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jfr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2373-1443
2373-145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ojfr.2024.113022
ojfr-96358
Articles
地球与环境
松江鲈古代文化发展历程
Songjiang Perch Carrying a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e
朱呈良
1
高
燕
1
2
沈天颖
1
白
雪
1
高
丽
3
张
丹
1
薛东秀
4
李
楠
2
高哲颖
5
杨国利
1
夏苏东
1
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
天津市水产研究所,天津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 青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天津市晟淼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
30
08
2024
11
03
189
196
11
8
:2024
2
8
:2024
2
9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松江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称赞其资料有古代时期的书籍、诗人描写的诗词、以及名人与它有关的故事。后来在文学作品中以“莼鲈之思”作为思乡之情的代名词,至今仍广为流传和引用。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反应,历代文人纷纷在诗词歌赋中描写到松江鲈,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因此,本文在大量收集史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顺序探究松江鲈文化,对松江鲈古代文化以朝代发展为脉络,分为“萌芽”、“兴起”、“鼎盛”、“没落”四个阶段对松江鲈的诗词歌赋进行概述,为查阅松江鲈古代文化提供科学资料,同时也为渔业文化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以便人们在深入了解松江鲈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松江鲈这一珍贵物种资源,崇尚松江鲈鱼文化。
Songjiang Perch carries a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e, and its praise materials including ancient books, poems written by poets, and stories related to it by celebrities. Later, he used “Chun Lu Zhi Si” as a synonym for homesickness in his literary works, which is still widely spread and quoted today. Culture is a reflec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writers of all dynasties have described Songjiang perch in their poems and poems, which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style at that time.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data, in time for the order to explore the Songjiang perch culture, to Songjiang perch for ancient culture with dynasty development context, divided into “green shoots”, “rise”, “golden”, “fall” four stages of Songjiang perch verses a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for refer to Songjiang perch ancient culture, but also inject fresh blood for the fisheries culture industry.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Songjiang perch, a precious species resource, and advocate Songjiang perch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ongjiang perch culture.
松江鲈,文化,莼鲈之思,诗词歌赋,历程
Songjiang Perch
Culture
Chun Lu Zhi Si
Poetry
The Process
1. 引言
松江鲈又称“四鳃鲈”,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其独特的腮上结构:两侧颊部腮孔前各有一条呈腮状的凹陷,与腮孔的形状相似;凹陷在繁殖季节呈橘红色,与真腮孔颜色一样,乍一看,犹如四个腮孔。松江鲈由于味道鲜美,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扬,其中饮食文化与文学文化最为突出。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因早期吴淞江水环境优越,有着良好的产卵环境,松江鲈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松江鲈古代文化的文字记载从汉朝一直持续至现代。有关的资料按照体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针对不同朝代历史背景下的古诗词;如王乐
[1]
分享了唐朝时期松江鲈寓意思乡之情意象所留下来的不同诗句;陶桂庆
[2]
分享了宋朝时期范仲淹和梅饶臣对松江鲈的赞美之情的古诗;高建国
[3]
分享了宋朝时期苏轼食松江鲈的雅诗以及创作的背景;张世义
[4]
分享了明朝时期松江鲈古诗的记载;张春波
[5]
分享了清朝时期“扬州八怪”在食松江鲈时的雅趣和诗文。第二类是关于松江鲈有关的文化典故;如伏涛
