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Progress of Pricking Blood Therapy for Pruritus Dermatosis
Acupuncture-bloodletting therapy, as one of the external trea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Pruritus, a common symptom of skin diseases, often brings about considerable adverse effects on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lin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acupuncture-bloodletting therapy is effective in alleviating pruritu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bloodlett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pruritic skin diseas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mor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bloodletting therapy in pruritic skin diseases.
Pricking Blood Therapy
刺血疗法,即刺络放血疗法,指的是用毫针、三棱针、梅花针、注射器针头、皮肤针或者其他工具刺破人体特定的腧穴、病灶部位、阳性反应点或者某些浅表静脉,以释放出适量血液,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代又称为“启脉”、“刺络”和“砭石法”,具有泄热解表、祛瘀通络、排脓消肿、祛风止痒、开窍安神、补虚的作用,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刺络放血疗法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明确可靠的治疗效果。
瘙痒性皮肤病指具有明确瘙痒症状的部分皮肤疾患,较为典型和常见的有湿疹(包括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结节性痒疹、手足癣、虫咬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老年瘙痒症等等,除老年瘙痒症无明显原发皮损外,大多具有红斑、丘疹、结节、水疱、渗出等原发性皮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类型。其中瘙痒程度不一,患者往往伴随不自觉或者不受控的搔抓行为,极易引起皮损加重,甚至继发感染,长期搔抓也会致使皮肤增生、变厚、苔藓样变、局部色素沉着等,影响患者睡眠、日常生活及皮肤外观,加之皮肤疾患往往顽固难愈且易反复发作,许多患者伴随有焦虑、抑郁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瘙痒为皮肤病常见的自觉症状,中医称之为“风瘙痒”或“痒风”,病因多责之于风、湿、热、虫、毒及血虚、肝肾阴虚,其中风邪为重点。瘙痒性皮肤疾患多因内风加外风,患者素体血虚,营血不足,津枯血少,无以濡养肌肤,或肝肾阴虚,精血亏损,而见肌肤干燥,腠理不固,易受外风侵袭,六淫之风邪为百病之长,风性向上向外,常伤及人体体表肌肤,且具有风性主动、游走不定、善行而数变的特点,风入腠理,往来于皮肤之间,与气血相搏而发瘙痒,故称“风盛则痒”,如银屑病、荨麻疹、老年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火热之邪以耗气伤津伤血,易生风动血,火邪蕴积于皮肤,耗伤津液,使肌肤失于润泽,生风化燥,发为瘙痒,且往往伴有红肿、灼热感,如单纯疱疹。
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人体皮肤在外,外湿侵袭,首当其冲,湿邪重浊粘滞,困厄肌肤,与气血搏结,发为瘙痒。内湿则多因脾气亏虚,无力正常运化水液,致使水液停聚,气机受阻,血液无法运输至体表濡养肌肤腠理,生风化燥,引起瘙痒,如湿疹、特应性皮炎。虫毒、药物毒、食物毒、漆毒皆因毒邪直接或者间接进入人体,郁结腠理、外淫肌肤,轻者局限一处,重者泛发全身,有时有一定潜伏期,而其中虫毒往往具有传染性,即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虫咬性皮炎及过敏反应等。综上,风、湿、热、虫、毒等病理产物瘀滞人体皮部络脉,使经络气血搏结,故“气血不和则痒”,络脉不通,气血津液疏布失常,或素体、久病血虚,营血无以润养肌肤腠理,故“气血不荣则痒”。
目前西药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主要靠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和激素类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如地奈德、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西药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停药后极易复发,远期疗效不佳,且长期应用后副作用明显,尤其是外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往往因其显著的短期疗效获得患者的认可,然而一旦停药,原有皮损即再次出现甚至病情更加严重,即出现“反跳”现象,患者往往由此出现不断延长使用时间甚至滥用的行为,随即出现皮肤萎缩变薄、干燥、潮红、色素异常、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等激紊性皮炎的表现。近年来,随着针灸技术在临床治疗上的广泛应用,人们渐渐打破了原有的“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的认知,发现针刺放血在瘙痒性皮肤病中的显著疗效,且对比传统西药,具有起效迅速、不易复发、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的优点。
关于刺血疗法最早的记录在《黄帝内经》当中,其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刺络放血的观点理念,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即提出通过浅刺皮肤浅表络脉释放出血液的手法,《素问・调经论》中提出:“病在血,调之络。”指出血分疾患可以通过刺激络脉来治疗,从而肯定了刺络放血疗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络的作用;还提出“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进一步肯定了刺络放血疗法祛瘀泻实、通络祛邪、畅通气血的显著疗效。《素问・针解》提出:“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实际是“实则泻之”治法的一种,指通过刺络放血快速打开玄府腠理,令邪有出路,将体内陈积郁结的瘀血、顽邪随血液一起驱除出体外,达到邪去正安之效。