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1933年以来,经典的Navier-Stokes方程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和研究,得到了很多重要结果。例如,Leray
[1]
与Hopf
[2]
分别构造了Navier-Stokes方程在全空间和有界域上的弱解,并证明了三维经典Navier-Stokes方程当
u
0
∈
L
2
(
ℝ
3
)
时存在一个弱解u,我们将这个弱解称为Leray-Hopf弱解。Fujita和Kato研究了经典Navier-Stokes方程的初值问题,并构造了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在有界域上的温和解
[3]
等。
近期,又有很多学者对带有多项式阻尼项的Navier-Stokes方程进行了研究。2008年,蔡晓静和酒全森研究了阻尼项为
α
|
u
|
β
−
1
u
的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证明了当实数
β
≥
1
且初值
u
0
∈
L
σ
2
(
ℝ
3
)
时弱解具有整体存在性,当
β
≥
7
2
时方程具有整体强解,特别地,当
7
2
≤
β
≤
5
时强解唯一
[4]
。2012年,针对这一问题,周勇证明了当
β
≥
3
时强解的整体存在性,并且建立了两个正则性准则,还证明了当
β
≥
1
时强解和弱解存在的唯一性。2021年,J. Benameur构建了带有指数阻尼项
α
(
e
β
|
u
|
2
−
1
)
u
的Navier-Stokes方程,证明了弱解的整体存在性
[5]
;之后,J. Benameur和M. Ltifi证明了带有指数阻尼项的Navier-Stokes方程强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6]
。2022年,M. Ltifi证明了带有对数阻尼项
α
log
(
e
+
|
u
|
2
)
|
u
|
2
u
的Navier-Stokes方程强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同时,学者们对Navier-Stokes方程吸引子的存在和性质也得到了很多研究。1991年,Ladyzhenskaya证明了半群吸引子的存在性
[7]
。1992年,A.V. Babin和M.I. Vishik提出了发展方程吸引子这一概念
[8]
。随后,数学家们对二维和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的吸引子作了大量研究,并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1998年,R. Rosa证明了二维Navier-Stokes流体在无界域上的整体吸引子
[9]
。2000年,E Feireisl证明了三维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紧致的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
[10]
。2011年,宋学力和侯延仁证明了阻尼项为
α
|
u
|
β
−
1
u
的Navier-Stokes方程在有界域中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
[11]
。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带有多项式阻尼项的Navier-Stokes方程吸引子的存在性的研究颇少,考虑到吸引子对于Navier-Stokes方程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带有指数阻尼项的Navier-Stokes方程吸引子的存在性进行研究。
假设
Ω
⊂
ℝ
3
是边界
∂
Ω
足够光滑的有界区域,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带有指数阻尼项
α
(
e
β
|
u
|
2
−
1
)
u
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为便于证明,本文构建了如下方程:
{
u
t
−
μ
Δ
u
+
(
u
⋅
∇
)
u
+
α
(
e
β
|
u
|
2
−
1
)
u
+
∇
p
=
0
,
(
x
,
t
)
∈
Ω
×
(
0
,
T
)
,
div
u
=
0
,
(
x
,
t
)
∈
Ω
×
(
0
,
T
)
,
u
|
t
=
0
=
u
0
x
∈
Ω
,
u
|
∂
Ω
=
0
,
x
∈
Ω
.
(1)
其中
μ
>
0
为流体的运动粘度,向量函数
u
=
(
u
1
,
u
2
,
u
3
)
和
p
=
p
(
x
,
t
)
分别代表速度场和流体压力,阻尼项中
β
>
0
和
α
>
0
是两个常数,函数
u
0
=
u
0
(
x
)
为初速度。
首先根据
[3]
和
[4]
给出方程(1)弱解和强解的定义。
定义1.1
[3]
设
α
>
0
,
β
>
0
,如果对于
∀
T
>
0
,函数对
〈
u
(
x
,
t
)
,
p
(
x
,
t
)
〉
满足下列条件
i)
u
∈
L
∞
(
0
,
T
;
L
σ
2
(
Ω
)
)
∩
L
2
(
0
,
T
;
W
0
,
σ
1
,
2
(
Ω
)
)
,
(
e
β
|
u
|
2
−
1
)
|
u
|
2
∈
L
1
(
(
0
,
T
)
×
Ω
)
;
ii)
u
t
−
μ
Δ
u
+
(
u
⋅
∇
)
u
+
α
(
e
β
|
u
|
2
−
1
)
u
+
∇
p
=
0
在
D
′
(
0
,
T
;
Ω
)
成立,u满足方程
−
∫
0
T
〈
u
,
φ
t
〉
+
μ
∫
0
T
〈
∇
u
,
∇
φ
〉
−
∫
0
T
〈
(
u
⋅
∇
)
u
,
φ
〉
+
α
∫
0
T
〈
(
e
β
|
u
|
2
−
1
)
u
,
φ
〉
=
〈
u
0
,
φ
(
0
)
〉
,
iii)
div
u
(
x
,
t
)
=
0
,a.e.
