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DOI: 10.12677/arl.2024.13405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耿良瑞: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张晓晶: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韩国加图立大学公共表演艺术系,韩国 富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皖南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Rural Revitalization Southern Anhui Region Ancient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摘要: 在市场经济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双重影响下,皖南古村落作为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资源,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平衡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分析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总结典型经验与做法,深入探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格局的改变、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与发展策略。实现古村落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皖南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中的可持续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s of market economy advancement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southern Anhui, as uniqu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face the dual challenges of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to balance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chiev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ancient villages, the study summarizes typical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delves into the main issues faced, including the disrup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halleng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nsmission,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targeted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se strategies intend to achieve the living pre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uthern Anhui’s ancient villages in both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new though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耿良瑞, 张晓晶. 传承与创新: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J]. 艺术研究快报, 2024, 13(4): 393-404.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4.134059

1. 引言

伴随城镇化加速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皖南古村落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实体,其保护与开发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1]。当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皖南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特性及其保护策略[2]。但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对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古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借助现代科技和管理策略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尚缺乏系统性研究[3]

本研究深入剖析皖南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提出一套融合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的保护发展新模式。该模式旨在有效保存皖南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践指导和案例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等地区性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应用意义[4]。通过对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系统研究,拓展了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框架,同时为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5]

2. 危中求生:皖南古村落在振兴征程中的保护与发展挑战

2.1. 记忆之缝:古村落空间结构的瓦解与重塑

由于城市化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推进,古村落周边可能会有大量的现代建筑物和设施,且传统化的村域格局与现代化的生活建筑已出现不协调,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形势[6]。如果当地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对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以适应现代化需求,这可能会破坏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导致古村落失去原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其中洋楼与原有的老宅显得格格不入,其不合理的加建不仅破坏了古村落建筑的原始风貌,还使得村域格局遭受严重破坏(如图1),更是让村庄整体的历史文脉的延续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古村落周边的公路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样也会改变古村落的原有交通路线和行为路径,当地居民使用的私家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来代替步行,会导致道路拥堵和交通压力增加,迫使当地政府或当地居民自发进行道路的拓宽加固和重新规划,从而改变了古村落原有的街巷格局,导致村庄内部的连通性和交通流线的破碎化(如图2)。古村落周边的大量农田也被开发为工业园区、住宅区或商业区,导致古村落的农田资源减少,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Figure 1. Mixed new and old buildings in southern Anhui area

1. 皖南地区新旧建筑混建

Figure 2. The fragmentation of traffic flow in the southern Anhui region

2. 皖南地区交通流线破碎化

另建新村虽也作为对皖南古村落原貌保护与开发的有效措施之一,使古村庄的原著当地居民迁往新村,从侧面保护古村落的原貌,但失去村民人文气息加持的皖南古村落则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实施后果与上述问题相似,同样会造成原先的历史文化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从而造成皖南古村落的衰败。其中街巷传统构造的比例及特征都是村落村域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把皖南古村落的传统建筑遗址比作成人体血肉,那么其村域格局就是骨架脉络的支撑[7]。因此,在皖南古村落进行保护的开发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建筑建设,这样在改变原始古村落村域格局的同时,也破坏着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更是中断了当地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

2.2. 时光之阻:落后基础设施对古韵生活的挑战

皖南古村落除村域格局遭受严重破损外,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也较为落后,同样是造成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模式与现代化生活相矛盾的主要问题之一(如图2)。

皖南古村落大部分建筑以木构件为主(如图3),其村中建筑设计与消防设计规范大多不相符,且消防设备与控制系统存在缺陷或配备不足,从而导致建筑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干旱季节或用水高峰时段,因供水设施的老旧造成水源供给不足,给消防救援带来压力和隐患。如果,皖南古村落的生活模式随着现代化方式而改变,那么污水和垃圾排放等也会随之增加,古村落的排水设施可能无法再有效处理雨水和污水。因此,就会出现积水和污水倒灌等问题,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皖南古村落的特殊地理形势,无疑是给后期的污水管道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造成其原始配套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状况[8]

