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视角下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研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cient City S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eritage—A Case Study of Liangzhu Ancient City
DOI:10.12677/gser.2024.133047,PDF,HTML,XML,下载: 40浏览: 94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索文英,张道直:伊犁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新疆 伊宁
关键词:良渚古城浙江省古城遗址世界遗产保护管理Liangzhu Ancient CityZhejiang ProvinceAncient City SitesWorld HeritageProtectionManagement
摘要: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5000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该遗址展现了从小规模的新石器时代社会向等级制度、仪式和工艺一体化的大政治单元的转变。因此,分析良渚古城遗址的现状及价值,提出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促进其持久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研究,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将良渚古城遗址和世界遗产中部分古城遗址进行绘图定位,大大提高了精准度。通过梳理良渚古城遗址的实际利用价值,结合其自身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Abstract: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about 3300~2300 BC)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Liangzhu Street, Pingyao Town,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belonging to the late Neolithic cultural site group. In 2019, the site of Liangzhu ancient city was list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for the World Heritage marks that China’s 5000 years of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site show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 small-scale Neolithic society to a large political uni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hierarchy, ritual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value of the 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is studied, and the Aowei interactive map is used to map and locate the Liangzhu ancient city site and some ancient city sites in the World Heritage,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accuracy. By combining the actual use value of Liangzhu ancient city ruins, combined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索文英, 张道直. 世界遗产视角下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研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J]. 地理科学研究, 2024, 13(3): 500-507.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4.133047

1.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卓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文化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象征。其代表了最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我国是遗产大国,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以来,至今共有56项世界遗产,成为目前第二大世界遗产拥有国[2]。良渚城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的(iii)(iv)条遴选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于2019年将良渚古城遗址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城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中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国家的杰出见证。因此在全球视野下,分析世界各国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体制,为持久保护和科学开发良渚古城遗址提供借鉴。有助于深度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平衡遗产保护、管理与持续发展间的复杂关系。

2. 研究区概况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流域,由瑶山遗址区(01)、山前长堤区(03-2)、城市遗址区(04)三个组成部分遗址获得国家最高级别保护,位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分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谷口高坝区(02)和平原低坝区(03-1)被列为浙江省省级保护地。在管理方面,该遗址由一个共同的管理机构——杭州良渚考古行政区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有足够的专门从事保护工作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但仅依靠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良渚古城遗址在管理方面目前未能建立起一个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机构。在保护方面,良渚古城遗址虽最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出台相关保护法规数量最多,并出台许多针对性法规,如:《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行政法规》和《良渚遗址国家重点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但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发展间的关系,缩小与其他古城遗址间的差距,是良渚古城遗址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世界遗产中古城遗址与良渚古城遗址分析

3.1. 世界遗产古城遗址分析

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5000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明的伟大成就,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其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利于丰富世界早期文明理论的研究[3]。本文在全球视野下广泛选取同类古城遗址,通过分析,将结果直观展现,从而得出准确结论。

从收录时间来看,摩亨朱达罗考古遗址(摩亨朱达罗考古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它在公元前3000年完全是用未烧制的砖块建成的)和帕尔米拉遗址(帕尔米拉是叙利亚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这座城市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良渚古城遗址则相对较晚。因而在保护、管理的经验方面,摩亨朱达罗考古遗址和帕尔米拉遗址对良渚古城遗址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警示作用。在遴选标准方面,德尔斐考古遗址(公元前6世纪的德尔斐是古希腊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统一的象征,充满了神圣的意义)符合(i)(ii)(iii)(iv)(vi)条遴选标准。不仅是良渚古城遗址,也是其余古城遗址不能相比的。相较于良渚古城遗址,德尔斐考古遗址的优势在于:(i)代表人类创造天才的杰作;(ii)在一段时间内或在世界文化区域内,就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市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展示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vi)与事件或活的传统、思想或信仰、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艺术和文学作品直接或有形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应以此为蓝本,不断完善良渚古城遗址相关艺术和文学作品、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进而缩小差距。从占地规模来看,帕尔米拉遗址核心区1,640 ha,缓冲区16,800 ha,不论是核心区面积还是缓冲区面积都位居第一。而良渚古城遗址缓冲区9,980.29 ha,与帕尔米拉遗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平衡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发展间的关系,是良渚古城遗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遗产从世界角度来看是罕见的、不可代替的,但是伴随时间的推进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遗产面临着人为破坏、管理不当、自然风化、地质灾害等威胁[4]。帕尔米拉遗址主要的柱廊街道、公共建筑和葬礼纪念碑位于边界内,塔墓和城堡容易受到地震影响且缺乏保护。碑刻时代以来,邻近城镇的人口不断增加,并且正在侵占考古区。虽然交通量有所增加,现场的主要道路也已改道,但旅游业的增长给缓冲区设施带来了极大压力。2007年帕尔米拉遗址建立了缓冲区,但尚未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近年来,叙利亚武装分子对帕尔米拉遗址造成严重损毁,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3年决定将帕尔米拉遗址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编制的区域战略行动计划预计将提供准则,以扩大和重新界定遗址作为文化景观,涉及考古遗址、绿洲和城市周围的过渡区。需要制定一项保护和恢复计划,充分解决与这一广泛的多个地点有关的复杂问题,并允许协调管理、明确优先事项和文化旅游战略,并解决附近城镇的扩展问题。以上多个世界遗产的分析研究为我国良渚古城遗址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3.2. 世界古城遗址相关法规分析

