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2160-728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2024.149616 ap-95612 Articles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自媒体平台乱象的心理学成因及治理对策
Psychological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Behind the Chaos of Self-Media Platforms
尹瑞雪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9 08 2024 14 09 32 36 15 7 :2024 26 7 :2024 26 8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自媒体平台发展至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因其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分析当下自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乱象,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网民群体极化、监管责任心理缺失、泛娱乐化思潮兴起等因素。自媒体平台乱象的治理路径在于从道德、法律、文化多角度加强引导与制约,使自媒体成为我国舆论建构的积极力量。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platforms,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has been enriched, and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problem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because of the uneven qualit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ed. Analyzing the many chao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elf-media,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a large extent, it is attributed to factors such as the polarization of netizens, the lack of psychologic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ervision, and the rise of pan-entertainment ideology The governance path of the chaos of self-media platforms lies in strengthening guidance and restrai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rality, law, and culture, so that self-media can become a positive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自媒体,乱象,心理,成因,对策
Self-Media
Chaos Psychology Cause Countermeasure
1. 引言

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显而易见,自媒体平台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提供了一个信息获取、社会参与、文化传播及商业推广的线上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世界。但其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研究自媒体平台乱象问题,从理论上看,能够丰富网络空间社会治理、网络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等的理论建构,从实际中看,也能对一些社会问题追根溯源,尽早地规范网络行为,改善网络风气,避免不良影响蔓延至现实社会。现如今,尽管相关部门已采取积极措施以推动媒体的健康发展及网络生态的良好治理,但除了法律监管的约束作用外,我们同样不能忽视自媒体平台各主体心理因素对乱象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媒体乱象的原因,对自媒体的未来发展加以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已成为网络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 自媒体平台乱象的表现 2.1. 虚假信息传播

信息在网络平台的传播速度迅速提升,其可信度反而降低。一些用户及网络媒体为了引发社会关注,常有意扭曲事实、捏造信息,甚至不加验证地转发和引用未经核实的小道消息,导致信息的误导和讹传。自2024年4月以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假借国家机关名义、冒充相关工作人员,编造虚假诈骗“话术剧本”等手段,企图通过欺诈行为获得不当利益。例如,全国各地的部分居民接到了假冒“网信办”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以“手机涉嫌违法违规、需要配合调查否则将被停机”等为由,借机获取居民个人信息进行诈骗。受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初期信息不对称性及网络的虚拟性等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此类的虚假信息已成为网络环境中的一颗毒瘤,严重损害了新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舆论审判盛行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陈力丹,1999 )。在网络环境中,舆论更多地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包含了更多的非理智成份。例如5月的“胖某自杀”事件,愤怒的网民群体对当事人前女友的暴力声讨愈发激烈,情绪化的攻击言论逐渐成为主流观点,道德审判的力度不断加大,网民在网络上实施的辱骂、嘲讽、威胁、人肉等行为日益增多。最终,该事件演变成了一场涉及范围广泛的追讨事件。当真相反转时,网民迟来的道歉再次展现了后真相时代的鲜明特点。

2.3.侵权问题激增

自媒体中部分信息发布者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在利益的驱动下,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不惜侵犯他人的著作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擅自转载他人作品,不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成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原作者的版权受到侵犯,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秩序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例如抖音某千万粉丝博主在2022年2月份发布视频称自己的作品遭侵权。这不是她首次就权益问题发声,然而屡禁不止的侵权行为仍在加剧( 刘宏杰,2023 )。不止公众人物的权利遭到侵犯,网络已成为个人隐私遭受侵犯的严重区域,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址等基本信息极易被查证,私生活、情感等不愿公开的信息也可能在网络中被披露。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揭露后,会迅速传播并对当事人的私密空间、名誉和生活状态造成极大影响。

2.4. 娱乐信息泛滥

部分自媒体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媒介责任及道德,片面迎合审美观念偏低俗的受众。此类自媒体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低俗标题,内容涉及色情、暴力、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恶意抹黑、性暗示等违反道德规范的信息传递。在网络平台中,“玩梗”已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快捷键”。例如脱口秀演员李某石将两条狗追逐松鼠的画面说成“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被指涉嫌侮辱人民子弟兵,最终受到相应惩罚。再有艺人刘某成在社交平台公然用家暴玩梗,被其他网红模仿,造成不良影响,最终被禁言处罚。过度玩梗不仅违背主流价值观,最终自身也会遭到反噬。诸如此类的低级信息,成为了推动娱乐市场不断扩大的驱动力。这种追求往往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需求,大大降低文化市场的严肃性。

3. 自媒体平台乱象的心理学成因 3.1. 逐利心理驱动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逐渐被经济利益所主导,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这种趋势不仅在个人内心深处出现,还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提出,人的需求可以被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自媒体来说,获得受众的尊重、认可,实现自媒体运营的自我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生理层面的需求仍旧是最基础、最广泛的。自媒体的生理需求早已不是食物和水,本质上是金钱,外化为浏览量、转发量等等。在当前各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部分媒体或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底线,通过恶性竞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些主播制造“假慈善”来获取利益,利用网民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类群体的同情非法牟利,这种行为严重背离了基本是非观,也导致一系列伦理问题的滋生。除此之外,在一些公众事件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眼球效应,对社会事件进行过度渲染和歪曲报道,甚至捏造虚假信息,导致公众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例如疫情期间有关“板蓝根治疗新冠肺炎”“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都是媒体为了争抢首发,在没有进一步核实细节和准确性的情况下匆忙发文的失范表现。