Figure 3. The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mainly composed of wooden components

3. 以木构件为主的皖南古村落建筑

Figure 4. Southern Anhui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is backward

4. 皖南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再加上电力供应不稳定、通讯系统不畅以及公共交通不便的硬件环境(如图4),户外的活动设施相对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也明显匮乏,没有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对于喜欢探寻新奇事物的年轻游客来说,空心化严重的皖南古村落就好似一副“丢了灵魂的躯壳”,给其带来不太舒适的游玩体验。而村中的居民也只能家中闲坐,影响村内正常的生活与交流,村内目前的养老机构较少,基础医疗的卫生环境同样不完善,村内老年人的健康得不到基础的保障。这些问题使得古村落的当地居民在基础设施方面面临着种种不便,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村落的健康发展。

2.3. 文化之流:非物质遗产的脆弱传承与活化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村落的历史记忆,记录着古村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是村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9],同时也代表着古村落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他们与村庄之间的情感纽带,对于维护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皖南古村落中的大部分的非物质遗产是依靠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但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压力,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村民为寻求更便利和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不再依赖传统农业或手工业,甚至迁离原住所,导致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人逐渐减少,缺乏新的后继传承人(如图5)。并且,随着现代工业和机械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手艺的经济收益较低,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经济属性薄弱的特点,无法吸引年轻人从事传统技艺的传承,传统的手艺人也无法通过以往的技艺获得适应于社会生活的收入,后续出现了传统手艺人数量骤减以及后续传承乏力的现状。

Figure 5. The production of Jingxian oilcloth umbrellas for the aging of inheritors

5. 传承人老年化的泾县油布伞制作

皖南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但大多皖南古村落缺少像传统工作坊、培训机构、文化交流平台等一定环境条件的支持,无法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调查与记录,使诸多皖南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10]。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因其独特性的吸引力,成为招揽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带动村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些古村落为吸引游客和获得经济收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不可逆的商业化倾斜,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传承的本质,成为吸引游客的粗暴工具。比如传统工艺与民间歌舞可以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但毫无底线地将皖南古村落民族信仰沦为赚钱工具,是对民族文化的亵渎,这种商业化趋势更会导致皖南古村落中民俗文化的破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失真与失活。

2.4. 徽境遗韵:皖南古村落挑战解析与未来轨迹探究

深入探讨皖南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背后原因,对于描绘古村落未来发展的轨迹至关重要。皖南古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村域格局破碎、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乏力。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古村落的社会结构和美学价值,也削弱了其作为社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村域格局破碎背后的原因多元,包括不受控制的城市化推进和现代建筑无序插入,这些因素导致传统风貌的破坏,破坏了古村落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完整性(如图6)。此外,这种破坏还影响了村落的内部社区结构,使得原本紧密的社区关系受到侵蚀,进而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配套基础设施的落后则反映了长期以来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忽视。老旧的水电供应系统、不足的消防设施、落后的交通网络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还限制了古村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进一步阻碍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机会。非物质文化传承乏力则源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传承链条的断裂。随着新一代村民对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的兴趣减少,加之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和政策支持,使得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间智慧面临失传的风险。

Figure 6. Overcommercialized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6. 商业化过度的皖南古村落

这些问题对古村落未来发展的影响深远。村域格局的破碎和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限制了古村落的生活质量和旅游潜力,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乏力,不仅损害了文化多样性,还削弱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影响到古村落作为鲜活文化体的生命力。因此,面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整体和多维度出发,制定综合性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不仅仅是修复物理环境,更要重视社区活力的恢复和文化传承的活化,以确保皖南古村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保留其独特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古韵新生:皖南古村落在振兴实践中的守护与转型

