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Enhancing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clearly states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dapt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in the form of legislation. Currently,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generally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weak service awareness, insufficient capacity, and inadequate mechanisms for socialized servic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for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nhance their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law. It proposes three approaches: enhancing proactive service awareness, strengthening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and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support of industrial colleges,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ized Services
地方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服务地方产业、培养行业人才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现阶段地方职业院校在服务产业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一) 主动服务意识薄弱
地方职业院校社会化服务不仅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感,也是地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提供形式各样的社会服务,职业院校能够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是当下地方职业院校尚未意识到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日常工作仍以人才培养为主体,缺乏服务地方产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普遍缺乏主动服务产业的意识。更重要的是院校内尚未建立规范的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缺乏主动参加社会化服务的舆论氛围,已有的部分社会化服务行为多来源于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
(二) 师资科研水平相对不足,服务能力有所欠缺
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在于优秀师资力量和足够的科研能力,地方职业院校普遍科研氛围不浓厚,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职业院校科研经费的匮乏,都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投身科学研究的动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往往对优秀师资吸引能力不足,特别是具备一定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欠缺,加之职业院校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都导致社会化服务能力略有不足,难以为地方企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服务。
(三) 校、地、企联系不紧密,常态化服务机制尚未建立
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需要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需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科研共创。现实中传统校企合作过程中以高校为主导、企业被动参与(高校热、企业冷)的局面尚未打破,部分高校或企业甚至把校企合作当成是一种负担,双方的合作只是被动建立在相关政策文件之上,缺乏实际的深入交流合作
针对上述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职教法实施的大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校地合作、依托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等三条途径,提升自身社会化服务能力。
(一)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
地方职业院校应始终坚持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服务地方产业的理念。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师资优势深入调研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地方环境条件,研判产业发展的形势,充分依托学校人才特色优势,利用高校科研、育人的示范促进作用,面向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支持,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建议。
(1)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首先要认识到参加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为地方产业服务是职业院校重要的办学任务之一。地方职业院校要依托校级科研机构设置社会化服务的专职部门,出台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文件,引导学校社会化服务的舆论氛围,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交流,摸清地方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确定社会化服务的方向,积极引导有能力教师开展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化服务课题研究,将参加社会化服务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鼓励更多的一线专家、教师积极参与到服务地方产业的道路上去。
(2) 主动对接地方产业,摸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社会化服务不能盲目,要牢固树立服务产业的理念,主动出击,动员相关高水平师资力量,深入产业一线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了解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同地方企业联合,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建立保姆式、捆绑式服务结对体系,切实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保证优秀师资始终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同时摆正自身位置,地方院校和企业都是为产业链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地方产业服务。
(3) 了解企业现实需求,助推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在务实高效层面。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明确的是校企合作绝不是建立在学校、企业各自完成任务、履行义务的层面,而是需要建立在双方切实了解彼此需求,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派出专业师资队伍,帮助企业解决关乎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企业受到利益驱动后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二) 加强校地合作,增强服务能力
地方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地合作,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主动走出校园、走向地方,积极寻求与地方开展合作,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大众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和校地双赢。
(1) 创新社会服务体制,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利用人才技术优势,搭建产学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以优势专业为依托,成立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创新团队及技术服务小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地方提供社会服务。地方职业院校社会化服务要有所侧重,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盲目追求高精尖技术的突破,早期可以着眼于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普推广,针对企业开展人员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随着合作的深入,逐渐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深入
(2)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升学校办学美誉度。当下职业教育正处在重新洗牌的机遇期和政策利好的窗口期,地方职业院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相比本科院校还有较大差距,职业院校受到了更多的社会负面舆论压力。在此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更要勇挑重担、奋力作为,善于把握时机,敢于抢抓机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为产业发展赋能,提升学校办学美誉度
(3) 提升主动服务能力,深化校地合作。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互为支撑、共生共赢的层面,摒弃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主动对接、主动挖潜、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
(三) 依托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是为了培养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地方高校为重点,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一个由学校、企业、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学院
(1) 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良好载体。与传统的学校二级学院相比较,产业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师配置、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产业学院的设立能够有效地联系地方知名企业,双方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共建的形式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2) 加强产业学院服务属性,提升服务意识。产业学院的设置初衷是为地方产业服务,与地方产业属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均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指向。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服务大众,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为宗旨,校企地三方共同组建,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融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办学实体
当前职业教育新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应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以此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GZJG20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