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过去二十年内,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重新引起了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瞩目该领域(Block, 2005;Blommaert, 2005;Norton, 2013;Weedon, 1987;边永卫,2011;高一虹等,2008;李战子,2005)。他们从后结构主义理论出发,突出强调了身份多元性及流动性,同时指出身份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协商中逐步形成的。依此理论框架,学习第二语言不仅只是一个狭义的获取语言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其中学习者个人经历、性格特质以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交互都在不断塑造着其语言学习行为(Kramsch, 2006)。综上所述,二语习得过程不仅涉及个体认知活动,个体与外部社会的协商互动也不容忽视。
Norton (2000,2013)、Block (2005)等学者认为,二语身份是理解二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本质的核心,其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故近二十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不断攀升。然而,目前鲜有文献计量研究针对该领域进行系统性分析,以客观呈现该领域研究现状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二语学习与教学研究中的身份研究,需要有研究基于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了解该领域主要学术群体、主要知识结构以及研究热点与前沿。
2. 文献综述
2.1. 二语身份的定义和特征
一些学者为“身份”这一概念给出了相应定义(例如,Cummins, 2001;Norton, 2000)。Taylor (1989)将“身份”定义为“自我”。广义上说,“身份”即“我是谁”(Kanno, 2003)。Norton (2000: p. 5)将身份定义为“个体如何理解他们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构建,以及个体选择以何种方式探索未来的潜在可能性。”她重点研究母语者和非母语者之间的协商互动上。Norton指出,两者互动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即非母语者和母语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她的研究表明,个体生活工作的环境会深刻影响他们与目标语言的母语者互动的意愿和热情。总的来说,“身份”这一概念至少涵盖了两大方面,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Kanno, 2003)。此结论在霍金斯的研究中亦得以印证。该研究(2005)探讨了语言教学和学习中身份建构过程。霍金斯认为,个体将自身生活经验掺入特定语境,并通过与他人互动协商,构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简而言之,身份建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不断互动协商的过程。
二语身份具有社会性,动态性以及协商性。二语身份认同不仅涉及个体的自我认知,还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协商密切相关。身份建构过程受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体与其他个体交流的影响。语言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是孤立的学习者,更是社会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建构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表明二语身份认同有着明显的社会性。同时,二语身份认同构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协商的过程。个体的身份认同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变迁和空间推移不断发展、重塑。身份构建和演变是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他人之间不断沟通、协商和调整的结果。
Norton (2000,2013)、Block (2005)等学者认为,二语身份认同是理解二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本质的核心。因此,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自此,国内外众多学者纷纷瞩目注该领域(例如,Ng, 2021;Norton, 2013;Richards, 2021;边永卫,2003;管晶晶,2021;杨欣然,2015;周惠,2021)。通过了解个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构建二语身份认同,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个体认同的建构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积极支持的学习环境,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学习动机,正向化情感投入,提高认同感、学习效率。同时,了解学生在二语学习中与母语者的互动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更具包容性、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发展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言学习。
2.2.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学者们认为二语身份认同仅仅是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产物,而非语言学习的一部分。最初,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研究中,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分为三类(Mantero, 2007)。第一类主要使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将第二语言使用与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联系起来,重点研究不同族群的身份认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重点关注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差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身份认同问题。第二类研究多使用社会互动理论研究多语社区中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以及二语身份认同的潜在问题。研究人员认为,语码转换的前提是二语使用者已经在某一种语言中建立了完整的身份,并且出于交际需要,使用者需要使用另一种语言和另一个身份(Bailey, 2000;Trevarthen, 1990)。第三类研究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探究二语身份的构建过程。根据这一理论,二语学习者的身份是个体在使用语言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时,二语学习者有机会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并改变自身。因此,该类研究有四大关注点。其一,二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二,二语学习者目标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使用目标语言参与社会活动的扩展;其三,二语学习者自我认同的身份与他人赋予的身份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其四,二语学习者身份构建对语言使用和社会交际中意义协商的影响(Gal, 1989;McNamara, 1997;Pavlenko, 2001)。