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风险社会[1] ,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工作者,尤其在医疗、学校等部门。正是他们的推动,使得社会工作开始职业化。社会工作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虽然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各有不同,但目前学界基本上认可:社会工作是帮助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和能力的专业活动,并致力于创造有利于达到此目标的社会环境[2] 。社会工作并拥有个案、小组、社区三种基本方法。因而,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西方社会工作经历了先职业化、再理论化的过程。
2.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自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了社会工作,但限于当时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影响,我国社会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前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大陆虽然涌现了一些社会工作理论著作,但没有对专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流动加快、城镇化、基层治理体制改变、群体性事件的增多,这些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国家才真正意识到社会工作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因而,大量引进国外社会工作理论、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在中国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从国家制度上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正式建立、2011年中组部等十八部委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在国家和院校的推动下,使得中国社会工作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社会工作虽然是跨越式进步,但就学科的发展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当前社会工作提出了挑战。如社会工作理论偏重于国外的引进,而没有形成中国化的理论,同时,普遍存在重课题研究、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倾向也表现在社会工作师考试方面;地方政府对社会工作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表现在东部一些发达省市如上海、广东以及民政部扶持的一些西部省份相对比较发达,其他都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中国社会工作不具有职业吸引力,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30%,薪酬相对低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纵观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是一个起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脚踏实地的占住自己的学科阵地、以及她如何和中国社会能有效结合,进而尽快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
3. 田野调查与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在诞生之初,学者基本上都采用游记或从文本上获取资料,进而展开对“异文化”的认知和研究。直到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ar)因战争被迫滞留在西太平洋上的特洛布里恩德岛上,与土著相处了两年多,进而学习当地人的语言、同他们同吃同劳动,之后根据他的经历撰写了《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性与爱》等人类学名著,他也把“田野调查”带入人类学,并成为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费孝通运用此方法在江苏开弦弓村、禄村展开田野调查,著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著作,把本土文化带入人类学的视野。并且在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早期中国人类学家的推动下,中国人类学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其中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最能代表中国人类学的理论成果。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不同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中国社会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错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3]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作为熟人社会的社区已经渐渐消逝,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带有“团体格局”的色彩、人际关系扩大化、稳定与流动共同存在、利益和关系共同作用等现代特征。但我们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差序格局就依然发挥其重要的重要。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学民族志受到后现代的质疑[4] ,学者开始讨论民族志的客观性、真实性。但人类学把田野调查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出现了实验民族志、多点民族志等,依然使得田野调查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方法要求调查者或研究者首先对田野点熟悉后,再从“主位”和“客位”两种角度对其进行“深描”[5] ,进而使得民族志更加贴近事实,达到阐释的效果。虽然进入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时间、空间、地景、家屋等进入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但田野调查依然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4. 人类学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我们在引进国外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反省本土文化的特点,进而结合本土理论和经验构建中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议题。但由于中国社会工作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即先理论化后职业化,因而中国社会工作是先引进了西方大量的社会工作理论,而对本土文化缺乏足够的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多的是套搬西方理论,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现象。当前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存在两种取向:第一种取向主要是比较中国与西方社会工作的不同,来强调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进而力图把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中国,然后再来转化、同化中国实际情况,最终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本土化;第二种取向是关注本土实践,强调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积累与特色,认为本土社会工作可以与西方社会工作互动,进而在此基础上可以产生中国特色的社会工模式[6] 。无论哪一种取向,大家共同的关注点集中在对本土文化上,即地方性知识。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一直强调注重地方性知识,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认为:事物的发展趋异而非趋同,所谓世界存在一个完整的西方知识体系,仅仅是一种假定的宏大叙事、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人们建构的,都具有差异性和地方性特点,只不过西方的知识系统通过宏大的叙事方式建构和真理般的布道被误认为是普遍性的认知世界的惟一标准其实不然,西方的知识系统并不具有普遍的合法性,世界的发展是由遍布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地方性知识推动的[7] 。地方性知识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脉络里的意义框架符号沟通媒介和社会表征系统,其构成性要件包括事件规则习俗信仰符号程序以及人们的情感认识和道德,这些地方性知识产生了以地方性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共同体行为方式本土的意义构成规则意义生成方式和行动策略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知识形态及构成方式,强调具体的文化情境及文化实践特殊的规则和方式[8] 。而社会工作又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面对中国本土文化,一直是照搬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势必水土不服,因而,我们以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为例,说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1) 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前提。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前,势必要对案主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但中国社会工作由于其发展历程的特殊性,更多的社会工作机构多采用进行一些调查和访谈之类的活动,想以此对服务对象能够全面的了解,但由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缺乏充分的接触,更没有掌握案主所生活的环境、个人的生命史,仅凭几张调查问卷和几次访谈就开展服务活动,因而,在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案主一直都处于戒备心理甚至是抵触的情绪和不合作的态度,这些都阻碍了社会工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特性,使得很多社区都有以个人或某一批人的道德性建立起来的社会圈子[9] ,通过这些人进入社区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最佳策略之一,尤其对于农村,更为实用。2012年,本人承担一项广西基督教村落文化的课题,此课题能够顺利开展,该村的神父和修女起到关键性作用。神父带我进入该村,村民由于神父的权威地位,即韦伯所说的“卡里斯玛”,村民对我十分客气,在我表明自己的意图后,村民积极配合,提供各种方便条件,最后才使得课题能够提前顺利完成。在没有这样权威人物介绍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先与某个普通村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进入社区,由他把你介绍给其他居民,这样社区的人群对你的戒备心理相对要小得多,也更容易接纳你,之后通过你的行动,持续的与村民接触,最终由“局外人”成为“局内人”。同样如果通过官方进入社区也是一个策略,但这种方法,更容易让社区居民联想到政府要提供一些资金补助,而刻意去迎合你,进而夸大他们的困难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救济等。尤其是作为社区的主管部门,由于主管部门手里掌握资源分配的权力,下属社区处于权力的下游,他们也会积极配合,同时也可以通过主管部门获取更多的资料。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多是政府购买,而由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服务,通过官方进入社区是我们选取最多的策略。