古城遗址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建筑遗产,世界各国对古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均有所不同[5]。因此,分析世界各国对古城遗址的管理措施及法规,得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而为良渚古城遗址持久有效管理和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各国古城遗址保护法规及措施分析如表1

根据表1来看,在亚洲范围内,最典型的代表是摩亨朱达罗考古遗址。该遗址在保护管理方面为解决真实性和完整性声明中提到的潜在弱点,建立由科学实验室支持的现场办公室,用传统方法以科学方式处理保护问题和其他问题。此举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极具借鉴意义。

帕尔米拉遗址被指定为国家古迹,受到1999年修订的《国家文物法》第222条的保护。但针对古城遗址保护出台的相关法规数量太少,在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短板。且受战争、气候等的影响,该遗址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Table 1.Relevant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and measures

1.相关世界遗产保护法规及措施

遗产地

国家

保护法规

实施年份

良渚古城遗址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中国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Regul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HangzhouLiangzhusite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浙江省文物保护行政法规》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Zhejiang Provi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良渚遗址国家重点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年)》

Master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key sites ofLiangzhusite(2008~2025)

1982年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13年

摩亨朱达罗
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

巴基斯坦

Pakistan

《古物法》

Antiquities Act

《2010年宪法法案》(第18修正案)

Constitution Act2010 (18th Amendment)

1975年

2010年

帕尔米拉遗址

Site of Palmyra

叙利亚

Syria

《国家文物法》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law

1999年

特洛伊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Troy

土耳其

Türkiye

不动产文化和自然财产高级理事会第3925号法令

Decree No.3925of the High Council for immovable cultural and natural property

不可移动古代物体和古迹最高理事会第12848号决定

Decision12848of the Supreme Council on immovable ancient objects and monuments

埃迪尔内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第2414号决定

Edirne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mmittee decision2414

第8676号内阁令

Cabinet Order No.8676

1968年

1981年

1995年

1996年

德尔斐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Delphi

希腊

Greece

第13624/728号部令

Ministerial decreeNo.13624/728

第1266号部令

Ministerial decree No.1266

“一般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第3028/2002号法律

Law No.3028/2002"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general"

第35829/1801号部令

Ministerial decree No.35829/1801

1991年

1991年

2002年

2012年

塔拉科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Ensemble
of Tarraco

西班牙

Spain

第652/1966号法令

Decree652/1966

西班牙历史遗产第16/1985号法律

Spanish Historical Heritage Law No.16/1985

加泰罗尼亚历史遗产第9/1993号法律

Catalan Heritage Law No.9/1993

1966年

1985年

1993年

博尔加尔历史和
考古遗址

Bolgar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Complex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确认联邦(全俄罗斯)历史和文化遗产清单的法令》

Decre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federal(all Russia)lis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俄罗斯联邦人民文化遗产(历史和文化古迹)联邦法》

Federal law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of the people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1995年2002年

萨迈帕塔考古遗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Samapatta

玻利维亚

Bolivia

《国家古迹法》

National monuments act

《玻利维亚国家政治宪法》

Bolivian national political constitution

不详

续表

莱昂古城遗址

Ruins of León Viejo

尼加拉瓜

Nicaragua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

不详

西穆里奇定居点
考古遗址

Thimlich Ohinga
Archaeological Site

肯尼亚

Kenya

《国家博物馆和遗产法》

National museums and heritage act

2006年

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址(https://whc.unesco.org)整理。

在欧洲范围内,1968年不动产文化和自然产高级委员会将特洛伊考古遗址指定为历史遗迹。特洛伊古城也被注册为一级考古遗址,并于根据不可移动古代物品和古迹最高委员会的第12848号决定创建了一个保护区。较为完善的保护法规和对遗产保护的正确认识,使该遗址得到了持久有效的发展。

博尔加尔历史和考古遗址拥有自己的管理机构(现场管理),并在各自领域雇用了几名学术遗产专家。行政当局可获得的资金是慷慨的,用于非侵入性研究和适当的保护和巩固措施,而不是建造可能不尊重财产完整性和真实性条件的建筑物。

