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盈余管理需求[1]。通常情况下,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因需要快速和广泛地吸引人才、客户和投资等,而对盈余管理需求最为旺盛;当企业发展到成熟期,客户市场和盈利能力相对稳定,其盈余管理需求呈现减弱状态;当企业逐渐滑落到衰退期,为设法以较为“好看”的会计报表掩盖其经营困境,会促使其再度产生更高的盈余管理需求。这些盈余管理特征和动机,不仅显著地表现在制造企业,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农业生产企业[2]。生猪养殖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且波动性大,对上下游产业链影响十分敏感,非常容易产生市场震荡,威胁自身持续发展。所以,对盈余管理需求愿望更加强烈。随着猪周期的变动,猪肉价格受到直接影响,生猪养殖企业的盈余管理也受到了影响。一方面,盈余管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及一些非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平稳度过行业经济下行阶段。本文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猪周期背景下生猪养殖企业盈余管理,给未来经历猪周期的企业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2. 猪周期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2.1. 猪周期及其成因
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生猪与猪肉同属于一条产业链,并形成价格相互影响的关系。当生猪价格(以下简称“猪价”)上涨时,企业或农户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此时市场内生猪供应量上涨,则猪价下跌;当猪价呈滑落趋势,养殖企业或农户将减少生猪存栏量,生猪市场供不应求,猪价再次上涨。这种猪价涨跌波动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循环,故称之为“猪周期”。
猪肉属于特殊的农产品,短期内基于需求会产生季节性波动,我国的消费以鲜食为主,通过存货进行调节的余地较小,但生猪养殖的自然生长周期耗时长。因此,市场内的供求存在时间差,养猪企业无法根据猪肉的市场价格及时调整养殖数量。因此,造成了一定的生猪供应滞后性,导致养猪企业难以跟上猪肉市场的节奏,供求平衡失调。在生猪养殖长周期性与猪肉价格波动短时间性的矛盾关系中,生产者很难基于市场价格波动作出迅速反应。由此,成为“猪周期”波动形成的根源。
2.2. 产业链视角的养猪行业现状
2.2.1. 猪肉消费拉动生猪养殖发展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作为国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摄入来源,其在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从营养结构看,猪肉自古就是我国居民摄取蛋白质的重要食物。因此,相对于畜禽类肉产品,猪肉不仅是居民生活改善需求的标志性食物,还成为我国百姓餐桌最重要的“营养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猪肉消费需求逐渐增加,促使产销量连年递增,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3]。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猪肉产量达到5794万吨,占主要畜禽肉类产量的60.10%,占全球猪肉产量的49.39%1,位居全球第一,如图1所示。
Figure 1. Proportion of China’s pork output in the global total output
图1. 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比例
图1显示,猪肉在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需求中,始终处于居高不下的地位。而大量的猪肉消费,拉动着生猪养殖行业发展。据统计,2020年以来,我国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连续3年上升[4]。到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量7.27亿头,已逼近2014年7.35亿头的历史最高水平2。
2.2.2. 消费结构变化缓解了生猪养殖压力
Figure 2. Proportion of China’s pork production in the national main livestock and poultry meat production
图2. 我国猪肉产量占全国主要畜禽肉类产量比例
随着营养学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追求意识不断变化,畜禽肉类消费逐渐呈现上升态势。从而,引起猪肉消费放缓,牵动着猪肉供应略微下降。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生猪出栏约72,662万头,猪肉产量达5541万吨,同比增长4.63%;同年,主要畜禽肉类总产量为9641万吨,为近20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猪肉产量占比高达57.47%;牛羊肉产量分别为753万吨、531万吨,各占比7.8%、5.5%;禽肉产量2563万吨,占比26.6%3,如图2所示。
2.2.3. 产业链作用下的猪周期效应
生猪养殖决定着猪肉供应,猪肉消费也影响着生猪养殖。在这种紧密的供应链中,生猪供应能力和价格决定了猪肉市场价格;而肉价又势必反过来通过生猪供应价格,影响生猪养殖规模和出栏量。在猪周期的波动状况下,猪肉的价格波动可能会有两到三倍的差距,从整体来看,在猪周期的波动下,最终受到影响的是我国居民,市场根据猪周期的波动调整猪肉价格,居民正常的猪肉消费就会受到影响。由于猪肉的长周期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对于我国的养猪企业来说,部分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收益也会具有一定的波动。行业的整体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及其盈余管理具有一定影响[5]。在猪周期的波动下,行业整体状况良好时养猪企业出现高收益,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企业还会扩大养猪的规模。相反,如猪周期的波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则养猪企业则会缩小其养殖规模。
