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ual Maze and Narrative Chessboar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etafictional Tex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reative methods of metafictional tex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orges’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Calvino’s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and the game “When the Seagulls Cry.” Metafictional texts, characterized by nested structures, multiple narrative layers, and a strong emphasis on fictionality, break away from traditional linear narratives and focus on the possibilities within the text. By comparing these three work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ir shared features in constructing narrative mazes and chessboard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extual games, puzzle design, and reader participation. Additionally, the paper examines how metafictional texts use complex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fragmentary narratives, pseudo-books, and fictional truths to lead readers to question and challenge conventional reading modes. This narrative strategy not only deepens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but also establishes metafiction as a unique literary form.
Metafiction
“后设主义文本”又称“元小说”,即“Metafiction”,由美国小说家和批评家威廉·加斯在《小说和生活中的形象》中首先提出,“数学和逻辑学有元定理,伦理学有语言超灵到处都在创造术语的术语,小说也一样……实际上,有许多反小说……都是地地道道的元小说”
由此可以发现:元小说的叙事方法与文字冒险类游戏的玩法天然地存在极高相似性,并且,在经典叙事学的语境中,也正是主张“研究对象不受叙事作品具体形态和种类的局限,也无须区分叙事作品使用的材料,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带有‘叙述性’的作品”
故本文借由经典元小说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及《寒冬夜行人》与文字游戏《海猫鸣泣之时》的比较,分析后设主义文本创作的结构方法和应用可能。同时,也是为了借由相对通俗(指载体)的游戏作品来加深对经典纯文学作品的解构与分析。
为了直观地理解,三部作品的内容简介均以客观时间线叙述。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的一部经典后设主义作品。主要讲述了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余淮博士作为德国派遣在英国的间谍,为了传达英国炮队所在地“艾伯特”,计划杀死同名的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在拜访中他却见到了祖先彭㝡的所建造的花园迷宫——一部杂乱无章的小说。最终他选择杀死艾伯特,成功传递了消息,但同时自己也面临死刑,陷入悔恨与厌倦。最后留下了一份证言,对《欧洲战争史》记载的1916年英国炮队攻击延迟事件做出了与官方不同的解释。小说以迷宫般的结构呈现,展现了多种可能的发展路径,使读者在思考文本可能性的过程中,感受到故事的无限可能性与不可预测性。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创作的后设主义小说,通过第二人称叙事将读者直接置于故事中心。男读者“你”买来了《寒冬夜行人》进行阅读,却发现装订错误。在书店要求更换时,老板称由于印刷错误,书中内容实际上是《在马尔堡市郊外》。此时“你”遇见了同样受害的女读者柳德米拉,与其一同寻找下文。在过程中,你们不断找到新的、与之前内容毫无关系的残章,并且发现一切都是因为柳德米拉的前男友嫉妒她爱看书胜过自己而设下的圈套,故所有的残章都无法寻得下文。最终“你”选择与柳德米拉结婚来作为结局。读者作为“你”,在小说中不断进入新的情节和文本世界,叙述层次逐渐复杂化,形成了一个未完成的、不断中断的叙事网络。卡尔维诺通过这种断裂的叙述结构,挑战了传统小说的线性与完整性。
