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融合新技术、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要求、新功能,摆脱了传统粗放、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因此一经提出就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了研究新质生产力的文献,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界定、特征、形成逻辑、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发现数据要素、科技创新、财税政策、数字经济等因素均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开展特定领域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实证检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Abstract:Productivity is the decisive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deal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a.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dominated by innovation, integrates new technologies, new fields, new models, new formats,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functions, and gets rid of the traditional extensive and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academia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e stud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t is found that data elem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digital economy and other factor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ity can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how to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specific fields, especially to conduct empirical tests.
文章引用:屈晓庆, 蒲艳. 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 世界经济探索, 2024, 13(2): 201-206. https://doi.org/10.12677/wer.2024.132023

1. 引言

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由此开始,新质生产力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当前,传统发展方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必然不可持续。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有利于重塑经济结构,以此为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要的。生产力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就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所要求的先进生产力的具体形式[1]。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摆脱传统粗放、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由于“新质生产力”概念出现不久,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梳理了现有的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文献,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界定、特征、形成逻辑、实现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并讨论新质生产力未来的研究方向。

2.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界定

2024年1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即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范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重大论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2.1.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变结果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理解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的量变时刻都在发生,但是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水平发生质变后,才可以说生产力实现了跃迁。生产力的跃迁一般都伴随着核心要素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新质生产力的质变创造了条件[3]。传统生产力依赖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严重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面临的新境遇,核心要素的出现变得迫切。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为传统生产力的质变创造了条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机会[4]。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一种跃迁,是在继承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结果[5][6]。新质生产力拥有了更多创新型、知识型劳动者,利用技术化、智能化的生产资料,作用于多样化的劳动对象,加快了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2.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要素的革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对生产力各要素有更高的要求,学界普遍认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7][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力的“质”,进而决定要素禀赋和全要素生产率[9]

1) 劳动者层面

传统劳动者主要从事一些简单的社会分工,注重体力和经验,而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10],注重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了劳动者的主观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对劳动力、知识、信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新型劳动者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掌握科学技术就可以改善产品的性能[11],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2) 劳动资料层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扩展[12],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有数字智能特征的劳动资料。新质生产力衍生出来的许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使得传统劳动资料焕然一新,比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等,包括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新的生产资料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新型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产生了电商平台、共享经济、远程医疗等新型的商业形态[13],并贯穿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便捷了人们的生活,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劳动工具依托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手段,助推生产向尖端化、智能化发展。

3) 劳动对象层面

传统劳动主要是以土地、矿产、水资源等天然存在的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然而大多数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会逐渐走向枯竭,所以我国才要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劳动对象的内涵,劳动生产的对象也变得多样化。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呈现出非物质形态、无形化的特征[10],表现在提供知识型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此外,数据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通过分析和应用数据,企业可以精准预测市场趋势、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保持竞争优势,高效利用和管理数据是现代企业的制胜法宝[12]。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劳动对象呈现出创新化、技术化、综合化等特征,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

3.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首先体现在“新”和“质”上,对此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新”表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表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15];有学者认为“新”在于实现关键技术颠覆性突破,“质”强调坚持创新驱动[16];也有学者认为“新”表现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能够推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质”理解为基于这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17]。总的来说,“新”是体现技术进步的时代性特征,“质”是对传统的突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基于创新的主导性作用,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高科技是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颠覆性突破。具体来说,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涉及通信、航空航天、医药等多个领域[18]。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是多方面的,体现为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流程、资源配置和创新动力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高质量是指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传统生产力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这种发展方式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除了注重发展路径的创新性、发展效能的优质性,还注重发展方式的绿色化[19],符合新发展理念。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性论断,因此新质生产力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特征。梳理文献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绿色化[20][21];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和环境友好[22];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23];人民性、协调性和开放性[24]

4.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

学者主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两个历史逻辑[25]。世界性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是顺应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而产生的,民族性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具体体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有学者基于当下大国竞争背景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范式开始兴起[26]。“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27]。同时,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理论飞跃[25]。有学者立足经典的生产力理论,对新质生产力建立了“二向三元四维”的解释框架[13]。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赋予生产力三要素新的内涵,还产生了数据要素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17]。因此,有学者基于经典理论探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14]。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性作用,是遵循实践逻辑、发展逻辑和理论逻辑的重要时代抉择[28]

从实践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就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体系。有文献探讨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数字化转型对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驱动性作用,并以此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29]

5.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加快动能转换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建设的关键动能,是中国在大国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梳理文献发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科技创新[2],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10],金融集聚[30],财税政策[12]等。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的关系以及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的关系[31]

