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2324-8696 2324-870X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mos.2024.135479 mos-96032 Articles 信息通讯, 工程技术 高速列车自动驾驶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n Nonlinea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of High-Speed Train
徐建亮 1 望文铎 2 彭汉舟 3 徐文俊 1 1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衢州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动车段,湖北 武汉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电务段,湖南 长沙 30 08 2024 13 05 5287 5299 6 8 :2024 3 8 :2024 3 9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针对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具有的强非线性、运行参数时变等问题设计列车自动驾驶的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采用双线性变换将列车动力学模型离散化为线线模型,将非线性空气阻力描述为未建模动态项,线性模型和未建模动态项组合成集成模型;根据高速列车线路实际运行数据,采用递推辨识算法更新模型中因列车运行环境变化而时变的运行参数,利用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估计未建模动态项,建立列车运行过程模型。基于高速列车集成模型,设计以运行速度跟踪为主要控制目标的列车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法。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器中,反馈控制器用来控制输出跟踪参考输入,补偿器用来消除未建模动态项对闭环系统的影响,保证列车的速度跟踪精度。仿真结果表明集成模型输出与实际输出的均方根误差为0.1653 km/h,小于线性模型的均方根误差1.454 km/h;并通过与多模型广义预测控制方法的比较显示本文的控制方法跟踪误差更小;所提出算法较BP神经网络方法更加快速。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strong nonlinearity and time-varying operating parameters in the opera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a nonlinea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for automatic train driving is designed. First, a bilinear transformation is used to discretize the train dynamics model into a linear model, and the nonlinear air resistance is described as an unmodeled dynamic item, and the linear model and unmodeled dynamic item are combined into an integrated model.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high-speed train line data, the paper uses the 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to update the time-varying operating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due to changes in the train operating environment, uses the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neural network to estimate the unmodeled dynamic items, and establishes the train operating process model. Based on the high-speed train integration model, a train nonlinea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with running speed tracking as the main control objective is designed. In the nonlinea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ler, the feedback controller is used to control the output to track the reference input, and the compensator is used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unmodeled dynamic term on the closed-loop system and ensure the speed tracking accuracy of the trai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between the output of the integrated model and the actual output is 0.1653 km/h, which is less than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the linear model 1.454 km/h;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multi-model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shows that by the control method in this paper follows, the error is smalle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method is faster than the BP neural network method.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未建模动态,极限学习机,参数辨识,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
High Speed Train
Dynamic Model Unmodeled Dynamics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Nonlinea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1. 引言

列车自动驾驶技术包括列车运行速度目标规划和对规划后的速度进行跟踪两部分。高速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参数时变等问题,能否实现对规划后的速度进行高精度的跟踪,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的安全与节能 [1]

高速列车运行过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目前高速列车中的ATO系统一般采用PID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在面临非线性问题及参数突变情况下,不利于动车组的平稳运行,降低了运行效率,增加了能源消耗,建立准确、有效的数学模型是动车组对目标曲线精确跟踪控制的前提。文献 [2] 利用回声状态网络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方面的优势,进行了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的在线预测,同时采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预测控制输入进行多目标优化。文献 [3] 针对动车组的非线性特性,设计了多模型广义预测控制器,采用减法聚类方法建立多模型集合,但文章只是建立了相应地线性模型,对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部分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文献 [4] 尝试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高速动车组的非线性部分与未知部分进行系数辨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极大似然法有可能在计算时陷入系统固有存在的局部收敛,并且需要了解系统的部分特性。文献 [5] 结合系统先前状态信息在线解算高速列车运行模型的不确定系数,并以此更新当前模型,然后利用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以更新后的模型作为预测依据求解得到最优控制输入量,实现对高速列车的精确控制。文献 [6] 借鉴ANFIS在复杂系统建模的优势,结合动车组牵引/制动曲线和实际运行数据,建立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多工况ANFIS模型。文献 [7] 为了反映列车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列车运行的混合系统模型。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动车组运行过程的分布式描述与建模方法。文献 [9] 将列车之间的耦合力作为自身内力,提出了一种“多质点–单位移”列车模型。

