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传统村落,指的是存在的历史较长,并保留有丰富的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的聚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由乡村转入城市,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使得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村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村落空心化、略显雷同的旅游业开发模式、民俗技艺文化传承中断等问题逐渐显现,许多的传统村落正在困境中渐渐走向消亡。郴州市永兴县地处湘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僻,经济也相对落后,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资金投入较为有限。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游客急剧骤减,不仅直接导致传统村落旅游收入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协调城乡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地区的产业、人口等要素的构成,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过去“重城轻乡”的思想,导致农村地区的衰退,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多年来,为解决城乡地区的矛盾,我国进行了许多尝试,以期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治纲领,更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振兴乡村”,使农村尽早实现现代化,做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历史实践中所积累的农业农村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我国积极进取、勇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时代挑战的信心与决心。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必然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引导,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同时,推进传统村落地区的乡村振兴。为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古村镇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我国从2003年左右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2年开始,又进行中国传统村落评选,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弘扬。传统村落也日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快速增长,研究内容涵盖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保护的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等多个方面。王路认为,创新的前提是“去糟取精”。不仅要凸显历史文化内涵,更要使其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此达到“更新”的目的[4]。周俭等提出,保护与开发二者不能分开而论,必须要在保护的基础之上适当进行合理开发,保护与开发必须共存共促[5]。在保护主体方面,童成林提倡应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要承担好开发保护的责任,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撑[6]。
虽然许多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政府和村落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村落居民生活需求、保护开发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较为欠缺,这样容易导致政策措施推行时首先受到来自内部村民的阻碍。基于此,本文以湖南郴州永兴县的板梁古村为研究案例地,结合对板梁古村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在分析板梁古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其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村落居民利益出发,提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有效路径。
2. 研究区域概况
板梁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位于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的西北部,南距郴州市区约50 km,北距衡阳市150 km。交通区位条件良好,距G4京港澳高速马田出口约10 km,距107国道5 km,周边2公里内有已开发好的悦来温泉旅游度假山庄。板梁古村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约有3 km2,村内有古民居300余栋,人口2000余人。村落始建于宋末元初,明清时期逐渐兴旺,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中古民居、宝塔、古井等建筑与山水巧妙融合,共同构建出一幅“水丰气和,龙脉生旺”的绝妙景象,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被誉为是“湘南第一村”。早在2006年板梁古村就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2010年入选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获批成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入选首批湖南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名单。近年来,永兴县致力于推动板梁古村的开发保护利用,以振兴乡村经济为目标,加快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村民在村中有序地开发农家乐、家庭旅馆、花草种植等多种农业、旅游业产品。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板梁古村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打卡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多万人次,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7]。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本论文着眼于板梁古村的保护利用,通过田野调查进行问卷和访谈,对其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了解板梁古村的保护利用现状,归纳总结出目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综合旅游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探寻出一条能使板梁古村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道路,并以此达到政策实施与村民利益共享、原真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3.2.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数据、实地访谈数据。笔者于2022年4月6日进入板梁古村进行实地考察。对游览过板梁古村的众多游客、板梁古村的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等多个群体在景区内与网络社交平台上同步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问卷填写人对板梁古村总体印象的感知、对板梁古村各方面的评价、对板梁古村未来保护发展的意向建议以及样本基本信息收集四个部分。一共发放问卷179份,并对游客与村民进行无结构的访谈,了解板梁古村的现状、历史人文、人口构成等,然后将得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5份,无效问卷24份。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样本基本情况