2.3. 生猪养殖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最主要的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外部投资、兑现业绩承诺、减少契约成本、政治成本以及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减轻税收负担[6]。其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为了保持竞争力,在面对相同的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为了与竞争对手抗衡,通常会选择运用会计核算或调整手段,例如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改变生物资产属性等,实现盈余管理[7]。对于规模养殖生猪的上市企业,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可能是为了获得高额的政府补助。当生猪行业受环境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时,企业为了使财务数据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就试图通过盈余管理,保持利润的平稳。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同时,还可以像曾经的“獐子岛”那样,避免债务危机风险,并争取获得更多的报酬[8]。总之,生猪养殖企业实施盈余管理,旨在调节各个生产周期和会计期间的盈亏状况,即按照投资者和管理当局的盈余目标需求,采用相应财务手段和会计政策,促使当期收支顺应既定利润目标需要进行的调整或控制。
2.4. 生猪养殖企业盈余管理的猪周期影响
2.4.1. 猪周期盈余管理的主导性影响
对生猪养殖企业来说,生产周期性就是猪周期。而每个周期都可能因不可预知的突发性、流行性动物疾疫情或不可控的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或者出现理想的猪肉替代品而让生猪价格“断崖式”跌落,都将导致该周期的企业经营遭受重创,预计盈利目标落空,让投资经营者痛彻心扉;反之,某一个生产周期自然界风调雨顺,也没有任何疾疫病灾害发生,猪肉市场需求旺盛,则生猪价格膨胀,迎来新一轮盈利高峰,投资者会收到巨额股息红利。资本是无情的。当投资商收获大喜心情,他们会盛赞自己的投资方向选择无比正确;但当面对巨亏的大悲局面,他们将怨恨经营管理当局的无能,甚至对管理首脑严厉追责。在这种情形下,管理当局会更加偏好盈余管理,试图在经营利好周期内的利润,适度向以后生产周期转移,用以弥补经营环境变差周期的亏损,或者提高经营不善周期的利润档次。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当局经营业绩在各个猪周期内的稳定,也尽可能均衡对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由此可见,盈余管理是企业运用管理规则进行的盈余规模调整或处理,而在生猪养殖企业,由于猪周期产生经营成果的大起大落特征影响,使经营管理者对盈余管理需求更加迫切和强烈。
2.4.2. 猪周期对盈余管理的方向性影响
在生猪市场萧条期,整个养殖行业经济发展低迷。为了避免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出现大幅度波动,影响投资者的正常投资,生猪养殖企业管理者会进行盈余调节,使得年度财务报表的数据不那么难看。虽然养猪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但由于该行业具有不确定性,最终也很难准确预知行业萧条的持续时间。如果生猪行业长期处于萧条阶段,养殖企业经济利润很可能出现如2014年和2023年的大幅下滑至亏损情况。这种情形下,养猪企业则会进行向上盈余管理。
在市场活跃期,整个行业经济发展状态良好,管理者知道这样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往往授意会计通过计提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等手段,设法隐瞒企业当期利润。这种盈余管理手段,通常表现在将当期的利润保留或递延到行业萧条阶段再反应出来[9]。此外,利润过高也会引起投资者质疑企业财务是否存在造假的情况,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向下盈余管理,养猪企业的整体盈余不会产生影响。
3. 牧原股份猪周期影响盈余管理状况分析
3.1. 公司简介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牧原股份”)于1992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创立,并于2014年上市。多年来牧原股份坚持大规模一体化战略,不断拓展各环节规模,并引入大数据和AI技术,逐步发展为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形成饲料加工、生猪育种和生猪销售全产业链模式。目前,集团拥有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达到275家,分布在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规模优势不断凸显。牧原股份公司的业务主要围绕养猪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实现智能化发展。根据2024年财报,牧原股份2023年销售生猪6381.6万头,其中商品猪6226.7万头;全年营收达到1108.6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2.63亿元,同比下降130.90%;实际收益金额合计6218.57万元。目前牧原股份在我国的养猪企业中正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
3.2. 猪周期对牧原股份盈余管理的影响
牧原股业在2022年之前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和现金流量整体是上升趋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48.26亿元,同比增长58.23%,这也是其营业收入自2014年上市后首次破亿大关;实现归母净利润132.66亿元,同比增加92.16%;基本收益2.49元,同比增长94.53%。如表1所示。
Table 1. Operating revenue and profits of Muyuan Shares from 2017 to 2023 (unit: billion yuan)
表1. 牧原股份2017~2023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单位:亿元)