针对高速列车的运行控制问题,文献 [10] 构建了一个综合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相邻车辆间的非线性和弹性冲击、牵引/制动系统的非线性特性,以及驱动故障的耦合效应。此外,该研究还特别关注了系统输入的非线性特性、执行器的潜在故障,以及列车内部力的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容错控制算法,通过进行数值模拟,该算法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文献 [11] 基于单质点模型建立动车组地状态空间方程,将状态空间方程中的未知部分作为扩张状态设计二阶自抗扰控制器,并且设计了非线性控制率NLSEF对外界干扰进行补偿,实现了动车组对速度的精确跟踪。文献 [12] 基于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一种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并且针对控制器的固有弊端引入了一种合适的辅助系统,使之有更严谨的理论结构,然而也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建模,缺乏物理动力学支持。如果同时考虑高速动车组的物理动力学特性及其控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滑膜自适应鲁棒H控制方法,采用鲁棒H方法将高速动车组模型中的非线性参数其他干扰造成的参数变化等减小到最小的范围,通过滑膜控制消除系统安全运行速度跟踪误差,实现了不同风速下高速列车对给定安全运行速度的精确跟踪。文献 [14] 从高速列车的非线性动力学出发,建立了模糊双线性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用于在线调整模型和控制器的参数。文献 [15] 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高速列车速度控制器模型中,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预测方法,提高了列车停车精度,提高了高速列车的性能指标。

针对能否实现对规划后的速度进行高精度的跟踪问题,本文在文献 [16] 的基础上,将列车的连续模型利用双线性变换离散化,并且将非线性阻力以及未知不确定性影响描述为未建模动态项,提出了高速列车线性模型与未建模动态项组成的集成模型,解决了数据驱动建模中模型参数不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问题。考虑到文献 [17] [18] 对于未建模非线性动态项的估计主要存在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并且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的问题,本文利用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不需要进行迭代更新,只需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输出权重,学习速度更快,同时还表现出更好的泛化能力。在模型基础上,通过参数辨识方法对模型时变参数进行辨识,并提出了高速列车的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法。

2. 高速列车动力学模型

列车自动驾驶系统根据目标速度、行车许可及线路情况等自动产生牵引或制动指令 [18] ,从列车控制指令的发出到被接收,牵引/制动系统根据控制指令发出,保证列车按照目标速度行驶。这个过程可以用一阶动态系统近似:

a ¯ ˙ ( t ) = 1 τ a ¯ ( t ) + 1 τ a ( t T ) (1)

式中: a ¯ ( t ) 为控制加速度; a ( t ) 为目标加速度;公式(1)反映了牵引/制动力产生的动态过程,可以用一阶惯性环节近似。

目标加速度 a ( t ) 为列车牵引/制动装置的输入命令,通过ATO控制 u ( t ) (控制指令)产生:

a ( t ) = f ( u ( t ) ) (2)

其中 f ( ) 可以近似作为线性函数处理,其比例系数为K [18]

列车实际的加速度 a 1 ( t ) 由控制加速度 a ¯ ( t ) 以及由附加阻力引起的附加加速度d构成:

a 1 ( t ) = a ¯ ( t ) + d v ˙ ( t ) = a 1 ( t ) (3)

以列车动力学方程为基础,建立输入为目标加速度,输出为速度的列车模型 [19] ,如 图1 所示:

Figure 1. The train model--图1. 列车模型--

其中T为系统的响应延时;控制力平滑上升的过程可以用一阶惯性环节来表示, τ 为系统的响应时间常数;为了便于设计采用帕德方法来近似延时效果:

e T s s + λ s + λ (4)

图中的列车模型传递函数如下所示:

G ( s ) = v ( s ) u ( s ) = e T s ( τ s + 1 ) s = s + λ s + λ 1 ( τ s + 1 ) s = ( s + λ ) τ s 3 + ( λ τ + 1 ) s 2 + λ s (5)