《海猫鸣泣之时》是龙骑士07创作的文字冒险游戏,以复杂的多重视角和分支结局为特色。主要讲述了:1986年10月5日的凌晨,日本六轩岛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这个岛屿属于富豪家族“右代宫”的私人领地,而爆炸波及了当时在岛上进行家族聚会的右代宫一族共计18人。除了身体不适留在陆地的右代宫缘寿和死里逃生的右代宫绘羽,其余众人都与六轩岛一起随着爆炸沉入大海。几天后从原六轩岛方向漂来两个装信的瓶子,使事故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瓶中信记载了关于事件原因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甚至还涉及了“魔法”等超自然描述。这个噱头马上被媒体利用,报道后吸引了关注者们对事件的现象级讨论、推理和创作。以魔女贝阿朵莉切和右代宫战人的棋盘博弈呈现,在无数个版本的推演中,作者最终选择以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作为结局。作品通过打破线性时间结构和传统叙事逻辑,构建了一个充满谜题的叙事世界。玩家/读者通过不同的选择路径,深入体验文本的多层次叙事,探索隐藏在各个视角背后的真相与虚构的边界。
从以时间线进行的内容简介中,可以明显地发现三部作品不断继承的共同点。首先是世界观的设置,三部作品均采用嵌套式结构,也就是“小说中的小说”“世界中的世界”,并且概括地来说(省略了书中书的作者这一层),都分为了三层——现实世界(作者世界)、上位世界(叙述者世界)、下位世界(事件世界)。
《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现实世界是博尔赫斯虚构《小径分岔的花园》(真)的世界;上位世界是余淮对《欧洲战争史》记载的史实进行解释的世界;下位事件则是余淮证言中的世界,即阅读《小径分岔的花园》(伪)的世界。《寒冬夜行人》中现实世界是卡尔维诺虚构《寒冬夜行人》(真)的世界,上位世界是男读者“你”与女读者柳德米拉寻找残章的世界,下位世界是《寒冬夜行人》(伪)与其他残章的世界。《海猫鸣泣之时》中现实世界是作者龙骑士创作《海猫鸣泣之时》文本、规定玩法的世界;上位世界是六轩岛事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引发二创的世界,即魔女贝阿朵和战人棋盘博弈的世界;下位世界是右代宫众人身处爆炸的虚构世界。
而在确定三层世界的结构后,就能进一步明确人称(视角)的使用。(见
有必要注意的是,《海猫鸣泣之时》在采用两部经典作品世界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时间线的打乱重组,使叙事更加复杂难解。从开篇来看,《小径分岔的花园》以史实开篇,《寒冬夜行人》以购书阅读开篇,都很明确自然地确立了上位世界和下位世界的层级和区别。但《海猫鸣泣之时》的开篇直接以右代宫战人在内的众亲友登岛开始叙述,给读者先入为主的错误感受——“‘下位世界’就是作品中真正的舞台。”这一“陷阱”直接导致极大的阅读障碍,但同时也非常巧妙地提醒了读者质疑文本。
要解释这点,首先必须明确《海猫鸣泣之时》中明面的谜题,即“六轩岛爆炸事件的真相”。一开始“下位世界”呈现的是“第一个瓶中信”的内容,讲述了文字记载的真相:右代宫众人争夺财产,却无法解开碑文之谜。家主右代宫金藏的财富源于“黄金的魔女”贝阿朵所赠,如今她来回收财富。第一晚六位亲人死去,右代宫战人立誓查清“真相”却不愿意相信“魔女”的存在,企图进行更多可能性的推理。最终战人败于魔女,众人死于金色蝴蝶包围之下。(ep2叙述第二个瓶中信内容,意义相同)毫无疑问,这样的剧情展开会让读者天然地带着“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的好奇进行阅读和猜测,但同时也会使其很快意识到,一个完全本格推理的场景(孤岛、暴风雨、死亡碑文)中出现的爆炸事件,作者给出的解答却是完全“反推理”、“反逻辑”的。于是读者也开始代入右代宫战人,并且发出一样的疑问:“魔女究竟存不存在”——这也是《海猫鸣泣之时》中真正的谜题。至此,读者自发完成了第一层次的语义读者向第二层次的模范读者1的转变