(
x
,
t
)
∈
Ω
×
(
0
,
T
)
,
则称函数对
〈
u
(
x
,
t
)
,
p
(
x
,
t
)
〉
是方程(1)的弱解,其中
φ
∈
C
0
,
σ
∞
(
0
,
T
;
Ω
)
且
div
φ
(
⋅
,
T
)
=
0
。
定义1.2
[4]
如果函数对
〈
u
(
x
,
t
)
,
p
(
x
,
t
)
〉
是方程(1)的弱解,
u
0
∈
W
0
,
σ
1
,
2
(
Ω
)
,且满足
u
∈
L
∞
(
0
,
T
;
H
1
(
Ω
)
)
∩
L
2
(
0
,
T
;
H
˙
2
(
Ω
)
)
,
(
e
β
|
u
|
2
−
1
)
|
u
|
2
,
(
e
β
|
u
|
2
−
1
)
|
∇
u
|
2
,
e
β
|
u
|
2
|
∇
|
u
|
2
|
2
∈
L
1
(
(
0
,
T
)
×
Ω
)
则称函数对
〈
u
(
x
,
t
)
,
p
(
x
,
t
)
〉
是方程(1)的强解。
通过定义1.1可知,如果
u
∈
L
∞
(
0
,
T
;
L
σ
2
(
Ω
)
)
∩
L
2
(
0
,
T
;
W
0
,
σ
1
,
2
(
Ω
)
)
是方程(1)在
[
0
,
T
]
上的弱解,那么u满足
{
d
d
t
(
u
,
v
)
+
μ
(
(
u
,
v
)
)
+
b
(
u
,
u
,
v
)
+
(
α
(
e
β
|
u
|
2
−
1
)
u
,
v
)
=
0
,
∀
v
∈
V
,
∀
t
>
0
,
u
(
0
)
=
u
0
.
(2)
方程(2)等价于函数方程
{
d
u
d
t
+
μ
A
u
+
B
(
u
)
+
G
(
u
)
=
0
,
∀
t
>
0
,
∀
T
>
0
,
u
(
0
)
=
u
0
.
(3)
其中
A
u
=
−
P
˜
Δ
u
是Stokes算子,
P
˜
是
(
L
2
(
Ω
)
)
3
在H上的正交投影,定义为
〈
A
u
,
v
〉
=
(
(
u
,
v
)
)
,且
F
(
u
)
=
α
(
e
β
|
u
|
2
−
1
)
u
,
G
(
u
)
=
P
˜
F
(
u
)
。
B
:
V
×
V
→
V
′
是双线性算子,定义为
〈
B
(
u
,
v
)
,
w
〉
=
b
(
u
,
v
,
w
)
,
B
(
u
)
=
B
(
u
,
u
)
,其中
b
(
u
,
v
,
w
)
=
∑
i
,
j
=
1
3
∫
Ω
u
i
∂
v
j
∂
x
i
w
j
d
x
〈
⋅
,
⋅
〉
是V与
V
′
的对偶积。
本文定义
Z
=
W
0
,
σ
1
,
2
(
Ω
)
∩
∪
4
≤
p
≤
∞
L
∞
(
0
,
T
;
L
p
(
Ω
)
)
,下面将给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定理1.3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方程(3)存在一个
(
Z
,
H
2
)
整体吸引子,且在
H
2
(
Ω
)
中具有不变性和紧致性。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章将介绍本文所用到的基本符号和相关引理,第三章将给出多个命题的证明,为证明后文吸引子的整体存在性作铺垫,第四章将利用第三章的结论证明带有指数阻尼项
α
(
e
β
|
u
|
2
−
1
)
u
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
3. 解的一致估计
本章将构建方程(3)解的一致估计(
t
→
∞
),共有7个命题证明,这些命题在第四节中证明吸引子的存在性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从
H
中的估计开始,在下面的命题中为便于估计,我们取
μ
=
1
。
命题3.1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存在常数
ρ
1
、
I
1
和
I
2
,使得
|
u
(
t
)
|
2
≤
ρ
1
,
∀
t
≥
0
;
∫
t
t
+
1
‖
u
(
s
)
‖
2
d
s
≤
I
1
,
∫
t
t
+
1
|
(
e
β
|
u
(
s
)
|
2
−
1
)
|
u
(
s
)
|
2
|
L
1
d
s
<
I
2
,
∀
t
≥
0.
证明:将方程(1)与u作内积可得
d
d
t
|
u
|
2
2
+
2
‖
u
‖
2
2
+
2
α
∫
Ω
(
e
β
|
u
|
2
−
1
)
|
u
|
2
d
x
=
0
,
(4)
由Poincare不等式知,存在
λ
1
,使得
d
d
t
|
u
|
2
2
+
2
λ
1
|
u
|
2
2
≤
0
,
由Gronwall不等式,可得
|
u
|
2
2
≤
|
u
0
|
2
2
e
−
2
λ
1
t
,
∀
t
≥
0
,
则有
|
u
|
2
2
≤
|
u
0
|
2
2
≡
ρ
1
2
,
∀
t
≥
0
,
(5)
将(13)在t到
t
+
1
上积分得到
|
u
(
t
+
1
)
|
2
2
+
2
∫
t
t
+
1
‖
u
‖
2
d
s
+
2
α
∫
t
t
+
1
|
(
e
β
|
u
|
2
−
1
)
|
u
|
2
|
L
1
d
s
≤
|
u
(
t
)
|
2
2
则有
2
∫
t
t
+
1
‖
u
(
s
)
‖
2
d
s
≤
|
u
(
t
)
|
2
2
,
由(14)可知
∫
t
t
+
1
‖
u
(
s
)
‖
2
d
s
≤
1
2
|
u
(
t
)
|
2
2
=
1
2
ρ
1
2
≤
I
1
,
同理可证
∫
t
t
+
1
|
(
e
β
|
u
|
2
−
1
)
|
u
|
2
|
L
1
d
s
≤
I
2
,
其中
ρ
1
、
I
1
、
I
2
均为常数。证毕。
命题3.2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存在时间
t
1
和
t
2
,常数
ρ
2
和
ρ
3
使得
‖
u
(
t
)
‖
≤
ρ
2
,
∀
t
≥
t
1
;
∫
Ω
(
1
β
e
β
|
u
|
2
−
|
u
|
2
)
d
x
≤
ρ
3
,
∀
t
≥
t
2
.
