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ffect of Accidental Similarity of Tastes on Forgiveness Tendenc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accidental similarity of taste on forgiveness tendency and its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rough two situational experiments. Experiment 1 examine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accidental similarity of taste on forgiveness tendency and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imacy. Experiment 2 examin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aste special-interest degre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ccidental similarity increased individuals’ forgiveness tendency on emotional dimensions, bu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 2)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imacy between accidental similarity and forgiveness tendency is not significant. 3)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pecial-interest degree on accidental similarity and forgiveness tendency was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idental similarity of taste can increase people’s forgiveness tendency,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lieving interpersonal tension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ccidental Similarity
相似性指的是两个人在某一个特征上是否相同或相似。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两陌生人初次见面的积极态度与其相似性相关。个体之间偶然相似非常普遍,它不仅表现为内在的且不易更改的属性特征,例如姓氏和生日,也表现为可以更改的外部物品,例如服饰和手机壳等(
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发现偶然相似性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态度。相较于非相似性个体,个体更加偏好在属性特征方面与其相类似的个体,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目前对偶然相似性与各种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宽恕倾向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适应社会,更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深远的进化和现实意义。为了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更好地培养个体的宽恕倾向,有必要对宽恕倾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目前大多以相似的姓名、生日等一些属性特征作为变量研究,对于品味的偶然相似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消费产品领域,并且均把行为态度的基线水平作为研究起点,未曾探讨行为态度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过程;另外,以往对于宽恕的研究大多数都聚焦于文化、人格特质、自我损耗、冒犯意图、道歉行为、后果严重性等对宽恕的影响,而忽略了宽恕产生的人际情境因素。
本研究将在偶然相似的情境中加入冒犯情境,探讨品味的偶然相似对宽恕倾向这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宽恕指被冒犯者克服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代之以积极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偶然相似性会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类似地,在冒犯情境中,偶然的相似性可能也会使被冒犯者对冒犯者产生更高的宽恕倾向。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偶然相似性对宽恕倾向有显著影响。相较于不相似条件,相似性条件会增强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宽恕倾向。
前文所述,偶然相似性能影响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他积极的行为态度,相应地,若偶然相似性能影响人们的宽恕倾向,其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偶然的相似性能够培养社会关系,并会导致积极感知或顺从行为的增强。
以往大量关于宽恕的研究表明关系的亲密度是影响宽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若在令人满意、亲密无间且付出更多的感情中出现冒犯行为,被冒犯者更容易宽恕。
H2:亲密感在偶然相似性和宽恕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相较于不相似条件,相似性条件会导致被冒犯者与冒犯者之间产生更多的亲密感,进而导致更高的宽恕倾向。
本质化自我,指我们相信一个基本的现实或真实的本质:一个根深蒂固的和不变的本质使我们成为我们,即自我本质主义或自我本质主义信念(
人们的品味——他们购买的产品、他们宣称的态度和他们持有的偏好可以作为身份的信号,向他人传达有用的信息(
H3:品味的小众程度在偶然相似性与宽恕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对于小众化品味,相似条件下的宽恕倾向显著高于不相似条件;对于大众化品味,相似和不相似条件下的宽恕倾向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一初步探讨了品味的偶然相似性对宽恕倾向的积极影响,具体而言探讨当陌生人之间存在偶然相似的电影品味时,被冒犯者是否会对冒犯者产生更多的宽恕意愿。同时初步检验亲密感是否在偶然相似性和宽恕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即检验假设1和假设2。