设采样周期为 T 0 ,采用零阶保持器,使得 u ( t ) = u ( k T 0 ) k T t < ( k + 1 ) T 0 ,在此记作 v ( k T 0 ) = v ( k ) u ( k T 0 ) = u ( k ) 利用双线性变换变换:

s = 2 T 0 1 z 1 1 + z 1 (6)

公式(5)可被离散化为:

G ( z ) = ( 2 T 0 ( 1 z 1 ) + λ ) / [ 8 τ T 0 3 ( 1 z 1 ) 3 ( 1 + z 1 ) 2 + ( λ τ + 1 ) 4 T 0 2 ( 1 z 1 ) 2 1 + z 1 + 2 λ T 0 ( 1 z 1 ) ] = [ λ ( 1 + z 1 ) 3 2 T 0 ( 1 z 1 ) ( 1 + z 1 ) 2 ] / [ 8 τ T 0 3 ( 1 z 1 ) 3 + ( λ τ + 1 ) 4 T 0 2 ( 1 z 1 ) 2 ( 1 + z 1 ) + λ ( 1 z 1 ) ( 1 + z 1 ) 2 ] (7)

公式(7)可得如下形式:

G ( z ) = v ( k ) u ( k ) = b 1 z 1 + b 2 z 2 + b 3 z 3 1 + a 1 z 1 + a 2 z 2 + a 3 z 3 (8)

a i b i 分别为相应参数 [20] (表达式较为复杂,在此不做赘列)。

根据公式(8)可知列车的离散化模型可以表示为:

A ( z 1 ) v ( k ) = B ( z 1 ) u ( k 1 ) (9)

其中

A ( z 1 ) = 1 + a 1 z 1 + a 2 z 2 + a 3 z 3 B ( z 1 ) = b 0 + b 1 z 1 + b 2 z 2 (10)

由于运行阻力的非线性,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系统的非线性特性越明显,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非线性阻力描述为未建模动态项,结合上述公式,高速列车运行过程可用线性模型与未建模动态项组成的集成模型表示,其离散化的模型为:

A ( z 1 ) v ( k ) = B ( z 1 ) u ( k 1 ) + ξ ( k 1 ) (11)

ξ ( k 1 ) 为未建模动态项,与被控系统过去的输入和输出有关; u ( k ) 为k时刻的目标加速度; v ( k ) 为k时刻列车的运行速度。

考虑到模型参数缓慢变化,在控制器设计中将其作为未知量去对待,并在线估计获得估计值。利用递推算法实时估计线性模型(9),利用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实时估计系统未建模动态项,利用递推算法实时估计集成模型(11)中的模型参数。

3. 高速列车的线性模型更新策略

由式(11)就可以得到高速列车的参数辨识方程为:

v ( k ) = x T ( k 1 ) θ + ξ ( k 1 ) (12)

其中: θ = [ a 1 , a 2 , a 3 , b 0 , b 1 , b 2 ] T

x ( k 1 ) = [ v ( k 1 ) v ( k 3 ) , u ( k 1 ) u ( k 3 ) ] T

由辨识方程(12)我们可以得到高速列车的线性估计模型为:

v 1 ( k ) = x T ( k 1 ) θ 1 ( k 1 ) (13)

其中 θ 1 ( k ) 表示k时刻参数 θ 基于线性模型的估计,其中辨识算法为:

θ 1 ( k ) = θ 1 ( k 1 ) + μ 1 ( k ) x ( k 1 ) e 1 ( k ) 1 + x T ( k 1 ) x ( k 1 ) μ 1 ( k ) = { 1 | e 1 ( k ) | > 2 Δ 0 (14)

其中:

e 1 ( k ) = v ( k ) v 1 ( k ) = v ( k ) x T ( k 1 ) θ 1 ( k 1 ) (15)

式中 Δ 为已知的误差最大值。通过式(13)~(15)建立了列车的线性模型。

4.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未建模动态补偿

极限学习机是一种由黄广斌教授提出的针对单隐层神经网络的新型算法,ELM不仅具有普通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SLFN)的强非线性映射能力的优点,还有着比SLFN更高的学习精度以及更快的学习速度。