综上来看,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叙述结构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通过多个平行时间线的交错,展示了博尔赫斯对多重可能性的探索。而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通过嵌套叙事,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常规,将“你”置于多个断裂的故事情节中,形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叙事迷宫。与之相比,《海猫鸣泣之时》则通过多重视角和分支路线,构建了一个类似于棋盘的叙事空间,玩家/读者通过不同的选择和路径,探索叙事的多样性。
世界/作品 |
《小径分岔的花园》 |
《寒冬夜行人》 |
《海猫鸣泣之时》 |
现实世界 |
无 |
我们 |
无 |
上位世界 |
利德尔、余淮(真) |
你(男读者) |
日本大陆民众、缘寿(真) |
下位世界 |
我(余淮(伪)) |
我 |
我(战人(伪)、缘寿(伪)) |
文本博弈作为三部作品最为核心的共同点,同时也是元小说题材最重要的特质,引导读者“登入”角色,不断进行质疑。《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彭㝡写下:“我将小径分岔的花园留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
魔女贝阿朵莉切宣称,自己能够进行密室杀人、引爆岛屿等一系列举动,是因为动用了“魔法”。看似无解的超自然能力,对抗方法却并不复杂——由右代宫战人提出基于现实逻辑的解法即可:比如提出该房间并非密室的可能性。由此魔法与现实的分岔开始出现。回到《海猫鸣泣之时》读者产生质疑的那个问题:魔女/魔法究竟存不存在?读者之所以在前四个章节对整个故事的世界观产生动摇的情绪,是源于右代宫战人不断地发出对魔女的质问。也正是这些常被误解为冗余的重复,将贝阿朵莉切放置到了不可信叙事者的位置上,使其的视像带动了故事本身的“标准”,一同走向了可疑的含混不清。
由此任何一个分析过文本的读者都能明白:“魔法”即为花园中被迷雾笼罩的小径,魔女则是文字本身。在虚构文本中本身就缺乏绝对真实的观测视角,其中的空白处
同样的,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中不厌其烦地描述浓雾环境、失去但尽力重建的联系、无论翻译多么准确也无法表达的词语的具体性。在具体文本中,作者再三强调“我”是第一次来这个车站,第一次见到车站小吃部的老板娘。但接着又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所熟悉的,并进一步回忆说“我刚刚到达这里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也许经过我在思想上的一番努力,可以使时间倒转。喏,我又回到了我当初离开时的火车站,它和那时一个样,一点没有变化。我后来的一切生活都是从那个车站开始的。那里有位姑娘,她本来可以成为我的未婚妻却未成为我的未婚妻。她的眼睛、她的头发还和原来一样……”
而《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例证正是上文中提到的“后世”一词,也暗示通篇文章“证言”的假定性。正是作者有意地处理了人物的“视像”,赋予他们隐含的叙述意图,才使得“魔法”(即文字陷阱)在故事中得以存在。同样服务于此的叙述技巧还包括了“谜题”,“断章”和“伪书”(见
技巧 作品 |
谜题 |
断章 |
伪书 |
《海猫鸣泣之时》 |
+ |
+ |
+ |
《寒冬夜行人》 |
− |
+ |
+ |
《小径分岔的花园》 |
+ |
− |
+ |
谜题就是基于伊瑟尔“空白理论”创造出的一种文字博弈,目的在于制造叙述可解释性,引发读者的质疑。
《海猫鸣泣之时》中赋予现实世界的作者权限为“金色真实”,即最大权限的真实,凌驾于一切虚构文本之上。上位世界棋盘两端,则存在虚构真实和虚构质疑,也就是侦探在空白中寻找证物的自我博弈过程,其中虚构真实在文本中以红色出现,虚构质疑以蓝色出现,二者交替出题和回答。这套文字系统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引导读者理解:
谜题(视作蓝字):最少需要多少刀才能将一个蛋糕切成八份。
回答(视作红字):最少只需要一刀便可以将一个蛋糕切成八份。
解答:并没有规定蛋糕的形状。
这样的模型并非没有先例,如欧拉于1736年解决的“哥尼斯堡(Königsberg)七桥问题”
断章,指的是将文本世界里无关的残缺语句拼贴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叙述。伪书指的是真实作者故意在文本中设置的不存在的作品,或不可靠的叙述片段。断章是伪书的一种特殊实现形式。
《寒冬夜行人》中西拉·弗兰奈里在笔记中写下:“我真想写一本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或者像《一千零一夜》那样,把一篇故事的开头插到另一篇中去呢?”