[6]
分享了乾隆年间孙星衍与“莼鲈之思”的故事,吕伟成
[7]
分享了叶圣陶与松江鲈故事,王建革
[8]
分享了国外日本屯田郎中与松江鲈的故事,徐静
[9]
分享了近代文人王文濡对于松江鲈的看法。
基于上述分类,本文将松江鲈古代文化发展历程以时间为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松江鲈文化的“萌芽”阶段:良好的水系资源让松江鲈文化得到了发展,同时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借鉴吸收乐府诗,为之后近体诗的创作奠定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松江鲈文化的“兴起”阶段:隋唐初期的大运河开凿和青龙镇的建立,水域交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松江鲈文化得到兴起。第三个阶段是松江鲈文化发展的“巅峰”阶段:唐朝以后出现四言绝句与八言律诗,对于平仄、对仗有了更为严谨的规定,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亦为诗歌重要形式,这时无论是政治的繁荣还是大量诗人出现,都使文化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第四个阶段为松江鲈文化发展的“没落”阶段,此阶段松江鲈赖以生存的河道受到改变,而诗歌的发展也是从河流和封建专制主义禁锢思想开始逐渐没落。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松江鲈的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
[10]
、水文环境
[8]
[11]
、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12]
、遗传变异
[13]
和养殖繁育
[14]
等方面,对于松江鲈的文化发展历程并未有过系统性介绍。本文借鉴各类关于松江鲈的古籍文献记载,以时间为顺序探究松江鲈文化,对关于松江鲈文化各阶段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为查阅松江鲈古代文化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
2. 松江鲈文化萌芽阶段
唐朝之前,松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的冲击平原,使上海地区发展成内陆较早的区域。此时没有大量的农业开发,小农经济发达,并且位于太湖东部的水环境优越,利于松江鲈的生长发育,这一时期物种资源丰富。河道的“繁荣”,孕育了早期松江鲈文化。政治上西晋时期“五胡乱华”的战争之斗,中原部落开始向南方迁移,江南逐渐成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每一次人口迁移的同时也是经济、文化转移传播的过程。松江鲈文化也随着移民的进入,江南的文人群体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地域互相交融,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史料和书籍。
史书典籍——文化溯源
在东汉年间,松江鲈已是宴席上的官家珍品。据《后汉书》
[15]
记载:“操从容顾众宾日‘今日高会,珍馈略备,听少松江鲈鱼耳’。”曹操作为当时权势滔天的政治家,在他请客时,却因没有松江鲈而感到遗憾。由此可见,松江鲈此时已经成为珍贵的美食,被官家享用,后来这个事件写进三国演义中。另外一位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被暗杀以后,朋友葛洪前来吊唁,品尝到了松江鲈的美味,回去在文章中《神仙传》赞叹道:“松江出好鲈鱼,味异他处。”葛氏一记,松江鲈就更为人所知悉。西晋时,松江鲈因“莼鲈之思”而名声大噪,据《晋书张翰传》
[16]
中记载了张翰因贪恋家乡的四鳃鲈美味而辞官回乡的典故。“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有清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时人贵其旷达。”张翰当时生活在司马氏统治的西晋,统治者残暴、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民族矛盾激化。张翰因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所以因秋风吹起而思念家乡特产鲈鱼不惜弃官离去。这正是他清醒的政治头脑而做出的明智抉择,同时他的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后代无数的文人墨客。隋朝时期,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也造就了长安、扬州、杭州这些都市中心。而松江鲈的发源地就在江浙一带。松江鲈已经开始被进贡,成为皇室贡品。以松江鲈鱼制作而成的“金齑玉鲙”,享誉四海,被称为“东南之佳味”。《太平广记》
[17]
载:“吴郡献松江四鳃鲈干鲙六瓶,瓶容一斗”;“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鲙,……作鲈鱼鲙,须八九月霜降之时,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这些书籍的记载,都说明了当时松江鲈的珍贵,同时也表达了大家对松江鲈的喜爱之情。
3. 松江鲈文化兴起阶段
唐朝是具有丰富内涵和特殊意义的承上启下的朝代,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在《全唐诗》中带有“鱼”字的诗有2185首。涉及次数最多的鱼类主要有以下几种“鲸”(223)首、“鳖”(159)首、“鲤”(141)首、“鲈”(109)首等
[18]
。关于“鲈”的记载也位于所有相关记载鱼类中的之一,说明了松江鲈当时地位。在自然环境上,太湖的东边地区水域良好,松江鲈生存的环境比较好,物种资源也较良好。青龙镇同时也逐渐兴盛,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朝代,这时期的松江鲈文化多以古诗记载为主,同样松江鲈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1. 文学意象——情感寄托
唐朝时期,出现了大批职业诗人,他们围绕松江鲈文化以“莼鲈之思”、“秋风鲈鱼”为意象所创作出来相关的松江鲈文化意象,也在后来的朝代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引用。据《岁华记丽》载,张翰在登舟前唱了鲈鱼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9]
