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in Libraries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librar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purpose of pursuing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s to ensure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can enjoy high-quality library services on an equal ba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the equalization of library public services and proposes a series of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library public services.
Libraries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服务于民”的核心理念与图书馆长期以来秉持的服务理念高度契合。图书馆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保障公民文化权益而出资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本着“读者至上”的宗旨,为全社会提供平等而优质的服务,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创新,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大致均等的图书馆服务,这包括但不限于图书借阅、文献信息检索、专业咨询解答、知识资源共享等多元化文化交流活动。此外,公共图书馆不仅服务于普遍大众,更肩负着为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提供无差别、均等化服务的使命。因此,图书馆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可以将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指导,探索创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与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付,就现阶段来看,在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在公共事业建设方面的投入,但针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仍有待提升。
国家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方面投入资金的高低往往对公共图书馆整体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还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方式。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存在差异。一些位于发达地区或资金充裕的大型图书馆,凭借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资源积累,已经成功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能够提供在线借阅、远程访问等便捷服务,还集成了智能化的信息检索、个性化的阅读推荐等高级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使用体验。相比之下,一些位于偏远地区或资源有限的中小型图书馆可能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图书借阅为主,数字化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对有限,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这种差异化的服务内容无疑会影响不同群体的文化服务体验,加剧信息获取的不平等现象。
在服务形式的创新方面,许多图书馆为了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求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例如,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借阅环境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特殊群体包括范围较广,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弱势群体,尽管这一群体涵盖了经济困难者、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少年儿童等多个层面,但在现实操作中,服务的均衡性与深度尚待加强。对于少年儿童,图书馆会通过设立专门的分馆、策划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如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等,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时光,更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精神。然而,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这一同样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服务内容则显得相对单一,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开展的相关活动一般只有少数健康讲座等,缺乏定期、定量的活动计划和安排。对于老年人而言,数字时代的快速变迁使得他们面临技术门槛,渴望获得如智能手机使用、电脑基础操作及网络安全等数字技能培训的机会却鲜有。对于残障人士,尤其是视障群体,个性化的阅读辅助设备、专业的阅读指导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难以满足他们独特的阅读与学习需求。
公共图书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也常常面临挑战,尤其是随着文献出版量的激增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增加,编制内的岗位有限,因此不得不依赖社会劳务人员来补充专业力量,这种模式因薪酬差异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影响了服务的稳定性和质量。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众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公平性和全面性。然而,当前图书馆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专业性人才的匮乏,这一现象不仅限制了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还进一步加剧了服务不均等性的问题,对推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目标构成了显著障碍。
针对前文所提到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提高财政拨款数额,特别是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要给予充足的财政支持,并视情况提供资金补助,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捐助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经费压力,确保这些地区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设施更新、资源采购和人员培训。
其次,在资源优化方面可以借鉴先进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推广“总分馆”模式,以省级或市级图书馆为总馆,基层图书馆为分馆,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流通等方式,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重复建设,降低运营成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机制,打破行业壁垒,鼓励各级图书馆的全面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类图书馆资源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服务内容方面,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线上宣传基本是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等载体,随着数字化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信息的传递模式已发生深刻变革,高质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广泛共享,因此,通过现代化的数字媒介传播公共文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开发在线资源和移动应用,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和方式,提供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服务
在服务形式方面,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外,应从单一借阅向多元化服务转型,融合讲座、展览、培训等多种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也可增添一些个性化服务如定制化阅读推荐、专业咨询等,精准对接读者需求。
此外,图书馆在促进服务均等化时,需强化与公共文化机构合作,并广泛联结社会各界,形成资源共享网络。特别关注未成年、偏远地区学生及残障人士,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定制化服务及社区融入策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与社会福利机构紧密合作,派遣专职人员或招募志愿者,提供定制化文化服务,并融入社区,实施个性化需求调研与精准对接,提升残障群体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关注与理解。
这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快速构建一支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确保每位读者都能享受到均等、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为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服务均等化建设。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均衡发展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全民文化权益保障的关键一环。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推动图书馆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图书馆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
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得到充足资金保障,特别是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图书馆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服务差距。同时,图书馆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数字化资源建设,拓展线上服务渠道,让信息获取更加便捷高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文化需求。此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动力,应重视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与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打造一支具备高度责任感、专业技能强、服务意识优的图书馆工作队伍。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捐赠图书、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共同促进图书馆公共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