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乡村的产业发展需要依靠自身优势资源,融合新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是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不足、品牌效应弱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全产业链理论与旅游资源整合概述
2.1. 全产业链理论
全产业链是中粮集团在中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1]。从理论渊源上来看,全产业链理论来源于产业经济学,其包含了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空间链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来看,全产业链指的是利用多种产业整合方式,将某个产业的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产业运营成本,提高最终的产业效益[2]。如今全产业链的管理理念已经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应用。全产业链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单一地将上中下游企业串联起来,而是将产业的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全盘系统化的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提高最终的产出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黄治雁、刘定定通过对肥西县典型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的“肥西老母鸡家园”的分析来诠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得出乡村旅游全产业链的共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3]。任杲、宋迎昌基于当前农业全产业链“短、散、弱、小”等发展特征,从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明晰利益主体职能、推动“三产融合”、促进“四链同构”视角出发,构建了农业全产业链优化的理论框架[4]。付建生等在阐述全产业链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关县筇竹资源规模、笋材加工、竹林旅游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筇竹产业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科技人才和品牌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筇竹全产业链发展路径[5]。李慧从全产业链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6]。明庆忠等借鉴链传动理论抽象出“链主”、“链接”、“链条”等三个产业链的基本维度,对旅游全产业链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旅游体验需求–市场创新能力–产业融合程度”三维动力取代“产业分工程度–市场交易程度”二维诠释框架,构建起“3 + 3 + N”旅游全产业链生态系统[7]。
2.2. 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整合是将区域内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可以被开发利用而产生社会、经济、文化等效益的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协调、整理的过程,使其整体效益实现最大化[8]。旅游资源整合是实现乡村旅游合理规划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实现区域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实现市场最大效益。
余楠、张星海通过对河南省茶文化与旅游业特色进行分析,将地方特色产业与文化相结合,探究了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的策略[9]。胡卫华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梳理,针对其特征和现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10]。董怡玲等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湾为例,从景观整体优化、服务配套升级、治理综合覆盖、产业全域联动和成果全民共享五方面构建了西河湾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11]。陈蓬、张振祥以2017~2021年间CNKI数据库中有关主题为旅游的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以发展旅游业为实施路径的乡村振兴研究热点分析[12]。李颖通过实地调查马鞍山市农村地区的旅游项目,定量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对农村手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以及农村发展的影响[13]。张莞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14]。
基于以上理论背景,本文将运用全产业链理论,以双一村为例,通过分析双一村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现存问题等,提出基于全产业链理念的乡村旅游优化策略,达到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 双一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双一村旅游发展现状
双一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东南部,坐落在安吉凤凰水库上游,有着丰富的山、水、林等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是安吉水环境优美村创建试点之一。早在2010年,村里就将禁止在山区、林区使用农药写入村规,并禁止村民开山毁林。近年来,双一村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得发展与生态在双一村达到了和谐统一。近年来,双一村先后获得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等多项荣誉。
双一村抓住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发展契机,发挥区位优势,相继打造凤凰深呼吸休闲观光、中国竹文化展示馆、“立家风、树家规、传家训”、乡村记忆基地等多个特色旅游项目。休闲旅游方面,现有多家特色农家乐及充满当地风情特色的民宿;文化体验方面,有朱氏祠堂、电视剧《青恋》场拍摄基地、古民居和南宋古道;休闲养生方面,有大毛竹园区生态体验、李村古树名木观光区和凤凰水库景区。
双一村现拥有山林面积2.5万亩,其中毛竹林1.5万亩,是安吉面积最大的毛竹产出村。村部里有展室展示双一村的毛竹生产历史,各种竹编器件将双一村的历史与毛竹的生产史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双一村周边群山叠嶂,蕴藏着丰富的毛竹资源,村集体收入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毛竹产业。
3.2. 双一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特色不足,缺乏品牌效应
景点设计雷同,缺乏特色,不能体现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直接导致其吸引力减弱,游客体验不足,也就难以持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目前双一村仅仅以毛竹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居多,山、水等资源并未得到良好开发,且毛竹旅游产业有较强的季节性,这也导致双一村旅游收入的波动幅度比较大,村民的收入不稳定。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会造成其在市场吸引力降低,带来收入的降低,从而导致缺少资金去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潜力。
3.2.2. 布局不合理,旅游体验感不好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运作模式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双一村旅游布局不合理。缺少规范的规划标准,使得双一村在旅游布局编制规划时缺乏通盘谋划,存在农旅衔接不够、功能融合不够等问题。并且双一村的景点布局分散、景点与住宿等服务区距离甚远,游客体验感不好,对后期的游客宣传效果低下。另外,人员服务质量意识不强,专业人员储备不足,缺乏专业培训和服务标准,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2.3. 产业链不完善,缺乏区域合作
以全产业链理念来看,双一村的乡村旅游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旅游内容重复性高,难以有持续的影响力,影响了产业链的发展。二是缺乏核心企业支撑,在全产业链理念下,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进行全盘的资源整合,而出于市场和地理的因素考虑,大型旅游企业很少涉足乡村旅游,导致旅游资源难以有效地得到整合,影响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三是与其他区域的合作较少,在全产业链理念下,乡村的旅游发展必须注重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才能做到相互间的资源共享,以规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配套资源不足的窘境。
4. 双一村全产业链旅游发展的优化对策
4.1. 重设乡村旅游概念规划,延长产业链条
结合双一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深入调研分析,挖掘本村旅游资源,结合山、水、林和文化特色,进行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设计。基于双一村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旅游资源整合与综合配置,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即“名宿旅游 + 古村落”开发。一是打造具有当地特色文化建筑的民宿和毛竹名宿,将传统的建筑、文化、民俗等元素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双一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品牌效应。二是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毛竹资源,发展旅游文创产业,例如可以开发毛竹编织文创产品,充分调动村内剩余劳动力,提高村民就业,实现村民增收。三是在双一村的古村落开发中要挖掘提炼古建筑文化、农耕文化、非遗传统文化在内的三大核心文化,应结合地方古村落文化特色,持续落地一批适合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真正活化古村旅游发展,例如可举办一些主题活动,丰富游客体验,摆脱过去走马观花式的初级旅游阶段,增强游客的精神愉悦和深度体验。同时,通过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古村落特色文化产业,带动村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激发村民采取相应的保护行动,提升古村落保护的内驱力。
4.2. 加强当地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与设计,才能更好地提供优质的服务。一是加强村民对当地本土风情、民俗风情及文化遗产的了解,结合旅游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二是鼓励村民发展家庭旅馆、农家乐等业态,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三是通过内部培育或外部引入,在当地培养导游人才,特别是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和讲解能力的导游。四是加强与当地学校合作,尤其是与艺术设计类、旅游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合作,深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人才引领,打破当地特色旅游发展的局限性,提高服务质量,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持续性。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示范样板
重新规划以及完善双一村的景点路线以及公共设施,改善交通网络,确保游客能够方便地到达和游览双一村。一是升级公共设施,如修建停车场、公共厕所、休息区等。二是提供良好的网络覆盖,便于游客分享体验并促进直播等在线营销。三是依托当地一些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的地理位置、环境布局、民俗文化等特点,打造出本地示范性的样板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四是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对旅游发展进行效果评估,收集游客反馈,及时调整不足之处,从细节完善,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旅游幸福感。
5. 结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做好全产业链的布局规划尤为重要。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丰富双一村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业链,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创新营销策略,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现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多重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注重群众参与,持续改进和创新,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
2023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221600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