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英语专业通常提供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其中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日语。可以说日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支持高校英语业培养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二外日语教育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二外日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二外日语教育实践中,采用了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混合式教育改革。混合式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结合了在线自主学习和面对面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实施信息化教育和促进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途径。然而,实施信息化教育需要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个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本科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和抓手是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它推动本科教育和教学发展,促进教育改革,以及应对新一轮本科评估的挑战。教育部在2018年强调了促进教学改革,把学生发展放到中心位置,用改革教学来推动学习变革,推广混合式教育等方法,以此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并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育工具,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这将有助于打造在线课程和传统课堂教育的融合,形成混合式教育实践。就我所在的广州大学而言,我们提供日语、法语和俄语等三种语种的二外日语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为期两学期,《日语1》每周有四个学时。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20名学生选择学习二外日语。当前,我们大学主要培养的学生属于“90后”或“00后”这一新生代群体。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状况,有助于我们探索二外日语教育的新途径,更好地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综合应用型外语高素质人才。
2. 研究现状及研究目的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引擎检索,笔者发现了843篇关于“二外日语”的相关论文,时间跨度从1987年到2023年。这些论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 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人员对不同教学方法在二外日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如彭吉(2020)[1]的研究关注了二外日语课程的分层教学,而侯丽颖(2013)[2]则关注了小组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 二外日语教育改革:一些研究关注了如何改革二外日语教育。韩冰,江春华(2013)提出了综合大学二外日语教育的研究,强调了明确教育目标,实现从“量的教育”向“质的教育”的过渡,标准化和一贯性的重要性,以及向语言和文化教育的过渡。同时也探讨了如何提高专业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3]。
3) 学习动机研究:一些研究使用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了学生学习二外日语的动机。易洪艳(2020)是其中之一,她关注了学习动机对教学方法的影响[4]。
4) 思政角度的研究:有学者从思政的角度探讨了二外日语教育改革。例如,郑倩(2022)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讨论了二外日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5],而张娟丽(2023)研究了二外日语课程思政内容的构建和实施[6]。此外,张桃(2022)研究了混合教学模式下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二外日语教育中[7]。
5) 混合式课程改革:主要关注混合式教育的应用。刘义翠(2022)的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探讨了二外日语混合式课程改革与实践[8]。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二外日语教育领域的研究内容多种多样,多角度,但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混合式教育改革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明确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这一研究付诸实践。
3. 理论基础——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全球范围早在1998年就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一理念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培养的目标。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学习可以分为六种:记住、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记住”和“理解”被归为“低阶学习”,而其余四种被归为“高阶学习”。在将培养目标从“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模式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在线上预学习方式完成“低阶学习”任务,而在线下的问题讨论、实际操作以及课后作业有助于实现“高阶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将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三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在国内教学改革推进中,经过赵炬明(2016)分析演变成了“新三中心”,主要囊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关注学生需求和现状;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是手段,而学才是目标;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即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关注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自我发展[9]。
这一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促进全面发展。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教授为主的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从教学主体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因此,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设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建构知识。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改变了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估的传统方式,将学习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引入学习效果测量机制,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调整学习计划,同时也调整教学策略。
