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更加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明确指出,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中包括语言能力的培养[1]。同时,学生的大部分英语知识都是从英语教材中获取,所以,教材所涵盖的语言内容是学生的语言知识的增长和语言提高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课程,能够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采取微观分析,基于新课标中所定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概念,对人教版7年级上册的英语教材的语言内容部分进行内部评价:该本教材的语言内容情况如何?再结合新课标对于7年级应满足的三级水平的语言能力的相应要求,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通过本文,帮助指出人教版7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向编写者和教材使用者提出一些意见,使英语教材的语言内容能够更加切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Hutchinson和Waters (1987)提出将“主观需要分析”和“客观对象分析”相互对照,评判教材与既定标准的匹配度[2]。McDonough& Shaw (1993)认为教材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和回顾评价,即宏观方面评价、微观方面评价、对与教材有关的教与学活动进行系统微观评价[3]。Ucles (1995)指出教材分析和评价涉及多个方面,如:教材的目的与方法、设计内容和组织方式、语言内容和其它技能、题材、教师的用书等。Cunningsworth (1995)提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而深度评价就属于客观评价的范畴,意味着评价者不仅要对教材本身进行评价,还要评价教材的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看他们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大纲和课标的准则[4]。Abdullah Deyap Arar Alenezi (2019)认为,应该从教师角度对教材进行评价,采取宏观角度出发[5]。
2.2. 国内研究
钱瑗是我国较早关注国外教材评价的学者,此后,束定芳和庄智象、王蔷、夏纪梅等在专著中用部分篇幅介绍了国外学者Seaton、Grant、McDonough和Shaw等的评价理论。胡壮麟(1995)指出,对于教材的评价,不仅需要思考教材与课程教学大纲的是否一致,也要考虑教材的教学效果是否明显[6]。程晓堂(2002)提出随意的印象性评价和有系统的评价。有系统的评价又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主要是对教材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如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外部评价主要是从课程、学生、教师的角度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评估,即审查教材是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7]。刘道义(2004)认为评价一套教材的优劣不是机械的,评价标准也不是静态的,他指出应用动态的标准来分析教材的质量,提出教材评价标准的4个符合[8]。顾笑(2022)通过对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的梳理,指出:国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比较成熟,不少国家已拥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方法科学化、评价视角多样化。而目前国内英语教材评价研究还有待深入,亟待解决的是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评价体系,还需注重使用者评价和质性评价,从而获得真实而科学的教材评价结果[9]。
本文基于程晓堂的教材评价理论,采用内部评价,对人教版7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语言内容进行分析。
3. 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语言监控模式,即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主要包括五个中心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在语言输入假说中,他提到语言习得是唯一的途径,就是获得“可理解性的输入”,且提出“i + 1”语言水平,i表示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i + 1指提供给学生的输入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可理解性是让学习者理解其中的语言,通过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理解其中的语言,若是输入不被理解就无法满足学习的要求,还会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因此,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于目标语言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够实现有效输入和转化,提高语言吸收的效果。
所以,对于学习习得,重要的就是语言输入,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一种输入方式,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10]。
4.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参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理论进行教材分析。语言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语言技能分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读、看、说、写。前三者是理解性技能,后两者是表达性技能。因本文选取的是7年级的英语教材,所以学生应达到课标要求的三级水平。
4.1. 语言知识分析
4.1.1. 语音知识
人教版教材中语音知识的学习主要在七年级上册的预备篇中:“Good morning!”、“What’s this in English?”、“What color is it?”这三个单元主要是关于26个英文字母的拼读和书写以及基本的日常用语的学习。并且在单词表中,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有区别的单词,其音标都有美式音标和英式国际音标两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同一单词的不同的发音形式。在该本教材中,主要是以听说训练为主,因此在每个单元中都会设置一些专门的词汇的发音练习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技能。
4.1.2. 词汇知识
新课标对于7年级的学生要求达到三级水平,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触并学习相关主题范围内100~300个单词。由表1可知,7年级学生学习黑体词(重点词汇)为346,能够达到三级要求。该本教材在section A部分都是以单词匹配、听录音选词、对话的形式出现,重视学生基础词汇的学习,在阅读文本中较少出现。
Table 1.Statistics of vocabulary
表1.词汇统计表
词汇统计表 |
人教版7年级上册 |
黑体 |
346 |
白体 |
85 |
|
合计:431 |
除数量外,该本教材的词汇偏生活化,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通俗易懂、接受性强。且词汇并不是单独出现在一个单元里面,会重复出现在多个单元,帮助学生加深印象[11]。
4.1.3. 语法知识