因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前提。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通过官方或私人关系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是我们选择最多的策略,也是在实践中被证明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2) 专业的价值伦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础。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精神源泉。而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起源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和乌托邦思想等,其理论基础与文化伦理都以西方的文化价值为基础,东方社会文化与伦理与西方社会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吧社会工作理论与伦理建筑在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上,使社会工作方法能契合自己社会的价值与观念,是社会工作者在现在与未来所必须努力的重要课题。
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制定的社会工作价值论理准则包括:尊重个人的自决权、促进参与权、整体对待每一个人、界定并发展优势、挑战负面的歧视、认识到多样性、资源分配公平、挑战不公正的政策及服务、团队工作。其他国家也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各个国家及地区对社会工作价值观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西方国家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方面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多文化情境下”的实践与反思。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工作在追寻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开始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进行改造,使之适用中国土壤;本土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实际的差异与冲突研究;本土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等三个方面[10] 。
社会工作价值观普遍追求公平、公正、互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但社会工作要实现本土化,其伦理价值就必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家观念、人情、面子、关系等文化内涵[11] ,培养社会工作者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价值观,吸收中国人关乎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关系的知识传统,社会工作尽快融入社会,让老百姓觉得社会工作是有用的、职业的,让身处困难的人群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12] 。
3) 适宜的工作方式: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
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其理论和实践都来自于西方社会。因而传入中国社会后,有些思想与中国文化相冲突。如在社会工作督导宣传的过程,督导的演讲充满激情、热情,但最后却被一些外专业的学生认为是传销,演讲者的鼓动性很强,这样的做法反而让人产生误会,因而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时候,要做到恰当、适宜。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很强,有些处于困难之中的人群虽然很想接受服务,但碍于面子的关系。
4) 共同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旦人们遇到困难,就会向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员需求帮助,并且早期社会的士绅或寺庙也在承担扶危济困的责任[13] 。但是到了近代社会,随着中西文化的交锋,中国传统文化式微,最后隐没在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中[14] ,传统文化虽然处于隐身状态,但她以本土文化特质为出发点,试图勾连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首先,汲取传统文化思想,整合到现代社会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弥漫着人本主义、仁爱、和谐等思想,得到国家的认可并成为帝国仁政的基础,但这些思想并没有被国家认真的贯彻,反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早期的福利组织或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尤其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而使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血缘等观念发挥着作用。现代社会产生了专业的社会福利组织,他们有着专业的服务理论和原则指导组织的运行,但由于这些理论都产生于西方社会,与中国本土文化完全契合度并不高,因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福利思想,整合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中是实现本土化的必经之路。
其次,借鉴传统文化中助人模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本位思想使得遇到困难的人,首先向自己的家庭成员求助,因而在传统社会里,时常会有一些人士绅会捐助一些土地或房产作为家族的公共财产,为那些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帮助,一些寺院也会在固定时间或灾荒年开粥棚,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善堂。虽然现代社会很多的社会问题都是伴随着现代性而产生的,但我们必须结合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助人模式。陈丽云的“身心灵”模式和种桂男的“儒家社会工作”模式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立足中国人格心理及行为逻辑。人情、面子、关系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这些人格心理与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相违背,但由于人情、面子观念浸淫于中国文化中,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不能忽视的方面,而中国文化中的邻里、家庭关系也会有助于社会工作开展服务,因而,在我们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之前,对于案主的生活环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注意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社会的单位制/科层制等问题,正如“FAITH”模式[14] [15] 要求:
F——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ion)
A——权威秩序(Authoritarian Order)
I——身份认同(Individual Identity)
T——信任关系(Trusting Relationship)
H——整体方式(Holistic Approach)
这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为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很好的案例,在该模式基础上,发展出来“ACCESS”原则1。该研究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有机结合,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工作的模式,是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创举。
人类学依靠田野调查而声名鹊起,并最终被大众所认可。田野调查要求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这种方法也是社会工作开展前社会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幻想通过几张问卷或几次访谈就能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不切实际的,何况中国作为复杂文明的国家,各个地区、人群都享有不同的文化和心理,想用一种理论和模式就能了解不同的人群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人类学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不是提供什么理论可以借鉴,而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深描、整体性解释这些研究方法,中国社会工作如果想尽快实现本土化,势必要立足中国社会的实践,脱离中国社会的本土化那只能是空中楼阁。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作项目《以专业评估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广西科技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权益保护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NOTES
1“ACCESS”原则:A——与政府的合作(Amalgamation with governmental system)、C——营建信任关系(Credibility building)、C——灵活权变的方针(Contingency approach)、E——教育者的角色(Educator’s role)、S——整体性的服务(Systematical services)、S——务实的策略(Strategic practic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