后结构主义对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采用后结构主义观点,通过将二语身份与二语学习、使用和发展过程相结合,重新定义和解释了二语习得过程。他们认为二语身份不仅是语言习得过程副产物,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例如,Norton和McKinney (2011)从学习者与母语者的权利关系出发,指出二语学习者不仅想要理解和表达语言,还希望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提升其文化资本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建构主义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蓬勃发展(高一虹等,2008)。该视角下,语言是各种社会力量、规则和资源之间不断竞争和协商的产物。身份既非社会结构的附属物,亦非个体内部意图,而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使用相应语言与其他个体交流协商的产物。言语的建构是一个多样化且流动的过程(例如,Harklau, 2000)。社会建构主义各个学派中,二语习得社会文化学派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高一虹,周燕,2009)。目前,国内外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蓬勃发展,其中以Norton的二语投资理论影响最为深远(管晶晶,2021)。她将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与显示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意图探讨复杂社会情境对二语学习和身份发展的影响(边永卫,王雪鸽,2020)。Norton (2013)认为,学习者投资语言学习的原因众多,但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首先,学习者认为他们能够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更广泛的符号资本,如语言技能、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关系等等;其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能够为他们带来一定物质资本,例如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教师资格以谋求更好的工作。简言之,即文化资本和具有更高社会价值的社会权力。该理论认为,学者需要将个体学习者与更广泛的显示社会联系起来,并注意不平等社会权力关系对个体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化势头汹涌,其对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的影响不容小觑。Norton和De Costa (2017)指出,在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面前,学术界应重新审视语言学习者二语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还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交流。移民和留学生数量激增,学校内多语现象屡见不鲜。如此背景下,Higgins (2014)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千禧身份”(millenial identity)。全面了解全球化对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和语言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和多元文化身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深化对全球化趋势的理解有助于教育者制定更有效的语言教育策略,并促进跨文化环境中个体身份认同构建。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收集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习者身份与二语学习或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因此,作者相应调整了文献搜索策略。首先,由于学习者身份相关的表述较多,有可能是“learner identity”、“learners’ identity”、“students identity”、“students’ identity”,亦可能是“language identity”等等。因此,作者在Web of Science中的SSCI数据库将“identity”OR“identities”作为标题,同时在所有字段中检索“second language”和“foreign language”,并且在标题中排除“teacher identity”OR“teacher identities”OR“instructor identity”OR“instructor identities”,获得402条文献。
随后作者对文献进行了筛选,年限设置为2004年到2023年,文献类型选定为“article”、“early access”和“review article”,学科类属选定为“linguistics”和“language linguistics”。最终作者获得219条文献。作者最后通过阅读文章摘要进行进一步检索,剔除提前在线发表的书评、“parental identities”、“scholarly identities”等文章,最终获取168条文献。
3.2. 分析工具及分析程序
CiteSpace是一种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它基于科学、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理论,适用性广泛,可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对2004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168篇学术论文从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主要出版国家(地区)、最高被引作者、期刊、参考文献,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本研究探讨了有关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的文献的时间分布并制作了一张折线图。其次,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以进行对国家(或地区)和机构、被引作者、被引期刊、被引参考文献和研究热点的数量化研究分析并绘制了知识图谱。知识图谱中,节点大小代表发表数量,节点周围同心圆的颜色代表发表时间。此外,节点中心性量化了节点在该网络中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针对研究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4. 结果讨论
4.1. 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图1显示了二语身份认同文献的年代分布。2015年之前,与二语身份相关的研究数量稳步增长。然而,2015年至2020年间,研究似乎出现了瓶颈期。该停滞表明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相对稳定或进展较慢。2021年后,研究数据激增。可能表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第二语言身份领域出现了新的兴趣点或新趋势。2004年至2015年文献数量的上升可以归因于几个因素。首先,在此期间,人们开始日益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陈钰,2018)。研究者开始重视身份在塑造语言学习过程和结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吸引了更多学者关注。此外,诸如社会文化理论和身份理论等理论框架的建立亦为研究者提供了探索和理解二语身份认同复杂性的新工具。
Figure1.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ublished paper
图1.文献年度发文量