实验情景的设计。大量研究证明采用情境描述和想象能有效操控人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体验与感受(
变量的测量。
1) 宽恕倾向测量方法为结合情景的自编问卷,题项采用利克特七级量表评分法(“1”表示非常不赞同,“7”表示非常赞同)。
实验一的问卷有两份,相似组问卷设计被试和冒犯者之间存在偶然相似性,不相似组问卷则存在不相似性。将问卷随机发放给被试填写,也就是随机地将所有被试分成两个组。
首先询问被试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随后呈现一段情景材料。相似组的被试看到的材料:“某天,你在食堂坐着吃饭时,旁边有位同学(与你性别相同,且之前并不认识)正在边吃饭边看电影,你发现ta看的正是你在问题1中填入的那部电影。”把上述材料最后一句话改为“你发现ta看的跟你平常爱看的电影风格迥异”就是不相似组被试看到的材料。
通过阅读情景材料,对相似性场景进行充分想象后,再对感受到的与此同学的亲密程度进行7点评分(IOS量表),随后呈现另一段情景:“当ta吃完饭收拾餐盘并从你旁边经过的时候,把菜汤撒到了你的身上。”然后对宽恕倾向的三个测试项进行7点评分,具体包括:ta的行为令人感到生气/ta是故意的/你希望ta会遇到同样的不幸遭遇。最后进行想象有效性测试。在上述部分填写结束后,被试填写个人信息。
宽恕倾向变量α值为0.704。以被试在宽恕倾向三个测项上的得分均值为因变量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偶然相似性对宽恕倾向有显著影响,t (105) = 2.29,p = 0.024,d = 0.45,相似组的宽恕倾向(M = 5.50, SD = 0.95)显著高于不相似组(M = 5.05, SD = 1.09)。假设1得证。
以被试在宽恕倾向的三个维度(情绪、认知、行为)上的评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实验一发现偶然相似性对宽恕倾向有显著影响,支持了假设1。具体来看,偶然相似性在情绪维度上显著影响宽恕倾向,而在认知、行为两个维度上对宽恕倾向的影响不显著。亲密感在偶然相似性和宽恕倾向之间无中介作用,不支持假设2。
这可能是因为情绪相对于认知与行为来说更加感性,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暂时产生的偏见(偶然相似性的影响)会有效影响到个体对待他人的情绪。但偶然相似性却难以影响人们的理性认知,当事件的伤害性不足以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时,特定情境中暂时产生的偏见也不会掩盖人们的理性认知,即个体会选择客观对待事实。所以在两种情境下人们在认知维度上都会有较高的宽恕倾向。另外人们的行为又会受到认知的影响,当个体把事件定义为无恶意动机时,人们的(报复)行为也会大大降低,即在两种情境下行为维度上的宽恕倾向均高。
实验二的问卷有两份,相似组问卷设计被试和冒犯者之间存在偶然相似性,不相似组则存在不相似性。将问卷随机发放给被试填写,也就是随机地将所有被试分成两个组。
首先询问被试喜欢的影视(要求尽量填写一个与众不同的),然后对此影视的小众程度进行7点评分,题目为:你认为此影视的小众程度(1 = 非常大众,7 = 非常小众),随后呈现一段情景材料。相似组的被试看到的材料:“某天,你在食堂坐着吃饭时,旁边有位同学(与你性别相同,且之前并不认识)正在边吃饭边看电视,你发现ta看的正是你在问题1中填入的那个影视,你们竟有相同的品味!”把上述材料最后一句话改为“你发现ta看的跟你平常爱看的影视风格迥异,你们的品味不太一样”就是不相似组被试看到的材料。
宽恕倾向变量α值为0.893。以偶然相似性和小众程度以及两者的交互项为自变量,以宽恕倾向5个测项得分的均值为因变量进行2 (偶然相似性:相似/不相似) × 2 (小众程度:大众组/小众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偶然相似性在宽恕倾向上的主效应显著,F (1, 130) = 4.51,p = 0.036,d = 0.52,η2p = 0.034,相似组的宽恕倾向(M = 4.02, SD = 1.51)显著高于不相似组(M = 3.50, SD = 1.29)。偶然相似性与小众程度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 (1, 128) = 3.36,p = 0.069,η2p = 0.026。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
本研究从人际情境因素的视角出发,通过将个体间相似的属性相联系,探讨了品味的偶然相似性这一社会现象对宽恕倾向的影响,研究结论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
首先,尽管以往大量研究都提出个体之间的偶然相似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次,大量研究证明了偶然相似性会导致积极的行为后果,但是人有着基本的情境感知,与他人相似的程度的推理也会受到特定刺激物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行为态度的表现效果。本研究引入自我本质主义推理概念,探讨了人们在何种情况下能更好地进行人际心理的联系。以往研究尚未对相似程度所影响的自我本质主义推理过程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小众程度评分以反映参与者的自我本质主义推理过程,探讨了小众程度在偶然相似性与宽恕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一方面对于理解品味相似引发的积极后果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对于拓展自我本质主义推理的应用范围以及小众品味的研究成果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
在情境选择上,本研究虽然采用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对自变量进行操控,但研究仅关注被冒犯者与群体外成员之间的偶然相似,而未考虑群体内成员,例如个体与相识的人之间的品味相似性如何影响其宽恕倾向。因此本研究结果不能适用于所有存在相似性的人群。考虑到被冒犯者与群体内成员接触的频率、对自身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等因素通常高于群体外成员,本文预测个体与群体内成员的品味偶然相似并不会对其宽恕倾向产生影响。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若个体与群体内成员在身份象征领域发生品味的偶然相似,比如撞衫,结果可能并非如此,未来研究可以对此展开更深入的实证检验。
偶然相似性正向影响着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宽恕倾向,具体而言,相较于不相似条件,相似条件下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宽恕倾向显著高于不相似条件。但是这种差异仅在情绪维度上达到显著,而在认知和行为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
亲密感在偶然相似性和宽恕倾向之间没有中介作用。
小众程度在偶然相似性与宽恕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对于小众化品味,相似性条件下的宽恕倾向显著高于不相似条件;对于大众化品味,相似性条件与不相似条件下的宽恕倾向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