项目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营业收入 |
100.42 |
133.88 |
202.21 |
562.77 |
788.90 |
1248.26 |
1108.6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23.66 |
5.20 |
47.27 |
274.51 |
69.04 |
132.66 |
−42.6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 净利润 |
23.70 |
4.62 |
45.88 |
273.27 |
67.85 |
130.29 |
−40.2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17.87 |
13.58 |
52.63 |
231.86 |
162.95 |
230.11 |
98.93 |
由表1看出,在2019年牧原股份归母净利润高达61.14亿,同比增长1075.37%,股价涨幅高达186%,一跃成为A股养殖业第一名,但2018年、2020年和2023年较为特殊,2018年企业的营业收入上涨,但净利润下跌,2020年营业收入、净利润以及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度上涨,2023年营业收入小幅度下跌,但净利润及现金流量净额出现大幅度下跌。
2018年,牧原股份的营业收入为133.88亿元,同比增长33.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0亿,同比下降78.01%。2018年遭遇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市场整体的形势严峻,生猪价格较低,如图3所示,全年销售均价为13.03元/公斤,由此导致2018年的净利润大幅度下降。在面对此次猪周期价格波动时,公司为避免影响后续经营,通过取消计提坏账准备等举措进行向上盈余管理。确保公司在2018年的极端环境中平稳度过危机。
Figure 3. Changes in hog and pork prices from 2018 to 2023 (unit: yuan)
图3. 2018~2023年生猪及猪肉价格变化(单位:元)
2020年,牧原股份营业收入增长到562.77亿元,同比增长178.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4.51亿元,同比增长348.97%。公司盈利水平与2019年同比大幅增加。此次变动是由于生猪价格上涨,2020年生猪价格持续高位,公司商品猪全年销售均价为28.04元/公斤,较2019年上涨51.40%。此外,牧原生猪销量也在持续增加,2020年公司生猪销售量1811.5万头,较2019年增加76.67%。在本轮猪周期内,猪价已达到最高点,受猪周期的影响,牧原股份通过关联方交易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等手段,进行向下盈余管理。这在很多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中,都存在采用对生物资产分类确认与核算方法调整来实现盈余管理效果的现象[10]。
到2023年,牧原股份的营业收入为1108.6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19%,净利润−41.68亿元,同比减少127.91%。但2023年公司各项主要生产指标较2022年均有改善,公司2023年全年平均商品猪完全成本约15元/kg左右。2023年屠宰肉食业务产能利用率由2022年的25%提升至46%,头均亏损水平明显降低。生猪出栏量大,猪肉产量增幅明显,是2023年全年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2022年12月以来,生猪价格进入下跌通道,2023年全年,生猪价格整体维持低位运行,仅在第三季度呈现阶段性反弹。在面对猪价低迷、行业严峻的情况下,企业通过短期控制成本进行向上盈余管理,2023年企业商品猪成本约为15元/公斤,相比2022年的15.7元/公斤有所下降,显示出了企业在短期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效。
综上所述,猪周期产生的价格波动通过影响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进而可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在市场活跃期,农业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向下盈余管理,通过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和折旧计提方法的会计处理,将当期的利润挪到以后再进行确认,同时也可以弥补企业在市场萧条期进行向上盈余管理虚增的利润[11]。虽然该办法不会被审计所容许,但企业出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3.3. 牧原股份基于猪周期的盈余管理手段
养猪企业在市场经济状况良好或是状况较差时,市场上的猪肉会出现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养猪行业的利润会进行明显的波动,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因此,使得企业管理者设法进行盈余管理。
3.3.1. 控制饲料配比成本
2022年我国进入了第六轮猪周期,在2023年受猪周期影响的牧原股份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都同比下降。根据《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2023年年报问询函回复的公告》的数据,如表2所示,牧原股份的净资产收益率异常突出,明显高于同行业水平的一倍以上,销售净利润也相比同行业较好。牧原股份解释是由于公司及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生猪养殖模式及生猪养殖效率存在一定不同。
Table 2. Comparison of return on net assets of Muyuan Shares and same industry
表2. 牧原股份净资产收益率与同行业对比
报告期 |
公司名称 |
营业收入(亿元) |
净资产收益率 |
销售净利润 |
2023 |
牧原股份 |
1108.61 |
−6.33 |
−3.76% |
2023 |
温氏股份 |
899.21 |
−17.56 |
−7.11% |
2023 |
大北农 |
333.90 |
−23.08 |
−7.71% |
2023 |
唐人神 |
269.49 |
−24.83 |
−6.17% |
2023 |
天邦食品 |
102.32 |
−94.05 |
−28.24% |