证明:(1) 首先,由引理2.4可知对于任意
‖
u
0
‖
2
≤
M
,
‖
u
‖
都是一致有界的,即对于每一个
T
>
0
,都有
sup
t
∈
[
0
,
T
]
sup
‖
u
0
‖
≤
M
‖
u
(
t
)
‖
≤
K
T
,
其中对于每一个
T
>
0
,
K
T
都是有限的。
因此,对于任意序列
{
u
0
n
}
和
{
t
n
}
,其中
u
0
n
∈
Z
,
‖
u
0
n
‖
≤
M
和
t
n
∈
[
0
,
T
]
,
‖
S
(
t
n
)
u
0
n
‖
→
∞
(
n
→
∞
)
,
(6)
是不存在的。为证明
Z
中吸收集的存在性,必须排除当
T
→
∞
时,
K
T
→
∞
。也就是说,必须证明
sup
t
∈
[
0
,
T
]
sup
‖
u
0
‖
≤
M
‖
u
(
t
)
‖
≤
K
T
<
∞
,
∀
T
>
0
,
成立。
由命题3.1可知
∫
t
t
+
1
‖
u
(
s
)
‖
2
d
s
≤
I
1
,
∀
t
≥
0
,
现在考虑
[
t
,
t
+
1
]
中所有关于s的集合,其中
‖
u
(
s
)
‖
2
>
2
I
1
,并且设
σ
为这个集合的测度,则有
2
I
1
σ
≤
∫
t
t
+
1
‖
u
(
s
)
‖
2
d
s
≤
I
1
,
因此可得
σ
≤
1
2
,那么在任意区间
[
t
,
t
+
1
]
中,当点的测度
σ
>
1
2
时,有
‖
u
(
s
)
‖
2
≤
2
I
1
,
(7)
特别地,在区间
[
t
,
t
+
1
]
中至少存在一个点使得(16)成立。
设
σ
=
2
I
1
,我们将证明
sup
t
≥
0
sup
‖
u
0
‖
≤
σ
‖
u
(
t
)
‖
<
∞
,
成立。反之,存在一个序列
t
n
→
∞
和指数
u
0
n
且
‖
u
0
n
‖
≤
σ
,使得
‖
S
(
t
n
)
u
0
n
‖
→
∞
(
n
→
∞
)
.
(8)
现在考虑区间
[
t
n
−
1
,
t
n
]
,已知一定存在一个
s
n
∈
[
t
n
−
1
,
t
n
]
,使得
‖
u
n
(
s
n
)
‖
≤
σ
,
现在引入一个关于时间的平移解
v
n
(
t
)
=
u
n
(
t
+
s
n
)
,其中
v
n
(
t
)
是三维方程的解,且有
v
n
(
0
)
=
v
0
n
,且
‖
v
0
n
‖
≤
σ
,由(17)可知存在
a
n
=
t
n
−
s
n
<
1
使得
‖
v
n
(
a
n
)
‖
→
∞
,即
‖
S
(
a
n
)
v
0
n
‖
→
∞
.
但是,由(15)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综上所述,存在一个时间s,
s
∈
[
0
,
1
]
,使得
u
(
s
)
≤
σ
,
则一定存在某个
ρ
2
使得
u
(
t
)
≤
ρ
2
,
因此,当
t
1
≥
0
时,则有
‖
u
(
t
)
‖
≤
ρ
2
,
∀
t
≥
t
1
,
即
Z
中存在吸收集。
(2) 由命题3.1知
∫
t
t
+
1
|
(
e
β
|
u
(
s
)
|
2
−
1
)
|
u
(
s
)
|
2
|
L
1
d
s
=
∫
t
t
+
1
∫
Ω
(
e
β
|
u
|
2
−
1
)
|
u
|
2
d
x
d
s
≤
∫
t
t
+
1
(
∫
Ω
|
u
|
2
e
β
|
u
|
2
d
x
−
∫
Ω
|
u
|
2
d
x
)
d
s
≤
I
2
,
因此有
∫
t
t
+
1
∫
Ω
|
u
|
2
e
β
|
u
|
2
d
x
d
s
≤
I
2
+
∫
t
t
+
1
∫
Ω
|
u
|
2
d
x
d
s
≤
C
,
从而有
∫
t
t
+
1
∫
Ω
|
u
|
2
e
β
|
u
|
2
d
x
d
s
≤
∫
t
t
+
1
(
∫
Ω
|
u
|
6
d
x
)
1
3
(
∫
Ω
e
3
2
β
|
u
|
2
d
x
)
2
3
d
s
≤
∫
t
t
+
1
|
u
|
6
2
(
∫
Ω
e
3
2
β
|
u
|
2
d
x
)
2
3
d
s
≤
∫
t
t
+
1
‖
u
‖
2
(
∫
Ω
e
3
2
β
|
u
|
2
d
x
)
2
3
d
s
≤
ρ
2
2
∫
t
t
+
1
(
∫
Ω
e
3
2
β
|
u
|
2
d
x
)
2
3
d
s
≤
c
ρ
2
2
∫
t
t
+
1
∫
Ω
e
3
2
β
|
u
|
2
d
x
d
s
≤
C
,
由(1)同理可得
∫
Ω
e
β
|
u
|
2
d
x
≤
c
,
因此存在时间
t
2
≥
t
1
,使得
∫
Ω
(
1
β
e
β
|
u
|
2
−
|
u
|
2
)
d
x
≤
∫
Ω
1
β
e
β
|
u
|
2
d
x
−
∫
Ω
|
u
|
2
d
x
≤
ρ
3
,
∀
t
≥
t
2
.