系统的未建模动态项为 ξ ( k ) ,其估计值为 ξ ˙ ( k ) ,采用极限学习机估计的结构示意图如 图2 所示:

Figure 2.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图2. 极限学习机结构图--

其中β为隐含层与输出层的连接权值,H为神经网络隐含层输出矩阵,T为训练网络的输出矩阵,具体形式如下:

H = [ f ( w 1 × x 1 + b 1 ) f ( w 2 × x 1 + b 2 ) f ( w L × x 1 + b L ) f ( w 1 × x 2 + b 1 ) f ( w 2 × x 2 + b 2 ) f ( w L × x 2 + b L ) f ( w 1 × x n + b 1 ) f ( w 2 × x n + b 2 ) f ( w L × x n + b L ) ] β = [ β 11 , β 21 , , β L 1 ] (16)

其中w为连接权值, f ( x ) 是激活函数,b为阈值,其中w和b可以随机分配,而隐含层和输出层的连接权值β则通过求取 min H β T 的最小二乘解获得,其解为 β = H + T ,其中 H + 为H的Moore-Penrose广义逆,L为隐含层个数,其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

j = 1 L β j f ( z ( k ) ) = j = 1 L β j f ( a j z ( k ) + b j ) = ξ ˙ ( k ) (17)

其中 z ( k ) = [ v ( k ) , v ( k 2 ) , u ( k ) , , u ( k 2 ) ] T 为输入向量。

则系统参数辨识方程(12)的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非线性估计模型定义为:

v 2 ( k ) = x T ( k 1 ) θ 2 ( k 1 ) + ξ ˙ ( k 1 ) (18)

其中 θ 2 ( k ) 表示参数 θ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估计,其辨识算法如下:

θ 2 ( k ) = θ 2 ( k 1 ) + μ 2 ( k ) x ( k 1 ) e 2 ( k ) 1 + x T ( k 1 ) x ( k 1 ) μ 2 ( k ) = { 1 | e 2 ( k ) | > 2 Δ 0 (19)

其中:

e 2 ( k ) = v ( k ) v 2 ( k ) = v ( k ) x T ( k 1 ) θ 2 ( k 1 ) ξ ˙ ( k 1 ) (20)

通过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快速估计系统未建模动态项 ξ ( k 1 ) ,根据公式(18)~(20)建立列车的未建模动态补偿模型。

5. 高速列车的非线性预测控制器

基于以上建立的高速列车模型,设计了采用如 图3 所示的含有反馈控制器以及未建模动态补偿器组成的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器进行研究。

Figure 3. Nonlinear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ler for high-speed trains--图3. 高速列车的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器--

引入如下性能指标 [21]

J = j = 1 N [ v ( k + j ) r j ω ( k + j ) + S j ( z 1 ) ξ ( k + j 1 ) ] 2 + j = 1 N u λ j u ( k + j 1 ) 2 (21)

其中 ω ( k ) R 为参考输入,N, N u 为预测时域长度和控制时域, λ j 为加权系数, S j ( z 1 ) 为加权多项式, r j 为加权常数。为获得j步超前预报和广义预测控制率,引入如下Diophantine方程:

1 = E j ( z 1 ) A ( z 1 ) + z j F j ( z 1 ) E j ( z 1 ) B ( z 1 ) = G j ( z 1 ) + z j H j ( z 1 ) (22)

可以得到j步输出预测为:

v ( k + j ) = G j u ( k + j 1 ) + F j ( z 1 ) v ( k ) + H j ( z 1 ) u ( k 1 ) + E j ( z 1 ) ξ ( k + j 1 ) (23)

将公式(23)带入性能指标公式(21)中,并选择加权多项式 S j ( z 1 ) 使得:

[ E j ( z 1 ) + S j ( z 1 ) ] ξ ( k + j 1 ) = M j ( z 1 ) ξ ( k 1 ) (24)

并将性能指标(21)化为向量形式:

