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民航空管气象系统建成了以民航气象中心、地区气象中心和机场气象台(站)三级服务机构为主体,职责明晰、协调有序、资源共享与分级服务为特征的民航气象服务体系[1]。民航气象中心负责收集、处理、分发和交换国内气象情报和与国际飞行有关的气象情报并保存相关气象资料;地区气象中心负责收集、处理、分发和交换本地区及与之相关的气象情报并保存相关气象资料;机场气象台(站)负责制作和发布本机场的气象情报[2]。民航气象中心与各地区气象中心上下联动,加之地区管理局对所属属地化机场飞行气象情报进行监管,使飞行气象情报的发布与交换工作正常运转[3]。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天气对航班运行的影响日益显著,飞行气象情报作为航空气象基础服务产品,用户对其及时性与规范性的需求逐渐增长[3]-[5]。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不正常情况需引起民航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飞行气象情报的质量控制工作能从源头规范飞行气象情报,并使其在有效时间段内发布、参与国际交换,对飞行气象情报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6] [7]。自2020年1月1日0时(北京时)新《民用航空气象预报规范》正式实施,民航气象中心对民航数据库系统通信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进行同步升级,质控规则严格按照预报规范的说明,除了格式上的质控,也包括逻辑上的质控,如:能见度在5000米以下必须有天气现象;编报“CAVOK”,不需再有能见度、云、天气现象等,使报文的质量控制更全面更细致。民航气象中心专设“飞行气象情报收集交换岗”,采用24小时人工监控与技术手段监控相结合,做好错报、漏报的处理和统计;并对全国各机场的错报原因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地与属地化机场沟通。对飞行气象情报的错报统计与分析能够让民航气象从业者更加直观地面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继而以问题为导向,更高效更深层次地挖掘错报原因,使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的质量更上一层楼[7] [8]。
本报告主要针对2020年国内民航机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典型案例查找原因,寻求根本的解决途径,为解决当下情报交换面临的困难和瓶颈做贡献。
2. 2020年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总体运行情况
2020年,实际收到的报文涉及境内机场共246个,向境外转发报文7,705,456份,根据用户需求向境外发起请求报文159份。
Figure 1. Monthly error reporting and manual handling in 2020
图1. 2020年每月错报数量和人工处理情况统计
2020年全年共处理错报2631份,其中1月、3月、4月、5月和8月错报较多,均超过月平均错报量,主要是由于属地化机场错报频发导致(见图1)。1月,机场A网控线路故障和机场B主备机不同步,均导致大量过期报文;3~5月,某机场由于自观设备故障导致多份气压组错误报文;4月,某机场网络故障导致多份积压报文发出;8月,某机场转报系统故障导致多份过期报文。年错报量在20份(含)以上机场的共有25个;年错报量在80份(含)以上的机场共有6个。
Figure 2. Classification and percentage of misreporting types in 2020
图2. 2020年错报类型分类及百分比
空管系统主要机场错报主要集中在1月、6月、9月和10月,其中10月某机场由于新老转报机转换,通信参数不匹配导致多份乱码报文。
针对以上错报情况,民航气象中心情报处理岗指导地方机场更正报文1404份。此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现阶段仍需通过电话进行沟通、指导,多次联系未果或多次指导更正未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随着新预报规范的正式实施,对民航数据库系统通信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进行了升级,并重新梳理修改了通信子系统报文质量控制规则(质控规则不在本文进行讨论),将错误报文类型细分为24类。对2020年错报分类情况进行统计(见图2):网控补报(DUPE报)/设备、系统故障导致的错报份数最多,共有376份错报,占比14.29%。气压组错误的错报份数排名第二,共325份,占比12.35%,其中某机场3~5月自观设备发布的AUTO天气报告气压值为0,共有209份,占比较高。温度组错误的错报份数排名第三,共282份,占比10.72%。趋势组/变化组部分错误或缺少趋势标识的错报份数排名紧跟其后,共255份,占比9.69%。此外,过期报份数也较多,共190份,占比7.22%。
3. 2020年七个地区中心飞行气象情报错报情况
Figure 3. Statistics of misreporting in seven regional centers in 2020
图3. 2020年七个地区中心错报统计
Figure 4.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misreporting and transmission in seven regions in 2019 and 2020
图4. 2019年、2020年七个地区错报、发报数量对比