证毕。
命题3.3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存在时间
t
3
和常数
I
3
使得
∫
t
t
+
1
|
Δ
u
|
2
2
d
s
≤
I
3
,
∀
t
≥
t
3
.
证明:将方程(1)与
−
Δ
u
作内积可得
1
2
d
d
t
‖
u
‖
2
+
|
Δ
u
|
2
2
+
α
β
2
∫
Ω
e
β
|
u
|
2
|
∇
|
u
|
2
|
2
d
x
+
α
∫
Ω
(
e
β
|
u
|
2
−
1
)
|
∇
u
|
2
d
x
=
∫
Ω
(
u
⋅
∇
)
u
⋅
Δ
u
d
x
≤
∫
Ω
|
u
|
|
∇
u
|
|
Δ
u
|
d
x
≤
(
∫
Ω
|
u
|
2
|
∇
u
|
2
d
x
)
1
2
⋅
(
∫
Ω
|
Δ
u
|
2
d
x
)
1
2
≤
1
2
∫
Ω
|
u
|
2
|
∇
u
|
2
d
x
+
1
2
∫
Ω
|
Δ
u
|
2
d
x
,
整理得
d
d
t
‖
u
‖
2
+
|
Δ
u
|
2
2
+
α
β
∫
Ω
e
β
|
u
|
2
|
∇
|
u
|
2
|
2
d
x
+
2
α
∫
Ω
(
e
β
|
u
|
2
−
1
)
|
∇
u
|
2
d
x
≤
∫
Ω
|
u
|
2
|
∇
u
|
2
d
x
(9)
由初等不等式可知
α
(
e
β
|
u
|
2
−
1
)
≥
α
β
2
|
u
|
4
2
!
,
则有
|
u
|
2
=
α
β
|
u
|
2
2
⋅
2
α
β
≤
α
β
2
|
u
|
4
2
+
1
α
β
2
,
代入(18)中整理得
d
d
t
‖
u
‖
2
+
|
Δ
u
|
2
2
+
α
β
∫
Ω
e
β
|
u
|
2
|
∇
|
u
|
2
|
2
d
x
+
α
∫
Ω
(
e
β
|
u
|
2
−
1
)
|
∇
u
|
2
d
x
≤
2
α
β
2
∫
Ω
|
∇
u
|
2
d
x
将上式在t到
t
+
1
上积分可得
‖
u
(
t
+
1
)
‖
2
+
∫
t
t
+
1
|
Δ
u
|
2
2
d
t
+
α
β
∫
t
t
+
1
|
e
β
|
u
|
2
|
∇
|
u
|
2
|
2
|
L
1
d
t
+
α
∫
t
t
+
1
[
(
e
β
|
u
|
2
−
1
)
|
∇
u
|
2
]
d
t
≤
2
α
β
2
∫
t
t
+
1
‖
u
‖
2
d
t
+
‖
u
(
t
)
‖
2
.
由命题3.2可知一定存在一个时间
t
3
=
max
{
t
1
,
t
2
}
,使得当
t
≥
t
3
时,
‖
u
(
t
)
‖
2
≤
ρ
2
2
,
∫
t
t
+
1
‖
u
(
s
)
‖
2
d
s
≤
I
1
,
因此
∫
t
t
+
1
|
Δ
u
|
2
2
d
t
≤
I
3
,
∀
t
≥
t
3
,
其中
I
3
是一个常量。
命题3.4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存在时间
t
4
和常数
ρ
4
使得
|
u
t
(
s
)
|
2
≤
ρ
4
,
∀
s
≥
t
4
.