人教版教材的语法内容每个单元都有,设置Grammar Focus栏目。Grammar Focus是将前面学过的对话和语法进行总结,以使语法规律更加清晰,便于学生们发现、探究规律;同时,总结的内容紧扣单元主题以及核心词汇,重点非常明确。该本教材的语法属于初级阶段,帮助学生接受,语法内容如表2所示。语法的应用也体现在对话和句型操练上,Conversation和Role Play两个栏目的设置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熟悉语法,从而达到运用的目的。
但知识点所包含的语法知识相对零散地围绕话题呈现,使得整本书的语法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Table2.Statistics of grammar
表2.语法统计表
人教版7年级上册单元 |
语法内容 |
Unit 1 My name’s Gina. |
特殊疑问句 |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
指示代词 |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
指示代词 |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
特殊疑问句 |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
一般疑问句 |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
特殊疑问句 |
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
特殊疑问句 |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
特殊疑问句 |
4.1.4. 语篇知识
探究语篇类型,有助于明确语篇的性质和行文特点[12]。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围绕字母、音标、词汇、句型进行教学,也不再单纯地以课文作为语言知识的载体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现在绝大多数英语教学活动都是基于语篇来进行的[13]。就语篇类型而言,该本教材为入门基础版本,所以语篇是以日常对话、图片、图示、表格等形式为主,训练听说技能,而阅读语篇在Section B出现,以应用文类型为主,如日记、邮件、信、通知、广告、杂志等。就语篇结构而言,Section A的部分是以单词–短句–对话的形式,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而Section B的部分是以“what”的形式主要呈现,训练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查找,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而随着学生年级升高,教材的文本类型也更加丰富,更多采用“what-why-how”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如表3所示。
Table3.Statistics of discourse types
表3.语篇类型统计表
人教版7年级上册单元 |
语篇类型 |
Unit 1 My name’s Gina. |
图示 |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
日记 |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
通知 |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
日记 |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
调查 |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
杂志 |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
广告 |
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
通知 |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
信件 |
4.1.5. 语用知识
该本教材Section A以听说训练为主,结合日常交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用语。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表4所示。学生能够理解和得体运用相关语去表达和交流,达到交际目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学生的语用能力需要相应的情境设置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忽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更多倾向于机械输入,忽视有意义输出;重控制性活动,忽视交际性活动。
Table4.Statistics of topic types
表4.话题类型统计表
人教版7年级上册单元 |
话题类型 |
Unit 1 My name’s Gina. |
自我介绍 |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
介绍他人 |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
物品所属 |
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 |
物品位置 |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
物品所属 |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
喜好 |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
价格、衣物 |
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
日期 |
Unit 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
个人偏好 |
4.2. 语言技能分析
4.2.1. 理解性技能
1)听
听力训练主要在每个单元Section A的1b、2a、2b和Section B的1c和1d中。训练内容包括让学生通过听,圈出所听到的目标单词、标序号、填表等,形式多样,比较灵活和新颖,不拘泥于平时的考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技能。且听力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和多样,主要涉及到日常交际生活,个人习惯、询问位置、自我介绍等方面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读
该本教材的阅读出现在Section B,有通知、信件、广告、杂志等多种形式,以短文为主,篇幅短,词汇简单。阅读活动都是以提取文本信息为目的,采取表格、填空等形式,基于课文内容为基础,需要学生完成的活动都比较简单,几乎没有涉及到阅读技巧的训练,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们掌握一些阅读技巧,诸如:利用标题猜测文章的大意,怎样进行略读,怎样进行精读等。
3)看
该本教材插图丰富,色彩鲜艳,满足初一学生的视觉体验,吸引学生的兴趣。且设置的活动也是以图片为线索进行活动,如:编号、排序等,将视觉体验与认知活动相结合,推断意义。图文并茂,降低难度,学生更好接受。
4.2.2. 表达性技能
1)说
就口语话题的内容而言,该本教材的口语练习内容较丰富,数量也较多,以conversation和role play的形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在语境中表达自我想法,学会与他人互相沟通,传达信息。每单元都设置口语活动,且Section A和Section B都有口语练习,但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偏重于听说,后者则重于读写。就口语材料的难度而言,口语话题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先注重形式然后到注重内容不断地转变和过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写