通过对回收的15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样本数据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amples
表1. 样本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 |
样本数量/人 |
占比/% |
性别 |
男性 |
53 |
34.19 |
女性 |
102 |
65.81 |
年龄 |
18岁以下 |
2 |
1.29 |
19岁~30岁 |
60 |
38.71 |
31岁~40岁 |
27 |
17.42 |
41岁~50岁 |
47 |
30.32 |
51岁~60岁 |
12 |
7.74 |
61岁以上 |
7 |
4.52 |
居住地 |
板梁古村 |
58 |
37.42 |
郴州市(非板梁村) |
59 |
38.07 |
湖南省(非郴州市) |
26 |
16.77 |
受教育程度 |
其他省份、直辖市 |
12 |
7.74 |
初中及以下 |
21 |
13.55 |
高中或中专 |
49 |
31.61 |
大专 |
19 |
12.26 |
本科 |
60 |
38.71 |
研究生及以上 |
6 |
3.87 |
职业 |
农民 |
9 |
5.81 |
公司职员 |
36 |
23.22 |
公务员 |
5 |
3.23 |
个体经营 |
17 |
10.97 |
退休人员 |
14 |
9.03 |
学生 |
48 |
30.97 |
其他 |
26 |
16.77 |
由表1可知:在年龄分布上,来板梁古村观光游览的游客或者现居住在板梁古村的村民大多是年龄在19岁至30岁的青壮年群体以及41岁至60岁的中年群体,青壮年群体占比38.71%,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数都是学生或者企业白领。他们的假期时间都相对较规律,虽然假期较多,但是时间较短,因此假期间的旅游活动多为短期的观光休闲。而中老年群体的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旅游观光地更倾向于选择像板梁古村这样远离都市、宁静祥和,但又经过了一定的开发,交通方便,危险性不高,也不会太耗费体力的景点。
在这152个样本中,75%以上为郴州市本土的居民,板梁古村本村居民达到三成以上,外省的游客则相对较少,这也说明板梁古村的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为湖南省周边的居民,尤其是来自郴州市本市的游客。未来板梁古村应该更加重视周边邻近地区旅游市场的开发,通过市场细分来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
通过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统计数据来看,学历在高中至本科的人数居多,职业则多为公司职员和学生,这个层次的游客和居民至少是受过一定素质教育的中高学历人群。对板梁古村的感知和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了解会更加深刻,具有一定的主动保护意识,同时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了解,所提出的对板梁古村保护利用、规划的建议也更具建设性和代表性。
4.2. 板梁古村保护利用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许多人对板梁古村的总体印象都是带有“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古色古香”等标签的,这些元素是吸引大部分游客来到板梁古村的主要原因之一。少部分游客则表示板梁古村风景普通、开发不足、门票钱不值等(见图1)。超过半数的人对板梁古村的保护利用现状持肯定态度,但是仍存在小部分人表示对目前的保护利用有所不满(见图2)。
Figure 1. Pie chart of 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Banliang Ancient Village
图1. 对板梁古村的总体印象饼状统计图
4.2.1. 建筑保护现状
村内现将建筑分为三类,分别是砖混结构、砖瓦结构和砖木或纯木结构的建筑。第一、二类的建筑多为居民后期建造的现代住房,质量普遍较好。而第三类建筑多分布于村中心位置,此类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布局中用不同规格的空间来划分每个成员在氏族中的地位,屋内的装饰也采用了多种典故的题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长幼有序、恭敬有礼、重视教化、凝聚宗族的传统儒家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8]。因为近年来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整体保存较完好。但由于修缮资金不足或维护技术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一些保存较差或者部分破败、完全倒塌荒废的建筑,一些破旧的建材被简单地放置、丢弃在角落,得不到及时的保护与修葺。
上述这种现象不仅让游客对板梁古村的印象大打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村中建筑布局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如图3数据所示,大部分游客、村民对政府“不大拆大建”的原则表示认同与理解,认为
Figure 2. Pie chart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anliang Ancient Village
图2. 板梁古村保护利用现状满意度饼状统计图
Figure 3. Bar chart of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Banliang Ancient Village
图3. 对板梁古村传统建筑的感知与评价柱状统计图
应该保持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并且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地区特色。其次是在考察过程中,存在部分现代建筑与整体氛围不相符的现象,影响了建筑风格的协调性。这种现象在板梁古村的外围地区尤为明显,而游客往往就是从外围开始游览,再逐渐深入到村落中心的,因此周边建筑的整治改造对于板梁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此外,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流失和大量村民的搬迁,村内大多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许多的住宅存在闲置和无人居住的情况。
4.2.2. 人居环境现状
由图4可知,多数人对板梁古村的总体环境建设表示满意。且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政策需求,目前景区内日人流量不大,暂时不存在因游客过多而导致景区承载力过载、对村民和游客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但作为国家级AAAA景区来说,板梁古村的环境还有待改善。除了存在部分村民、游客乱扔垃圾、废品,景区入口到处是流动摊贩和手写广告牌,村民四处晾晒衣服,影响景区形象,且无人进行监督和劝导的现象之外,村内废水排放的不规范也给游客带来了负面的印象。实际上,目前板梁古村并没有现代化的排水系统,污水几乎是直接通过下水道就近排入村内农田或村落附近的水体之中,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Figure 4. Bar chart of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anliang Ancient Village
图4. 对板梁古村生态环境的感知与评价柱状统计图
