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茶文化为例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Glocalization—Taking Tea Cultur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1221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蒋盈盈, 张瀚文, 暴琰琰*: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在地国际化非遗文化文化传播茶文化Gloc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 Culture
摘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国际化模式过于依赖人员跨境流动,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此,“在地国际化”成为一种新的战略选择。在这一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茶文化为例,探讨了非遗文化在“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分析了当前非遗文化面临的困境,如传统文化对新媒体传播形式的适应性不足、兼具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的人才稀缺等问题。本文提出三大策略:将非遗文化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以及强化实践和体验活动,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并提升教育质量。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s overly rely on cross-border mobility, leading to an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s a response, “glocalization” has emerged as a new strategic choice. In this context,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become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Using tea culture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ssemination paths of ICH under the framework of “glocalization” and analyzes current challenges faced by ICH, such as the limited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new media formats and the shortage of talent skilled in both technical operations and content creation. The paper identifies three main strategies: incorporating ICH into glocalized education, empowering dissemination throug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enhancing practical and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ICH,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蒋盈盈, 张瀚文, 暴琰琰. 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茶文化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1368-13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213

1. 引言

在传统国际化框架内,跨境流动曾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动力,然而,这种精英式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大多数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更与教育公平原则相悖[1]。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习总书记强调,教育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高其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作为其中的关键领域,需要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在地国际化”成为学术界的热议话题,许多国家和高校将其纳入国际化战略。该理念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它是指在本地区或本国内进行的国际化教育活动,强调在地化的特点,包括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升全体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等[2]。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关于“在地国际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论界展开了更为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讨。在这一系列探索中,乔斯·贝伦与埃尔斯佩思·琼斯两位学者的见解尤为引人瞩目,他们将在地国际化定义为“在国内学习环境中,有目的地将国际和国内文化维度整合到所有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研究型大学在“在地国际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在地国际化”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已经广泛推广,提升了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面对外来文化时文化自信不足、中华文化认同感下降等问题。

许多非遗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在传播中面临新媒体适应性差、人才稀缺等问题,制约了其影响力,例如景泰蓝、剪纸、木偶戏等传统文化。这反映出非遗文化传播缺乏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渠道和策略,制约了非遗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妨碍了其更广泛的传承与传播。在“在地国际化”实践中,也存在文化自信意识不足、对中华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对西方文化盲目自信且对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推进“在地国际化”过程中,强化文化自信与传承,为非遗传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 研究意义

2.1. 传播非遗文化的意义

非遗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世代相传的智慧[4]。对非遗文化的认可度和敬畏心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动担当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茶叶及其所代表的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理应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调查显示,在地国际化受国外文化冲击的影响下,使得部分高校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不强,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对西方文化盲目自信且对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意识不强,因此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下传播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2.2. 以在地国际化为背景进行研究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日益成为焦点的背景下,“在地国际化”意味着高校能够高效整合并利用海外留学生、国际研究者、跨学科复合型课程、国际化教学资料、国际研讨会、跨境合作项目等全球先进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度接触国际热点问题和跨文化资源的宝贵契机,构建带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国际学府,并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故以“在地国际化”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可以使学生在国际和国内的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我国传统非遗文化向国际方向发展和传播,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做准备,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一方面从国外而来的老师和外国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归国后,可以将中华优秀的非遗文化带回国进而实现我国非遗文化对外的传播,增强我国传统非遗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助力我国成为文化大国。另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以在地国际化为背景下进行的非遗文化传播,为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2.3. 以茶文化为例进行研究的意义

与景泰蓝、剪纸、南音、木偶戏、皮影戏等传统文化相比,茶文化在流传上更普及,门槛更低,更加能够融入日常生活,在传播上更容易,适合作为其他非遗文化传播的参考案例。并且茶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在传播上同样面临着“娱乐化”、“碎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时产生的矛盾,传统文化对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适应性不足以及兼具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的人才稀缺的问题,在“茶文化”克服这些妨碍了其更广泛传承与传播的问题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的非遗文化传播。同时,在非遗传承的话语体系下推广传播茶文化,将对其他文化类型更好地传播提供经验与智慧,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有助于深化对非遗文化传播机制的理论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术界的进步,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直接促进茶道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可以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效案例,有助于增强世界民众对中国及其文化的了解,达到抱团发展和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目标。

