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全面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而阅读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1]。受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影响,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在固有思维定式下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亟待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范式,针对教材所提供给学生的阅读素材,采取行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2. 新课程基本理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学习环境。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2],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的主体应当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助力者、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2.2.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教育
新课程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如在阅读导入部分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等,营造与阅读材料相契合的氛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朗诵比赛等,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情节,提升学生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表达内心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感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负面情绪,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情感自我调节能力。教师还可以将阅读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拓展情感教育的内容。
2.3. 注重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提倡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特色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4. 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阅读速度和阅读策略等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也有助于其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
2.5. 强调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阅读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现代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
3.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语言表达能力等,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阅读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掌握文字中的内涵与语言逻辑思维,建立对言语的理解体系,形成自己的逻辑思考方式,为其他方面的理解和学习奠定基础。语文阅读贯穿于各个学科的学习中,通过阅读理解各类文本,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和学科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本内容,进而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情感和观点。同时,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从而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故事、小说等文本往往具有生动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描写,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素材。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文本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这种想象力的发挥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意图。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文本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推断故事的发展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推理。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升。
3.3.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却非常强,这个阶段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各种文本,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句型,从而养成规范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同时,通过模仿和借鉴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4.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课程标准的推行,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质的突破,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里程碑式的发展改革[3]。然而,多数语文教师因受以往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4.1.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习惯
新课程强调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形成持久的阅读行为习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然而,目前一些教师缺乏营造阅读教学氛围的观念,枯燥死板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放飞想象、活跃思维的空间,降低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阅读兴趣整体不高。没有了阅读激情,阅读效率也难以提升。
4.2.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面不广
由于课程的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教授的内容多,教学时间更紧。教学课时量繁重,占据了学生自由阅读时间,教师无法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择优选取阅读资源,辅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则更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教师只顾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阅读等其他教学活动。学生与教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的机会缺乏,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也不充分,一系列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未得到有效开展,便导致学生阅读面狭窄,涉猎阅读内容甚少。
4.3. 学生主体地位不强,自主阅读不够
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未能结合实际探索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方式方法,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刀切”“灌输式”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阅读活动,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不能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还严重阻碍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4. 学生阅读未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广泛发展,网上阅读资源非常庞大丰富,阅读教学需要与现代技术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不断充实学生的阅读积累。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只停留在播放视频、音频、PPT等,教师未能更深层次地将其应用于阅读教学,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等,使阅读资源内化于学生心灵深处,诱发更广泛阅读的激情,并形成一种受益于终身的阅读持久力。
5. 新课程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5.1.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加深阅读学习理解
情境演绎是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此类广受教师及学生青睐的教学模式的内核,便是可通过延展诸多感官刺激,丰富学生分析文章时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转换视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氛围,将学生的思想置于文章场景之中,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生活阅历较浅,部分教材提及的故事背景他们或许不甚了解,因此,在营造阅读氛围前,教师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控制好各环节知识讲解的顺序,循循善诱,尽量规避晦涩词语的应用,且须紧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氛围的营造须“点到即止”,避免过度引导学生情绪。
以部编版二上《坐井观天》为例,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最早出自《庄子·秋水》。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乡村呢?在乡村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口口古老的井。想象一下,一个炎热的夏天,你来到了一口井边,想要喝点清凉的水。你低下头,往井里看,井里的水清澈见底,还倒映着蓝天白云。突然,一只小青蛙跳进了你的视线,它正坐在井沿上,望着天空发呆。这只小青蛙啊,它每天都坐在这口井里,看着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它以为天空就只有那么大,就像井口那么大。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真正的天空是无比广阔的,无边无际的。小青蛙的眼界被井口的限制所束缚,没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青蛙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如果我们一直待在一个小地方,会不会也像小青蛙一样,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坐井观天》,看看小青蛙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又怎么从它的故事中,学到一些宝贵的道理。现在,让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进入《坐井观天》的世界吧!
5.2. 突出学生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避免“填鸭式”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逐渐转变课堂的主体性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上来。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要紧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但是现在,这一现状需要改变,教师应该将阅读的自主权移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阅读理解主体的地位,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进行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形成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来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理解分析。
例如,教师在进行《坐井观天》一文的讲授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模式,让学生在课堂表达中以一种放松的姿态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展示图片或播放相关动画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例如,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青蛙住在哪里吗?它每天都能看到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启示和想法。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更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成长和进步。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课堂主体地位被充分尊重,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5.3.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不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习惯于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维受到限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阅读学习中来,用眼观察与记录,用耳聆听与发现[4],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授寓言《坐井观天》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小鸟和青蛙的每一次对话,体会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内容,感受它们的不同观点。在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后,学生分组带上头饰(青蛙和小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在此时需要引导学生使用语气、表情、动作等要素的配合。其次,教师还可以请同学当“小小评论家”,判断青蛙和小鸟的观点是否正确,并给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来,通过故事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充分理解“坐井观天”的寓义,还有助于培养开阔的眼界、不局限于狭小空间的思想观念,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4. 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提升阅读教学趣味性
研究表明,很多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喜欢阅读,认为阅读材料读起来较为无聊枯燥且难以理解[5]。为了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目光,使其爱上语文课堂。小学生年纪较小普遍贪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活力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行业。多媒体教学作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理应被充分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可以将网络上的电子书籍或者有声书籍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感官,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传统纸质阅读枯燥无聊的现象。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寓言《坐井观天》时,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展示青蛙在井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它眼中的天空。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视频播放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青蛙眼中的天空是怎样的?它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主题。在课文研读环节,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场景,如青蛙在井中的画面、小鸟飞翔在广阔天空的画面等,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直观印象。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动画,展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过程。在动画中,可以加入表情、动作等元素,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观点。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音频,通过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感情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深入理解寓意环节,教师可通过PPT展示井口大小的图片和广阔天空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这种对比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青蛙视野的局限性。还可以再搭配一段解读“坐井观天”寓意的视频,结合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互动游戏,如“青蛙跳出井口看世界”的游戏,即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更多与“坐井观天”相关的内容,如相关故事、图片、视频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5.5. 注重课外阅读,丰富阅读内容
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须立足小学教学的学科特征,全面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丰富课堂,使学生在校“吃得动”、“吃得饱”、“吃得好”[6]。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如果教师教学仅限于教材上的阅读内容,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主动性,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阅读内容,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既要提倡课外阅读,保证阅读效果,也要尽可能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量的阅读负担。所以,教师必须要积极干预,为小学生作出针对性的课外阅读筛选,推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够促进其未来发展的图书,让其实现个性化阅读。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以此为中心,推荐与其相关的阅读书目,参考《教育部中小学阅读指导书目》,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
例如,学习完《坐井观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经典的寓言故事,如《庄子》中的寓言、《伊索寓言》等进行文本资料的补充,弥补教材文本的不足。这些寓言故事同样蕴含深刻的道理,通过阅读不同的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寓意,同时丰富其阅读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展一些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成语,如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一叶蔽目等近义词以及见多识广,高瞻远瞩,博大精深等反义词,学生在课后可自行或在家长陪同下查阅相关成语的含义或故事,体会深层含义,从而树立开阔的见识,高远的眼光。
6.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作为学生认知世界、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阅读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加强对阅读教育的实践和创新[7]。在现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阅读课上对知识、能力的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阅读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表达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