皖南古村落通常指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彰显了具有共同历史文化渊源和地域文化背景的古村落群。这些村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在安徽省内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丰富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皖南古村落的建筑主要延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特点包括青砖灰瓦、木结构和雕花窗户等元素。这些建筑元素不仅以其独特的外观形式吸引人们的目光,也更深层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村落内部的民俗风情尤为丰富,包括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品的制作以及民间舞蹈和音乐,这些都是反映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践案例,同时也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从历史的深度、传统建筑的风格、自然环境的优美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多个维度来看,皖南古村落在安徽省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化魅力。因此,对皖南古村落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对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皖南典型古村落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1. 皖南古村落的分布情况

皖南徽文化区域

典型古村落

歙县

呈坎、棠樾、渔梁

徽州区

唐模、潜口、蜀源

旌德

江村

祁门

历溪

黟县

宏村、西递、南屏、关麓

通过对皖南地区诸多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发现,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开发大量的旅游资源,不同古村落在经营和管理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大体分为政府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外来企业开发型等类型。通过开发实践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新路径。

3.1. 政府主导型

2010年4月,皖南的歙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建立多个乡村旅游板块,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减少皖南古村落的无序开发,并在保护过程中开发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城,皖南歙县从中整合鲍家花园、潜口民宅、徽州古城等地,依靠此类整合区域,开发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2023年8月,在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将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新高地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提出,构建“一区三圈四带”(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带)总体发展格局,实施包括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的“六大工程”。会议通过培育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业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组织开展大黄山品牌传播等手段,优化皖南旅游优质资源,积极推进皖南文旅产业升级,助力皖南古村落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可见政府主导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对皖南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着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对皖南古村落的经营与管理十分有利,有利于徽州文化在皖南乡村旅游中的发展。

3.2. 外来企业开发型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由外来企业开发形成的皖南古村落诸多,黟县的宏村、南屏和关麓是皖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由中坤集团的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开发形成的,具体如表2所示。

Table 2. Ancient villages developed by Huangshan Jingzhang Tourism Development Co., Ltd.

2. 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古村落

古村落名称

宏村(中国画里的乡村)

南屏(中国影视村)

关麓(八大连体古民居)

开放时间

1998年

2005年

2005年

经营权限

30年

30年

30年

所属公司

宏村旅游开发公司

南屏旅游开发公司

关麓旅游开发公司

在皖南宏村古村落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经营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经营权收归所在乡镇、行政型企业运营模式以及外来企业开发型模式三种模式。

20世纪末之后,宏村古村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一现象离不开外来企业对旅游业的开发,同时也离不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宏村古村落的经营和管理,开发的第二年,景区门票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4万元,到了第三年,景区门票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万元。宏村的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新模式也逐渐在皖南地区其他古村落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得到延续。

但是,皖南宏村古村落在开发旅游产业时,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少许变化,采用外来企业开发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宏村村民、外来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由于当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宏村古村落成为了一个热门旅游景点,旅游门票的销售额也大幅增加。然而,村民与企业之间由于经济利益发生了多次纷争,向法院提交诉讼最终也被驳回。村民认为他们作为古村落的原住民,应该分享旅游业的收益。但由于缺乏产权,村民无法直接获得收益,而外来企业则通过旅游开发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宏村村民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牺牲品,导致宏村村民、外来企业与政府的矛盾激化。其中,宏村旅游门票收入分配情况如表3所示。

Table 3.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Hongcun tour ticket income

3. 宏村旅游门票收入分配情况

时间

旅游门票分配

1997年~2001年

17万元上缴地方财政,交给地方5%

2001年~至今

作为文物保护费20%,由公司支配67%,交给地方33%

其二是皖南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外来企业介入旅游开发活动,他们往往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则相对被边缘化。尽管,这些企业在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出了努力,为古村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由于村民在此过程中缺乏产权保护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最终导致了这部分文化资源的消失。

面对此问题,众多民营企业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困境,迫切需要通过改善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来应对。这不仅需要提升民营经济的预期信心,还需要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3. 政府企业主导型