。秋风、落叶、鲈鱼、江水、恨和悲这些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当时张翰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秋风鲈鱼”也因此而得。从围绕这个意象唐时期的文人墨客创造出“鲈鱼”、“鲈脍”、“莼羹”、“莼脍”、“莼鲈”、“思鲈”、“忆鲈”、“鲈乡”等相关的词汇来表达当时诗人的美。这时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文化自信心也高涨,当他们遇到世态丑陋、以及仕途失意时期便运用“秋风鲈鱼”意象来表达他们对与建功立业相对并存的另一种人生选择,来满足自己的心灵和对人生的一种美好渴望。李贺在《江南弄》中写“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可见在唐代,江南盛产“鲈鱼”,以“鲈鱼”意象入诗,写出了江南人的富足安稳,以及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白居易在《端居咏怀》中写“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用了意象表示自己想如张翰一样潇洒携带儿女隐居。
3.2. 壮志雄心——一展宏图
初盛唐时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采取一系列开明措施,调整社会矛盾、改善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唐宋时期的文人因政治环境影响对考取功名、想要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显示出一种高蹈的英雄主义胸怀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情怀。张翰的豁达开朗、洒脱的胸襟是被唐宋文人所欣赏的。诗仙李白的《秋落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这首诗李白用秋风鲈鱼意象,说明此行不是因为鲈鱼的美味,为的是祖国的大好山水。这首诗是李白少年时期想报效祖国的心态表现,对功名充满了追求,同时也赞美了张翰对人生的豁达态度。顾况《南归》(卷二六六):鲈鱼消宦况,鸥鸟识归心。诗人已老迈,白发侵两鬓,好似白雪已侵头,诗人虽遭贬谪,仕宦消沉仕途失意,既如此,那就归乡,“乡关殊可望,渐渐入吴音”,这是诗人在面对人生失意后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是如果可以继续报效朝廷,想必诗人内心定是充满喜悦的。王维在《送从弟蕃游淮南》:“归来见天子,拜爵赐黄金。忽思鲈鱼脍,复有沧洲心。”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功名考取的心情,想要报效朝廷。赵嘏在《长安秋望》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运用了张翰的故事,表示自己思故乡,自己还留在长安,但是也是为了朝廷效力,所以不得不留在这。
3.3. 诗韵细腻——垂涎三尺
松江鲈的美味在隋朝时期就已“征服”了隋炀帝,可见味美程度,元稹在《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中写到:“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诗人心中赞叹,这道菜的美味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陆龟蒙有诗《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云:“盈筐盛芡芰,满釜煮鲈鳜。”
[20]
提出了把鲈鱼做成火锅的新吃法,让人垂涎欲滴。白居易也特别喜爱吃这种鱼脍,多首诗词中赞扬了松江鲈的美味。《春末夏初闲游江郭》诗中云“绿蚊杯香嫩,红丝脍缕肥。”
[21]
《想东游五十韵》中道:“脍缕鲜仍细,药丝滑且柔。”如此绘声绘色的描述松江鲈做出来的美味佳肴,让人望眼欲穿。李颀有诗《送马录事赴永阳》云:“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诗人诗中所描写到香喷喷的大米配色鲈鱼,令人垂涎三尺。
4. 松江鲈文化鼎盛阶段
宋朝时期,水环境相对稳定,陆佃记载松江鲈写道:“鲈,松江鱼之美者也。语曰:四腮鲈,岀得松江天下无。”写出了松江在当时已经是盛产松江鲈的地方
[22]
。而位于西部的太湖流域和东部的塘浦河道与吴淞江,使此地成为了吸引人观看的农业风景区,松江鲈作为与美景相配的美食自然也是赋诗对象。北宋诗人陈尧佐写诗称这个地方为鲈鱼乡:“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扁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23]
。”自原始社会时期,鱼类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烹饪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礼记》中有诸多上古人食干鱼、鱼酱的记载,《齐民要术》
[24]
记载了人们食鱼、鱼酱、鱼羹的相关内容。而宋代是中国烹饪发展的重要阶段,晋代张翰的“莼鲈之思”流传后,人们一直认为鲈鱼是做脍的最佳选择,诗词中关于松江鲈美食的诗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25]
。此时,涌现了大量爱吃和善于烹饪松江鲈的文人雅士,而这种美味也被他们留下了许多诗词赞颂,关于赞扬松江鲈美味的诗词主要如下所示。
4.1. 莼羹鲈脍——回味无穷
宋代,食脍之风盛行,把鱼或肉细切而成的菜叫脍,许慎《说文解字》称:“脍,细切肉也
[26]
。”食脍饮酒成为一种社会上的流行趋势。于是,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松江鲈烹饪的精美诗。范成大的“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27]
”。而苏轼作为美食大家,对鱼的咏赞作品也不在少数,据学者统计多达133首
[28]
。与松江鲈美味有关的诗词有“京洛归来真梦里,秋风无复忆鲈鱼”的佳句,在与李行中秀才饮酒后,以莼菜、鲈鱼下酒,并把此比作神仙生活。之后在他的著作《后赤壁赋》中写道:“今有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29]
。”这篇文章之后被清朝时期收录到《古文观止》里,成为了科举人考试时需要学习到的古文,这也使得松江鲈在后期名扬天下。而杨万里的诗作清新活泼,如《松江鲈鱼》:“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亭上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园。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秋风想见真风味,只是春风已迴然