3.2. 监管责任心理缺失

角色理论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能对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可以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角色理论主要包括角色的认知,角色的学习和角色的期待等内容。部分自媒体监管方在自身角色的认知和学习上存在不足,直接导致了职业责任心理缺失。作为自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媒体乱象的来源与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职责履行密切相关。“在普遍意志跟特殊意志的这种同一中,义务和权利也就合而为一。通过伦理性的东西,一个人负有多少义务,就享有多少权利;他享有多少权利,也就负有多少义务”( 黑格尔,1982 ),一旦平台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就难以维护行业的良好秩序,更无法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实际上,自媒体平台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因其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责任心理缺失所导致。一些无良监管方不仅不对用户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给予保障,反之对于网络谩骂等无礼言论却选择性失明。更有甚者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提高关注度和流量,不惜发布低俗内容,全然不顾内容质量和讨论水平,其身为监管方的责任意识消失殆尽。

3.3. 心理宣泄与群体极化

社会发展给个体心理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而网络为压力宣泄提供了缺口。心理宣泄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宣泄例如运动、倾诉等,负面宣泄例如打骂、破坏等。网络的匿名性打破了身份、等级差别,网民群体在网络中尽情宣泄,沉浸在心理快感中,有时甚至不考虑道德和法律要求,长此以往加剧了群体极化的不良发展。群体极化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桑斯坦认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凯斯·桑斯坦,2003 )。近年来,网络世界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愈演愈烈。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人们在网络上更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和行为。群体极化现象又再次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解,导致网络群体之间的讨论纯粹是为了“赢”而将是非置之度外,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这往往推动了网络暴力、舆论审判的恶性发展。

3.4. 网民群体心理异化

现如今网络异化现象难以忽视,它是技术异化的一种,技术对精神文明产生危害,造成道德冷漠、道德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 钟瑛,2005 ),最终集中反映在网络世界交往行为中。人是道德的主体,应该拥有道德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感性、信仰,但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人们的思考速度加快,网络社会的隐蔽性也弱化了理性的束缚。网络平台汇聚着大量的网民群体。依据群体心理学理论,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表现出强大的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群体的同质会快速吞噬个体的异质,个体在群体中极易丧失独立意识,盲目从众,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一些网民群体的异端思想会在群体中发酵成一群人的消极思想,他们对现实表现出冷漠,丧失了个人道德责任感,肆意发表恶意言论,甚至出现孤僻、极端等心理障碍。这样异化了的心理滋长了网络暴力,带来了自媒体空间的混乱与污染,这些也有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严重危害。

3.5. 泛娱乐化思潮兴起

自媒体平台乱象并非只是群体内部的个别问题,更要站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角度去探讨原因。娱乐本质上是人与世界沟通畅达时所产生的快感,是人性自由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尼尔·波兹曼,2015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却导致娱乐行业发生异化,即娱乐产业不再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而是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和欲望的满足。受众心理由求真、求实慢慢向求新、求趣转变,这样逐渐助长了“泛娱乐化”思潮发展。所谓“泛娱乐”,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生活中娱乐元素过度泛滥,导致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以娱乐为衡量标准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刘宏杰,2023 )。从经济层面来看,“泛娱乐”导致人们以娱乐为中心,对生产和科技等领域的投入减少,社会发展受限。从文化层面来看,“泛娱乐”使得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市场,而一些庸俗的娱乐文化却大行其道,导致文化价值取向的混乱。从社会层面来看,“泛娱乐”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态,人们更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

4. 自媒体平台乱象的治理对策 4.1. 明确道德底线,加强心理教育

“一个人做了这样或者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黑格尔,1982 )。真实诚信、谨言慎行是自媒体生活的道德底线。为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推动网络空间健康发展,从长远看,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是遏制自媒体平台乱象的根本手段。自媒体传播者和广大的网民群体都必须强化自身的道德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和大中小学也应重视各类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心理的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服务的供给,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4.2. 完善法律体系,树立基本防线

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自由的环境,但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自媒体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行为的虚拟性使其行为和权利义务的界定、划分更加复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媒体进行更细化的分级管理。“对任何一部法典都可以求其更好,不用多少反思就可作出这一主张,因为我们对最好、最高、最美的,还可以想到更好、更高、更美的”( 黑格尔,1982 )。相关部门必须要立足现实,合力推进自媒体的立法工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向细、向深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自媒体行业的监管工作,加大对违规内容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投诉机制,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和问题,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确保自媒体能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下运行,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4.3. 加强文化建设,改善社会风气

互联网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自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自媒体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自信。因此,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鼓励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教育等。在这个过程中,群众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而这些改变最终都会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有益成果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广大网民中,传导到社会各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网络异化,减少网络交往中的异常情绪,有效抵制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催生更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成果,让我们的网络环境更加和谐、健康、有序。

5. 结语

自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媒体,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传统媒体,其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也存在多种问题与困境。这表明它的完善和管理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个人、平台、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久久为功,协同推动自媒体未来的良性发展。

References 陈力丹(1999). 舆论学——舆论学导向研究(p. 11).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黑格尔(1982). 法哲学原理(范扬, 张企泰 译, pp. 194+197+257). 商务印书馆. 凯斯∙桑斯坦(2003). 网络共和国: 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 译, p. 47).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宏杰(2023). 自媒体平台伦理失范问题与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 尼尔∙波兹曼(2015). 娱乐至死(章艳 译, p. 2). 中信出版社. 钟瑛(2005). 网络传播伦理(p. 72). 清华大学出版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