3. 在地国际化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现状与问题

3.1. 非遗文化面临着技艺失传的难题

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委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作。尽管如此,“茶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对新时代适应性不足的缺点依旧明显。不仅“茶文化”面临着适应性不足的困境,我国其他非遗文化还正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如贝雕、打树花、锔瓷、皮影、泥塑等传统非遗文化正面临着缺少传承人的难题。经民生智库调查显示,有34.31%的受访者认为“有些习俗被取代”,并且有50%的认为“地区文化受冷落”。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传统非遗文化复杂难学,导致目前很少有人愿意学,并且缺乏非遗文化市场,没钱可赚。在这种背景下,愿意学习传统非遗手艺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少。再加上我国很多手艺都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很多传承人不愿意对外招收徒弟,并且自己的手艺也不会传承给女性后代,这也导致目前我国传承人性别构成差异巨大。以云南为例,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125人,其中女性占比仅22.4%,仅有28名女性。“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方式让本就缺少的非遗传承人变得更加稀少[5]

3.2. 非遗文化市场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非遗文化的变现模式已从传统的街头售卖或表演拓展至多元化途径。以木雕等手工艺品为例,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了网络销售,戏曲表演如黄梅戏、京剧、川剧等亦通过视频传播扩大了受众范围。此外,非遗文化与游戏的联名合作逐渐成为新的变现模式。例如,原神与木版年画的联动,不仅拓展了非遗文化的市场,还通过游戏形式增强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兴趣,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3. 融媒体与非遗文化交互问题

目前主流的新媒体传播主要依赖于“短视频”的形式,然而制作一期非遗视频的成本巨大,且视频时间很难控制在主流的“短视频”的范畴,这与“短视频”本身的“碎片化”、“短小微”的传播形式相互矛盾。并且传统非遗文化与短视频“硬”融合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失去传统非遗文化内核精神的问题,导致传统非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例如,如up主“郭杰瑞”吃青团、吃饺子这样的饮食传统文化,虽然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他所传播的传统文化过程中观众更多关注的是“他者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想象”,而非我国真正的传统文化本身[6]。故解决传统非遗文化与短视频结合不会发生“失真”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使用新兴的媒体来传播中华传统非遗文化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也应注重其作品的内容和质量。

3.4.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对外传播

随着海外中文教育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定居海外的中国人将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带向全球,如中国功夫、中医、诗词等。其中,孔子学院的建立最具代表性。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增加,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不仅推动了中文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与认知。孔子学院网站的建立也可以增加外国网友了解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途径,使传统文化真正地实现信息无国界,将中华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推向全世界[7]。在国家层面上,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并于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依托“一带一路”政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同时也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于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在首批互认的100个地标产品中共有28个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8]

4. 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研究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的实施路径

从教育的根本目标来看,文化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实现社会化,培养其成为具备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成员。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于课堂和教材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激励他们承担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与此同时,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点关注全媒体传播考古成果和典籍,同时提升文化遗产单位的展陈教育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旨在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在地国际化背景下传播非遗文化,提出把非遗文化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强化实践和体验活动三大策略。

4.1. 把非遗文化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

4.1.1. 开发本土文化,充实课程内容与革新教学方法

在地国际化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以国际教育理念为宗旨,协调国际化教育与民族教育,逐步建立起综合国内外教育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课程体系[9]。仅将使用教材换成全英文教材、授课语言改为英语(双语)、或只在课程中增加一些跨文化内容的选修课或课外活动的那种做法,并不是真正地在推行国际化。因为国际化、跨文化的要素未能在课程设计的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评估中展现出来[10]

当前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实践中依然以西方文化为主。例如,外方多开设基础口语交流、大学写作等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大量英语文学作品,并通过主题汇报引入西方文化。这种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认知,但由于师资和资源限制,中华文化的课程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古诗词鉴赏等少量选修课上,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策略,将非遗文化的教学与国际化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经验之际,应当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石,进行精准且必要的本土化改造与融合。例如,通过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际比较”这样的跨学科课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非遗的独特价值,从而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4.1.2. 提升文化素养与心灵关怀

通过将具有社会价值的非遗文化融入课堂。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人们被繁忙的生活所裹挟,年轻人的心灵时常被焦虑所笼罩,快节奏的生活,将人的内心世界消磨殆尽。甚至对传统礼仪学习的缺失,导致现在人们戾气十足,个人修养不足,学不会尊重他人[11]。以茶文化为例,教学中可通过冥想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培养平和心态,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在茶会中融入国际化元素,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增进理解与尊重。此外,可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研讨会等,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茶文化的现代价值。

