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网络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各类场景中,也成为网络攻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犯罪的目标。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年截至6月份,中国共发生了1.2万起网络安全事件,同比增长了18.1%;其中网络攻击占比为42.5%,网络诈骗占比为35.8%,网络侵权占比为21.7%[1]。
高校的大学生接触网络比其他群体更多,被骗的概率相对更大。根据互联网安全与刑事法治高峰论坛发布的《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岁以下人群受骗占比为18%,20~29岁人群受骗比例为41%,可见大学生群体更容易被骗[2]。甚至在个别案例中,即使意识到遇到诈骗,但仍因各种原因导致被骗。可见大学生防范意识不足,是导致网络诈骗在校园中屡屡得手的关键。
本文汇总了校园诈骗的危害和典型的网络诈骗类型,分析它们屡屡得逞的原因,同时通过面向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对诈骗的认识、诈骗带来的危害、诈骗的预防以及防范意识,提出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的防范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高校学生防诈骗意识。
2. 校园诈骗的危害
网络诈骗案例数不胜数,带来的危害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轻则损失财产,重则危及生命家庭。2016年8月19日,山东临沂的准大学生徐玉玉碰巧接听了一通电话,电话里的人声称自己是给大学生发助学金的财政局工作人员。无巧不成书,8月16日,徐玉玉恰好向教体局申请了一笔助学金,当然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步步诱导下,徐玉玉非但没有收到所谓的助学金,反而转出去了9900元。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她伤心欲绝,心脏骤停,两天后去世了。花季少女被骗不到一万元,失去了生命,消息一出,举国震惊[3]。网络诈骗地危害已经涉及到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
(一) 个人危害
1. 财产损失。因刷单等手段被骗取财产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有金钱方面的需求,大额的财产损失导致学生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大学生群体是消费水平相对不高的群体,当被骗取金额过大会导致大学生碍于面子,不愿与父母、老师、朋友诉说,从而会对其心理产生沉重打击,影响个人学业和正常生活[4]。
2. 情感障碍。因情感诈骗分子会利用社交媒体与高校学生交友,欺骗学生的感情。高校学生对于情感比较真挚,会导致学生情感障碍,不愿进行正常社交,产生对人的不信任感。
3. 世界观扭曲。大学生在遭受电信诈骗后出现很强的心理波动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5]。学生会每天变得焦虑不堪,试图通过别的途径补给,极大增加了学生的犯罪机率。价值观等逐渐扭曲,做出违反法律的事情。
(二) 家庭危害
当前高校学生大多出自独生子女家庭,一旦轻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伤害,也很容易演变成社会问题[5]。现代许多家庭对高校学生都给予很多希望,学生因为被诈骗付出了生命,家庭也会变得支离破碎,父母一蹶不振。
(三) 社会危害
校园诈骗危害不仅仅危害学生本人,还影响国家社会稳定和安全,让学生走上“不归路”,严重会造成治安问题。网络诈骗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诚信体系,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变得越来越冷漠。校园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到社会公信力的问题[6]。
上述三个层面的危害,其危害程度是不可逆的。轻者钱财被骗,重者心理受挫或者违法犯罪等。校园诈骗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让每个大学生了解校园诈骗的危害是必要的,由此学生要通过一些正规途径了解不同的诈骗手段提高防诈骗的意识。
3. 校园诈骗的类型
校园中的网络诈骗发生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对资金的不当需求、交友、盲目相信网络服务尤为突出。
(一) 资金需求类
形式一:网络刷单,该诈骗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呈现的频率极高,利用学生渴望独立的心理进行诈骗。该诈骗手段是通过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等各种网络渠道发布兼职信息,诈骗分子将受害人拉入聊天任务群,让其在群内领取“新人任务”并完成,通过快速地返还小额佣金骗取受害人信任。当受害人完成任务要提现时,提示要做更多任务才可提现,进而骗取更多资金。一旦受害人识破骗局,诈骗分子将切断一切联系。
形式二:网络借贷,这一类诈骗利用学生爱慕虚荣的心理,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实际上就是变相放高利贷。诈骗分子要求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等信息,小额贷款随借随还,没有繁琐的手续,贷款金额从几百到几万不等,立即可取。但是往往高额的利息使得受害者很快不堪重负。
以上两种诈骗形式在校园之中频发,可见学生处在渴望独立的阶段,这一阶段更要加强防备,以免被骗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二) 情感需求类
该诈骗类型利用了学生的单纯。交友诈骗是其中一种形式,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引诱受害人,逐渐取得受害人新人之后,编造各种理由,利用受害人的同情心向受害人借钱。一旦得逞,诈骗分子就立即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
(三) 网络服务类
该诈骗类型常常出现在网络购物中,诈骗分子冒充客服,谎称包裹在运输过中丢失,需要进行赔偿,骗其点击链接下载退款APP,然后一步步诱导到小额贷款平台上,用各种话术来迷惑受害人,最后导致受害人在小额贷款平台上欠款被骗。
4. 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各类网络诈骗的认识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一) 调查问卷结构情况
调查问卷大致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个人情况、对诈骗的认识、诈骗带来的危害、诈骗的预防手段。
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所在年级、性格、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占用时间、日常开销、好友是否多展开调查。从这几个问题入手目的是观察学生是否由于自身原因导致被骗,根据调查自身情况的数据来判断高校学生是否有被诈骗的可能性。
诈骗认识方面被调查者是否遭遇诈骗、常见的诈骗类型、被骗原因、遇到诈骗后应对方式、从哪了解电信诈骗、防诈骗的常识。从这几个问题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诈骗的认识。便于对诈骗现状进行相应分析。
诈骗危害方面,如诈骗后心情如何、网络诈骗具有哪些危害。利于对诈骗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从而寻找出适合现状的预防策略。
调查问卷的设计围绕遭遇诈骗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大学生对诈骗的多认识程度,利于给出诈骗现状的分析和预防策略。
(二) 问卷调查分析与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发出51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10份,达到问卷调查的有效人数。
1. 个人情况
各年级占比情况见图1。
