方的某一现成理论体系引进过来,也不是由国外的某一权威人士的巨大影响而辐射过来,而是拥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散发着浓厚的本土气息,对生态批评理论加入了自己的诠释,促进了生态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受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影响,中国的生态批评发展迅速。我国当代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三分法,将生态批评分为三个层次:以相对独立的自然世界为对象的自然生态,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对象的社会生态,以及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为对象的精神生态[8]。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但绝不是完全等同或相互替代的。鲁枢元认为生态危机不但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还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之中,还存在于人与自己的内在属性的守护中。按照鲁枢元的生态批评三分法理论,这三者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9]。
3. 《冬》的生态思想
《冬》通过五位主要角色的对话,探讨了有关环保和政治的话题,展现了脱欧背景下英国民众面临的精神困境,也反映了史密斯对于人类精神生态的深深担忧及其生态思想。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冬》中反映的人应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理念、脱欧背景下英国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精神失衡现象。
3.1. 自然生态的失衡
鲁枢元的生态批评三分法首先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生态。大自然慷慨地给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人们丧失了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导致了不可挽回的自然生态破坏,使得地球已经到达濒临毁灭的临界值。社会发展越进步,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就越远;人对大自然的改造水平越高,社会发达的水平就越高,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态内部,人与大自然已经被一步一步剥离开来[9]。
小说开篇就提到“树叶枯死了。花死了,死在水里了。”[10]随后,在开始描述索菲亚幻觉之前提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冬日消亡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后千禧年,全球变暖的平安夜早晨(圣诞节,没错,也死了),它是关于……真实的人在真实地球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嗯,地球,也死了)。”[10]这几句简短的话语反映了故事发生时正处于环境破坏,自然生态失衡的背景,奠定了一种人类面对生态危机时,茫然无助又悲哀的情感基调。“树叶枯死”的季节如果按自然规律来说通常应该是秋季,但小说题目是《冬》,并且故事发生在圣诞节期间,那树叶枯死就不是表面上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造成的。特别是后半句说到“花死了,死在水里了”,再结合后文提到的“全球变暖的平安夜早晨……”,可以猜想,树叶枯死及花死在水里,是全球变暖和水资源受到污染所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破坏的表象[11]。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工业生产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水污染则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因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生态效益,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导致的。究其根源,还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表现。因此,如果人类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并且一直无所作为,找不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措施,那么作者发出的“地球,也死了”的警告在未来就会成为残酷的现实。