根据2020年分地区统计结果(见图3),七个地区错报数量差异较大,东北地区错报发送率最低;中南、新疆和华北地区错报发送率较高。空管系统机场方面,华东地区错报发送率最低;新疆、西北和华北地区错报发送率较高。
与去年相比(见图4),全年发报总数略有减少,空管系统机场错报总数也有所减少。华北地区由于增加了大兴机场,发报数量略有上升,但地区错报数量减少68份,空管系统机场错报数量减少16份。中南地区则相反,地区发报数量略有减少,地区错报数量增加145份,空管系统机场错报数量增加14份。西南地区发报数量基本持平,但地区错报数量减少196份,空管系统机场错报总数减少20份。其余地区空管系统机场错报数量均有所减少。
4. 飞行气象情报错发原因分析
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CCAR-117-R2)、《民用航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办法》(AP-117-TM-01R2)、《民用航空气象预报规范》(AP-117-TM-2019-01)等文件,对2020年所发生的飞行气象情报错发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
某机场1月、2月出现相同错误,即温度组日期错误,此为常见的温度组错报。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应当给出预报有效时间内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预计出现的时间。发报人员未按规定开展发报工作,反应了发报人员没有完全掌握相关规范要求,不熟悉规章,导致同一类型错误重复发生。
某机场由于线路故障,2月13日、6月22日多份迟到报。某机场8月25日,因雷击致AWOS系统全部数据中断,观测场内备用自动站数据中断,主备用发报线路中断,启动应急程序发出报文,导致报文迟发。10月28日,某机场新老转报系统切换时,通信参数不匹配,多份例行观测错报发出;12月28日,该机场转报机故障导致多份特殊观测错报发出。以上由于设施设备故障,导致多种错报类型频发,反应了发生单位安全保障能力较弱,导致多起错发、迟发事件。
此外,漏发报文、迟发报文、误操作导致错误报文发出等情况时有发生。2月7日,某机场因航班信息沟通原因,少发1份机场预报;4月23日,某机场24小时预报修订报不完整,经查是不小心操作导致误发。以上反应了发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其安全风险培训和教育不深入,导致人为因素错发事件。
5. 改进建议
飞行气象情报的发布与交换具有环节多、涉及单位广的特点,民航气象系统各单位需从本单位飞行气象情报制作、发布和交换等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则入手,通过梳理规章、加强检查等多种手段,规范运行管理工作,使飞行气象情报错发、漏发的情况大大降低[9]。
飞行气象情报的质量控制需要人工对重要节点和重点环节进行确认。针对发生的错报情况,深入分析错报原因,加强技术人员对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从源头上把控,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责任、流程和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上岗的最基本要求。对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的安全风险培训和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对飞行气象情报发布工作的重视,完善本单位飞行气象情报发布的告警程序。
针对发报软件功能和参数设置导致的错报,相关单位规范发报软件功能和参数设置,加强软件和设备重启、升级或更新后的核查工作,切换备机或更改配置文件时做好评估和监控,能有效减少此种原因导致的错报情况。同时通过学习规章、加强检查等多种手段,持续加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和交换管理工作。高效落实相关岗位责任和人员责任,对重要节点和重点环节要人工参与确认,加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和交换的质量控制。
根据民航局空管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各单位将飞行气象情报编发报软件或相关系统使用的安全风险纳入危险源清单,制定相应措施并实施管控,建立各种预防机制和应急管理处置预案,有效防范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6. 结语
飞行气象情报的制作、收集、发布与交换工作是民航气象服务关键性的一环,飞行气象情报直接对接包括空中交通管制部门、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气象部门等在内的各类用户,提高其及时性与规范性有助于提升航空气象服务的决策辅助能力,从而助力航空运行安全平稳顺畅。
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工作目前仍面临质控工作非全自动化、部分属地化机场沟通不顺畅、个别机场相关人员资质能力弱等现状,未来民航气象中心将带领全行业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系统软件的监控、处理能力,人机结合有效地防止人工监控的错、忘、漏的情况,逐步实现监控自动化,处理简单化,人工智能化,通过民航气象系统的共同努力,竭尽全力把控气象信息质量,夯实数据基础,提升民航气象软实力[10] [1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