数据来源:牧原股份2018~2023年年报。
由于畜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企业,它可以从养殖用的饲料配比进行控制成本。2018年牧原股份虽净利润下降,但营业收入仍在增长。因此,牧原股份在2018年市场经济状况较差时小幅度降低豆粕使用比例,随后在2020年经济状况良好时提高了豆粕比例,如图4所示。2023年牧原股业营业收入下降且净利润呈负值,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1.19%,实现净利润−41.68亿元,同比减少127.91%。豆粕比例由2022年的7.3%进一步降至5.7%。与行业平均13%的水平相比,牧原股份在豆粕使用上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2023年牧原股份全年平均商品猪完全成本约为15元/kg,相比2022年下降了0.7元/kg,进一步夯实成本优势。对此,我们不免怀疑牧原股份在市场经济萧条阶段,通过控制成本影响销售净利润,进而对净资产收益率产生了影响,从而进行向上盈余管理。
3.3.2. 进行关联方交易
Figure 4. Fixed assets and construction-in-progress book balance of Muyuan Shares
图4. 牧原股份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账面余额
农业企业进行关联方交易的操作资金空间较大。受猪周期影响,牧原股份2019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净利润同比增长1075.37%,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全年均价同比涨幅较大。生猪的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长27.22%,经济状况好转,牧原的固定资产持续增加,2019~2021年增长幅度惊人,在建工程在2020年之前也呈增长趋势,但2020年至2023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牧原公司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完工,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所致。虽然2023年前行业整体状态良好,但牧原公司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建养殖显然有些不合理,在2023年行业整体不景气期间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牧原股份的全资子公司牧原建筑成立于2016年,自2017年开始承接了牧原股份的大量工程业务。自牧原建筑成立以来,牧原股份与其进行了多次大额交易,并且数量金额大幅度增长,2018~2023年牧原建筑有限公司接收牧原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工程劳务金额。如图5所示。
数据来源:牧原股份2018~2023年年报。
Figure 5. Amount of associated transaction between Muyuan construction Co., Ltd. and Muyuan Shares
图5. 牧原建筑有限公司与牧原股份关联交易金额
牧原建筑主要为牧原股份建设养殖场,牧原建筑的主要收入也是来源于此。由于牧原建筑成立时间短且资质不高,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业务不免引起牧原股份投资者的质疑,牧原股份作出的解释是通过牧原建筑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公司的效率和工程的质量。对此,我们不免怀疑2019~2022年牧原股业利用关联方交易向大股东输送利益,进行向下盈余管理。
3.3.3. 计提坏账准备
Table 3.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bad debt reserves of Muyuan Shares (units: million)
表3. 牧原股份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单位:万元)
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 |
账面余额 |
坏账准备 |
金额 |
比例 |
金额 |
比例 |
2018年 |
6488.25 |
100% |
无 |
无 |
2019年 |
1654.71 |
100% |
82.74 |
5% |
2020年 |
2041.22 |
100% |
102.06 |
5% |
2021年 |
14268.56 |
100% |
713.43 |
5% |
2022年 |
18686.53 |
100% |
1027.43 |
5.5% |
2023年 |
17686.08 |
93.84% |
902.38 |
5.1% |
按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 |
账面余额 |
坏账准备 |
金额 |
比例 |
金额 |
比例 |
2023年 |
1160.64 |
6.16% |
1160.64 |
100% |
在农业企业,通过计提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金,是会计实施盈余管理和粉饰财务报表的惯用手法[12]。由于养猪企业独特的产业模式,牧原股份选择的销售方式主要是财货两清的方式,但由于牧原股份与其子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时会产生应收账款项目。牧原股份需要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坏账准备的主观性较强,因此企业通过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如表3所示,在2018年~2022年我国第五轮猪周期期间,由于2018年企业净利润下跌,企业没有计提坏账准备。
