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jns Open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2330-1724 2330-173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ojns.2024.125111 ojns-95805 Articles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信息通讯, 生命科学, 化学与材料 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变化规律及未来趋势分析
Analysis of the Change Pattern and Future Trend of Solar Radi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洪佳颖 1 2 刘峻熙 1 刘子瑞 1 1 贾志军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巴东气象局,湖北 恩施 29 08 2024 12 05 1013 1019 19 6 :2024 28 6 :2024 28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基于1961~2018年14个气象站点实测的日照时数,利用适合四川盆地总辐射计算的经验公式估算出太阳总辐射,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观测期间年太阳总辐射呈极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了−52.9 MJ∙m 2∙(10a) 1,但就具体过程来看表现为上升、下降和上升三个阶段。年太阳总辐射在1976~1980年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突变,存在12年的显著周期变化特征。2) 太阳总辐射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为低值中心(大约3500 MJ∙m 2),然后由此向北和向西南均呈增加趋势。3) 年太阳总辐射未来趋势与过去趋势相反,即呈增加趋势,但未来趋势的持续性较弱,且过去状态对未来状态的影响时间仅有3年。
Based on the solar radiation measured by 1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80~2018, the total solar radia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an empirical formula suitabl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otal radi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pat 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change trend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Annual total solar radiation showed a very significant downward trend, and the climate trend rate reached −52.9 MJ∙m 2∙(10a) 1. However, during the change of solar radiation, there were three stages: rising, falling and rising. The annual total solar radiation suddenly chang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6 to 1980, with a significant 12-year periodic change. 2) Total solar radiation was a low value center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about 3500 MJ∙m 2), and then increased northward and southwestward therefrom. 3) The future trend of annual total solar radiation is opposite to the past trend, that is, it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future trend is weak,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ast state on the future state is only 3 years.
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未来趋势
Solar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Future Trend
1. 引言

太阳总辐射指的是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是驱动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对地表辐射平衡、能量交换和水文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区域气候资源分布及其内在机制,为研究区域气候和资源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被认为是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因此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对太阳总辐射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全球尺度上Wild [3] 和Ohmura [4] 研究分析均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90年代后又逐渐上升,表现为“全球变暗”向“全球变亮”转变。就我国而言,基于全国57个太阳总辐射观测站资料的分析发现1961~2009年我国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仅有个别站点呈上升趋势 [5] ,但一些研究也表明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具有区域性差异。例如1960年以来长江流域太阳总辐射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以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一致 [6] 。湖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呈微弱上升趋势,四季差异明显,且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7] 。海河流域1960~2012年太阳辐射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变化速率为−10 MJ∙m2∙(10a)1,春夏秋冬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幅度最大 [8] 。西安地区1961~2015年太阳总辐射变化经历了持续、变暗、变亮、再变暗4个阶段,且变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变化幅度 [9]

四川是我国地形最复杂的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特别是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产量减少。国内有学者对四川省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10] - [12] 及其模型模拟 [13] [14] 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四川省太阳总辐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性较大。目前针对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的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利用适合于四川盆地的经验公式计算出太阳总辐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这对于评估四川盆地气候变化特征和布局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 http://cdc.cma.gov )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集(V3.0),该数据集涵盖了四川盆地14个国家气象站点的日照时数、气压、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数据。这些站点分布较为均匀,且站点间海拔相差较小,约为300~700 m。该数据集1961年以前气象观测缺测站数较多,而2018年之后四川地区的观测数据不完整,因此本文仅分析1961~2018年四川盆地的太阳辐射变化趋势。

2.2. 研究方法

太阳总辐射量与天文因子、物理因子、气象因子等关系密切,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利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建立太阳总辐射量与相关因子之间的经验公式,根据常规观测数据来估算太阳总辐射。四川省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差异太大。本文采用四川盆地总辐射计算经验公式和相应的经验系数表来估算四川盆地的太阳总辐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太阳总辐射,具体计算方法详见文献 [14] 。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和周期变化分别采用线性倾向趋势分析、Mann-Kendall (M-K)突变检验 [15] 和Morlet小波分析 [16] 进行研究,同时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太阳总辐射未来的变化趋势则采用重标极差(R/S)分析法。R/S分析法是一种用来分析时间序列数据长期记忆特性的一种统计方法,具体计算步骤和分析方法参阅文献 [17]

3. 研究结果 3.1. 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特征

图1(a) 所示,四川盆地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值为3872.84 MJ∙m2,最大值出现在1978年达到了4340.99 MJ∙m2,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仅为3514.18 MJ∙m2。观测期间年太阳总辐射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2.9 MJ∙m2∙(10a)1,且显著水平达到了0.01。