[30]
。”点明了松江鲈吃它的绝佳尺寸,同时这也是对松江鲈口味的一种赞扬之情。还有《鲈鱼》:“两年三度过垂虹,每过垂虹每雪中。要与鲈鱼偿旧债,不应张翰独秋风”,由于诗人每次经过松江的时候都是寒冬,没有机会品尝到这一美味而感到遗憾。北宋诗人范仲淹曾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陆游曾诗“人间定可无意,怎换得鱼脍思莼”。纷纷用诗词赞扬了它的美味。表达了在宋朝时期人们对它的喜爱。
4.2. 以鲈入药——强身健体
关于松江鲈“以鱼用药”或食松江鲈禁忌的诗和古文记载,这类记载虽然较少但也颇有可考之处。以鱼药治病,是说患者在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采取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在古代医学界,倡导“治未病”的思想,即在未发病症之前,及时预防,达到免受疾病折磨的目的。除了治病外,鱼药还有防病的功能。松江鲈是很好的作为羹汤的原材料,食用松江鲈鱼羹汤具有保健作用。《本草衍义》中记载“益肝肾”。这些药书,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正确性,在民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也使得松江鲈文化加大了传播范围。
4.3. 政治挫折——隐逸精神
宋朝的文人报效朝廷,然后功成身退、隐逸家乡是他们心中的想法。诗人对仕途失意之时,“莼鲈之思”成为了文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写诗表达的对象,来表达他们孤傲、清高的品质,豪放的胸襟,以及对张翰辞官回乡,归隐家乡的憧憬。但是宋代文人又普遍具有及时行乐的心理,想归隐家乡,以追求心灵上的安宁。所以出现了很多作诗松江鲈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些诗句,诗歌文化得以发展,这对松江鲈的文化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辛弃疾的《水龙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秋风鲈鱼”意象,表达诗人对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外族入侵的仇恨,同时也表达出此时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希望自己可以跟张翰一样弃官还乡,同时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情怀。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和最优待知识分子、最重视文教事业的朝代,也是古代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更是我国诗词的繁荣时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松江鲈文化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唐宋时期在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美食文化发展的刺激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所以松江鲈文化被文人雅士所赞扬,其发展达到了顶峰境界,关于它的诗词也被广泛吟咏。
5. 松江鲈文化没落阶段
自宋末元初时期,由于战争纷争、河道里泥沙堵塞、统治者治水不当、而当地百姓也在大量的围垦造田,多种原因导致吴淞江水域面积日益见小。随着河道的减少,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相关松江鲈的文学记载逐渐减少。这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记录松江鲈减少的诗句,还有一部分为了模仿唐宋时期文人记录的鲈鱼之美而作出来的诗词。明清时期,皇室权力高度集中,专制主义集权加剧,腐朽理学主导人们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科举考试也开始进行腐朽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小说成为文学主流,而松江鲈在文学上更多的赋予的是写诗词时的意象,在对于小说的兴起之时,还是略显单薄。这一时期的松江鲈文化虽然已减少,但是还是存在着相关的记载。
5.1. 文人雅趣——蒓鲈赏析
明清朝时期禁锢大众思想,松江鲈“莼鲈之思”的意象而被欣赏。他们欣赏张翰的洒脱情怀,是与当时封建社会相比的一股清流,许多文人雅客在作诗提及松江鲈时都因“雅”精神而作。如: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继儒,人称“山中宰相”,在他所著《小窗幽记》
[31]
(中国三大奇书之一)中写道:“三月茶笋初肥,梅风未困;九月莼鲈正美,秫酒新香。胜友晴窗,出古人书法名画,焚香评赏,无过此时。”松江鲈这一名鱼也具有了“名人效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追捧。清代最有名的“扬州八怪”也在向往这种精神,纷纷写诗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5]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山东做官时,经常念念不忘在扬州平山堂、梅花岭畔尝鱼鲜的美味,他给李复堂信中云“平山堂北,梅花岭畔,神魂系之”,从而发出“惟有药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之叹。这里板桥所说的鲈鱼,乃鱼中上品。“啖鱼而归”不仅写出了郑板桥发出宁为啖鱼而作归乡之念的感慨,同时也道出郑板桥是善为吃鱼的美食家。在他的《思归》中即写云“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去去收藏拙,满湖莼菜香。”郑板桥回到扬州即“买得鲈鱼四片鳃,药羹豆豉一尊开,湖上买鱼鱼最鲜,煮鱼便是湖中水”。于扬州美景美味之中。其实“扬州八怪”中,善吃此松江鲈的人,还有金农,金农的好友杭世骏在怀念金农诗中即云“羡君安稳住江户,鲈鱼会莼丝得饱”。可见能经常饱尝松江鲈。竹初居士钱维乔品性高尚、洁身自好、从不趋炎附势。与当时“十年清知府,十年白花银”。形成鲜明的对比,洁身自好的他在当时的官场上很难找到知音,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也只能写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他对松江鲈文化的“雅”也在诗句中显现,在其诗句中屡次出现如:“莼鲈亦是人间物,终许秋江共泛船”;“莫怪南鸿消息少,秋风愁与数莼鲈”;“陶潜志种秫,张翰思采莼”。这些诗句中主要包含对家乡的思念、离鸿之悲、生命之憾等与他对官场的厌倦、对学术的迷恋、对父母的孝心以及他强势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孙星衍“莼鲈”一词在诗集中高频出现,仅“莼鲈”一词在其诗集《芳茂山人诗录》中就出现过九次