其次,小说讲述到索菲亚从银行出来后,因为堵车被困在市中心的一片草地旁时,提到“多年前,在那棵树的周围,曾经放置了一圈刷成白色的木制环形长凳,那是特地为了适配树的周长而建造的,但现在什么也没有了。”[10]过去,人们就像这个环形长凳一样,十分亲近和敬畏自然,同时也享受着自然的抚慰与庇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环形长凳适应树的周长而建造一样和谐。而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并且后文还提到这块地已正式售出,即将兴建奢华公寓、写字楼、高档商业用房等,体现出了过去与现在的割裂。过去,人们可能还会在这棵树下的长凳上乘凉歇息,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而如今,长凳不复存在,这块土地也被出售,用于兴建公寓楼房。人类不再以适应自然为己任,而转而以自我为中心,侵占自然土地面积,用于实现经济效益。索菲亚虽然一开始有去那棵树下坐一会儿的念头,但她最后还是没有动,只是坐在车里看了看对面那棵大树。这时的索菲亚似乎就代表了那些想要回归自然怀抱但消极无为的人。他们想到那棵树下坐一会儿,回到过去受自然慷慨养育和庇护的状态。但是多种因素使得“长凳”不再,土地也因人类私欲被出售用于商业用途。面对人与自然逐渐分离的现状,他们没有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只是一动不动,坐在车里看着大树,以表达自己无处安放的怀念。
最后,小说男主人公亚特因为座位被占,离开图书馆时十分生气,希望通过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抔净土从愤怒中解脱。所以他象征性的握住了一抔土,并从中获得了对尘土的感悟,得到了心情的平静,恢复了自身的活力。这让人联想到《紫色》中的女主人公西莉,每次她被殴打时,她就想象自己是一棵树。树木成了她痛苦时最大的精神安慰,与自然共处一会儿她就能得到心灵的平静,身心仿佛被治愈一般。亚特和西莉一样,都从自然中获得了力量,用以抚平愤怒与伤痛。之后亚特又想在城市的树木与人行道相连接的地方搜寻真正的土壤,因为有时树木没有被橡胶包裹在特制的园林绿化弹性塑料制品之下,就能在它们的周围找到一些真正的土壤。亚特寻找的土壤加上了前置定语“真正的”,强调了他寻找的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土壤,而是大自然中因为生态循环自然产生的土壤。但这里的树木不仅生长在城市中,还被橡胶和塑料制品包裹。自然的生态循环无法工作,产生不了真正的土壤,所以亚特最终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土壤,他的仔细搜寻只是无用功。从中可以看到,虽然自然处处受到人类的欺压与背叛,但她仍然慷慨的给予人类心灵的慰藉。像亚特一样的人们仍然能够从与自然的接触中获得安慰,但是想要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地方找到一抔净土是徒劳的。
3.2. 社会生态的困境
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乃至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其他个体和群体的支持与帮助的,相应的,他/她也对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发展做出贡献[12]。所以地球生物圈内除了“自然生态”之外,还应该存在着关于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13]。但是《冬》的整个故事一直被“脱欧公投”的阴影所笼罩,充满了悲观情绪[14]。在这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一开始就是断裂疏远的,直到勒克斯参加圣诞聚会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间才开始破冰和解。
3.2.1. “社会价值观消失了”
索菲亚因为总是能看见一个漂浮在半空中的头颅,于是她预约了镇上的一家眼镜店。尽管索菲亚此时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但这家眼镜店的验光师和柜台后面的女孩对她的态度十分冷漠。验光师在做完检查后没有与索菲亚客套几句,甚至没有道别就直接离开了。柜台后面的女孩对索菲亚说话时连头也不抬。当索菲亚准备离开时,却发现外面下着大雨,尽管眼镜店门口就配备有高尔夫球伞,但女孩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坚决不肯抬头看一眼索菲亚。于是索菲亚只得淋着雨走回自己的车边。这呼应了小说开篇提到的“体面生活、社会、家庭价值观都消失了”[10]。如果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还没有消失,那索菲亚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遭遇,即使是陌生人,也会对老人有基本的人文关怀。另外,亚特乘坐地铁时看到一个乘客手中的报纸上有一篇文章,大意是人们众筹到足够多的资金能够去拦截海上的搜救船。亚特把这篇文章反复看了三遍,以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其中的内容后,顿时感到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人们对于救援行动不仅不支持,甚至筹集资金以拦截他人的救援活动,所以亚特看到幻觉里的那块海岩又出现了,就像死神的镰刀一样,正悬浮在整个人类的头上。脱欧后英国社会生态呈现出荒原般的景象,英国民众十分迷茫,人们已经丧失了道德观念与社会价值观,进入对他人苦难视若无睹甚至还要落井下石的困境。