累计距平曲线 图1(b) 表明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1981年和2013年为转折点,根据这2个转折点可以将太阳总辐射变化分为3阶段:1961~1981年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表明太阳辐射量大部分高于多年平均水平,为太阳总辐射偏高阶段;1981~2013年曲线呈下降趋势,大多数年份太阳辐射量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为太阳总辐射偏低阶段。2013年后为波动阶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图1. 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年际变化特征:(a) 变化趋势,(b) 累计距平

3.2. 太阳总辐射季节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表1 可看出,四川盆地四季中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大为1436.72 MJ∙m2,其次为春季(1175.01 MJ∙m2)和秋季(746.79 MJ∙m2),冬季最小(512.25 MJ∙m2);除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21世纪10~18年代,其余春夏秋季与年平均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均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

在20世纪60~80年代以及21世纪10~18年太阳辐射量年平均值均大于四川盆地平均值,此时为太阳辐射较充足的年代;其余年代太阳辐射量年平均值均小于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量平均值,为太阳辐射相对不足的年代。

<xref></xref>Table 1.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Sichuan Basin (MJ∙m<sup>−2</sup>)Table 1.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Sichuan Basin (MJ∙m−2) 表1. 四川盆地不同季节太阳总辐射的年代际变化(MJ∙m−2)
年份

年代际

1961~1970

1210.29

1559.62

730.22

541.41

4040.83

1971~1980

1209.53

1595.91

737.01

508.15

4050.06

1981~1990

1201.18

1437.43

692.41

472.85

3801.86

1991~2000

1116.84

1427.64

731.67

441.36

3716.75

2001~2010

1120.09

1276.53

806.19

549.84

3753.39

2011~2018

1192.01

1323.21

783.23

559.91

3861.02

3.3. 太阳总辐射突变特征检验

图2 可见1961~1980年期间UF值 > 0,呈现上升趋势,此时UF值在0.05显著性水平线区间内,趋势不明显。而在1980年后UF值 < 0,说明此时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变化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在1987年后UF值落在在0.05显著性水平线区间外,通过0.05显著性检验,说明四川盆地太阳辐射量的下降趋势显著。UF和UB两条曲线在临界值线(±1.96)之间产生了交叉点,对应于1976、1978和1980年,这说明太阳总辐射在1976~1980年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突变。这与 图1 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

Figure 2. M-K mutation test of solar radi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图2. 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的M-K突变检验--
3.4. 太阳总辐射周期变化特征

图3(a) 中可以看出,对四川盆地60年的太阳辐射变化进行分析,小波方差图中,小波系数实部为正值说明太阳总辐射在该时间段为偏多期,反之亦然,小波系数实部为零值对应着突变点。如 图3(a) 所示,对于12年的时间尺度,可以看出在1961~1991年期间,太阳辐射的周期较为明显,而在1991年后周期性不够明显。对于5年的时间尺度,一直有较为稳定周期性。进一步分析对应的小波方差图( 图3(b) ),可见太阳总辐射存在3个显著的峰值,分别对应于3年、5年和12年。其中12年的震荡周期表现最为显著,是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首要主导周期,其次是5年和3年的周期,但是其震荡周期的显著性明显下降。另外在35~40年之间有一个周期,同样其显著性较弱。

<xref></xref><p class="imgGroupCss_v"><img class=" imgMarkCss lazy" data-original="https://html.hanspub.org/file/2951255-rId16.jpeg?20240905014410" /></p><p class="imgGroupCss_v"><img class=" imgMarkCss lazy" data-original="https://html.hanspub.org/file/2951255-rId17.jpeg?20240905014410" /></p><xref></xref>(a) (b)Figure 3. Analysis of solar radiation periodicity in the Sichuan Basin: (a) contour plot of real part of wavelet coefficients, (b) wavelet variance plot图3. 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周期性分析:(a) 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b) 小波方差图
3.5. 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10.5软件采用范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四川盆地年平均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如 图4 所示。四川盆地年太阳总辐射中部地区较小,由此向北、向西南地区呈增加的趋势。例如中部地区宜宾市、自贡市的年太阳辐射在3500 MJ∙m2左右,北部地区巴中市的年太阳辐射为4025~4283 MJ∙m2,西南地区的年太阳辐射在4100 MJ∙m2上下。不同地区年太阳辐射量的差值约为800 MJ∙m2