该本教材的写作位于Section B的3b部分,每个单元都有围绕主题的写作任务。基于语篇类型,写作形式多样,如:第3单元写通知、第7单元写广告、第8单元写便条等,训练学生的多样写作产出能力。但写作文体的形式比较传统,它更加注重写作中一些最基础的语言的单项训练,主要包含对短语和句型等方面的练习,鼓励学生通过最基础的语言练习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缺乏在真正的情境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5. 评价及建议
5.1. 语言知识
第一,就语音知识而言,该本教材涉及到语音的基础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开始认识和熟悉英语的形式和特点,形成异文化的初步印象。但是语音练习设计不足,主要以单词和句型的机械练习为主,没有真实情境辅助学习。应增加多元的语言交流情境和语音训练的活动,如minimal pairs、绕口令、唱英文歌,帮助学生更加具体理解发音方式,掌握发音技巧。在语言输入方面,以重复练习为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多样性的课堂活动,如:采取小组角色扮演的展示性活动,不局限于机械性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从操作空间能够进行语言的运用。通过输入与输出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将死的知识灵活地储存在脑海中,形成完整图式。
第二,就词汇知识而言,词汇偏生活化,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通俗易懂、接受性强。且词汇并不是单独出现在一个单元里面,会重复出现在多个单元,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步入初中,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如果词汇过难,学生不仅难以掌握,而且也会导致自信心下下降。因此,该本教材的词汇能够在满足学生的基础水平的同时,也以“复现”的原则,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单词,形成词汇的联结。
第三,就语法知识而言,该本教材的语法属于初级阶段,帮助学生接受,语法的应用也体现在对话和句型操练上。但知识点所包含的语法知识相对零散地围绕话题呈现,使得整本书的语法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内容。这就需要启示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依赖教材进行语法教学,否则,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语法知识结构。在进行语法知识教学时,英语教师可以采取多样的语法教学方法,注重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结合,既要有教师的引导教学,也要有学生主动地发现语法规律,帮助学生加深语法知识;同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师要将教材中语法知识进行综合和归纳,系统地讲解和练习知识点。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会为学生制订语法的归纳表,发给学生学习,有时也会就某一语法规则进行专项练习。这样,学生的语法掌握情况,教师有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也能系统完整地掌握语法知识。
第四,就语篇知识而言,语篇类型丰富,设计口语和书面的形式。但阅读主要是短文,以what的形式训练基于文本的信息搜查能力。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也设计一定的why和how的问题,训练阅读的综合思维和能力。笔者建议英语教师可以将听力和口语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形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但又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多模态语言材料的接触和使用,促进学生的可理解输入。
第五,就语用知识而言,话题结合日常交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用语。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能够理解和得体运用相关语去表达和交流。因此,教师要注重交际情境的设置,学生有语言环境的影响,才可以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同时,将控制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要将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交替结合在一起,尽可能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课堂活动。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到课堂评价中来,激发学生对自我的形成性评价,检测或检验本节课或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是指语言应用能力评价。
5.2. 语言技能
首先,就理解性技能而言,听力训练活动类型多样,且涉及生活实际情况;阅读本文通俗易懂,阅读活动也以what为主,但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定难度,训练阅读的综合能力;教材图文并茂,大多数的任务内容采用图、表方式显现,多模态的形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中。但是插图过多也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要教授给学生正确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在阅读课中,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进行predicting,可以基于标题、基于插图、基于问题等方式进行,激发学生已有图式,再教授学生如何进行skimming (根据开头、结尾、每段的主题句)和scanning (定位关键信息的搜寻),如何对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帮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实用化和具体化,提高学生理解性技能的运用效率。
其次,就表达性技能而言,设置Conversation和Role Play的活动,训练口语技能,但局限于机械练习;写作基于单元话题,类型也较丰富,但仍侧重于传统写作文体的形式,注重写作中一些最基础的语言的单项训练,缺乏在真正的情境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出,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和创造机会,口语对话的交际性练习、分角色朗读、交际性写作和过程性写作的融合等方式,培养学生说和写技能的有效提高。
6.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人教版7年级上册的英语教材在语言内容方面能够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简单易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听力活动设计多样化,且语料的复现规律符合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原则,通过不断重复和题目难度递进的方式,使学生的听力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状态。但是,每个单元的内容是单独的话题,语言知识存在一定的割裂,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各个单元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即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认知能力、教材的语言话题、教材的语言功能结构、教材的语法内容和词汇范围等。通过这种合乎情理的调整,既能体现教材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