3.2.2. “谈话是死的”
亚特与勒克斯乘火车回母亲家参加圣诞聚会时,有一段描述他们“对话”的情景。虽然两人说话的内容能够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对话,但形式上是两人的自言自语,而非真正的对话。这反映了人们虽然在说话,但没有相互交流。在后脱欧时代,人们因为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往往心浮气躁,不肯也不能保持沉默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只是一味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长篇大论用以发泄。此外,银行的私人顾问在与索菲亚交谈时,说到他发现超市减少了真人结账柜台时,自己起初是很愤怒的,并按照习惯仍然去真人结账柜台买单。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开始使用自助结账机了,并且表示使用自助结账机可以让他感到松了口气。因为他认为与某人交谈,即使是最微不足道、最随意的对话,有时也会很困难。并且他总是觉得他们在评判自己,或者自己总是觉得有些羞涩,或是自己说了愚蠢的、抑或错误的话语但不自知。索菲亚评价道:“这是人类交流的危险困境”[10]。正如索菲亚所说,如果人们纷纷像这个私人顾问一样,选择避免与他人交谈,整个社会生态将进一步走向困境。人们不但不能流畅的进行交流,甚至失去了与他人对话的欲望。
3.2.3. “爱死了”
索菲亚在小说开篇就坦言自己与幻觉中的头颅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儿子亚特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这不仅是她在亚特年少时忙于工作,将亚特丢给外祖父和姐姐照顾的原因,还因为亚特身上的敏感气质总是会让她想起与自己断绝往来的姐姐艾瑞斯。等到亚特成年后,索菲亚更是独居在自己的房子里,与孩子的来往甚少。而亚特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自己的母亲希望他身上少点孩子气,所以亚特与母亲来往时总是预设自己被母亲否定的情况,不曾尝试也不愿主动与母亲改善关系。在勒克斯提起借用母亲的电脑时,亚特一口否决,并且声称母亲永远都不会同意自己使用她的电脑。即使勒克斯提起或许是因为他从来没有问过母亲,亚特也回答道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会被拒绝。而当勒克斯劝说亚特留在家中多陪母亲一段时间,与母亲一起吃饭,聊聊天时,亚特再次否决了勒克斯的提议。他声称母亲会找个理由将自己送走,并且和她找不到任何共同话题。社会生态的失衡使得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淡,母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除此之外,索菲亚与姐姐艾瑞斯的姐妹情也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合,断绝了三十几年。直到勒克斯让亚特重新联系艾瑞斯来参加圣诞聚会,断裂了几十年的姐妹情才有了慢慢缓和的迹象。通过索菲亚的回忆可以知道,年少时姐妹俩关系很好,索菲亚甚至会在上学时段偷偷溜出学校,与姐姐艾瑞斯交换衣服后,去看电影。直到索菲亚大学时,艾瑞斯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离家出走后,姐妹俩的关系开始急速下滑。甚至在几十年后重新在圣诞聚会上相见时,姐妹俩还会时不时的互相嘲讽斗嘴。从中可以看到,不论亲疏远近,社会生态的状况对于人际关系有着重大影响。
3.3. 精神生态的危机
自然界的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是同时发生的,解救生态危机还必须引进一个与人类自身内在价值系统密切相关的“精神维度”[13]。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关涉到地球生态系统在这一精神变量参与下的良性运转[9]。
精神生态研究的历史使命是改善人类内在精神状况、弥合破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祥和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人类精神的“起始点”与“制高点”的审美与文学艺术创造活动无疑占有重要地位[13]。然而小说开篇说道“上帝死了:一切的开始。”[10]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尼采提出的“上帝已死”主张,表明了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关注上帝转而更多的关注自身,对宗教的信仰已经崩溃。信仰危机进一步引起人们的精神崩溃,“罗曼史已死。骑士精神已死。诗歌、小说、绘画全死了……爱死了。死亡已死。很多东西都死了”[10]。作者运用大段排比展现了英国脱欧公投后公民的精神困境。人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地狱一样,身边都是死物。他们不再有文学文化这些精神粮食的哺育,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新闻、网络博客的谎言。关于思想、希望及真理,他们不再追求,使得其生命力逐渐衰弱直至死亡。剧院、电影院、流行音乐、迪斯科、说唱和古典音乐,也死了,人们已经无法从娱乐活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人们处于一种精神荒原的状况中,却无能为力,甚至对这种状况视若无睹,仿佛并未察觉一般。
