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公立医院,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伴随着公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可能导致严重公共卫生危机的情形,例如突发的大规模疫情爆发、严重的职业或食品污染事件,以及未知疾病的集体感染等。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深远影响,这就需要基层医院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这直接事关生命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平稳持续性发展[1]。贵州的农村基层医疗设施,特别是乡村卫生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2]。本文遵循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内外救援的丰富经验,初步分析当前基层医院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基层医院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实践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就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国家医疗体系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容易导致次生灾害和多种风险叠加共振。其不确定性、传染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对传统应对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3]。面对疫情的处理也成功地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应对和处置提升到了更令人关注的位置。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能力体现了一个组织或部门在面对危机时预防、控制、处理事件的能力,包括了监测预警、快速反应、前期控制、专业救援、支援保障、信息收集与管理和事后处理等内容。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得出,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研究较晚,随着时代和政策的改变,我国对应急能力建设的研究也逐渐从政府组织延伸为医院等非政府组织。基层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口,其应急能力体现了基层医院是否具备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的能力,是否能有效地组织指挥调度。为此,提高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 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我国各级政府已逐步完善了应急工作的制度,但是,作为第一个直接接触和响应的基层医疗组织,其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还表现出许多的不足与缺失。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系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前线,承担着大量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4]。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基层医院应急能力来看,与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及挑战。
3.1. 缺失配套管理体制支撑
现行管理规程尚不完备,且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这使得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难以迅速调整策略,从而影响了应急预防工作的效果[5]。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性人才缺乏、管理协调能力较差、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院感防控意识薄弱,发生疫情后存在院感防控漏洞等,需要有配套的管理体制做支撑。
3.2. 尚未建立起专业化的技术队伍
专业人员的短缺和他们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知识局限,直接导致了实际操作中的进度迟缓和困难增多,有时甚至出现混乱无序的情况。现有技术人员在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仍有待加强。
3.3. 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滞后
应急预备力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应急处理能力与管理标准不符,以及缺乏完善的应激管理体系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医院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体系的优化,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完善信息化建设,并构建专业化的技术队伍,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公共健康危机[6]。
4.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4.1. 具备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7]。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不仅给群众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是医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提高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上,目前我国分在国家、省级、市级及地区、县级层面,均设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建立了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8]。
4.2. 医疗机构作为应急能力建设的主体
全国医疗机构中,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以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主,其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一半以上[9]。因此,基层医院,即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卫生应急工作的主体。基层医院需要相应的应对能力建设,其中需要医护人员接受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如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各种预防保护用品;能够熟练使用核酸检测试剂盒、抗体检测试剂盒[10];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医学技能和应急处置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各类急救设备等基本技能要求。
5. 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5.1. 应急能力建设是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院需要实现全面优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急能力建设无疑成为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11]。对于医院来说,应急能力建设并非单纯的突发事件应对,而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涵盖了危机意识、应急预案、资源调配、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加强应急管理意识:为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基层医院需时刻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还需要确立正确的并有远见的响应策略观念作为基础[12]。有全面协调策略对于这类特殊的情况来说仅仅依靠单一机构或个人是无法完成任务的,需要各个领域的人们共同参与、协作分工才能实现有效的整体治理方案。并在这种策略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在应急状态下,各类医疗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基层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不健全,不能做到“互联网+”和远程会诊[13];二是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各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三是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导致各地区、各医院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四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基层医院投入不足,导致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因此,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需要加强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为了达到优秀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率,必须保证在人力、物资、财务、信息和技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充足的储备。对于信息化建设指导应急物资储备,日常加强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实战、联合演练,均需要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主抓手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涉及业务应用、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新型技术[14]。
组建紧急管理团队: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基层医院应当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和丰富经验的紧急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并与疾病控制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合作,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进行持续发展的系统信息化工程,从而使其能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务[15]。
5.2. 应急能力建设策略需要纳入基层医院高质量发展计划
基层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将基层医院建设成更加具备服务能力、诊疗手段和专业技术的现代化医疗机构。医院应急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挑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基层医院要对自身工作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环节制定防控措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提高应对能力[16]。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基层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基层医院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进行了分析与思考。针对当前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人才培养、提高应急培训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医疗机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能力和水平。
5.3. 结合基层医院市级实施应急能力建设策略
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实际突发公共健康危机的管理需求来设定合适的地区紧急情况控制系统,并持续更新和优化该系统的元素以保证其实用性、稳健性、独特性和灵活性。需创建涵盖各个时期(如预备期、爆发期、警报期、救济期)的紧急情况管理计划,以确保在出现突发卫生问题的时候能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步骤执行各种阶段的工作,从而提升对于突发问题的掌控力[17]。同时,也应该适应现代疫情防控的特点,打造全面的检测与警告系统,设立网络监控等预警项目,以此更有效地履行监测、整合现有的资源等工作职责,以应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危机[18]。总之,作为处理和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场所,基层医院应从医院高质量需求出发,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构建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使基层医院能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医疗机构”,应加快推进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设[19]。《基层医院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应急能力建设研究与探讨》一文明确指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应急能力的建设。因此,应优先采取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持续优化和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同时,文章强调坚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升科学防控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推广卫生应急专业培训平台,制定突发事件处置经验等措施。在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同时,推进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基金支持:贵阳市科技局筑科合[2022]-4-11号。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