为促进旅游发展,政府不仅拓宽了道路,还在村外修建了水泥公路,大大方便了车辆的通行。但由于道路多呈零散的线状分布,并没有形成规律、系统的交通线路系统。并且实地调查之后发现村内道路明显缺少装饰性的绿化植物,略显单调。虽然村内的公共设施均配备了厕所,但卫生条件并不理想,存在打扫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目前村内共有两处停车场,但停车位的数量有限,存在一些村民和游客违规停车、拦停道路的现象。
4.2.3. 旅游开发现状
板梁古村目前的产业结构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基本无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种植为主,多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但是缺少现代化机械设施的辅助,耕种方式还较为原始。第三产业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主,经济收入主要在景区门票、民宿、特产零售等方面。但在旅游产业开发方面,板梁古村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有限,种类也不是很丰富,地区特色不明显。加之村落本身经济发展一般,景区的知名度不够。种种主客观原因无法避免地导致了板梁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完全、旅游产品也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3. 板梁古村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板梁古村虽然是湘南地区较早启动旅游产业开发和文物保护项目的村落,但在详细了解过其发展现状之后,板梁古村也展现出了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4.3.1. 缺乏整体规划,对文物建筑保护不足
板梁古村各职能区域之间界线十分不明确,缺少对空间的整体规划与分类。而对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却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部分历史遗迹缺少维护、翻新建筑缺乏地区特色、用材与村落整体气氛不符等问题都从侧面体现出了板梁区域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区域整体规划分类和传统建筑保护方面的不足。如何在保存村落原始风貌,对历史遗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之上满足村民建房和居住的基本需求是目前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4.3.2. 人地矛盾突出,存在空置宅基地
板梁古村居民由于工作、学习或者其他原因,大部分都选择在县城或者其他城市区域定居,村中只剩下少量未搬迁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年轻人,老龄化人口比重过大,人口结构有待改善。而村中的建设用地多为农作物种植区和生态林木种植区,虽然农田耕地较多,但受到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的影响,逐渐出现了田地荒废、部分宅基地空置的现象。
4.3.3. 人居条件一般,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板梁古村内现居住的村民多为中老年人和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部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较为薄弱,对村内珍贵的传统建筑、历史遗迹、艺术作品价值和景区形象建设还缺乏清晰的认识。零零散散的村民、小贩在景区门口扎堆摆摊,大声吆喝揽客,不仅影响了板梁古村的村容村貌,也影响到了游客的游览兴致,让人感觉实景与宣传词上的描述相差甚远。另外,村中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一些道路缺少硬化和绿化装饰,且没有构成有规律可循的交通系统。景区内餐馆和小卖铺数量太少且分布不均。旅游服务设施十分有限,缺乏现代化的配置。排水系统、健康锻炼设施、儿童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缺失和落后也不便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旅游生态环境的建设。
4.3.4. 产业形式单一,缺乏鲜明特色
现在的板梁居民大多都是以种植水稻、甜玉米、烤烟等作物为生,但农业现代化、精细化程度不高且缺乏销售途径。以旅游服务业为辅助经济来源,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基础,但又开发得不够完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配置导致农业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不高,也无法很好地对旅游产业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而旅游产业也因为不充分的开发,导致地区特色不够明显,给游客的印象不够深刻,知名度不高。
5. 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系分析
5.1. 以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城乡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的同时,也给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9]。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必须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能总揽全局。在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入与分配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地区的需求,加大对农村的帮扶力度。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不仅能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之上使农村地区得到有序发展,更能建立一套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机制。着眼于长远利益,利于传统村落的长效保护,从而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经济收入等要素的均衡流动,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10],形成城乡双向良性互动[11],为我国传统村落和农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5.2. 依靠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实践积累经验
通过传统村落实践,能为乡村振兴积累宝贵经验。针对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及时总结,以便更好地摸索出传统村落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避免我国农村建设落入误区。同时,也可以在乡村振兴中,深入群众,了解其发展需求,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惠民、利民,以便减少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行时所受到的内生阻力。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系如图5所示。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图5. 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关系示意图
6.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路径选择
6.1. “政府主导”与“村民自主开发”相结合