小说中,索菲亚出现了多次幻觉和幻听。索菲亚在圣诞节前几天开始看到一个漂浮着的头颅,可是经过眼睛店检查却并未发现产生这一幻觉的生理原因。而索菲亚也渐渐习惯与这个头颅待在一起,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圣诞婴孩一样,给它讲故事。并且常常在给头颅说话时陷入自己的回忆。但在亚特与女友回到家参加圣诞聚会,并且还叫来了索菲亚几十年不曾联系的姐姐艾瑞斯后,索菲亚看到的头颅开始变形,直到圣诞节第二天,头颅已完全变成了一块真实存在的石头。除此之外,索菲亚还在平安夜听到了七次钟声,但实际情况下只会出现一次钟声表示时间的流逝。而索菲亚在听到钟声后就开始回忆过去,一共跟随钟声回忆了七次。头颅的幻觉以及幻听到的七次钟声暗示着索菲亚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精神出现异化。因为常年独居,不与亲人往来,时间对她来说已经静止。直到与亲人重新接触,索菲亚才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回忆,与儿子和姐姐达成和解。此时,时间重新开始流动,索菲亚回归现实,所以幻觉中的头颅变成了真实的石头。另外,索菲亚的儿子亚特也出现了两次幻觉。第一次幻觉是在母亲与她的姐姐艾瑞斯争吵时,出现在他们头顶上的巨大海岩。第二次幻觉还是这块巨大的海岩:亚特乘坐地铁时看到前面乘客手中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人们众筹资金以拦截搜救船。反复看了三遍以确定没看错内容后,亚特胃里一阵翻涌。于是亚特又看到这块海岩跃进了地铁车厢,悬浮在车厢里所有人的头顶上。这两次幻觉都是亚特在现实中受到冲击后形成的,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冲突与困境带给个体精神上的冲击,从而导致个体产生幻觉和幻听,产生精神生态的异化。
其次,亚特热衷于在网络空间发表文章,但文章内容全是他创造的虚假的故事。当勒克斯表示亚特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里面什么真实的东西都没有时,亚特却认为网络上发表文章这个行为对他来说是真实的,那么文章内容真实与否就无关紧要了。在勒克斯鼓励亚特写下真实的文章时,亚特严词拒绝,表示自己绝不可能把真实的东西发到网上去,因为太真实的东西不适合在虚假的网络上出现。网络空间成为人们悉心编织的谎言的集结地,人们在网络上纷纷打造自己的人设,戴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面具以获得别人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人们的精神生态就像网络空间一样充满谎言与欺骗。另外,索菲亚在银行的私人顾问与索菲亚谈话时表示,一种新型材料的纸币不久将会面世,这种纸币是为机器而不是人手准备的,到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很快就要完全被机器替代。并且他还谈到自己已经放弃真人结账柜台转而使用自动结账机的好处。对于索菲亚的业务办理需求,私人顾问则多次推托,希望索菲亚通过电话联系或者自助取款机解决。而当索菲亚去银行外面的提款机处时,却又发现机器出故障不能使用。科技的普及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异化,人们依赖冰冷的科技而不愿与真人交谈,失去了面对面解决他人问题的责任心,及帮助他人的同情心,从而加剧了整个社会精神生态的危机。
4. 结语
《冬》讲述了后脱欧时代的一次圣诞家庭聚会的同时,在小说各个部分暗藏着作者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反思,至今仍有启示意义[15]。虽然小说描绘的整体生态处于失衡状态,但作者也在“荒原”中埋下了代表希望的种子。夏洛特、艾瑞斯以及勒克斯唤醒了亚特对政治和自然生态的真正关注。其中,勒克斯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在参与索菲亚的圣诞家庭聚会后,留下了能使亲情回归的圣诞礼物。这些个体的努力就像初春枝头不断冒出的嫩芽,虽然渺小,但逐渐消融了冰雪,将人类的精神生态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启示我们应该关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对精神生态带来的影响,寻觅和谐宁谧的自然生态和互帮互助的社会生态,进而助推精神生态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