4.2.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

4.2.1. 英文版非遗文化传播媒介的开发

鉴于语言障碍是限制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开发英文版非遗文化介绍册及在线非遗文化订阅服务。开发一系列针对中外合办学生的英文版非遗文化系列丛书,以茶文化为例,包括但不限于茶文化、书法、国画、传统手工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技艺精髓、文化内涵及哲学思考,同时辅以丰富的插图、案例分析和互动问题,以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4.2.2. 社交媒体平台的深度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如Bilibili、抖音、TikTok等,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矩阵。基于合作办学项目中国际学生的背景,除了发布中文内容,还应增加英语或其他合作国的语言版本,以确保信息广泛传播与无障碍理解。以茶文化为例,可设立“茶之探索”、“茶的今昔”、“茶乐生活”、“国际茶缘”等专栏,定期发布高质量的文章、视频及互动内容,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分享他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与体验,促进文化的双向交流与理解,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4.2.3. 非遗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双语建设

构建双语形式的非遗文化数字博物馆,将成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界面设计应兼顾中西方审美,既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国际用户的浏览习惯。博物馆应涵盖展品展示、互动体验、数字化收藏与保护、学习交流等功能模块。以茶文化为例,可设置茶史文化区、茶艺体验区、茶叶品鉴区及文化交流与互动区等虚拟场景。通过将5G技术、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引入茶文化展现过程当中,促使优秀茶文化的展现突破时间、空间以及视角限制,为优秀茶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构建新的图景[12]。这种双向互动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还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3. 强化实践和体验活动

为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外化于行,需将文化融入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学习深化理解。以茶文化为例,可组织“以茶会友”活动,邀请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以茶为媒介促进跨文化的互动与理解。进一步设计“茶逢节气”项目,将茶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如春分时品绿茶、立夏时享受夏季茶品,帮助学生体验文化深意。此外,可举办“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国际竞赛,鼓励学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动文化与创意融合。设立“中华文化国际大使计划”,选拔中外学生定期开展跨文化活动,进一步促进文化传播。这些举措不仅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激发文化传承意识。

4.4. 实施效果

在实施三大策略之后,我们随机对相关对象进行了访谈。

首先,我们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在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际比较”课程后的反馈进行了采访。许多学生提到,课程使他们更加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尤其是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他们深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是自身的责任,并表达了希望能够分享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愿望。

其次,在实施社交媒体传播矩阵后,我们采访了一位参与该项目的留学生。他表示,通过在Bilibili和抖音平台上观看生动形象的茶文化相关视频,他对茶叶的制作与品饮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在看到其他国际学生将他们的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分享各自的茶饮习惯后,他更加认识到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这种体验加深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激发了他分享自己国家文化的热情。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参与非遗文化活动的本土学生,了解他们的感受与变化。例如,一位参与“以茶会友”和“茶逢节气”活动的学生分享道,学习茶文化让他意识到,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不同文化与人群的桥梁。在“以茶会友”活动中,他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分享各自的茶文化,这种跨文化交流让他深刻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在“茶逢节气”项目中,品尝与节气相结合的茶品,使他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时节变化的敏感性。这一体验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化知识,还让他在与国际同学交流时更加自信。

最后,我们还采访了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对非遗文化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的看法和期望。一位茶艺传承人表示:“我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形式,能够培养更多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感,让我们的传统得以传承”。

5. 结语

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在地国际化相关理论的启发,结合广泛的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文章对非遗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播现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基于调研与分析,提出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实践体验等促进非遗传播的建议,旨在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播与发展。同时,为高等教育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路径,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与文化传承的结合效能。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24046):基于在地国际化的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茶文化为例;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jg20220604):“五化融合,四阶渐进”——《综合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作者对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谨致谢忱。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伟, 刘宝存. 在地国际化: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 3(3): 10-17, 120.
[2] 廖怡然. 外语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在地国际化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3, 46(4): 30-35, 120.
[3] Beelen, J. and Jones, E. (2015) Redef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Curaj, A., Matei, L., Pricopie, R., Salmi, J. and Scott, P., Eds.,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Springer, 59-72.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20877-0_5
[4] 于众. 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 文化产业, 2024(24): 112-114.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EB/OL]. (2022-10-13)
https://www.ihchina.cn/representative.html, 2023-12-24.
[6] 单纯. 网络传播生态中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现状与创新路径——以非遗传承短视频为例[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 21(6): 79-81.
[7] 胡一凡, 陈丽华.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与创新对策研究——以孔子学院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7): 174-17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EB/OL]. (2021-03-01)
http://ipr.mofcom.gov.cn/hwwq_2/chn_eu_gi/index.html, 2023-12-12.
[9] 蔡永莲. 在地国际化: 后疫情时代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3): 29-35.
[10] 蒋冰清, 杨柳. “双循环”背景下普通高校的在地国际化研究[J]. 科技风, 2023(34): 161-163.
[11] 王铁飞. 论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 福建茶叶, 2018, 40(6): 419.
[12] 柯杰. 大学生文化自信视角下优秀茶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J]. 福建茶叶, 2024, 46(6): 4-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