证明:将方程(1)与
u
t
作内积可得
|
u
t
|
2
2
+
1
2
d
d
t
‖
u
‖
2
+
α
2
d
d
t
(
1
β
e
β
|
u
|
2
−
u
2
)
=
−
∫
Ω
(
u
⋅
∇
)
u
⋅
u
t
d
x
≤
c
∫
Ω
|
u
⋅
∇
u
|
2
d
x
+
1
2
∫
Ω
|
u
t
|
2
d
x
整理得
|
u
t
|
2
2
+
d
d
t
‖
u
‖
2
+
α
d
d
t
∫
Ω
(
1
β
e
β
|
u
|
2
−
|
u
|
2
)
d
x
≤
2
c
∫
Ω
|
u
⋅
∇
u
|
2
d
x
≤
1
2
|
Δ
u
|
2
2
+
C
|
u
|
6
6
≤
1
2
|
Δ
u
|
2
2
+
C
∫
Ω
(
1
β
e
β
|
u
|
2
−
|
u
|
2
)
,
将上式在t到
t
+
1
上积分可得
∫
t
t
+
1
|
u
t
|
2
2
d
s
+
u
(
t
+
1
)
2
+
α
∫
Ω
(
1
β
e
β
|
u
(
t
+
1
)
|
2
−
|
u
(
t
+
1
)
|
2
)
d
x
≤
1
2
∫
t
t
+
1
|
Δ
u
|
2
2
d
s
+
C
∫
t
t
+
1
∫
Ω
(
1
β
e
β
|
u
|
2
−
|
u
|
2
)
d
x
d
s
+
‖
u
(
t
)
‖
2
+
α
∫
Ω
(
1
β
e
β
|
u
(
t
)
|
2
−
|
u
(
t
)
|
2
)
d
x
≤
c
(
I
3
,
ρ
3
,
ρ
2
)
,
再将方程(1)先对t求微分,再与
u
t
作内积可得
1
2
d
d
t
|
u
t
|
2
2
+
‖
u
t
‖
2
+
〈
(
u
t
⋅
∇
)
u
,
u
t
〉
+
〈
(
u
⋅
∇
)
u
t
,
u
t
〉
+
〈
F
′
(
u
)
u
t
,
u
t
〉
=
0
1
2
d
d
t
|
u
t
|
2
2
+
‖
u
t
‖
2
≤
|
〈
(
u
t
⋅
∇
)
u
,
u
t
〉
|
−
∫
Ω
(
F
′
(
u
)
u
t
)
u
t
d
x
,
由引理2.5知
(
F
′
(
u
)
u
t
)
⋅
u
t
是正定的,因此有
1
2
d
d
t
|
u
t
|
2
2
+
‖
u
t
‖
2
≤
|
〈
(
u
t
⋅
∇
)
u
,
u
t
〉
|
≤
c
‖
u
‖
3
2
|
u
t
|
1
2
‖
u
‖
≤
1
2
‖
u
t
‖
2
+
c
|
u
t
|
2
2
‖
u
‖
4
,
(10)
整理得
d
d
t
|
u
t
|
2
2
+
‖
u
t
‖
2
≤
c
|
u
t
|
2
2
‖
u
‖
4
,
d
d
t
|
u
t
|
2
2
≤
c
ρ
2
4
|
u
t
|
2
2
,
将上式先在s到
t
+
1
上积分,其中
t
<
s
<
t
+
1
,可得
|
u
t
(
t
+
1
)
|
2
2
≤
|
u
t
(
s
)
|
2
2
+
c
ρ
2
4
∫
s
t
+
1
|
u
t
(
τ
)
|
2
2
d
τ
,
再对s在t到
t
+
1
上积分,有
|
u
t
(
t
+
1
)
|
2
2
≤
∫
t
t
+
1
|
u
t
(
s
)
|
2
2
d
s
+
c
ρ
2
4
∫
t
t
+
1
|
u
t
(
τ
)
|
2
2
d
τ
≤
(
1
+
c
ρ
2
4
)
∫
t
t
+
1
|
u
t
(
s
)
|
2
2
d
s
≤
(
1
+
c
ρ
2
4
)
≤
c
(
I
3
,
ρ
3
,
ρ
2
)
≡
ρ
2
3
,
∀
s
≥
t
4
.
证毕。
命题3.5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存在常数
ρ
5
使得
|
A
u
(
t
)
|
2
≤
ρ
5
,
t
≥
t
4
.
证明:对方程(3)使用Minkowski不等式可得
|
A
u
|
2
≤
|
u
t
|
2
+
|
B
(
u
)
|
2
+
α
|
(
e
β
|
u
|
2
−
1
)
u
|
2
,
(11)
当
u
∈
Z
,
v
∈
D
(
A
)
和
w
∈
H
时,有
|
b
(
u
,
v
,
w
)
|
=
∫
Ω
|
(
u
⋅
∇
)
v
⋅
w
|
d
x
≤
∫
Ω
|
u
|
|
∇
v
|
|
w
|
d
x
≤
c
|
u
|
6
|
∇
v
|
2
1
2
|
A
v
|
2
1
2
|
w
|
2
≤
c
‖
u
‖
‖
v
‖
1
2
|
A
v
|
2
1
2
|
w
|
2
,
显然,如果
u
∈
D
(
A
)
,则有
B
(
u
)
∈
H
,且
|
B
(
u
)
|
2
2
=
〈
(
u
⋅
∇
)
u
,
(
u
⋅
∇
)
u
〉
≤
c
‖
u
‖
‖
u
‖
1
2
|
A
u
|
2
1
2
|
(
u
⋅
∇
)
u
|
2
,
整理得
|
B
(
u
)
|
2
≤
c
‖
u
‖
3
2
|
A
u
|
2
1
2
≤
1
2
|
A
u
|
2
+
c
‖
u
‖
3
,
(12)
又因
α
|
(
e
β
|
u
|
2
−
1
)
u
|
2
2
=
α
∫
Ω
(
e
β
|
u
|
2
−
1
)
2
|
u
|
2
d
x
=
α
∫
Ω
e
2
β
|
u
|
2
|
u
|
2
d
x
−
2
α
∫
Ω
e
β
|
u
|
2
|
u
|
2
d
x
+
α
∫
Ω
|
u
|
2
d
x
≤
α
(
∫
Ω
e
4
β
|
u
|
2
d
x
)
1
2
(
∫
Ω
|
u
|
4
d
x
)
1
2
−
2
α
(
∫
Ω
e
2
β
|
u
|
2
d
x
)
1
2
(
∫
Ω
|
u
|
4
d
x
)
1
2
+
α
∫
Ω
|
u
|
2
d
x
≤
α
(
c
,
ρ
1
)
,
(13)
将(21)、(22)代入到(20)中可得
|
A
u
|
2
≤
2
|
u
t
|
2
+
c
‖
u
‖
3
+
c
≤
2
ρ
4
+
c
ρ
2
3
+
c
≡
ρ
5
,
t
≥
t
4
,
证毕。
命题3.6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存在时间
t
5
、常数
I
4
和
ρ
6
使得
∫
t
t
+
1
‖
u
t
(
s
)
‖
2
d
s
≤
I
4
,
t
≥
t
4
;
‖
u
‖
≤
ρ
6
,
t
≥
t
5
.