但是更多的研究旨在探讨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数字化与数字创新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32],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数据要素作为新时代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17]。关于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有多种说法。数字经济可以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环节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价值分配格局、加快要素流通速度、在消费环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驱动生产力的质变[33]。有学者从三个层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分别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微观)、增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通互促(中观)和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提质增效(宏观)[34],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也有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制度优化和要素协同是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实现路径[35]。另外,这种正向促进效益还存在区域异质性,有学者在实证检验中发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东部 > 西部 > 东北 > 中部”的现象[36]

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10],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应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实施,助力产业深度转型。民营企业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天然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为我国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此民营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37]。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财税政策驱动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地,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促进企业创新,通过补贴政策对特定的企业给予直接的资金支持,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资金投入。

6. 结论与展望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诞生不久的概念,但是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比较充实。梳理文献发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丰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大多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展开论述。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也比较清晰,即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发生质变后形成的更加适应当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主要集中在产业、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发现,数据要素、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和数字经济等因素都可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但是,构建指标度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文章比较少,尤其是微观层面的数据,构建微观数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目前关于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的关于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理论机制研究方面,缺少相应的实证检验,这或许是金融领域学者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 豆渊博. 新质生产力: 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4, 40(3): 5-16.
[2] 王政武, 杨俏丽, 陈春潮.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政策优化[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4(3): 6-12, 19.
[3] 洪银兴. 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7-9.
[4] 张新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4): 20-26.
[5]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6] 王山, 谭宗颖.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2): 26-35.
[7]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77-85.
[8] 黄群慧, 盛方富. 新质生产力系统: 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 改革, 2024(2): 15-24.
[9] 刘伟. 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 经济研究, 2024, 59(3): 4-11.
[10] 张志鑫, 郑晓明, 钱晨. “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OL].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12.
https://doi.org/10.19836/j.cnki.37-1100/c.2024.04.010, 2024-05-12.
[11] 王雅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环节、风险挑战与实现路径[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 45(2): 141-148.
[12] 刘明慧, 李秋. 财税政策何以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J]. 上海经济研究, 2024(3): 31-41.
[13] 张文武, 张为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主体架构与实现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1): 56-64.
[14] 陆岷峰. 数据市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实施模式与发展趋势[J/OL]. 新疆社会科学, 2024: 1-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1.F.20240219.1452.002.html, 2024-05-12.
[15] 蒋永穆, 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J]. 东南学术, 2024(2): 52-63, 246.
[16] 周文, 许凌云. 再论新质生产力: 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3): 26-37.
[17] 张斌, 李亮. “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OL].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1-1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409.1530.002.html, 2024-05-14.
[18] 简新华, 聂长飞. 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54(6): 29-36.
[19] 肖巍. 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4): 12-19.
[20] 李晓华.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J]. 人民论坛, 2023(21): 15-17.
[21] 钟茂初. “新质生产力”发展演进及其增长路径的理论阐释[J]. 河北学刊, 2024, 44(2): 151-157.
[22] 盛朝迅.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 经济纵横, 2024(2): 31-40.
[23] 胡莹.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5): 36-45, 2.
[24] 张森, 温军.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个分析框架[J/OL].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1-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315.1044.002.html, 2024-05-14.
[25] 任保平. 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 经济研究, 2024, 59(3): 12-19.
[26] 柳学信, 曹成梓, 孔晓旭. 大国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0(1): 145-155.
[27] 程恩富, 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40(12): 14-23.
[28] 尹西明, 薛美慧, 丁明磊, 等.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企业主导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逻辑与进路[J/OL].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1-10.
https://doi.org/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4.0628, 2024-05-14.
[29] 张夏恒, 肖林.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逻辑框架、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J]. 学术界, 2024(1): 73-85.
[30] 任宇新, 吴艳, 伍喆. 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新质生产力[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4, 45(3): 27-34.
[31] 刘典. 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的三组重要关系[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1): 1-7.
[32]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OL].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1-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66.C.20240418.1205.002.html, 2024-05-14.
[33] 张夏恒. 数字经济加速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0(3): 1-14.
[34] 翟绪权, 夏鑫雨. 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44-55, 168-169.
[35] 姚树洁, 王洁菲. 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7(2): 1-12.
[36] 罗爽, 肖韵.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新疆社会科学, 2024(2): 29-40, 148.
[37] 周文, 李雪艳.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关联机理与互动路径[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4, 45(2): 1-10.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