J = [ G U + H u ( k 1 ) + F v ( k ) + M ξ ( k 1 ) R W ] T [ G U + H u ( k 1 ) + F v ( k ) M ξ ( k 1 ) R W ] + U T λ U (25)

使得性能指标最小,得到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程:

u = ( G T G + λ ) 1 G T [ R W F v ( k ) H u ( k 1 ) M ζ ( k 1 ) ] (26)

定义 ( G T G + λ ) 1 G T 的第一行为: p T = [ p 1 p N ] ,得到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程:

P ( z 1 ) ω ( k + N ) = F p ( z 1 ) v ( k ) + H p ( z 1 ) u ( k ) + M p ( z 1 ) ξ ( k ) P ( z 1 ) = p N r N + p N 1 r N 1 z 1 + + p 1 r 1 z N + 1 F p ( z 1 ) = j = 1 N p j F j ( z 1 ) H p ( z 1 ) = z 1 j = 1 N p j H j ( z 1 ) + 1 (27)

将公式(26)带入(11)中,得到系统方程:

[ A ( z 1 ) H p ( z 1 ) + z 1 B ( z 1 ) F p ( z 1 ) ] v ( k ) = z 1 B ( z 1 ) P ( z 1 ) ω ( k + N ) + [ H p ( z 1 ) z 1 B ( z 1 ) M p ( z 1 ) ] ξ ( k 1 ) (28)

由公式(28)可知,为了使闭环系统稳定,应当选取适当的加权常数 λ j ,其中 H p ( z 1 ) F p ( z 1 ) 均与 λ j 相关,并且满足:

T ( z 1 ) = A ( z 1 ) H p ( z 1 ) + z 1 B ( z 1 ) F p ( z 1 ) 0 (29)

并且通过选取适当的加权多项式 r j S ( z 1 ) ,(其中 P ( z 1 ) r j 有关, M p ( z 1 ) S j ( z 1 ) 相关)可以尽可能地消除静态偏差以及未建模动态项对系统的影响,使得下式成立:

A ( 1 ) H p ( 1 ) + B ( 1 ) F p ( 1 ) = B ( 1 ) P ( 1 ) H p ( 1 ) = B ( 1 ) M p ( 1 ) (30)

综上,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算法步骤如下:

离线部分:

1. 利用辨识方法辨识线性模型,即模型(9);

2. 训练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估计未建模动态项;

3. 选择加权矩阵 λ j r j

在线部分:

1. 测量 v ( k ) ,构建数据向量 X ( k 1 ) 和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 z ( k 1 )

2. 利用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估计未建模动态项;

3. 使用辨识算法实时估计模型参数;

4. 求解Diophantine方程,并计算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律 u ( k ) ,选择适当的加权多项式 M p ( z 1 )

5. 令 k = k + 1 ,返回(1)。

6. 仿真试验分析

为了验证文章中所提出的建模方法与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选用京沪高速铁路某型号高速列车为对象,基于数据预处理技术,得到一组有效数据,其中一部分数据作为建模样本,剩余数据作为检验样本。采用本文中建立的模型和方法控制高速列车的运行过程,仿真验证分为两部分:

6.1. 建模过程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采用300组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 图4 是线性模型输出曲线与目标曲线, 图5 是输出误差曲线, 图6 是考虑未建模动态项的集成模型输出与目标曲线, 图7 是集成模型输出的误差曲线。

Figure 4. Linear model output and target curve--图4. 线性模型输出与目标曲线-- Figure 5. The linear model output error curve--图5. 线性模型输出误差曲线-- Figure 6. Integrating model output and target curve--图6. 集成模型输出与目标曲线-- Figure 7. The integrated model output error curve--图7. 集成模型输出误差曲线--

从上述四个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样本测试后,集成模型的输出与目标曲线的均方根误差为0.1653 km/h,小于线性模型与实际输出的均方根误差1.454 km/h,满足CTCS-3列控系统的定位测速要求 [22]