政府企业主导型开发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促进皖南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在此模式下,政府担任引领角色,通过制订相关政策与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促使企业参与古村落的开发与经营活动。政府负责古村落的整体规划与设计,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修缮古建筑、恢复传统手工艺等。同时,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创造独特的旅游产品,增强古村落的品牌影响力与吸引力。此外,政府还强化古村落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开发活动不损害古村落的原始风貌与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宣传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参观体验,推动古村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在实践中,西递古村、卢村、屏山以及唐模等皖南古村落采取了政府企业主导型模式进行开发,其中卢村和屏山的开发集团为徽黄旅游集团,而安徽省旅游集团控股的唐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则负责唐模的开发。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收购并开发了数个自然风景区和古村落,通过对西递旅游服务公司的改革与投入约800万元资金,对景区内部基础设施进行了广泛的改造与升级。至2012年,该公司正式启动了平山村的旅游开发项目,带动了皖南屏山古村落经济业绩的持续增长。

显然,古村落修复与保护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涉及房屋修缮、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政府企业主导型模式通过政府拨款与企业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与资源支持,解决了古村落修复过程中的资金难题,保障了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加速了古村落的保护与修复进程。此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要综合性的专业知识支持。政府企业主导型开发能够汇聚专业团队的技术与管理支持,显著提高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水平。政府企业主导型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开发策略,通过政府的策略引导与企业的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皖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此模式有效平衡了经济利益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强化了古村落的公益性质,确保了皖南黟县村民利益的有效维护,为古村落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皖南古村落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4.1. 规划先行,优化格局,打造和谐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其街巷格局通过历史的发展与演化,已经成为该地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街巷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而且代表了皖南古村落特有的精神文明传承。随着时代的演进,街巷保护管理若未能与当地居民的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可能会导致原本流畅的街巷商业化,进而造成混乱无序、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皖南古村落原有的街巷格局带来负面影响[11]

鉴于此,为了保留乡愁和田园记忆,同时考虑到村落的历史价值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对皖南古村落的原始村域格局进行详细的梳理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应制定全面的保护规划,明确古村落的保护范围、目标及措施,确保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在保护古村落原有格局与历史风貌的同时,需注重保持其传统村域格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前提,对古建筑和街巷进行精心修缮与恰当新建。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计算街巷尺度,限制随意新建和扩建活动,并对允许改动的区域进行精心设计,其他区域则主要以修复为主[12],避免过度开发与建设破坏皖南古村落的文化景观,保持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以确保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恢复皖南古村落的街巷格局。

对于街巷格局破损严重的情况,应在原有村落基础上进行保护性改造与开发,引导新建建筑符合古村落的风貌和特色,避免过度现代化和商业化的改造。可以通过引入景观设计元素,利用植被和创新小景观恢复和美化皖南古村落的街巷,既保护了物质文化遗产,又为村民和游客呈现更加宜人的视觉效果。对于空间较小的破损街巷,应以疏通交通、恢复其功能为主,强化古街巷文物的保护,修复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确保修复过程中不损害建筑的原有特征和历史价值,最终实现皖南古村落街巷格局的完整恢复。

因此,保护与开发策略应当以满足当地居民住宅需求为出发点,树牢“千年大计”、“长远规划”的理念,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先行修复皖南古村落的破损街巷格局。通过制定严格的建设标准、加强对建筑文物的保护以及修缮古建筑和街巷等措施,将人为活动对皖南古村落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对相关建筑设施进行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应着重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徽派建筑群,以赋予皖南古村落更加丰富的文化韵味,实现其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共赢。

