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of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this paper uses the precipitation and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data in the CRU TS data produc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divide China into humid climate zone, transitional climate zone and arid climate zone. It uses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o process the temperature data and precipitation data to analyze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hibit upward trends across all three climatic zones, with precipitation increasing at a higher rate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humid climatic zone, and arid climatic zone in descending order. Temperature shows a higher rate of increase in the arid climatic zone, transitional climatic zone, and humid climatic zone, respectivel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rates generally reveals lower value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heavily influenced by altitude. SVD analysis reveals evolving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with temperature in each climatic zone. In the arid climatic zone, as temperatures rise, a “warm-humid” trend is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and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hile a “warm-dry” trend is evident in these zones. In the humid climatic zone, as temperatures increase, southern Shaanxi, the Hunan-Guangdong-Jiangxi region, and areas north of the Greater Khingan Mountains exhibit a “warm-dry” trend, while other areas show a “warm-humid” trend. As temperatures rise in the transitional climatic zone, a “warm-humid” trend is observed in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while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Plateau exhibits a “warm-dry” trend.
Climate Change
从历史来看,全球变暖是一个非常显著、稳定的变化趋势。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改变降水的发生条件以及表现的形式,影响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X Feng等的研究表明,过去一个世纪季节性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根据气温降水和海拔,可以将我国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区、高原山地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五个气候区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不同气候区温度和降水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帮助全面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持。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诸多影响,早有学者围绕其进行研究。周天军等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全球变暖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两个方面影响的结论
不同气候区的温度和降水特征截然不同,同时也随时间不断发生着改变。如近50年,三江源地区的降水量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由于降水增加,气候逐渐由“暖干化”转向“暖湿化”
此前已有相关研究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的气温、降水演变特征。王连喜等在2006年的研究表明,过去50年(1980~2001年相比1956~1979年)中国降水量略有减少,而近一个世纪中国气温升高了0.4~0.5摄氏度
即使已有不少关于近几十年我国气温、降水的分析研究,但区分不同气候区并具体对各气候区气温和降水的研究还存在空缺。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区分不同气候区来研究气温和降水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气候变化特征,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高社会各个领域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上可以提供更具合理性的参考价值。
全球变暖持续发展,使得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不仅会让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还会对人类的生存延续造成威胁。如:陈琦等的研究表明,极端降水将会影响潜在净初级生产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累积量)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依旧持续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对我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演变特征进行分析。
我国辽阔的地域造就了丰富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特征因地域不同具有明显差异,同时,受东亚季风影响,我国的气候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东部和南部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温和;西部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由于气候特征十分复杂,选取我国作为研究区域有助于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为方便研究,使用干旱指数(Aridiy Index)将我国划分为三个气候区,干旱指数为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的比值。我国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刘文辉等的研究得出,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量的敏感因子也有所不同
计算1979~2022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二者的比值即为干旱指数,将干旱指数小于0.2的区域定义为干旱气候区,干旱指数大于0.65的区域定义为湿润气候区,干旱指数介于0.2到0.65之间的区域则定义为过渡气候区。
如
Yi等的研究中提到,高原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与高原季风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下载自CRU。它由英国国家大气科学中心(NCAS)制作,是目前被使用得最广泛的气候数据集之一;该数据集提供了全球1901年至2022年地表观测的0.5˚ × 0.5˚分辨率的月度数据。
本研究使用了1979年1月到2022年12月共44年的气温、降水量及潜在蒸散量三个产品。由于仅研究我国范围的数据,于高德开放平台下载了通过国务院审核的中国行政区域地图的json文件,审图号为GS (2023)4677号。
对数据进行SVD分解时,由于数据量较大,为了减少运算量,利用了二维线性插值的方法,将数据的精度减小到2˚ × 2˚。
对温度和降水量两个气象要素场做SVD分解,分析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