证明:由(19)可知
d
d
t
|
u
t
|
2
2
+
‖
u
t
‖
2
≤
c
|
u
t
|
2
2
‖
u
‖
4
,
将上式在t到
t
+
1
上积分,并根据命题3.4可知存在一个常数
I
4
使得
∫
t
t
+
1
‖
u
t
‖
2
d
s
≤
c
∫
t
t
+
1
|
u
t
|
2
2
‖
u
‖
4
d
s
+
|
u
t
(
t
)
|
2
2
≤
c
(
ρ
2
,
ρ
4
)
≡
I
4
,
t
≥
t
4
,
(14)
根据命题3.5可知
‖
u
(
t
)
‖
D
(
A
)
≤
ρ
5
,
∀
t
≥
t
4
,
使用Agmon’s不等式可知
‖
u
(
t
)
‖
∞
≤
c
,
∀
t
≥
t
4
.
现将方程(3)1 先对t求微分,再与
A
u
t
作内积可得
1
2
d
d
t
‖
u
t
‖
2
+
|
A
u
t
|
2
2
≤
|
b
(
u
t
,
u
,
A
u
t
)
|
+
|
b
(
u
,
u
t
,
A
u
t
)
|
+
∫
Ω
(
F
′
(
u
)
u
t
)
⋅
A
u
t
d
x
(15)
并通过引理2.5存在以下估计:
∫
Ω
(
F
′
(
u
)
u
t
)
⋅
A
u
t
d
x
≤
c
∫
Ω
e
β
|
u
|
2
|
u
|
2
|
u
t
|
|
A
u
t
|
d
x
≤
‖
u
‖
L
∞
2
|
A
u
t
|
2
‖
u
t
‖
L
4
‖
e
β
|
u
|
2
‖
L
4
≤
c
|
A
u
t
|
L
2
‖
u
t
‖
≤
c
‖
u
t
‖
2
+
1
4
|
A
u
t
|
2
2
,
(16)
以及
|
b
(
u
t
,
u
,
A
u
t
)
|
≤
c
‖
u
t
‖
‖
u
‖
1
2
|
A
u
|
2
1
2
|
A
u
t
|
2
≤
1
4
|
A
u
t
|
2
2
+
c
‖
u
t
‖
2
‖
u
‖
|
A
u
|
2
≤
1
4
|
A
u
t
|
2
2
+
c
‖
u
t
‖
2
,
∀
t
≥
t
4
,
(17)
|
b
(
u
,
u
t
,
A
u
t
)
|
≤
c
‖
u
‖
‖
u
t
‖
1
2
≤
1
4
|
A
u
t
|
2
2
+
c
‖
u
‖
4
‖
u
t
‖
2
≤
1
4
|
A
u
t
|
2
2
+
c
‖
u
t
‖
2
,
∀
t
≥
t
4
,
(18)
将(25)、(26)和(27)代入到(24)中可得
d
d
t
‖
u
t
‖
2
≤
c
‖
u
t
‖
2
,
再将(23)使用Gronwall不等式得:
‖
u
t
‖
2
≤
ρ
6
2
,
∀
t
≥
t
5
=
t
4
+
1
,
证毕。
命题3.7
S
(
t
)
:
Z
↦
Z
是
t
≥
0
时
Z
上的一个Lipschitz连续映射。
证明:假设u、v分别是
Z
中初值为
u
0
、
v
0
的两个解,设
w
=
u
−
v
,且
w
0
=
u
0
−
v
0
,则有
d
w
d
t
+
A
w
=
−
B
(
u
)
+
B
(
v
)
−
P
˜
F
(
u
)
+
P
˜
F
(
v
)
,
(19)
将(28)和Aw做内积可得
1
2
d
d
t
‖
w
‖
2
+
|
A
w
|
2
2
=
−
b
(
u
,
u
,
A
w
)
+
b
(
v
,
v
,
A
w
)
−
〈
F
(
u
)
−
F
(
v
)
,
A
w
〉
≤
b
(
w
,
A
w
,
u
)
+
b
(
v
,
A
w
,
w
)
−
〈
F
(
u
)
−
F
(
v
)
,
A
w
〉
≤
c
‖
w
‖
‖
u
‖
1
2
|
A
u
|
2
1
2
|
A
w
|
2
+
c
‖
v
‖
‖
w
‖
1
2
|
A
w
|
2
3
2
+
|
F
(
u
)
−
F
(
v
)
|
2