[32]
,如:“千家桂玉愁才,一梦莼鲈去未成”;“诗人不为鲈鱼去,三泖春波直到门”;“灯火杯减盘共一杭,最佳风味在鲈乡”;“莼鲈正好时清,出处俱堪傲古人”。这是思念家乡的不经意流露,透漏出他强烈的归隐意念。
虽然这时期有许多文人作诗提到松江鲈,但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人们的思想没有得到解放,而文人雅士作诗写文章,也多是为了考取功名。其结果必然是失去了松江鲈文化当初的古朴自然,雅趣恬淡之意,渐渐被世俗化代替,相对应文化也在没落。
5.2. 作诗怀古——忆松江鲈
松江鲈由于元明时期的河道变化减少,但文学上的松江鲈鱼仍保留在明清文人的诗中。尽管如此,但变化仍是藏不住的。明人董纪记载:“鲈鱼更堪脍,四腮天下稀
[33]
。”物以稀为贵,诗人表达了此时松江鲈已经是稀少的珍贵鱼类。王穉登有诗:“归舟远望长桥外,白鸟丹枫秋一带。钓雪滩头结网人,不知可有鲈鱼卖。”说明此时松江鲈的数量已经减少。王恽言:“鲈鱼昔人贵,我行次吴江。秋风时已过,满意莼鲈香。初非为口腹,物异可阙……。”而在松江鲈的产地,还有吴兴地区还出现了民谣嘲讽松江鲈文化,“苍茫片水尽菰芦,苕霅分流入大湖。二尺槎头三尺鳜,松江空说四鳃鲈”这些诗句中,关于描述松江鲈的数量减少,已经有明确的古诗记载,虽然诗人表面写松江鲈减少,但更多的诗人的内心是感叹这一美味的缺失。
6. 发展古代松江鲈文化对当代渔业的推动作用
古代松江鲈文是松江鲈文化发展具有全面而深刻的体现,是历代诗人生活与情感的记载,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研究松江鲈文化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松江鲈的文化价值,从具体的现实细节入手,结合松江鲈诗词中描绘的事物和表达的意境从而推广文化发展,为现代渔业提供新发展。在此文中将松江鲈文化的发展以朝代为顺序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在研究中较之前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对于文化的发展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应用地域也可有所扩大,以下提出几个对策:
6.1. 增强保护意识
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大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须加强宣传松江鲈这一名贵物种在大自然中所受到的威胁,使政府人员、渔民、学生增强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松江鲈鱼的良好氛围。通过恢复松江悠久深厚的松江鲈文化,提升松江鲈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6.2. 注重市场引导
松江鲈产业的发展,也是决定松江鲈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借助现代科技,延伸松江鲈产业链,同时也要与科研部门、企业加强联合,开发与松江鲈有关的文化产品。有计划的开展松江鲈资源保护宣传、养殖产品推介和饮食文化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松江鲈的品味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松江鲈文化和增加市场认可度,逐渐消除社会大众对产业发展不利于野生资源保护的顾虑。
6.3.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创新的载体,将传统渔业与现代文化产业互相融合,也是未来渔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输出也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而松江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被挖掘、整理、研究与弘扬,这有利于增强渔业行业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人们文化自信的增强。
7. 结论
松江鲈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背景下,构建出了松江鲈文化的“萌芽”、“兴起”、“鼎盛”与“没落”四个历史阶段,探寻出松江鲈在历史文化中的饮食属性、药用属性、文化属性、文学属性、社会属性等诸多属性。松江鲈如同一位使者,在历代的美食佳肴、典故传说、文学著作、史书典籍中穿梭繁衍,历经数千年的岁月积累,使松江鲈从一开始满足食欲的基本生理需求上升至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并演绎出其深厚且独特的文化魅力。综上,通过对松江鲈古代文化的历史探索,为渔业文化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松江鲈这一珍贵物种资源,崇尚松江鲈鱼文化,这有利于增强渔业行业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人们文化自信的增强。
基金项目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23ZYCGSN00550);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22ZD00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0902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79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YFD0900705)。
NOTES
*通讯作者。
References
[
王乐. 唐代鱼文化相关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7.