读者在《寒冬夜行人》中看见了伪书《寒冬夜行人》以及其他的断章,也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看见了同样是断章的伪书《小径分岔的花园》,由此余淮的证言也只不过是权限低下的叙述,故“无限悔恨与厌倦”正基于此。《海猫鸣泣之时》则没有出现明确的断章,而是以整个六轩岛爆炸事件代替了,实际上同源同理。而“伪书”则十分明显,就是漂流而来的瓶中信,以及全体民众的二次创作。作者龙骑士07也曾公开表示:《海猫鸣泣之时》没有真结局(true ending)。换言之,虚构世界的真实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伪书(虚构)”的层面。
以上三种技巧都导向一个效果:读者开始陷入怀疑论,甚至质疑起整部小说叙述视角之下的真实性。亦利用文字,实现了一种解构性质的审美倾向。
由上文的比较与归纳可以发现:meta作品基于自身的嵌套结构,能够以复杂多样的方式构建起虚构的谜题,引导读者层层登入,不断质疑。从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这样的短篇能够看出该结构的灵巧性,发展为《寒冬夜行人》则以更大的文本量进行长途跋涉,使读者身处更大的迷宫。而《海猫鸣泣之时》则为元小说提供了载体的新思路,也对文字游戏进行了更有趣味性的演绎。事实上,由于其自身的高互动性和高欺骗性,以及对于空白时间可能性的执着演绎,meta作品最为合适的载体正应该是文字游戏。
Meta作品将质疑语言和质疑真实摆上明面,具有强烈的思辨反叛和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字的本质是欺骗”,书只不过是非文字世界在文字中的等价的表现,除了现实世界的史实,或者说哪怕现实世界的史实在以文字记录的一瞬间就开始无可避免地走向“伪书”的一面。这种带有诡辩性的观点使作者和读者都十分谨慎,开始构筑或者……或者……或者……;可能……可能……可能;也许……也许……也许……的存在。从拆解文本结构到拆解句读,一直到拆解词语,不仅实现了“写小说就是造迷宫”,也实现了“读小说就是造迷宫”。白马非马,人非整数的论证无限成立,个体在复杂的文本博弈中得到非现实的解离感,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思考:我成为许多个我,我成为你,我在某一时刻成为你。“魔法”也许就是对meta文本最好的一个形容,就像开篇所说的,虚构的力量被前所未有地提高。文本没有真实,或者说,只有虚构真实,这点其实从meta作品所常依托的侦探小说的规律就可以窥见一斑。“诺克斯十诫”2就曾规定:不得作伪证。因为一旦出现伪证,就相当于证明了侦探视角的不可靠。在没有足够权限赋予的情况下,无法证明证明伪证之证不是伪证,就陷入了迷宫中的死路,产生了“后期奎因问题”3。由此,meta作品天才地发现了通俗文本中隐含的、极其抽象且纯粹的概念性、结构性的一点,开始对传统叙事、传统审美甚至文字本身进行挑战。
1取自艾柯(Umberto Eco)提出的文本诠释理论概念:“经验作者–经验读者”、“模范作者–模范读者”。“经验作者”是文本的生产者;“经验读者”是可以从任何角度去阅读文本的读者;“模范作者”既可以是文本叙述中的“弦外之音”,又可以是一种文本技巧,一种风格,它代表文本意图;“模范读者”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读者,“他既是文本希望得到的合作方,又是文本在试图创造的读者”。
2即“推理小说十诫”,由资深编辑暨作家隆纳德·诺克斯于1928年提出的推理小说规则,在古典推理的黄金时期曾被封为圭臬。
3指广义的后期奎因问题:如果无法保证线索的可靠性和完备性,那无论推理多么精密,仍然无法从理论上确保解答是(唯一的)真解答。也就是在文本本身就是虚构的情况下,永远存在一个未知证据X推翻前述所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