混合式教学将线下教学方式与线上数字化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使其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增强了和教学灵活性和学生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评价的效率。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与具体课程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群体相匹配,将视频、案例研究、测验等学习资源与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巧妙结合,满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的资源和方法有助于课前准备、课堂内学习、课后评价和改进等教学环节的推动。通过不断学习和反馈,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得到了增强,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领域日趋重要。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习者素养。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工具,它巧妙地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方式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提升了教育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准备面对未来的挑战。
4. 二外日语混合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
《日语1》本课程是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二外语选修课程。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初步具备一定的第二外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了解基本的日本国文化,以便适应社会各界对外语能力的多元化要求。该课程在听说读写方面都能进行全面训练,《日语1》为64学时,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日语1》课程教材使用《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每课分为“会话”和“课文”两部分。课堂讲授与多媒体、PPT课件相结合,通过课后作业、不定时小测试检查学生对于所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查缺补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日语日常用语,常用词汇、语法、句型,学生掌握基本语法知识,具备初步的日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初步了解日本的相关社会、经济、文学、文化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切实发挥日语的工具作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继续深造打好基础。课件设计,单词语法讲解运用多种图片和视频教学,结合实际运用。
4.1. 教学目标具象化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采用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将所有学习成果具象化,由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可测评并且可转换成平时成绩。本课程的学习成果,以“五个1”的套餐形式(见图1),全方位、全过程呈现,具体包括:1系统基础练习(单词打卡,朗读打卡,语法测试),1个日语歌视频、1堂小组合作发言课、1堂中国文化小组讨论课,1次闭卷考试。这些学习成果是多元的、分层的、具体的和可测评的。
Figure 1.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five ones” package
图1.学习成果“五个1”套餐
1) 系统基础练习:这包括在教育应用中的每课单词打卡,随后将其上传至在线学习平台,以及朗读打卡任务,鼓励学生进行听力和发音的练习。此外,还包括编写每两课一次的语法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语法知识。
2) 个人日语歌曲项目:学生首先选择他们喜欢的日本歌曲,提前熟悉歌词,并在一周前将歌词以书面形式提交。然后,他们准备录制歌曲演唱,并将演唱视频以真人出镜、屏幕录制或微课形式提交。这个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才艺,锻炼他们的日语表达和语音技巧,以及短视频后期制作能力。这个项目促使学生将他们的学习应用到实践中。
3) 小组合作发言课: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被分配了有关日本文化的主题,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PPT展示,并可以使用英语和日语进行双语讲解。这个开放性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并可以通过QQ群或部分课堂时间进行展示,这既巩固了他们已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个项目实现了“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方式。
4) 中国文化小组讨论课:学生观看了《中国文化的日本之旅》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3人,共10组。他们事先观看视频,总结内容,准备要分享的重点。
5) 期末闭卷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了闭卷考试形式,题目包括汉字选择、发音选择、外来语选择、语法选择、语序排列、中文到日语的翻译和日语到中文的翻译。在考试前,学生会进行要点复习,可以使用复习课程视频和练习课程视频来帮助他们复习。
4.2. 教学过程清晰化
本课程结合长江雨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开展自主学习,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与延伸,课下在平台布置作业,利用微信开展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提升,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有机统一。具体如下。
4.2.1. 课前预习工作的详细展开
在每周两次的课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以确保他们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的设计和实施如下:
1) 针对性预习任务
每次预习任务包括几个关键要素:单词朗读、课文朗读和语音打卡。这些要素是构建日语学习的基础,通过预习任务,学生被引导着集中精力学习这些基本要点。
2) 利用在线APP软件
学生被鼓励利用特定的在线APP软件进行日文单词背诵,并在APP上打卡记录学习进度。这不仅帮助学生扎实基础,还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工具和资源。
3) 自主学习的主体角色
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4) 专业基础积累
通过预习任务,学生有机会积累日语学习的主要专业基础。在这个阶段,学生逐渐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他们为后续的课堂学习积累了必要的专业基础。
4.2.2. 课中线上互动的详细展开
在课程的中段,通过长江雨课堂和腾讯会议等在线教学工具,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课堂环境,以促进有效学习。以下是这个阶段的详细展开:
1) 创造多元化的课堂环境
通过在线工具的使用,我们创造了一个多元化的课堂环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个环境融合了各种教学方法和工具,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通过答题、随机点名等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这些互动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学的实施,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得分。
3) 课堂重点内容
教师在这一阶段侧重于日语学习的核心内容,包括单词和句型的讲解。此外补充有关日本文化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4) 互动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上的互动活动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语音回答问题、文字沟通和系统选择题。多元化互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内容和技能需求。例如,语音回答问题通常用于需要强调语音和语调的部分,文字沟通适用于开放性话题,没有标准答案,而系统选择题适用于需要考察具体知识点的情境。
5) 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被动学习的结果,还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内化所学的内容。
这一课中线上互动阶段的设计和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确保他们在这个阶段积累了重要的学习成果。
4.2.3. 课下微信群沟通的详细展开