由表3看出,牧原股份2019年行业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牧原股份通过开始计提坏账准备进行向下盈余管理。2022年牧原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8%,净利润增长92%,因此2022年计提的比例由5%增长到了5.5%,在此期间,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都有所增长。在2023年我国进入了第六轮猪周期,2023年猪价呈低迷趋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幅度下跌,但净利润及现金流量净额出现大幅度下跌。2023年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62.11%,较2022年增长了7.75%,负债总额的增长幅度超过了股东权益的增长幅度,负债压力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及偿债能力,因此也增加了坏账风险。2023年牧原股份按照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比例由100%降低至93.84%,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回落至5.1%。在本年按照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为6.16%且该部分全部计提为坏账准备,牧原股份的计提理由是预计无法收回。对此,我们不免怀疑企业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在市场萧条期取消计提坏账准备或降低坏账准备金额进行向上盈余管理,在市场活跃期增加应收账款的金额及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隐藏当期利润进行向下盈余管理。
4. 消除猪周期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建议
4.1. 减少信息不对称
大型养猪企业与小型养猪企业及农户之间存在着信息壁垒,小型企业及农户更易受到猪周期波动的影响。政府应建立生猪生产与猪肉价格波动的风险预警体系,强化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生猪存栏和出栏等相关信息,保障市场主体及时准确获得相关信息,同时完善调控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农业部门应及时提供猪价走势等相关的信息,及时提示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引导养殖场(户)调整养殖规模,顺势出栏生猪。支持媒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和信息来源,避免盲目压栏、二次育肥等短期投机行为[13]。
4.2. 调整冻肉储备规模
养猪行业受到猪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源于供求关系。因此,在生猪产能稳定的情况下,中央及地方合理规划冻肉的储备规模,健全收储与投放机制,建设冻肉储备区域,可以在行业受到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事件下保障猪价的平稳运行,有效应对猪价涨跌幅度过大这一情况[14]。承储企业应严格按照储备计划全面完成储备任务,按照国家的安全标准在保质期到期前轮出,动用后,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补库。有了充足并及时补充市场的猪肉储备,将最有效防范因猪肉价格剧烈波动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灾难性打击,从而促使生猪价格稳定,带动养殖规模发展,避免各个猪周期的财务盈亏大起大落,形成弱化盈余管理的良好效应。
4.3. 稳定政策支持
确保生猪供应和猪价稳定,既要稳定财政,保护企业及农户的积极性,帮扶小型企业及农户养殖水平,又要建立调控机制,企业或农户养殖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应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充分发挥政府调节的重要作用。重点补贴对突发性事件造成价格飙升猪周期内猪肉价格上涨较为敏感的低收入群体,建立与猪肉价格涨幅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补贴人群与低保、贫困户等名单挂钩[15]。此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完善准则中模糊的内容,同时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支持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维护养殖场或农户的利益。
4.4. 打击伪专家谣传误导
近年来,在资本逐利驱动下,社会上涌现出很多披着名望单位外衣的伪专家,动辄在权威媒体上大放厥词,诸如猪肉影响健康甚至影响勤奋,甚至鼓吹植物油有利于保健,长期食用猪油容易致胖致病危害人体健康等。这些将个人主观想法和个人生活习性,没有经过任何的权威科学检验和证明,他们以所谓专家的身份和名义随意散布出来,严重地干扰和误导社会生活。进而,波及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也危害到相关产业链的健康运行;同时,还给生猪养殖企业凭空增添了猪周期收益波动的人为因素,无形中扩大了盈余管理空间。所以,顺应国民千古传承的饮食消费习惯,用各种追责手段,切除那些伪专家们散播谣言的口舌,遏止传言的饮食倾向性误导,还国民肉食消费一片宁静,让生猪养殖企业减少猪周期的人为影响因素,使其盈余管理应少尽少。
5. 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猪周期阶段,生猪养殖企业会随着市场的波动使利润受到影响,目前并没有企业可以完全解决猪周期带给企业的影响。就牧原股份而言,在猪周期阶段利用盈余管理来使公司利润平稳运行,但也无法做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短期的盈余管理可以对公司起到积极正向作用,但长期的盈余管理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受到影响。如果企业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将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出现信任危机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相关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符合会计准则的条件下合理选择盈余管理的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其中存在的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控制好盈余管理的度。生猪养殖企业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建立健全的产业模式,面对猪周期时可以有效应对。
NOTES
*通讯作者。
12024年鲁抗动保特约·农财数读第214期。
2同上。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