2016年至2020年间,文献发表量持续低迷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术重心的转变、研究资金不足等问题。尽管如此,疫情刺激了2020年至2023年间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第二语言身份研究的显著增加,原因有两点。首先,在线学习平台的兴起鼓励学者探究数字环境对二语身份认同构建的影响(惠良虹等,2020;惠良虹,阴艳,2017)。“数码身份”(digital identity)这一概念已成为二语学习和教学中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其次,在疫情期间,全球化意识加深,突显了语言和身份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因而刺激了学界对虚拟跨文化互动的研究。Higgins (2014)的“千禧年身份”(millenial identity)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4.2. 核心国家(地区)和机构分析
为找出国际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的核心国家(地区)和机构,本研究统计了各个国家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其中发文量最高的国家如图2和表1所示。
从图表显示的数据来看,美国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位列第一。美国两所机构在该领域表现突出,分别为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中属Christina Higgins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Higgins在语言、身份和社会文化理论交叉领域的研究广泛,她特别关注二语学习者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中如何克服困难并构建他们的身份(Higgins, 2014)。她的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多语言、社会互动和语言学习者身份构建的理解,为二语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洞见。Higgins不仅影响了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还为语言教育和政策制定与落地提供了显示意义。她的研究持续激发并引领着该领域理论更新与实际应用。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中贡献最大的学者则是James P. Lantolf。Lantolf以他在社会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而著称。他的研究深入研究语言学习者是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协商塑造自身身份的。Lantolf的研究揭示了身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在该领域做出的贡献重大,深刻影响了语言教育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其他机构如亚利桑那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等同样在该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
Figure 2.Knowledge map of countries (regions) and institutes
图2.二语身份认同文献地域分布
中国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其中高一虹的贡献作为显著。她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语言学习、身份构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凸显了文化、权力动态和语言应用在塑造个体在多语环境中的自我感和身份的作用(高一虹等,2008)。她还探讨了语言熟练度、身份协商、自我认同和学习动机是如何共同作用在二语学习者身上的,揭示了个人通过语言构建身份的方式(Gao et al., 2007;高一虹等,2003)。边永卫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她探讨了个体通过学习和应用语言来构建身份的方式,深挖了语言、身份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交互(例如,Bian, 2009,边永卫,2003,2011)。边永卫为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提供了深刻洞见,揭示了语言学习和身份构建的动态复杂性。
Table 1.Research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表1.二语身份认同文献地域分布
|
国家(地区) |
发文量 |
中心度 |
1 |
美国 |
53 |
0.74 |
2 |
中国 |
30 |
0.41 |
3 |
加拿大 |
16 |
0.01 |
4 |
英格兰 |
10 |
0.14 |
4 |
澳大利亚 |
10 |
0 |
4 |
西班牙 |
10 |
0.08 |
7 |
韩国 |
8 |
0.06 |
8 |
新西兰 |
6 |
0.02 |
9 |
台湾 |
4 |
0.05 |
9 |
日本 |
4 |
0 |
加拿大位居第三,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贡献最为显著。Bonny Norton则是该机构在研究二语身份认同方面最杰出的学者。Norton的研究聚焦语言学习、身份构建和权力动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Darvin & Norton, 2021;Norton, 2000,2011,2013;Norton & Mckenney, 2011)。她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探讨了语言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塑造自己的身份,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Norton不仅推动了学术进步和理论更新,更推动建立了包容的语言教育环境。她的研究为促进跨文化理解和社会正义在语言教育领域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教育界对于身份认同和语言习得的新思考。
4.3. 核心作者分析
一位学者所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引用总频次反映了他/她在相关研究领域中的贡献和知名度,因此本文以被引频次为指标衡量作者在二语身份认同领域是否具备核心地位。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如图3和表2所示,由此可见,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Bonny Norton、David Block和Aneta Pavlenko三人成就最为显著。这些学者提出了各种理论框架,阐明了语言学习者如何在多语环境中构建协商身份。
Bonny Norton位列第一,以其二语投资理论而著称。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身份具流动性,受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Norton, 2013)。Norton强调激发学习者在构建其二语身份中的主动性,并强调语言学习经验的变革潜力。她的研究挑战了传统的身份静态观,主张将学习者视为语言社区中积极交互的主体,认为语言教育应具有包容性。Norton深入研究了语言、身份和权力动态之间的复杂关系(Clément & Norton, 2020)。她的二语投资理论通过突出二语学习者在协商构建其二语身份中的主动性,挑战了传统语言学习观。她强调在语言教学中社会正义亦不可缺失,教学实践需具备包容性,需赋予学习者表达自身身份和挑战霸权话语的能力。
David Block位居第二,他从社会政治维度探讨语言学习和身份协商,亦为该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Block的研究强调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凸显了这些要素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教育从业者需要深刻理解并积极对抗长期存在于语言教育领域中的不平等主流话语,以推动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教育实践的实现(Block, 2022;Block & Corona, 2019;Corona & Block, 2020)。