因此,在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等方面,应广泛吸收借鉴各国的有益经验。建立由科学实验室支持的现场办公室、创建保护区、设立现场管理机构等。总的来说,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对世界遗产保护是否重视,更直接关系到世界遗产的发展。因而我国应大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适应新变化和新挑战,为我国世界遗产持久有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3. 具体案例分析——摩恩佐达罗考古遗址与塔拉科考古遗址

本文将着重分析研究摩亨朱达罗考古遗址与塔拉科考古遗址,通过分析为良渚古城遗址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摩恩佐达罗考古遗址是南亚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定居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初,对随后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该文明于公元前 2,500~1,500 年间在印度河流域蓬勃发展,是世界三大古代文明之一。摩恩佐达罗考古遗址在1975年的《古物法》保护下,免受破坏、掠夺和盗窃的威胁,以及财产边界内和周围的新开发项目的威胁。并由管理系统来管理财产,保护和保存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属性,并解决上述财产面临的威胁和脆弱性。巴基斯坦政府考古和博物馆部制定了一项全面的总体规划,以确定摩恩佐达罗考古遗址的实际范围。此外,该遗址为解决真实性和完整性声明中提到的潜在弱点,建立由科学实验室支持的现场办公室,以传统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处理保护问题和其他问题。盐作用、热应力和雨水问题通过整体方法处理,包括应用泥浆、泥浆覆盖、重新指向和其他固结工作,如支撑,以保持财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对同为“土遗址”的良渚古城遗址指明了高效有益的保护对策。

塔拉科考古群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塔拉戈纳。西班牙历史遗产第16/1985号法律和加泰罗尼亚历史遗产第9/1993号法律为该财产提供了法律保护。第652/1966号法令将塔拉戈纳和考古底土确定为历史建筑群,并被列入国家文化名录。塔拉科及其周边地区的纪念性建筑也被宣布为国家文化名胜项目,包括历史建筑群、历史古迹和考古区。在管理方面,该遗址则采取责任具体落实的措施。行政责任由加泰罗尼亚政府文化部文化遗产局负责,要进行的干预必须得到塔拉戈纳地区文化遗产委员会的批准。每个站点都由拥有它的政府管理:加泰罗尼亚政府或塔拉戈纳议会。并将继续采取大量的挖掘、保护和展示措施,并制定一系列计划和项目,以保护财产的不同属性并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此举对良渚古城遗址极具借鉴意义。

4.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成开园在国内景观设计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开园至今,已经接待了许多景观设计单位、相关研究学者的实地考察,并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6]。但从其长远发展来看仍面临许多挑战。

4.1.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建议

4.1.1. 组建科学实验室支持下的现场办公室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上,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环境潮湿。作为土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时常出现渗水、失色、表面脱落等问题,风险类型极为复杂且容易自然消亡。暴露在空气中的南城墙显得尤为严重,气候影响给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带来极大挑战。应深入学习摩亨朱达罗考古遗址在管理保护方面的有益经验。同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建立合作并引进先进技术,组建由科学实验室支持领导下的现场办公室,采用传统方法以更加科学方式处理世界遗产管理保护问题。针对“土遗址”问题,对良渚古城遗址提出高效有益的保护对策。

4.1.2. 保留充足缓冲空间,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该遗址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大型遗址面临着极大的城镇建设压力。 如何使大型古城遗址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不受影响,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往往土地问题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而由于城市中考古遗址的区位特殊性,追求城市“新”发展注定会产生遗址空间与城市土地利益冲突问题,若一味选择短期利益只会进一步加剧矛盾冲突,只有选择长远可持续发展,长期保留城市遗址缓冲空间,提升城市空间质量,有“新”有“旧”,才是解决长期矛盾的关键[7]。因此,留有充足的缓冲空间,才可以使城市能得到长期高质量发展。

4.2. 良渚古城遗址管理建议

4.2.1. 建立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构

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辖面积为242 km2。同时,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城乡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8]。但就目前来看,仅依靠专业部门进行管理显然是不够的。除了现存的行政、技术和参与性管理机构,指导日常管理和技术结构外,应设立一个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机构,使其也能够动态参与管理该地产。