3.6.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本文由重标极差(R/S)分析法计算得出1961~2018年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序列的年际Hurst指数,来衡量日照时数时间序列的持久性特征。Hurst指数 > 0.5表示数据具有正持续性,即过去的趋势会延续到未来。Hurst指数 < 0.5表示数据具有负持续性,即过去的趋势在未来会逆转。Hurst指数 = 0.5表示数据没有持续性,即未来趋势与过去无关。由分析可知年太阳辐射序列Hurst指数为0.436,略小于0.5,表明过去变化趋势对未来产生影响,且变化趋势相反,即未来年太阳辐射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呈增加趋势。但是Hurst指数接近0.5,说明年太阳辐射在未来的这种增加趋势持续性较弱。

Hurst指数可以表征未来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但是趋势的持续时间未知。通过统计信息可以检验复杂系统是否有周期性,并计算其平均循环周期,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 [18] 。在V-lnn曲线上,出现明显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图4. 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

转折点所对应的时间长度n,即为过去变化趋势的影响消失的平均循环长度。从 图5 中可看出,年际V-lnn曲线的第一个拐点在lnn = 1.19处,对应的时间长度应该为为n ≈ 3,即四川盆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序列的平均循环长度为3年,这表明过去状态对未来状态的影响时间仅有3年,意味着太阳总辐射时间序列在3年之后失去持续性,此时过去变化趋势不再对未来趋势产生影响。

Figure 5. Trend of annu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in the future--图5. 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未来变化趋势--
4. 结论

1) 四川盆地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值为3872.84 MJ∙m2,观测期内整体呈极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2.9 MJ∙m2∙(10a)1。具体来看观测期间表现为上升、下降和上升三个阶段。夏季太阳总辐射最大,冬季最小,冬季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出现在2010~2018,其余三季与年太阳总辐射最大值均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四川盆地太阳总辐射在1976~1980年这段时间内发生了突变,存在12年的显著周期变化特征,3年、5年和35~40年的周期相比较而言较弱。

2) 在空间分布上太阳总辐射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为低值中心(大约3500 MJ∙m2),然后由此向北和向西南均呈增加趋势,北部地区太阳总辐射变化范围为4025~4283 MJ∙m2,西南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约为4100 MJ∙m2

3) 对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Hurst指数为0.436,表明四川盆地年太阳总辐射未来趋势与过去趋势相反,即呈增加趋势,但未来趋势的持续性较弱,且年太阳总辐射序列的平均循环长度为3年,这表明过去状态对未来状态的影响时间仅有3年,即过去状态对未来状态的影响时间仅有3年。

References 申彦波, 赵宗慈, 石广玉. 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影响因子及其可能的气候效应最新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9): 915-923. Ruosteenoja, K. and Räisänen, P. (2013) Seasonal Changes in Solar Radi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 Europe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Journal of Climate, 26, 2467-2481. >https://doi.org/10.1175/jcli-d-12-00007.1 Wild, M. (2009) Global Dimming and Brightening: A Review.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4, 1-31. >https://doi.org/10.1029/2008jd011470 Ohmura, A. (2009) Observed Decadal Variations in Surface Solar Radiation and Their Caus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15, D00D05:1-D00D05:9. >https://doi.org/10.1029/2008jd011290 马金玉, 罗勇, 申彦波, 等. 近50年中国太阳总辐射长期变化趋势[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42(10): 1597-1608. 刘长坤, 王艳君, 郭媛. 1960年以来长江流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2, 4(3): 233-240. 夏丽, 林爱文, 覃文敏, 等. 1980-2013年湖北省地表太阳辐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 42(4): 29-33, 37. 赵娜, 王治国, 张复明, 等. 海河流域太阳辐射计算模型评估及时空变异规律[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 40(3): 53-58. 彭艳, 王钊, 李星敏, 堇妍. 近50a西安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2, 35(5): 738-745. 汤大清. 四川省太阳辐射能量支出状况的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1, 16(4): 494-501. 杨淑群, 詹兆渝, 范雄. 四川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7, 27(2): 15-17. 陈中钰, 吕结. 近44年四川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 38(3): 56-60. 申颜波, 张顺谦, 郭鹏, 等. 四川省太阳能资源气候学计算[J]. 应用气象学报, 2014, 25(4): 493-498. 钟燕川, 马振峰, 徐金霞, 等. 基于分布式模型方法和气候经验模型的四川省总辐射结果比较研究[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 37(3): 58-63.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第2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63-66. 程正兴, 杨守志, 冯晓霞. 小波分析的理论、算法、进展和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于海燕. 重标极差分析法的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4): 117. 胡慧敏, 吴薇, 杜冰. 四川省1969-2018年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及未来趋势分析[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 38(5): 610-6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