Figure3.Knowledge map of cited authors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图3.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核心作者
Aneta Pavlenko以她独特的跨学科视角著称于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她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语言、认知和身份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了多语个体自我意识的动态性。她的工作进一步强调了在语言教学和学习环境中承认多元语言库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Pavlenko, 2001,2016)。除了Aneta Pavlenko之外,其他学者如Claire Kramsch和Etienne Wenger也对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教学和学习研究。他们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理论更新,还为促进语言教育更加包容和公平提供了实践方法。这些学者通过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批判权力动态和身份流动性,显著丰富了该领域,并为更加细致、具备社会意识的语言教学方法铺平了道路。
Table2.Cited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表2.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核心作者
|
被引作者 |
发文量 |
中心度 |
1 |
Bonny Norton |
86 |
0.52 |
2 |
David Block |
60 |
0.24 |
3 |
Aneta Pavlenko |
40 |
0.11 |
4 |
Claire Kramsch |
28 |
0.06 |
5 |
Etienne Wenger |
23 |
0.05 |
6 |
Patricia A. Duff |
17 |
0.05 |
7 |
Pierre Bourdieu |
15 |
0.03 |
8 |
Suresh A. Canagarajah |
14 |
0.03 |
9 |
Jim Cummins |
12 |
0.05 |
10 |
Zoltán Dörnyei |
11 |
0.04 |
4.4. 核心期刊分析
表3、图4揭示了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中被引量前十的期刊。这些期刊的研究方向涵盖的课题包括二语或外语教学、二语学习与教学、应用语言学、教育技术、英语教学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为Modern Language Journal(106次被引)、TESOL Quarterly(78次被引)和Applied Linguistics(63次被引)。
被引数的最高的期刊是Modern Language Journal(MLJ)。Modern Language Journal是二语学习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关键期刊,以其严格的标准而闻名。它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研究方向涵盖了二语学习与教学研究、现代外语等多个领域。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上,该期刊深入探讨二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与应用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感。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影响二语身份认同构建的因素,如个人经历、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还关注了语言学习中的社会认同问题,即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如何与目标语言社区互动并建立社会身份。该期刊通过推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为我们深入了解二语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Table3.Cited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表3.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核心期刊
|
被引期刊 |
被引量 |
中心度 |
1 |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106 |
0.25 |
2 |
TESOL Quarterly |
78 |
0.83 |
3 |
Applied Linguistics |
63 |
0.9 |
4 |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Gender |
56 |
0.28 |
5 |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
41 |
0.28 |
6 |
System |
41 |
0.35 |
7 |
Language Teaching |
36 |
0.05 |
8 |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
34 |
0.2 |
9 |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
30 |
0.2 |
10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8 |
0.1 |
TESOL Quarterly仅次于Modern Language Journal位居第二。TESOL Quarterly的研究方向包括二语学习与教学、语言测试与评估、语言教育政策、跨文化交际、语言习得理论、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语料库研究等。该期刊为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感受及影响因素的机会。TESOL Quarterly的研究贡献包括但不限于探讨语言教育中的多元语境下的身份建构、社会身份与学术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身份认同对二语学习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论界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也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实践和政策建议。通过探讨二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身份认同,TESOL Quarterly为语言教育者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帮助他们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身份认同建构。
Applied Linguistics位居第三。Applied Linguistics是一本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致力于探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该期刊涵盖了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语言评估、语言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为语言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在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方面,Applied Linguistics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论文发表平台,有助于促进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进展。它推动了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的进展,帮助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二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启示。