有温度和降水量两个气象要素场,x和y,空间点数都为m,时间点数都为n,计算它们的标准化资料。
计算左场x和右场y的交叉协方差矩阵 ,并对协方差阵C进行SVD分解:
(1)
U和V的每一列都是一个空间分布函数,每个场的内部空间型相互正交。左奇异向量uj表示第j模态左场的空间分布,右奇异向量vj表示第j模态右场的空间分布。
把原观测场X投影到uj,把Y场投影到vj,即可以得到第j模态左右场的时间序列,记为aj和bj:
(2)
(3)
再对aj和bj计算相关系数,来衡量左右奇异向量场的密切程度:
(4)
用异性相关系数来衡量温度与降水两个气象场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其中左场的异性相关系数为左场每个格点观测的时间序列(X的某一行)与右场的时间系数bj的相关系数:
(5)
同理,右场的异性相关系数为右场每个格点观测的时间序列(Y的某一行)与左场的时间系数aj的相关系数:
(6)
区域 | 降水变化率 | 温度变化率 |
干旱气候区 | 0.023015 | 0.033815 |
湿润气候区 | 0.773336 | 0.0239928 |
过渡气候区 | 0.822969 | 0.0308593 |
将我国分为三个气候区后,为研究温度和降水量是否协同变化,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回归系数(见
干旱气候区降水的回归系数大于0,因此它随时间是缓慢增加的,但增速较小。通过F检验分析各气候区演变趋势的显著性(见
区域 | 降水 | 温度 |
干旱气候区 | 0.0683197 | 3.26644e − 05** |
湿润气候区 | 1.89389e − 17** | 9.61837e − 10** |
过渡气候区 | 3.12765e − 08** | 2.48332e − 06** |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与干旱气候区相比,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温度相比干旱气候区温度的增速略低。湿润气候区降水和温度随时间演变的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过渡气候区降水的增加速率比干旱气候区和湿润气候区都要高,这一结论与杜军凯等的结论
由于不同气候区降水差异大,将三个气候区的降水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同时也将全球平均降水量标准化,比较他们降水的变化率。从
注意到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增长缓慢,这一结论与张诗妍等的研究结果存在出入,其认为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大
由
分别对1979~2022年三个气候区各个季节温度与降水量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为了计算方便,将3~5月定为春季,6~8月定为夏季,9~11月定为秋季,12月到次年2月定为冬季。将每个季节的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后,得到温度与降水各个季节的演变趋势。
图4. 干旱气候区温度与降水的线性趋势
图5. 湿润气候区温度与降水的线性趋势
图6. 过渡气候区温度与降水的线性趋势
李丽平等的研究表明,MEOF (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和SVD (奇异值分解)方法揭示的季气温和降水异常正交模空间型虽大致呈相似分布关系,但SVD的多数正交模相关系数大于MEOF,且数值更稳定,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而MEOF的冬季部分正交模相关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为降低数据量,使得数据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被处理完成,减小数据的精度为2˚ × 2˚。由于第一模态的贡献率最大,最能够反映出温度和降水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主要特征,因此本文仅分析第一模态的异性相关系数分布及相应的时间系数。
区域 | 解释方差 | 左右场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 |
干旱气候区 | 75.26713% | 0.5127465** |
湿润气候区 | 55.90935% | 0.4422064** |
过渡气候区 | 83.26025% | 0.6190652** |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以干旱气候区1979~2022共44年的温度场作为左场,同期降水量场作为右场进行SVD分解,从而分析该气候区温度和降水的演变关系。
根据时间系数图(
说明随着干旱气候区的温度升高,塔里木盆地西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地区呈现出“暖干化”趋势。虽然新疆部分地区出现了“暖湿化特征”,王娇妍等研究表明,新疆降水增加引起的湿化趋势,并未引起气象干旱形态和空间分布的明显改变
用湿润气候区1979~2022共44年的温度场作为左场,同期降水量场作为右场进行SVD分解,分析该气候区温度和降水的演变关系。
说明随着湿润气候区温度升高,湿润气候区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和温度变化方向一致,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只有陕西南部、湘赣粤交界与大兴安岭以北呈现出“暖干化”趋势。
用过渡气候区1979~2022共44年的温度场作为左场,同期降水量场作为右场进行SVD分解,分析该气候区温度和降水的演变关系。
说明随着过渡气候区的温度升高,青藏高原中部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而内蒙古高原东部呈现出“暖干化”趋势。
本文基于CRU TS数据中的降水量、温度以及潜在蒸散量产品分析我国湿润气候区、过渡气候区以及干旱气候区温度资料与降水量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它们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 三个气候区的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时间演变趋势均为上升,其中降水量的增长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过渡气候区、湿润气候区、干旱气候区;温度的增长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干旱气候区、过渡气候区、湿润气候区。
2) 干旱气候区所有季节的温度演变都为正增长,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的演变除夏季的降水量为负增长外,其他季节都为正增长,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秋季、冬季。湿润气候区所有季节的温度演变都为正增长,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降水量各个季节的演变也都为正增长,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过渡气候区所有季节的温度演变依然都为正增长,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各个季节的演变同样也都为正增长,增长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3) 干旱气候区中,塔里木盆地西部靠近昆仑山脉的地区以及靠近蒙古边界的地区为温度增长速率最大的区域,而高原上的地区温度增长速率相对来说比较小。塔里木盆地东部有一个降水负增长的大值区,从此区域到新疆与蒙古国边界降水量均减少,其他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在内的降水量增大。湿润气候区东部地区的温度增长速率大于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平原是温度增长最快的地区,广西、贵州一带是温度增长最慢的地区,高原温度增长也较为缓慢。降水量的变化率分布复杂,大部分为正增长,海南、台湾两岛与江浙一带为增长率最大的区域,云南边境、广东东部和陕西一带以及东北大兴安岭北部为负增长区域,其中陕西一带是降水量减少得最快的地区。过渡气候区中,华北平原北部、河套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天山一带为温度增长速率最快的区域,东北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温度增长速率较慢。降水量变化率在绝大部分地区都增大,其中河北南部的降水增长速率最大。
4) 通过对各气候区温度和降水数据进行SVD分解得到:随着干旱气候区的温度升高,塔里木盆地西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地区呈现出“暖干化”趋势。随着湿润气候区温度升高,陕西南部、湘赣粤地区与大兴安岭以北呈现出“暖干化”趋势,其余地区均呈现出“暖湿化”趋势。随着过渡气候区的温度升高,青藏高原中部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而内蒙古高原东部呈现出“暖干化”趋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142208);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KYTZ202202);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IAM202101)。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