4.2.2. 设置“软门槛”缓解人流压力,提高游客体验感

良渚古城遗址自然景观众多,受季节影响较大,一年中人流量分布不均。因旺季巨大的人流压力,也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带来新的挑战。自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申遗成功以来,实施每日限流3000人的政策。但该遗产自然景观众多受季节影响较大,因而人流量分布不均。因此,淡季时可在检票处设置多个知识问答点,通过遗址有关知识问答的游客可免费乘坐观光车,利用这种方式分流旺季游客。知识问答这道“软门槛”不仅让真正喜爱并想要了解良渚古城遗址的游客进入,同时缓解了古城遗址的人流压力。有助于更好的保护世界遗产,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在国际社会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原则,即“不改变原状是文物古迹保护的要义。它意味着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古迹 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及其体现这种价值的状态,有效地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环境,并通过保护延续相关的文化传统”[9]。因此,对良渚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必须充分了解公众需求,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提升世界遗产的时代性和参与性。

4.3. 良渚古城遗址可持续发展建议

遗产旅游作为特色旅游具有社会、文化、科学和经济意义[10]。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遗产旅游成为颇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由此,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遗产地保护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中指出应在遗产保护、可持续性与发展间寻求适当合理的平衡[11]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良渚古城遗址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3.1. 部分核心景点建造微缩景观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是一项景点分散的大型古城遗址。游客以徒步的方式难以在一天内完成游览,而观光车数量较少且价格昂贵。管理机构应准确把握公众需求,根据不同的遗产类型以及文化特征突出遗产核心价值,科学客观地向大众展示遗产的层次感与现代化。充分利用外围缓冲区,给距离较远部分核心景点建造微缩景观,使景点分布更加集中。游客不必进入遗址也可参观游览,缩短了景点间的距离节省游览时间,同时也高效的保护了世界遗产的核心。

4.3.2. 搭建考古发掘模拟现场

考古遗址类自身观赏性不强,在参观过程中,有不少游客表示“这里没什么好玩的”。出于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需要,在良渚古城遗址建造大量的游乐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让缺少考古知识背景的普通民众认识和理解其内涵,提升游览体验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大会》等的热播让许多中国人对考古发掘充满了兴趣,引起一阵的“考古热”。因而可以在缓冲区靠近外围的地方搭建考古发掘模拟现场,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传播遗址文化,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考古发掘。不但能有效解决该遗址多渠道的筹资问题,也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为二次宣传创造条件。

4.3.3. 与现代媒体、广播电视等建立合作

良渚古城遗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与推广。该遗址宣传内容重复,反复强调历史与文化价值。宣传渠道单一,知名度较小。游客构成主要是杭州本地,或专家学者等相关从业人员。自身观赏性较弱的短板使游客体验不佳,从而制约二次宣传。虽然良渚古城遗址资金来源多样,但大型遗址资金投入大,可用于宣传的资金并没有预想中的充足。因此,不仅要着力解决大遗址宣传“钱从哪里来”的关键性难题,建立多方筹资、多元投入机制,为宣传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更要通过与现代媒体、广播电视等建立合作,推出良渚古城遗址相关系列纪录片或专题栏目,让世界遗产“活”起来。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良渚古城遗址背后的故事,从而提升海内外知名度。

4.3.4. 与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协同发展

2011年、2014年西湖文化景观与中国大运河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可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制定旅游线路并完善配套设施,与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协同发展,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5. 结论

科学的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的科学、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带动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2]。本文在世界范围内有针对性地选取10项世界遗产精准定位后制表分析。此外,对摩恩佐达罗考古遗址和塔拉科考古遗址进行充分的案例研究。通过多方面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学习世界各国对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的有益经验。进而指导良渚古城遗址在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组建科学实验室支持下的现场办公室,建立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构,和搭建考古发掘模拟现场。良渚古城真实可信地展示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为良渚市作为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考古遗址提供了全景。因此,总结出各国对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措施,为良渚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价值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是推动世界遗产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致 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重要启示专项(YSZJ2021004)和研究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CXSK2021014)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2] 万芳芳, 白蕾, 王琦. 海洋世界遗产发展趋势分析及相关申报建议[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 30(6): 26-31.
[3] 陈强.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与思考[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 5(3): 69-79.
[4]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可持续发展, 2011(1): 6-13.
[5] 车心宴, 赵梓尧, 翟辉. 公园模式下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以素可泰国家遗址公园为例[J].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16, 18(364): 72-74.
[6] 陈同滨, 王琳峰, 刘翔宇, 袁守愚. 高速城镇化进程下的大遗址整体保护规划策略研究——良渚古城遗址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 34(4): 7-13.
[7] 尚芊瑾,郭谦. 城市中考古遗址层级性保护研究——以肇庆古城墙和府衙遗址为例[J]. 中外建筑, 2022(251): 123-126.
[8] 周苏.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实践概述[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 5(3): 36-46.
[9]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
[10]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11] 李文华.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地理研究, 2006, 25(4): 561-569.
[12] 孙克勤. 发展世界遗产旅游: 以澳门历史中心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09, 11(2): 85-89.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