Figure4.Knowledge map of cited journals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图4.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核心期刊
4.5. 核心期刊分析
表4、图5记录了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领域中被引次数前十的论文。本研究发现共有超过七篇文章被引次数均为两次,作者最终选择了中心度最高的七篇文章。这些文章和专著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随后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Table4.Cited re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表4.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核心论文
|
被引论文 |
被引量 |
中心度 |
作者和年份 |
1 |
“Identity, language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 |
9 |
0 |
Norton & Toohey, 2011
|
2 |
“A trans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SLA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
3 |
0.01 |
Atkinson, 2016
|
3 |
“An identit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3 |
0 |
Norton & McKinney, 2011
|
4 |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Gender, ethnicity, and educational change” |
2 |
0.03 |
Norton, 2000
|
4 |
“The discursive co‐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An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mainstream” |
2 |
0.03 |
Duff, 2002
|
4 |
“Language learner identities and sociocultural worlds” |
2 |
0.03 |
Toohey & Norton, 2010
|
7 |
Learning English at School: Identity, Social Relation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
2 |
0.01 |
Toohey, 2000
|
7 |
“The lure of translingual writing” |
2 |
0.01 |
Matsuda, 2014
|
9 |
Identi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Extending the Conversation (2nd edition) |
2 |
0 |
Norton, 2013
|
9 |
Firth and Wagner (1997) “The rise of identity in SLA research, post ” |
2 |
0 |
Block, 2007
|
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由Bonny Norton和Kelleen Toohey于2011年发表的“Identity, language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Norton & Toohey, 2011)。该文章聚焦后结构主义理论,深入探讨了身份、语言学习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作者Norton和Toohey挑战了英语霸权并探索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构建身份的方式。作者在讨论研究结果和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强调了深入了解对语言学习与社会动态、权力关系之间联系的必要性。她们指出,这篇文章揭示了语言学习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积极地塑造自身身份,挑战主流话语,并促进社会变革。这种理解深化了我们对语言学习与社会互动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引发了对于语言学习在社会变革中潜力和作用的思考。
“A trans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SLA in a multilingual world”(Atkinson, 2016)位列第二。这篇文章探讨了多语言世界中二语习得的框架。随着全球化、技术化和人口流动性的影响,今天的多语言主义被视为一个与语言使用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全球现象。文章强调了在21世纪,成年人和青少年因各种原因处于多语或跨文化环境之下,因此需要在不同语言之间不断切换协商。二语习得领域因此引进了诸如社会学、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概念和方法。作者呼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二语习得框架,以应对多语言世界中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挑战,并促进创新研究的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各种相关利益相关者。
Figure5.Knowledge map of cited references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图5.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核心论文
“An identit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orton & McKinney, 2011)位列第三。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身份认同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作者认为,二语习得理论需要一个综合的身份认同理论,将个体语言学习者与更大的社会世界融合在一起。其次,作者指出社会中权力关系会影响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社区的意愿。同时,他还论述了边缘化的学习者该如何在目标语言社区中获取更有吸引力的身份。此身份认同理论强调了身份的多样性、斗争性和会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认为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维度中更新自我认知。
4.6. 研究热点
关键词在捕捉文章的要义和主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研究领域的焦点提供宝贵的见解。通过分析关键词,研究人员可以发现当前研究趋势和热点。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 LLR)作为一种强大的度量标准,用于衡量一篇论文引用其他论文的程度。这一度量标准使研究人员能够明晰引文关系的复杂背景,准确定位学术作品之间最相关和重要的联系。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度量标准,LLR往往在独特性和覆盖范围方面更为突出(Chen, 2014)。