Figure 1.Grade levels
图1.年级情况
问卷调查中大一的学生占比最大,由于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没有完全熟悉大学的生活,可能对校园诈骗接触不多。大三学生比其他高年级学生多是由于大三学生有面临多种就业问题,可能会遇到诈骗。
问卷中性格内向者占比54.15%。内向是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会导致不与身边人过多的交流,导致无法预防被骗。
问卷中54.9%的人都有2个及2个以上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般认为,好友多有利于防止被骗,当大学生自己感到疑惑时,可以多询问朋友。
问卷中大学生的业余爱好五花八门,但是没有爱好和打游戏作为爱好的人占大多数。41.96%的人业余爱好占日常时间的比例为30%,健康积极的爱好,不仅会降低学生与诈骗分子主动接触的概率,也会使学生的思维眼界更开放而降低受骗可能性。
学生的日常开销也是是否被诈骗其中的一个因素。见图2,59.61%的人日常开销在1000元~2000元,只有2.16%的人生活开销达3000元以上。学生开销与被诈骗的关系紧密,开销高的学生因为有金钱方面的需求而更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猎物。
Figure 2.Daily consumption levels
图2.日常消费水平
以上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是为了发现潜在的被骗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来考虑诈骗的防范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2. 对诈骗的认识
遭遇过诈骗的人占比高达72.35%,由此可见诈骗在我们身边时常发生。见图3,在校园中高发的诈骗类型中,网络交友类占89.22%,刷单返利占88.24%,虚假网贷占86.47%,
Figure 3.Types of fraud
图3.诈骗类型
将近8成的学生认为被骗的原因是:虚荣和涉世不深。他们希望学校多以主题班会活动、第二课堂(讲课、拍视频)形式为主来注意提醒学生诈骗。
诈骗的危害会造成社会、学校、学生这三者的伤害。大学生认为的网络诈骗带来的危害主要以财产损失、出现心理问题、危害社会诚信体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可见加强防范诈骗的重要性。
问卷呈现出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国家应健全法律法规,打击网络诈骗;要加强反诈知识、警示教育的宣传来提升防诈骗意识;大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来预防诈骗,培养自身“不易被骗”的坚定意志、学会逻辑思考和延迟满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校园诈骗有一定基础的认识,但是没有深入了解校园诈骗。大学生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有一定的警惕意识,但是涉世未深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仍然存在。由此,加强防诈骗案例的宣传,开展第二课堂,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合适的预防策略。
5. 网络诈骗防范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一年多来,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坚持惩防治并举,全面履行“四大检察”职能,坚决依法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7]。国家出台法律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还要从社会、高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防范策略。
(一) 社会层面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纲领,做好各项防诈骗工作,深入基层宣传,深入校园宣传,稳定社会经济诚信体系,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氛围。
充分利用好公共宣传平台。当下流行的媒体方式,例如,短视频平台、微博、公众号等,进行防诈骗视频、文章的宣传。可以组织社会公益团体或者各政府公务人员拍摄防诈骗故事或者翻拍案例来起到宣传的作用。
在道路两旁或者公交、地铁、高铁站、飞机场等公共场合贴标语,提醒公众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诈骗的方法。
社会公众人物通过拍诈骗类题材电影和电视剧,提醒公众诈骗的危害,从而提高公众的诈骗意识。
(二) 高校层面
加大宣传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宣传要到位一旦有新型诈骗及时向学生宣传,以免被新的网络诈骗。
学校利用第二课堂,通过话剧、讲课、拍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诈骗意识。创新宣传教育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通过定期开展班会的方式进行防诈骗教育,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学生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给予警告、通报、处分等。
在校园中发动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宣传各方面有关诈骗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党员的模范宣传作用。
(三) 个人层面
加强网络防骗意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在社交软件上交流要时刻注意个人信息防护,陌生电话打入,保持警惕心理,先挂断,不予理睬。学生在网络中遇到陌生人要留心眼,遇到熟人转账务必电话视频确认清楚,遇到诈骗第一时间上报老师或者报警并且提醒身边同学防止被骗。
了解诈骗方式手段,认真学习相关诈骗知识,随时向周边同学宣传新型的诈骗手段,如兼职通过正规渠道,兼职时注意自己的财产信息保护。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充分了解诈骗方式的手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树立金钱观念,不贪图小便宜,不爱慕虚荣,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情况,不借校园贷。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高校学生在接受各界帮助,进行自主防范网络诈骗的同时,也可以将防范诈骗经验传递给同伴、学校、家庭、网络平台,让政府机关收集相关信息,帮助更多高校学生防范网络诈骗[8]。
6. 结语
本文阐述校园诈骗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各种典型的网络诈骗类型,面向高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对诈骗的认识、诈骗带来的危害、诈骗的预防、对诈骗的了解程度以及防范意识,高校的大学生对于诈骗有一定的防范能力,但不够深入。结合诈骗的危害和诈骗的类型提出了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的防范策略,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当下流行的媒体;高校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及时进行相应的宣传;学生及时了解新型诈骗以防被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学校、学生个人三者积极做好相关宣传措施,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防诈骗意识。
基金项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无诈校园’防骗知识平台”(20231006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