6.2. 控制过程

为了更好地验证文章中方法的优点,我们将分为正常情况、紧急制动、参数突变三种情况对动车组运行速度跟踪进行仿真实验,考虑到牵引、制动工况下延时不一致,牵引工况下,传输延时T为0.5 s,响应时间τ为0.4 s,制动工况下,传输延时T为1 s,响应时间不变。

根据本文中所建立的集成模型,采用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法对高速列车从京沪高速铁路线的济南站至徐州站的实际运行速度曲线进行跟踪控制研究, 图8 为本文方法的跟踪控制过程,其跟踪误差曲线如 图9 所示。

Figure 8. Speed tracking curves under both two control methods--图8. 两种控制方法下的速度跟踪曲线-- Figure 9. Speed-tracking error curves under the two methods--图9. 两种方法下的速度跟踪误差曲线--

图8 图9 表明本文方法所得速度曲线对给定速度曲线在牵引、惰性、制动情况下有很好的跟踪能力,并且比文献 [23] 方法的跟踪曲线更加贴近目标速度曲线,实现了高精度跟踪,确保了高速动车组的正点要求 [23]

Figure 10. Speed tracking curve under emergency braking condition--图10. 紧急制动工况下的速度跟踪曲线-- Figure 11. Error curve obtained under two methods under emergency braking condition--图11. 紧急制动工况下两种方法下所得误差曲线--

图10 ~ 11 所示为在铁路里程等于210 km发生紧急制动时采用本文所示方法以及文献 [24] 方法所得到的速度跟踪曲线以及误差曲线。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仍然实现了高精度的速度跟踪控制,并使得停车距离保持在4.4公里,满足所需的紧急制动距离小于或等于4.5公里的要求,而文献 [25] 所示方法制动距离稍长于本文方法,跟踪精度更差。

当列车机械磨损严重同时存在牵引/制动机构不稳定时,其运行模型的参数就会发生突变,广义预测控制系统有自适应调节能力,以维持元控制性能不变,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通过以下仿真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Figure 12. Speed-tracking curve under the parametric mutation--图12. 参数突变下的速度跟踪曲线-- Figure 13. Error curve under parametric mutation--图13. 参数突变下误差曲线--

上述曲线 图12 图13 为参数突变情况下的仿真曲线图,可以看出在受到外界影响等状况下发生参数突变等情况,其中本文所提方法得出的速度跟踪曲线可以有效地克服参数突变的影响,该方法有自适应调节能力,以维持原控制性能不变,对给定速度进行了高精度跟踪,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文献 [24] 方法所得到的曲线,在突变点均出现了跳变现象,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速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和舒适性 [23]

6.3. 仿真时间

表1 所示分别为利用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估计系统未建模动态项并结合非线性预测控制所用时间以及参考文献 [25] 中A-GPC控制方法所用时间的对比,且每种方法均在同种条件下进行仿真,由 表1 可知本文所采用的控制方法运算速度更快,花费时间最少。

<xref></xref>Table 1. The algorithm simulation timeTable 1. The algorithm simulation time 表1. 算法仿真时间
METHODS

TIME (min)

TIME (max)

TIM (avg.)

BP-NGPC

11.1153

13.0983

12.6289

ELM-NGPC

2.17914

2.47963

2.30867

A-GPC

9.6181

10.9286

9.9892

7.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速列车自动驾驶中的非线性和时变参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线性变换和极限学习机的非线性广义预测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不同工况下均能实现高精度的速度跟踪,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高速列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为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进一步优化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工程实践中。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353440)。