]
[
陶桂庆. 桃花流水鳜鱼肥——也谈古诗咏鱼[J]. 北京产, 2000(5): 62.
]
[
高建国. 文人嗜鱼——陆文夫与美食文化(十八) [J]. 江苏地方志, 2018(4): 44-49.
]
[
张世义, 沈慧, 商秀清. 古籍中的鱼诗[J]. 生物学通报, 2014, 49(7):10-12.
]
[
张春波. “扬州八怪”爱食鱼[J]. 北京水产, 2006(6): 59-60.
]
[
伏涛. 试论一代纯儒孙星衍的“莼鲈之思” [J]. 太原大学学报, 2009, 10(1): 55-59.
]
[
吕伟成. 松江鲈鱼考述[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2): 10-12.
]
[
王建革. 松江鲈鱼及其水文环境史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0(5): 137-144.
]
[
徐静. 思乡之浓情 脱俗之深意——解读张翰的“莼鲈之思” [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4(3): 32-33.
]
[
王金秋. 松江鲈的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 1999(6): 729-734.
]
[
陆权南. “松江”和“松江鲈鱼”之钩稽及其义项之思辨[J]. 上海地方志, 2021(4): 67-72, 96.
]
[
孟迪, 夏斌, 孙雪梅, 等. 靖海湾松江鲈鱼保护区生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J]. 海洋湖沼通报(中英文), 2024, 46(4): 121-129.
]
[
魏建军, 尤宏争, 夏苏东, 等. 松江鲈鱼线粒体Cytb基因分析及其在种质鉴定中的应用[J]. 河北渔业, 2019(8): 21-25, 61.
]
[
刘珊, 田丽丽, 孙志新, 等. 北方地区松江鲈鱼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2023(8): 47-48.
]
[
范晔. 后汉书 方式列传(卷八十二)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
[
纪昀, 等. 钦定.四库全书.晋书(卷九十二)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495, 496.
]
[
[宋]李昉, 等, 撰. 太平广记(卷234)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1972.
]
[
彭定求, 杨中讷, 沈三曾, 等.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
[
周光培. 元代笔记小说(第三册) [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
[
陆龟蒙, 撰. 甫里先生文集[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
[
彭定求, 杨中讷, 沈三曾, 等. 全唐诗[M]//白居易. 春末夏初闲游江郭.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4883.
]
[
陆佃. 增修埤雅广要(卷11) [M]. 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孙洪范刻本.
]
[
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18)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
[
[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
[
刘朴兵. 略论唐宋副食烹饪的差异[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15-19.
]
[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
[
范成大. 范石湖集(卷27)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
滕新贤. 古代文人作品中鱼文化的哲学与美学内涵[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6): 853-858.
]
[
吴楚材, 吴调侯. 古文观止(卷7) [M]. 长沙: 岳麓山出版社, 2021: 336.
]
[
杨万里. 诚斋集[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 1970.
]
[
陈继儒. 小窗幽记(卷五) [M]. 罗立刚, 校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70.
]
[
孙星衍. 芳茂山人诗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
[
董纪. 西郊笑端集(卷1) [M]. 明代成化十年周庠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