Figure6.Knowledge map of clusters of research hotspots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图6.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研究热点聚类图
作者利用LLR进行关键词聚类,从文献摘要中得出10个聚类,如表5、图6所示。聚类大小(cluster size)被用来衡量某一主题、关键词或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聚类情况,通过聚类大小可以了解在特定研究领域内的关联性和集中度。通常来说,聚类大小越大,代表该主题或关键词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较高。聚类大小排名前三的聚类包括“留学(study abroad)”、“性别(gender)”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Table5.Clusters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identity
表5.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研究热点
|
聚类名称 |
聚类大小 |
轮廓值 |
0 |
留学 |
25 |
0.951 |
1 |
性别 |
23 |
0.667 |
2 |
第二语言 |
18 |
0.854 |
3 |
外语学习 |
17 |
0.754 |
4 |
社交网络 |
11 |
0.92 |
5 |
社会文化理论 |
11 |
0.915 |
6 |
性别认同 |
9 |
0.979 |
7 |
二语学习 |
8 |
0.969 |
8 |
多语教育 |
6 |
1 |
9 |
话语分析 |
5 |
0.977 |
聚类大小排名第一的聚类是“留学”。它深入探讨了在他国环境下个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与母语者的互动以及融入当地文化的过程。它探讨了留学经历影响语言学习者身份构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方式(Barkhuizen, 2017;Cai et al., 2022;Mitchell et al., 2020;Vasilopoulos, 2015)。相关学者主要研究诸如语言动机、社会文化适应以及留学项目对学习者语言和文化身份的影响等各种方面的问题(Gao, 2011;Vasilopoulos, 2015)。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构建理论框架和进行定性分析,学者们旨在加深我们对留学环境中二语学习的复杂性及其对语言教学和学习实践的影响的理解。
“性别”聚类位列第二。该聚类聚焦性别影响语言学习、使用和身份构建的方式。性别能够显著影响个体在语言学习环境中的感知,塑造他们的语言身份和教育历程(Pavlenko & Piller, 2008)。相关学者主要探讨性别刻板印象是如何与语言学习经验交互影响,影响学习者自我认知、动机以及参与语言活动的意愿的(Pavlenko & Piller, 2008;Norton & Pavlenko, 2004)。种族、族裔、阶级和性取向等其他社会身份与性别一起共同加深了二语身份认同构建的复杂性。学者们亦研究这些交叉身份如何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经验和个人认知(例如,Block, 2012;Canakis, 2015;Goldoni, 2017;Norton, 2000)。
“第二语言”这一聚类排名第三。这一聚类涵盖内容广泛,从二语习得认知过程到塑造语言学习经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无所不包。然而,该聚类内容太过宽泛,难以针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具体讨论。此外,剩下的七个热点中“多语教育”、“外语学习”、“第二语言学习”“性别认同”“社交网络”和“话语分析”,亦过于宽泛。因此,深入探讨“社会文化理论”这一聚类至关重要,该理论目前已经成为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关注的前沿之一。
“社会文化理论”目前已成为二语学习和教学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在社会文化视角下,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语言习得过程三者能够相互作用,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与社会互动和文化实践密不可分。社会文化理论相关学者探讨学习者是如何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与更优秀的同伴、导师互动以及沉浸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来进行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涵盖了概念型教学法(Concep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C-BLI)、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 DA)和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等概念,通过了解社会互动对个人的影响来促进语言发展(Lantolf & Poehner, 2004,2023)。相关学者们还深挖了文化背景在塑造语言学习经验和身份建构中的作用,研究文化价值观、信念和规范影响语言使用、态度和认知的方式,探讨了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对二语教学的启示(例如,NG, 2012;Norton, 2018)。此外,他们研究如何将与文化相关的教学材料、课堂活动和课后评估融入语言课程,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熟练度和身份建构(例如,Norton, 2018;Darvin & Norton, 2021)。
5. 总结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2004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168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分析,包括文献发表时间分布、主要发表国家(地区)、最高被引作者、发表期刊、参考文献等内容,同时还探讨了研究热点。通过分析这些方面,学者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统计数据,有助于学者更深入理解这一研究领域。研究结果为从事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可能存在一个问题: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者可能从事了相关研究,但未在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因此没有被纳入分析范围。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本研究能够为二语身份认同研究提供一定洞见,其结果为学者提供了未来研究的参考,强调了在该领域持续探索和进步的必要性,对于促进学术发展和知识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致 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感谢导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的指导、支持和鼓励。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入微的意见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并不断激励我追求卓越。其次,我要感谢武汉科技大学提供的研究环境和资源,感谢图书馆、资料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再次感谢所有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关怀和鼓励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2023年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310488155)以及2022年度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22HB0015)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