|
A
w
|
2
≤
3
4
|
A
w
|
2
2
+
c
‖
w
‖
2
(
‖
u
‖
|
A
u
|
2
+
‖
v
‖
4
)
+
c
|
F
(
u
)
−
F
(
v
)
|
2
2
,
(20)
因为
|
F
(
u
)
−
F
(
v
)
|
2
2
=
α
∫
Ω
|
(
e
β
|
u
|
2
−
1
)
u
−
(
e
β
|
v
|
2
−
1
)
v
|
2
d
x
≤
c
∫
Ω
|
(
e
β
|
u
|
2
−
1
)
w
|
2
d
x
+
∫
Ω
|
[
(
e
β
|
u
|
2
−
1
)
−
(
e
β
|
v
|
2
−
1
)
]
v
|
2
d
x
≤
c
∫
Ω
|
(
e
β
|
u
|
2
−
1
)
w
|
2
d
x
+
∫
Ω
|
(
e
β
|
u
|
2
−
e
β
|
v
|
2
)
v
|
2
d
x
,
由中值定理知
e
β
|
u
|
2
−
e
β
|
v
|
2
=
2
β
e
β
[
(
1
−
θ
)
u
+
θ
y
]
2
|
(
1
−
θ
)
u
+
θ
y
|
⋅
|
u
−
v
|
≤
2
β
e
β
(
u
2
+
v
2
)
|
u
+
v
|
⋅
|
u
−
v
|
,
其中
θ
∈
(
0
,
1
)
,因此有
|
F
(
u
)
−
F
(
v
)
|
2
2
≤
c
∫
Ω
|
(
e
β
|
u
|
2
−
1
)
w
|
2
d
x
+
c
∫
Ω
|
e
2
β
(
u
2
+
v
2
)
|
u
+
v
|
w
v
|
2
d
x
≤
c
|
(
e
β
|
u
|
2
−
1
)
|
3
2
|
w
|
6
2
+
c
|
e
4
β
(
u
2
+
v
2
)
|
3
|
u
|
12
4
|
w
|
6
2
+
c
|
e
4
β
(
u
2
+
v
2
)
|
3
|
v
|
12
4
|
w
|
6
2
≤
c
|
(
e
β
|
u
|
2
−
1
)
|
3
2
‖
w
‖
2
+
c
‖
w
‖
2
.
(21)
将(30)代入(29)中可得
d
d
t
‖
w
‖
2
≤
c
‖
w
‖
2
[
‖
u
‖
|
A
u
|
2
+
‖
v
‖
4
+
|
e
β
|
u
|
2
−
1
|
3
2
+
1
]
,
使用Gronwall不等式得
‖
w
‖
2
≤
‖
w
0
‖
2
e
c
∫
0
t
[
‖
u
‖
|
A
u
|
2
+
‖
v
‖
4
+
|
e
β
|
u
|
2
−
1
|
3
2
+
1
]
d
x
,
其中
(
|
e
β
|
u
|
2
−
1
|
3
2
)
3
2
=
∫
Ω
|
e
β
|
u
|
2
−
1
|
3
d
x
=
∫
Ω
(
e
3
β
|
u
|
2
−
3
e
2
β
|
u
|
2
+
3
e
β
|
u
|
2
−
1
)
d
x
≤
c
,
整理得
‖
w
‖
2
≤
‖
w
0
‖
2
c
(
ρ
2
,
ρ
4
,
c
)
.
证毕。
4. 整体吸引子
在本节中,我们证明
{
S
(
t
)
}
t
≥
0
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首先回顾一下整体吸引子的概念。
定义4.1 设
A
是
H
2
(
Ω
)
的子集,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称
A
为
(
Z
,
H
2
)
整体吸引子:
1)
A
在
H
2
(
Ω
)
中紧致;
2)
A
是不变的,即
S
(
t
)
A
=
A
,
∀
t
≥
0
;
3)
A
相对于
H
2
(
Ω
)
的范数吸引
Z
的每个有界子集,即如果B在
Z
中有界,则有
d
i
s
t
H
2
(
S
(
t
)
B
,
A
)
→
0
,
t
→
∞
.
