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peripheral nerve entrapment disease of the upper limb, when diagnosed with cubital canal syndrome, the patient’s symptoms can be relieved by both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treatments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the condition.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severity typing of cubital canal syndrome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s.
Ulnar Nerve
肘管综合征给确诊的患者带来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进展为手功能丧失
肘管是由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筋膜和弓状韧带(位于尺侧腕屈肌肱骨头与尺骨鹰嘴头之间)以及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共同围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在前臂部分,肘管的内侧壁由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筋膜组织以及尺侧腕屈肌两头间的纤维性筋膜组织构成;尺神经通过肘管从上臂内侧下行至前臂屈侧,在尺神经沟内其位置表浅,便于触及。
尺神经是臂丛神经内侧束的分支,含有来自C8、T1的脊神经根纤维,尺神经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三角肌止点高度处穿过内侧肌间隔至臂部后方,再下行至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的尺神经沟内,自肱骨内上髁下方穿过尺侧腕屈肌,由背侧转至前臂掌面内侧,在前臂上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
这样的解剖机构对神经有两种含义,一是走形于一条相对受限的路径,二是距离肘关节旋转轴有一定距离。因此肘关节运动时神经同时也伸展和滑动穿过肘管,滑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
肘管的特殊解剖结构和公众普遍认为的肘关节屈曲活动使得神经内压升高是肘管综合征发病的关键因素,同时随着肘部的屈曲,肘管的空间缩小约55%。肘关节的屈曲、手腕的伸展和肩外展都可使神经内压力增加到7倍
尺神经在肘部处常见的5个压迫主要的位置:1) 肌弓;2) 内侧肌间隔;3) 内上髁;4) 肘管;5) 深屈肌腱膜;其中在肘管处是最常见的卡压部位。
肘管综合征好发于那些工作需要长期屈肘的患者,Descatha et al.
首先对出现肘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查体,通常会观察到患侧小鱼际肌较健侧萎缩,有些患者伴有前臂的萎缩,在一些严重的患者中会很容易发现患侧第一骨间背侧肌的萎缩以及爪形手畸形。患者的小指及环指尺侧半通常会出现皮肤触觉的减退。同时,也应评估小指展肌以及骨间肌的肌力。神经压迫试验肘部Tinel征阳性以及Format试验都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必要查体。屈肘试验是对诊断肘管综合征最准确的试验。
高频超声是一种微创,低成本的诊断技术,可以评估尺神经横截面的大小,并且可以动态评估,近年来,高分辨率超声在诊断卡压性神经疾病方面越来越有效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被证明可以预测肘管综合征的术前功能损害
核磁是另外一种可以帮助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显示尺神经以及邻近结构
McGowan (1950)将尺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分为三类,Dellon (1989)对其进行了修改;轻度:间歇性感觉异常和主观上的无力;中度:间歇性感觉异常和可测量的无力;严重:持续性感觉异常和可测量的无力。轻中度的患者有自然恢复的趋势,而持续性症状的患者则需要积极治疗
对病程短、症状比较轻并且无明显诱因的患者,通常可给予保守治疗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再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旨在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结果,而不需要手术干预,主要是通过一些非侵入方法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实现
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单纯松解减压术(适用于症状轻的患者)、肱骨内上髁切除术(适用于因肱骨内上髁增生肥大的患者)、肘部尺神经减压前置术(适用于中重度患者、尺神经半脱位的患者);其中尺神经前置有三种方式,皮下前置、肌内前置、肌下前置。
单纯肘管切开减压:Farguhar Buzzard首先提出此手术策略,术中仅对肘管进行切开,在原位实施减压。该手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易、损伤轻微,对尺神经周围血液循环的影响最小,因此并发症相对较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复发风险较高。术后可能会遭遇尺神经半脱位等并发症,因此适用范围有限。禁忌症包括术前已存在尺神经半脱位,以及因肘外翻、肘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滑膜炎等因素引起的神经压迫。此外,原位减压还需考虑神经可能出现的继发性持续紧张和不稳定问题。对于尺神经稳定的患者,开放原位减压是一种成熟的手术技术,但与前置术或内上髁切除术相比,其早期复发风险较高,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干预
1950年,King和Morgan首次提出肱骨内上髁切除术治疗肘管综合征
手术中将尺神经移至旋前肌屈肌的浅层,通过筋膜瓣来稳定尺神经的位置,防止其移位;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对旋前肌屈肌的直接操作,对肌肉的损伤较小,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但若筋膜固定不恰当,可能导致症状的再次出现,增加了手术的潜在风险;对于体型较为瘦削的患者来说,由于浅层组织较脆弱,这种方法可能更容易引起损伤,因此可能不适合这类患者。Nabhan等人将66名患者随机进行皮下前置术以及原位减压术,最终的临床体征以及电生理结果,两个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这项实验缺乏获得临床结果的详细描述而不能充分说明问题
对旋前肌屈肌实施部分切开,将尺神经转移至肌肉内部构成的管道内,并缝合肌膜表面。此方法的益处在于与肌下前置法相比,对旋前肌屈肌造成的损害较少;同时,相较于皮下前置法,神经的位置更为深层,减少了滑脱和损伤的风险。但其劣势在于,若手术操作不够精准,可能会导致神经在肌肉内部产生继发性粘连和压迫,进而引起症状的再次发生。据相关文献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约5%~20%,但根据治疗背景及治疗团队经验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
完全切开旋前肌屈肌,并将尺神经安置于该肌的深层肌腹之中。此术式的长处在于消除了所有可能引起神经卡压的构造,有效阻止了神经的滑动及外部压迫的发生。但其好处在于与其他手术技术相较,手术造成的损伤更为严重,且愈合过程需要更漫长的恢复期。同时,手术技巧要求较高,若操作失误,可能引起神经再次受到压迫的情况,几个系列的研究发现,与原位减压相比,术后深度感染的发生率增加(9%~14%),切口周围感觉丧失的发生率更高(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