References 付慧伶, 刘旭, 胡怀宾, 等. 高速铁路网列车运行图接续方案优化方法[J]. 中国铁道科学, 2024, 45(3): 149-158. 李中奇, 望文铎, 杨辉, 等. 高速列车鲁棒迭代学习速度跟踪控制[J/OL]. 控制工程, 2024: 1-7. >https://www.chndoi.org/Resolution/Handler?doi=10.14107/j.cnki.kzgc.20220496, 2024-09-04. 杨辉, 张坤鹏, 王昕, 衷路生. 高速列车多模型广义预测控制方法[J]. 铁道学报, 2011, 33(8): 80-87. 衷路生, 李兵, 龚锦红, 张永贤, 祝振敏. 高速列车非线性模型的极大似然辨识[J]. 自动化学报, 2014, 40(12): 2950-2994. 杨罡, 刘明光, 喻乐. 高速列车运行过程的非线性预测控制[J]. 铁道学报, 2013, 35(8): 6-21. 付雅婷, 杨辉. 基于多工况ANFIS模型的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控制[J]. 铁道学报, 2019, 41(4): 33-40. Xiong, F. and Zhang, S. (2019) Hybrid System Model Based Fault Diagnosis for Speed and Position System of High-Speed Train. 2019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ISCE), Shanghai, 20-22 December 2019, 763-767. >https://doi.org/10.1109/icisce48695.2019.00156 Li, Z., Yang, H., Zhang, K. and Fu, Y. (2014) Distribut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Based on Multi-Agent Model for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Acta Automatica Sinica, 40, 2625-2631. >https://doi.org/10.1016/s1874-1029(14)60409-2 Zhang, L. and Zhuan, X. (2015) Development of an Optimal Operation Approach in the MPC Framework for Heavy-Haul Trai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16, 1391-1400. >https://doi.org/10.1109/tits.2014.2364178 Song, Q. and Song, Y.D. (2011) Neuroadaptive Fault-Tolerant Control of High Speed Trains with Input Nonlinearities and Actuator Failures.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29 June-2 July 2011, 576-581. >https://doi.org/10.1109/acc.2011.5991570 连文博, 刘伯鸿, 李婉婉, 等.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高速列车自动驾驶速度控制[J]. 铁道学报, 2020(1): 76-81. 罗恒钰, 徐洪泽. 基于参考模型的ATO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J]. 铁道学报, 2013, 35(7): 68-73. 李德仓, 孟建军, 胥如迅, 银铭. 强风下高速列车滑膜自适应鲁棒H∞控制方法[J]. 铁道学报, 2018, 40(7): 67-73. Yang, H., Zhang, K. and Liu, H. (2016) Online Regulation of High Speed Train Trajectory Control Based on T-S Fuzzy Bilinear Model.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17, 1496-1508. >https://doi.org/10.1109/tits.2015.2497320 Gao, F., Wang, F., Zhang, M. and Wu, Y. (2018) Study on Multi-Objective Intelligent Speed Controller Model of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for High Speed Train 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and Genetic Algorithm. 2018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ISCID), Hangzhou, 8-9 December 2018, 189-194. >https://doi.org/10.1109/iscid.2018.00050 王呈. 列车自动驾驶控制模型参数辨识及其应用[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Chen, L. and Narendra, K.S. (2001) Nonlinear Adaptive Control Using Neural Networks and Multiple Models. Automatica, 37, 1245-1255. >https://doi.org/10.1016/s0005-1098(01)00072-3 Fu, Y. and Chai, T. (2007) Nonlinear Multivariable Adaptive Control Using Multiple Models and Neural Networks. Automatica, 43, 1101-1110. >https://doi.org/10.1016/j.automatica.2006.12.010 刘晓宇, 荀径, 高士根, 阴佳腾. 高速列车精确停车的鲁棒自触发预测控制[J]. 自动化学报, 2022, 48(1): 171-181. 于振宇, 陈德旺. 城轨列车制动模型及参数辨识[J]. 铁道学报, 2011, 33(10): 37-40. 石宇静. 复杂工业过程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东北大学, 2009. 江靖.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牵引系统参数匹配设计与研究[J]. 机车电传动, 2011(3): 9-12. 李和平, 严霄蕙, 曹宏发. 动车组旅客舒适度与制动控制[J]. 铁道机车车辆, 2011, 31(5): 111-114. 杨辉, 张坤鹏, 王昕. 高速动车组多模型切换主动容错预测控制[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2, 29(9): 1211-1214. 王洪瑞, 陈志旺, 李建雄. 非线性系统参数自适应直接广义预测控制[J]. 自动化学报, 2007, 33(10): 1110-11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