现代化的建设可以使传统村落的经济水平依照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得到提升,但现代化的建设规划是否还能保证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这一点还有待考证。保护与发展看似矛盾。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将现代化建设与原真性保护相结合起来思考[12]。而政府是否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永兴县板梁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对于传统村落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建立好完整的政府支撑体系。
传统村落的主要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各种建筑、文化、空间格局等各种元素共同组成的。在这之中,建筑价值尤为重要[13]。板梁古村的主要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靠近村中心的位置,这里也是祠堂和重点保护建筑的所在地。由于板梁村老年人口居多,保护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保护能力和精力也有限,政府可以考虑在对核心区域重要建筑进行数量和范围的统计之后,以此为依据划定好重点保护区域的范围,将该范围中的村民迁出,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或者其他区域的宅基地置换。对重要建筑进行长期的保护修缮,以保证传统村落的原真性。然后在重点保护区的外围设立一圈“缓冲区域”,在缓冲区严格规定好建设房屋的风格、材料、规格等,以此转移重点保护区的住房压力。同时,加强对历史乡村景观的美化,以达到与重点保护区域浓厚的古朴文化气息相适应和增强景区鲜明特色的目的。在缓冲区的外围再分别划定好“食宿区”与“商业区”。该部分可以在政府的有效监督之下,合理引导村民进行自主开发,鼓励村民们自行在该区域将自家闲置的宅基地适度发展为农家乐、民宿、土菜馆、特产商店、创意手工艺品商店等。在相对外围的区域,也可以适当放松对村民自建房的用材、规格等要求,以满足居民们现代化的生活需求。“政府主导” + “村民自主开发”的模式如图6所示。
Figure 6. “Government-led” + “villager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odel
图6. “政府主导”+“村民自主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关键在于政府。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进行强力有效的管控和开放适度的引导。可以适当建立“保护责任制”,将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小组、村民个人,使其能够各司其职,做到有效沟通、完美配合。这样不仅能端正指导思想,同时也能确保在意外或者是不良影响发生的情况下能准确、及时地追究相应的责任。避免出现多方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14]。同时,要求政府加大对传统村落资金、人才等配置要素的投入和对村民的扶持力度。依靠地方媒体扩大影响。制定政策鼓励青壮年回村创业,增加劳动力人口。推进“三权分置”,加强土地的流转[15]。通过以上措施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
而对于居民自身,可以在日常的村落规划、治理中,保证居民的全民参与,这样不仅可以使村民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同时也能通过民主自治、管理的方式来了解村民内心的真实想法。村委会或社区可以定期举行对村民保护、传承和商业意识的培训或思想教育,此举旨在加强本村村民对传统村落宝贵价值的准确认知,促进村民对于探索村落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村民的归属感、荣誉感[16]。通过以上措施,既保护了村民自身的利益,也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使得村落居民与传统村落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靠,共同繁荣兴旺。
6.2. “休闲娱乐”与“农业体验”相结合
现代人由于城市生活的压力过大,十分渴望能回归宁静安逸的农村生活,部分地区也逐渐出现一些“逆城市化”现象。板梁古村的主要产业正好为农业,旅游产业则起辅助作用。在旅游产业开发不够彻底、景区功能和旅游资源较为单一的情况下,不妨以“农业体验”作为板梁景区的卖点。
板梁古村的核心为村中心的历史文化区。在核心区域的两边大致分布着两片不同规格、面积的农业种植区。一片相对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而另一片则相对较为分散,且被一条河流贯穿其中。在板梁古村未来的保护利用规划中,可以将较为完整的一片农田作为村中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性,都十分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理念。而另一片较为分散的农田,则可以开发“农业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自体验农作物的种植与采摘。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前来休闲放松,增加旅游活动的趣味性,更能提升板梁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的多样性。使其更容易与农家乐、民宿、特产零售业等相结合,加速乡村产业融合,形成规模产业链。依据市场需求,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道路[17]。
6.3. 注重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景点联合
板梁古村的客源市场大多分布在周边地区,游客主要是郴州市内的居民。而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与广州市的交界处,离韶关较近。因此,湖南的其他市区,尤其是湘南地区以及韶关地区,都是板梁古村的潜在市场。而这种导向的游客往往选择在居住地的周边地区进行短期的观光出行。板梁古村需要找准自身的产品定位,着重把握好“短期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周边地区加大宣传力度,运用网络社交平台增强景区的知名度。在板梁古村附近还分布着几所中小学,板梁古村也可以适度开发出“短期研学旅行”产品,与学校等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培养下一代形成历史文物保护的意识,也能适当增加景区的经济收益。同时,可以联合周边地区的多个景点,如度假山庄、黄克诚故居、蔡伦竹海等,将这些景点进行合作、串联,以此来丰富旅游产品线路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促进永兴地区旅游景点的合作共赢。
6.4.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传统村落在本质上还是农村居民祖祖辈辈的生活场所,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得以流传的不仅是我们看到的传统建筑、半月池塘、雕花窗门、古井、古树,还有被代代相传的习俗、家风、祖训、手工技艺、美食等。当游客产生旅游的欲望时,交通便利程度、美食种类、居住舒适程度等诸多条件因素都会对旅客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正是游客所真正在乎的[18]。因此,必须要加强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适当拓宽村内道路、增设停车位、加强道路绿化、改善厕所卫生、确保餐饮店铺的厨房卫生等。借助现代化科技对村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环保的升级改造,例如污水的现代化集中处理,垃圾的自动分类、降解等[19]。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村民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也让年轻的新生代能愿意去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工艺和传统美德。此外,由于板梁古村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小孩,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相应的娱乐设施或者锻炼场所,以保证村民的生活基本需求。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YBA034)。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