在课下,学生建立了微信联系群,这个群体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在需要时得到及时的个别问题解答。这种实时沟通的方式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遇到疑问时可以迅速获得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微信群,将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推送给学生。此外,也会布置朗读作业,使学生在课前就能开始朗读准备。学习活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课后基础作业包括预习作业和实践作业,这两者都有明确的标准,学生需要按时、按量提交。明确的要求有助于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提交作业时可以选择文本、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提交,学生可以从“音、形、意、用”等多个维度来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课下的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任务,它们通过不断重复知识点,实现了在“测中学,学中测”的目标。这种循环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确保他们真正掌握了课程内容。
这种课下微信群沟通的机制不仅提供了学生的学习支持和资源共享,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巩固知识和提升学习效果,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持续进步。
4.2.4. 学生学习评价的详细展开
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日常小测、期末考试以及课堂互动表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确保评价准确性。首先是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师通过日常小测和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考核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记忆,还包括了对于语音、语法、句型等多方面的评估。这些方面都是语言学习的关键要素,通过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策略;其次是学生学习态度评估:课堂互动表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评估可以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再次是学生学习方法评估:通过多种评估手段,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哪些学习策略更有效,哪些需要改进。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些评估结果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表现,还可以作为教学的反馈信息。教师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与需求相匹配。同时,教师还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课程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有效预习、互动教学和巩固作业,完成有机统一的教学。这一方法提供了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机会,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种评估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确保他们在课程中不断进步。这个过程是一个相互反馈的循环,有助于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
5. 二外日语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
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包括教育作用的增强、整体课堂设计的优化以及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课程注重整体课堂设计,通过引入背景知识等铺垫,为后续会话的开展打下认知基础。这扩展了学生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种方法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学生对高质量学习的需求,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课程通过采用提问、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的综合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一体化。课堂互动感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1. 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
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针对该混合式教学改革,学生在二外日语期末考试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成绩。约85.7%的学生获得了85分以上的成绩,而14.3%的学生获得了75分以上的成绩,整体学习完成度较高。
5.2. 从学生学习体验来看
为了全面了解教改实施后学生学习体验的效果,教学团队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课程结束后分发给学生。共有33份有效答卷,占班级人数的77%。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94%以上。
根据调查问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在中日知识拓展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中日文化也有更深刻的领悟。总体而言,学生对自主学习和课程内容感到满意,86%的学生认为通过中日对比,他们增强了文化自信,扩展了对中日文化的理解,见图2。
Figure 2.The impact of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图2.学生二外日语学习体验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问题“课后哪种练习对你有帮助”,大部分学生认为朗读打卡和单词打卡练习和雨课堂单元练习和课本课后练习很有帮助,分别达到94%、88%、85%、85%,见图3。
Figure 3.Survey results on “which post-class exercises were most helpful to you”
图3.“课后哪种练习对你有帮助”问卷结果
这些成效表明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也反映了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学习体验的积极影响。
6. 结语
在英语专业中,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将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第二外语日语教育改革。这一方法旨在明确课程方向,确保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媒体形式,包括图片、语音、视频和文本等,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改革通过网络资源的综合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引入了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程变得更有趣和创新。这一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问题意识,还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第二外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拓展作业范围以及设计更创新和实际的考试内容,我们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多才多艺的外语专业人才,这种人才除了在英语领域表现出色,还能流利运用日语等多种语言,胜任跨文化交际的各种任务。虽然英语一直是英语专业的核心,但第二外语日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日语的掌握已成为培养能够流利运用两种语言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指标。因此,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不仅代表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和变革,也反映了综合性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变革。
在面对第二外语日语教学中的各种挑战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采取创新和改革的措施。这将提高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教学水平,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推动英语专业教育质量的飞跃提升。这一变革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有望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职业机会和跨领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