下面的命题给出了证明
H
2
(
Ω
)
中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的必要条件。
命题4.2 设
A
是
{
S
(
t
)
}
t
≥
0
的
(
Z
,
Z
)
整体吸引子,则
A
也是
(
Z
,
H
2
)
整体吸引子,当且仅当:
1)
{
S
(
t
)
}
t
≥
0
有一个有界的
(
Z
,
H
2
)
吸引集;
2)
{
S
(
t
)
}
t
≥
0
是
(
Z
,
H
2
)
渐近紧致的。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首先证明
{
S
(
t
)
}
t
≥
0
有一个
(
Z
,
Z
)
整体吸引子,然后通过命题4.2证明这个吸引子是
(
Z
,
H
2
)
整体吸引子。
我们定义
B
1
=
{
u
∈
Z
:
‖
u
‖
≤
ρ
2
}
,
B
2
=
{
u
∈
D
(
A
)
:
|
A
u
|
2
≤
ρ
5
}
,
由命题3.2和命题3.5可知,
B
1
和
B
2
分别是
{
S
(
t
)
}
t
≥
0
的有界
(
Z
,
Z
)
和
(
Z
,
H
2
)
吸引集。
通过嵌入
D
(
A
)
↪
V
和命题3.5的紧致性,我们发现
{
S
(
t
)
}
t
≥
0
是
(
Z
,
Z
)
渐近紧致的。因此,根据标准吸引子理论(
[12]
),
{
S
(
t
)
}
t
≥
0
有一个
(
Z
,
Z
)
整体吸引子
A
。
下面将证明
A
是
(
Z
,
H
2
)
整体吸引子,即证明
{
S
(
t
)
}
t
≥
0
是
(
Z
,
H
2
)
渐近紧致的。
引理4.3 假设
α
>
0
,
β
>
0
,
u
0
∈
Z
,则
{
S
(
t
)
}
t
≥
0
是
(
Z
,
H
2
)
渐近紧致的。
证明:设
{
u
0
n
}
n
=
1
∞
在
Z
中有界,且
t
n
→
∞
。我们要证明
{
S
(
t
n
)
u
0
n
}
n
=
1
∞
在
H
2
(
Ω
)
中有收敛子序列。定义
u
n
(
t
)
=
S
(
t
)
u
0
n
,
w
n
(
t
n
)
=
d
u
n
d
t
|
t
=
t
n
,
通过公式(3)有:
μ
A
u
n
(
t
n
)
=
−
w
n
(
t
n
)
−
B
(
u
n
(
t
n
)
)
−
G
(
u
n
(
t
n
)
)
,
并且根据命题3.5和3.6,存在
T
>
0
使得对于所有
t
≥
T
有
‖
d
u
n
d
t
(
t
)
‖
≤
ρ
6
,
(22)
|
A
u
n
(
t
)
|
2
≤
ρ
5
,
∀
n
=
1
,
2
,
⋯
,
其中
ρ
5
和
ρ
6
分别是命题3.5和3.6中的常数。由于
t
n
→
∞
,存在
N
>
0
使得对于所有
n
≥
N
,都有
t
n
≥
T
。因此,通过(31)有,对于所有
n
≥
N
‖
w
n
(
t
n
)
‖
≤
ρ
6
且
|
A
u
n
(
t
)
|
2
≤
ρ
5
,
∀
n
=
1
,
2
,
⋯
(23)
通过紧致嵌入
Z
↪
H
和
D
(
A
)
↪
Z
,我们从(32)中发现存在
w
∈
Z
和
v
∈
D
(
A
)
使得子序列
w
n
(
t
n
)
→
w
在
H
中强收敛,(24)
u
n
(
t
n
)
→
v
在
Z
中强收敛。(25)
通过公式(31)和Agmon不等式有
‖
u
n
(
t
n
)
‖
∞
≤
c
,
∀
n
≥
N
.
因此,通过(34)可以得到
Figure 1
从而得知
G
(
u
n
(
t
n
)
)
→
G
(
v
)
在
H
中强收敛。(26)又因
|
b
(
u
,
v
,
w
)
|
≤
c
‖
u
‖
‖
v
‖
1
2
|
A
v
|
2
1
2
|
w
|
2
,
∀
u
∈
Z
,
v
∈
D
(
A
)
,
w
∈
H
,所以,
|
B
(
u
,
v
)
|
2
≤
c
‖
u
‖
‖
v
‖
1
2
|
A
v
|
2
1
2
,
因此,
|
B
(
u
n
(
t
n
)
)
−
B
(
v
)
|
2
2
=
∫
Ω
[
B
(
u
n
(
t
n
)
,
u
n
(
t
n
)
−
v
)
+
B
(
u
n
(
t
n
)
−
v
,
v
)
]
2
d
x
≤
2
(
|
B
(
u
n
(
t
n
)
,
u
n
(
t
n
)
−
v
)
|
2
2
+
|
B
(
u
n
(
t
n
)
−
v
,
v
)
|
2
2
)
≤
c
(
‖
u
n
(
t
n
)
‖
2
‖
u
n
(
t
n
)
−
v
‖
|
A
(
u
n
(
t
n
)
−
v
)
|
2
+
‖
u
n
(
t
n
)
−
v
‖
2
‖
v
‖
|
A
u
|
2
)
→
0
从而得知
B
(
u
n
(
t
n
)
)
→
B
(
v
)
在
H
中强收敛。(27)
通过(33)、(35)和(36)得
当
n
→
∞
时,
μ
A
u
n
(
t
n
)
→
−
w
−
B
(
v
)
−
G
(
v
)
在
H
中强收敛,这直接表明
{
u
n
(
t
n
)
}
n
=
1
∞
在
H
2
(
Ω
)
中收敛于
1
μ
A
−
1
(
−
w
−
B
(
v
)
−
G
(
v
)
)
。
下面利用上文得到的结论给出定理1.3的证明。
定理1.3的证明:由上文得知
{
S
(
t
)
}
t
≥
0
有一个
(
Z
,
Z
)
整体吸引子
A
。通过命题3.5得知,有界集合
B
2
=
{
u
∈
D
(
A
)
:
|
A
u
|
2
≤
ρ
4
}
是
{
S
(
t
)
}
t
≥
0
的有界
(
Z
,
H
2
)
吸引集。此外,引理4.3表明
{
S
(
t
)
}
t
≥
0
是
(
Z
,
H
2
)
渐近紧致的。因此,由命题4.2可知,
A
实际上是
{
S
(
t
)
}
t
≥
0
的
(
Z
,
H
2
)
整体吸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