此策略不仅要求政府部门和规划机构采取积极行动,亦需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基于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和精细的规划设计,兼顾保护与利用。通过多方协作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恢复和优化古村落的街巷格局、强化文物保护、以及创新性地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保存皖南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文化和经济双重增值的良性循环,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4.2. 完善设施,有效治理,打造宜居古村落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对皖南古村落的村域格局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必须全面考虑原住当地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并着手完善古村落的配套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吸引投资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速度。建议与企业合作,开展公私合营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入资金与技术,共同促进皖南传统古村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依据“资源整合、分工合作”的原则,建议成立古村落管理机构,专责古村落的规划、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按照“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古村落的监管,确保配套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与维护,强化当地居民的参与与监督,形成共治共管的机制。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提出对皖南古村落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措施,包括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以及对供水、排水、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改进与升级。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现代化供水设施以确保用水安全,完善排水系统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改善交通条件以提高古村落的可达性,并建设高速通信网络,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的通讯服务[13]。在配套设施完善过程中,增设公共活动场所是关键,应在不破坏原有村域格局的前提下进行,保护古村落的文化遗产。重点包括建立完善的消防措施,提高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的防火能力,以及合理升级生活配套设施,使原住当地居民的居住方式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旨在因地制宜地优化皖南古村落的基础设施,促进乡村振兴与保护治理的有机结合。以建设和美乡村为导向,旨在提升乡村的美观度与富裕度,同时兼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内生动力,增强群众对基础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综合施策,旨在推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3. 活态保护,持续发展,打造魅力古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皖南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同时构成了每个古村落原住民精神文明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何中断或遗失都可能严重影响到文化传承及古村落的持续发展[14]

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保护与开发皖南古村落时,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尤为重要。活态保护旨在通过发掘和传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与历史故事,开展文化旅游和民俗活动,以此吸引游客,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此外,强化调查记录、促进传承,以保护文化的核心元素,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与展览,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与体验感。进一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挖掘并传承古村落的文化传统,鼓励村民参与,以增强对古村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现代网络和自媒体的优势,加大对古村落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认知和参与度。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和旅游推广活动,向公众展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不可忽视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古村落管理机构和法律制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管和规范,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障古村落长期发展和传承。

总之,皖南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在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视其功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尊重古村落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有效传承民族工艺和民俗技艺,维护地方文化传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从而实现对古村落的深层次保护。如此,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皖南古村落的独特魅力,还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千年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开辟文化产业新途径,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光彩。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皖南古村落作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制定并实施适宜的保护和发展策略,是推进新时期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关键。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更是实现文化遗产传承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实践研究揭示了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不仅能够保留和传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和谐的促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实施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面向未来,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需在确保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开发模式,实现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和谐共融。呼吁构建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资源整合与公众参与监督,共同促进皖南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池州古村落文化的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AH051810。

参考文献

[1] 郭晋媛. 山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民俗学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9(2): 122-128.
[2] 谭超, 徐运保.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评《地域文化特色中新农村生态旅游设计的保护与开发》[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5(6): 119-120.
[3] 何如海, 李欣.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3): 9-13.
[4] 秦中春.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与实现途径[J]. 管理世界, 2020, 36(2): 7-12, 22.
[5] 邵秀英, 邬超, 刘亚玲, 等. 古村落旅游与社区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以山西后沟古村落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5): 203-208.
[6] 丁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治理有效性——基于皖南四个村庄的实地调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3): 58-66.
[7] 李金玲.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景观设计的应用与开发——评《美丽乡村之农业设计》[J]. 中国瓜菜, 2019, 32(11): 116-116.
[8] 苏彩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扶贫困境分析与对策建议[J]. 农业经济, 2020(2): 54-55.
[9] 王颂吉, 魏后凯. 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提出背景与内在逻辑[J]. 农村经济, 2019(1): 7-13.
[10] 李义龙, 廖和平, 张亚飞,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镇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及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2): 90-99.
[11] 张天洁, 张璐, 岳阳. 企业介入的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探讨——以天津蓟县西井峪村为例[J]. 城市规划, 2018, 42(4): 125-130.
[12] 张晓报, 王怡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老年教育走进农村的必要, 可能与路径[J]. 成人教育, 2019, 39(5): 49-54.
[13] 韩禹文, 唐承财, 杨春玉, 等.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5): 200-209.
[14] 尹广文.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构研究[J]. 兰州学刊, 2019(5): 150-16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