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of Prosocial Behavioral Measurements
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all actions that benefit others and society, including cooperation, sharing, and help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advantageous for individual growth, but also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addressing social issues and foster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Any scientific attempt to understand, predict, or promote prosocial behavior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measurement tool. Currentl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measurement tools for prosocial behavior, including general or specific self-report instruments (e.g., prosocial tendency scales), observational indicators (such as peer observations and expert coding), and behavioral tasks in laboratory settings (e.g., scenario storytelling methods).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measuring prosocial behavior, highlighting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potential improvements. By integrating perspectives from psychometrics and research objectives, we provide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offering insights fo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prosocial behavior.
Prosocial Behavior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种族矛盾、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层出不穷,人类正面临着种种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人类在应对以上种种问题的过程中,均离不开亲社会行为(如,合作)。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个体表现出来的谦逊、礼让、帮助、合作或分享行为,甚至是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宽泛的、所有有益于他人或整个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式主要分为自我报告法(自编问卷或是量表测量)、观察法(日常观察、专家编码等)、实验法(包括经典博弈游戏中捐赠金钱的数量、真实情境行为数据等)。
自我报告测量方式是指,个体通过访谈、线下或在线问卷等方式报告自身的亲社会倾向或亲社会行为。这种测量方式所需要花费的收集成本较低,对于做大样本或是社会调查的研究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自我报告的测量工具较为丰富多样,涉及到行为时间、题项数量、测量维度等的多样性。首先,在时间维度上,自我报告法可以测量涉及过去、未来以及一般情况的亲社会行为。如以亲环境行为为例,“在过去一年时间中是否做出了这些亲环境行为”、“自己在未来旅行当中愿意为生态旅游支付更多费用的消费意愿”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哪几项是你常做的”
但自我报告测量方式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问题。如何判断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的亲社会水平更高时,其在相应的题项上能够反应出比别人更高的分数。这一点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第一,不同个体对于题项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偏差。如亲社会倾向量表中的“我认为帮助他人的最大好处之一是能使自己显得友好些”,不同文化背景(中国vs美国)可能对于这一题项存在差异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自我报告的有效性,但不意味这自我报告的亲社会行为分数是没有意义的,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稳定的亲社会特质。具体而言,在其他影响因素相等的情况下,具有高亲社会分数的个体就是会比低亲社会分数的个体展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也正因为其可以反映稳定的亲社会特质,所以不太适合用于探究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在以亲社会行为作为因变量的实验研究中,其通常需要将参与者暴露于不同的实验操纵中,观察不同的实验操纵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此时的亲社会行为是需要更具备情境特征的,而不是个人特质。我们将在后面的综述中,具体阐述实验室中的亲社会测量工具。
观察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亲社会行为测量的客观性,且也能够较好地反映真实情况。观察法因观察者身份不同存在差异,主要涉及他人观察和专家编码。
首先是他人观察,这是由被观察者身边的朋友、家人或是同事给予的观察评价。如在Stellar的研究1中,其让参与者的朋友对参与者的谦逊水平做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参与者的谦逊指标(原文题项:their judgments about how humble, modest, polite, and arrogant their friend was on scales ranging from 1 to 7)
相较于主观报告,观察法背后的成本相对较高,涉及现场布置、评价人员的成本、时间精力等。同时,很多观察法是在现实场景进行的,场景的复杂性以及不可控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有效性。更重要的是,现场观察法得出的差异结果很难将其归于某种具体的变量影响,这不利于具体干预措施的进行。这一点则需要实验研究进行完善。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操纵关键变量,并观察其对亲社会行为(可以聚焦到某一种亲社会行为,如合作、亲环境行为等)的影响。
在实验研究中,较多学者采用情境故事法、博弈范式等来观察亲社会行为的变化,涉及愿意帮助他人付出的时间、金额等较为具体的行为数据
针对亲社会行为,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实验范式可以反映情境特征为主的亲社会行为,这为具体的干预措施提供了良好的测量工具。也正是因为情境特征较为明显,误报率以及效应量膨胀是首先需要关注到的问题。其次,由实验环境推广到现实环境的一般性,也一直是个受人关注的问题。有学者将其称之为“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但有学者指出,生态效度是环境中可获得的信息(自变量信息)为远端刺激(因变量结果)提供有效信息的程度,不应当被简单认为是实验结果推广到实验室之外的现实世界的可推广性
亲社会行为研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这种多样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研究重点的多样性以及方法偏好,另一部分则与“创造出似乎最适合解决手头研究问题的测量方式”有关。这种想法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亲社会行为研究形成统一的测量方式,但也确实有助于深入探究范围很广的亲社会行为。如今,对于大多数的研究者来说,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在多种的测量工具中,选择最适合的那一个。答案显而易见,自然是选择最符合研究目的的那一个测量工具。
在具体阐述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之前,我们需要先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测量对象是什么,即测量的行为属性(measured behavioral properties)。测量的行为属性,涉及测量对象是属于行为本身的情境特征还是个体潜在特征的指标
第一,当涉及到了解研究群体的特质或是区别个体和群体差异时,选择自我报告法较为合适(如,亲社会倾向量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等)。在实验室或是现场观察中,来测量这种特质倾向或是人格特征的意义较弱。第二,当想要探究亲社会行为背后机制以及其他因素和亲社会行为的因果关系时,选择情境特征较为明显的实验室测量工具(如情境故事法、博弈范式中的亲社会行为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看出实验操纵的影响,并且只有在实验室中确立因果关系,进一步去做应用或干预才有意义。第三,虽然在受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可以最好地实现干预措施的开发和微调,但干预措施最终必须在实地进行经验评估,即观察法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方法或是测量工具,其信效度的检验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建立或是开发测量工具的研究人员需要关注,工具使用者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一点。
工具和方法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更为关注亲社会行为的现实意义,如合作行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心理基础与实现路径、亲环境行为对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作用
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学者可以从大量的测量工具中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问题。一些测量方法可能最适合研究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而亲社会行为的背后机制可以最好地通过实验室任务来阐明。实验室测量还允许制定和微调干预措施,其中的有效性最终可以通过亲社会行为的实地观察来评估。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者应努力开发和选择基于心理测量特性的评估工具。只有亲社会行为测量工具的不断完善,才能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更好地促进个体、社会乃至是世界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