《针灸甲乙经》中对刺血疗法做了进一步更为详尽的描述,涵盖了放血针具、部位、刺法、刺血量及刺血禁忌等诸多方面,进一步肯定了刺血疗法调整脏腑阴阳、经络气血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论》提出:“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皮部在表为阳,五脏六腑在里为阴,五脏六腑之病理表现可以表现于皮肤腠理,也可以通过刺激皮部经络来调节,而皮肤腠理气血不足,也可以引脏腑气血外行来濡养润泽,指出刺血疗法不仅可以祛实邪,治疗实证,还可以补气血,治疗虚证。瘙痒性皮肤病多与“风邪”侵袭紧密相关,《血证论》曰:“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着而行。”,故治疗上重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刺血疗法通过刺血以调血,激发经络之气,使风邪及其他邪气随血液而去,邪气无所依存,故能达到“息风止痒”的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放血达到止痒效果主要基于三个机制,一是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朱长庚为代表的研究者指出通过针刺刺激穴位及皮损周围的神经末梢来刺激、调节内分泌系统,使机体释放某些激素和神经肽类物质,并作用于免疫系统,使得免疫细胞衍生出具有保护作用的多肽因子,从而达到止痒效果
湿疹是指一类具有易反复发作、慢性化、瘙痒明显特点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皮损呈多形性、多表现为对称分布的丘疹、丘疱疹等,基底潮红,有渗出倾向,往往瘙痒剧烈。中医称为“湿疮”。而特应性皮炎是湿疹中特殊的一类,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史,绝大多数起病于婴儿、儿童时期,反复发作延续至成年,极少数为成年后首次发病,部位分布在肘窝及腘窝皮肤,故中医称之为“四弯风”。高晖、焦召华等纳入115例样本,其中29例为西药对照组,得出结果发现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法联合火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瘙痒,且具有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的优点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由环境因素刺激、多基因遗传控制、免疫介导的顽固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白疕”,典型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伴随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往往在冬季复发或者加重。金梦祝等纳入9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采用皮损刺血拔罐和局部走罐,30例采用单纯走罐,30例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外用哈西奈德乳膏,治疗8周后放血组愈显率(86.67%)明显高于走罐组(56.67%)和紫外线照射组(63.33%),且放血组血清HPA、VEGF水平下降程度均较走罐组及紫外线照射组更明显(P < 0.05)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及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初期多无原发性皮损,仅表现为阵发性的剧烈瘙痒感,致使患者不断搔抓,逐渐形成“痒–抓–痒”的恶性循环,使皮肤粗糙、增厚,最终形成皮肤苔藓样变。张书鹏、曹范锡纳入60例神经性皮炎的患者,设立治疗组为单纯三棱针刺络拔罐放血,对照组为单纯在皮损部位外涂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的瘙痒程度明显降低,且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
结节性痒疹,主要表现为剧烈瘙痒和散在、孤立的坚实结节,多见于成年女性,皮损好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腰臀及背部,最多见于小腿伸侧。皮损往往伴有剧烈瘙痒感,患者常产生难以自控的持续搔抓行为,使结节表面破溃、出血,进而在表面形成血痂。陈津津、贺琪纳入60例病程3年以上的结节性痒疹患者,分为单纯放血组、单纯度普利尤单抗组、放血联合度普利尤单抗组,2周治疗1次,共治疗12周后,3组患者的瘙痒程度都明显降低,瘙痒持续时间缩短,其中联合组止痒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治疗组
荨麻疹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水肿型风团,伴有剧烈瘙痒感,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通常24小时内消失,然后在其他部位出现新的风团,部位无明显局限性,往往有明确诱因,如感冒、受凉、受热、接触过敏物质等。苏孟、王彤采用活血祛风汤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对照组设置为单纯服用活血祛风汤,研究组联合耳背静脉刺络放血,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7.06%,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IL-2、IFN-γ、IL-4水平显著降低,且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自血疗法为放血疗法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此疗法是将自身静脉血抽出后取适量迅速注入穴位或其他部位中,今年来由于其显著疗效在皮肤病临床治疗中中收获了大量肯定。吴波等纳入40例慢性湿疹患者,研究组采用自体静脉血穴位注射联合辩证取穴进行针刺,对照组设定为口服氯雷他定片结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连续治疗2周后自血穴注联合针刺组的疗效构成比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治疗后瘙痒VA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
刺血疗法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方面疗效显著,尤其是止痒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对比临床上其他疗法,刺血疗法不仅操作快捷、止痒起效快,且副作用小,相对安全。但操作时对医者要求较严格,作为有创操作,医者操作前及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观念,且操作后需患者严格遵循医嘱,保持放血部位的清洁干燥;另一方面,部分惧针患者或者对疼痛耐受性弱的患者,对此疗法可能无法耐受;并且综合研究文献及临床实践来看,放血疗法虽在止痒、泄热、逐瘀、排脓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在皮肤病皮损及症状的综合治疗中,尤其是顽固性、复杂性皮肤病中,单一放血疗法往往不足以治愈疾病,多数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