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Social Time, Lonelines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College Students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social time and lonel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Methods: 205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online and offline questionnaire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hinese adult version of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on Facebook, intensity scale 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compiled by Russell et al. were used. Results: After data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social network and loneliness, a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was found in personality traits. 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social networking, the lower the loneliness.
Personality Traits
“孤独感”一词最早见于医学领域,后心理学研究者将孤独感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到目前为止,对孤独感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认为孤独感是指当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较低时,会促使个体通过增加网络社交使用时间等方式来获取虚拟人际关系满足感。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对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增强了个体的孤独感。还有一个看法则是,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减少了个人的孤独感。以往的研究都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整体的网络使用对个体的孤独感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网络使用是一个大概念,所包含的方面众多,比如包括网络时间,网络服务,网络活动类型等各种角度,而本文选取网络社交时间,从一个微观的角度为切入点来研究网络社交使用强度与个体的孤独感关系。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使用网络的动机也不一样。目前关于人格特质与网络社交时间的影响存在着两种假设理论。一种是“富者愈富”效应(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孤独感的存在,很多研究发现,个性特征是影响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运用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人格量表中国成人版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强度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疏远、孤独感等因素联系起来,为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采用网上加线下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发放二百五十份,回收二百三十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两百零五份,有效率89.1%。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如
人口统计学变量 | 被试分类 | 频数 | 有效百分比(%) |
性别 | 男 | 97 | 47.31% |
女 | 108 | 52.68% | |
年级 | 大一 | 54 | 26.34% |
大二 | 56 | 27.32% | |
大三 | 46 | 22.44% | |
大四 | 48 | 23.41% | |
专业 | 文科 | 103 | 50.24% |
理工科 | 102 | 49.76% | |
是否独生子 | 是 | 120 | 58.54% |
否 | 85 | 41.46% | |
学生来源 | 农村 | 85 | 41.46% |
城镇 | 120 | 58.54% |
采用(
使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交强度的平均分为21.71,标准差为6.41,孤独感的总体平均分为48.63分,标准差为2.95,人格特质E和N维度的总体平均分分别为66.34和74.37,标准差分别为15.62和17.30。见
变量 | N | M | 极大值 | 极小值 | SD |
社交强度 | 205 | 21.71 | 30.00 | 6.00 | 6.41 |
孤独感 | 205 | 48.63 | 56.00 | 27.00 | 2.95 |
E特质 | 205 | 40.80 | 66.34 | 19.85 | 15.62 |
N特质 | 205 | 51.86 | 74.37 | 33.69 | 17.31 |
采用检验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和学生来源上,大学生孤独感、网络社交时间强度与人格特质是否有差异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在年级上大学生孤独感、网络社交时间强度与人格特质是否有差异采用的是方差分析法。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网络社交强度以及人格特质三个变量分别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学生生源五个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
因素 | 孤独感M ± SD | 网络社交强度M ± SD | 人格特质EM ± SD | 人格特质NM ± SD | |
性别 | 男 | 48.88 ± 2.64 | 22.16 ± 6.14 | 39.89 ± 15.80 | 52.72 ± 17.25 |
女 | 48.41 ± 3.20 | 21.31 ± 6.65 | 41.62 ± 15.49 | 51.08 ± 17.40 | |
F或t值 | t = 1.14 | t = −0.95 | t = 0.79 | F = −0.68 | |
年级 | 大一 | 48.26 ± 3.78 | 21.70 ± 6.85 | 44.02 ± 15.29 | 55.00 ± 17.38 |
大二 | 48.95 ± 2.77 | 21.41 ± 6.85 | 38.19 ± 14.74 | 48.08 ± 16.51 | |
大三 | 48.54 ± 2.60 | 22.17 ± 6.12 | 38.69 ± 16.46 | 54.42 ± 17.50 | |
大四 | 48.76 ± 2.41 | 21.61 ± 5.82 | 42.22 ± 15.82 | 51.86 ± 17.31 | |
F或t值 | F = 0.54 | F = 0.12 | F = 1.71 | F = 2.04 | |
专业 | 文科 | 48.51 ± 2.51 | 21.75 ± 6.52 | 39.69 ± 15.72 | 50.92 ± 16.95 |
理工科 | 48.76 ± 3.34 | 21.67 ± 6.34 | 41.92 ± 15.51 | 52.81 ± 17.69 | |
F或t值 | t = 0.61 | t = −0.09 | t = 1.02 | t = 0.78 | |
是否独生 | 是 | 48.70 ± 2.42 | 21.26 ± 6.67 | 41.02 ± 15.53 | 51.78 ± 17.37 |
否 | 48.53 ± 3.57 | 22.34 ± 5.99 | 40.49 ± 15.84 | 51.97 ± 17.31 | |
F或t值 | t = −0.41 | t = 1.19 | t = −0.24 | t = 0.08 | |
学生来源 | 农村 | 48.86 ± 2.67 | 21.72 ± 6.40 | 40.50 ± 15.91 | 52.34 ± 17.51 |
城镇 | 48.47 ± 3.14 | 21.70 ± 6.45 | 41.01 ± 15.48 | 51.52 ± 17.23 | |
F或t值 | t = −0.94 | t = −0.02 | t = 0.23 | t = −0.33 |
注:***、**、*分别代表 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人格特质、孤独感与网络社交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大学生网络社交强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为−0.156;p < 0.05)。其次,人格特质与孤独感以及网络社交时间强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见
变量 | 社交强度 | 孤独感 | E特质 | N特质 |
社交强度 | 1.00 (0.00***) | −0.16 (0.03**) | −0.02 (0.73) | 0.02 (0.78) |
孤独感 | −0.16 (0.03**) | 1.00 (0.00***) | −0.07 (0.32) | −0.02 (0.78) |
E特质 | −0.02 (0.728) | −0.07 (0.32) | 1.00 (0.00***) | 0.95 (0.00***) |
N特质 | 0.02 (0.787) | −0.02 (0.78) | 0.95 (0.00***) | 1.00 (0.00***) |
根据(
网络社交强度量表计分原则最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社交网站的使用强度越大(
本研究通过对205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情况进行了一个整体分析,得出了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总体现状。E特质的平均分为40.8010,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为66.34和19.85。N特质51.8574,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为74.37和33.69。说明在这两百零五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人的气质类型多为中间型和倾向型。根据前面的与人口学变量的数据,目前也并未找出人格特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不符,推测的原因可能有问卷题量太大和问卷数量偏小。
研究通过对205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强度和孤独感情况进行了一个整体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大学生网络社交强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值为−0.156;p < 0.01)。网络社交强度越强,孤独感也随之降低,验证了前文提到的补偿效应,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与被试的人格特质有关,前面提到,被试的人格类型多为倾向型和中间型。而这两种类型的人性格相对稳定,在现实社会支持不强的情况下,会通过互联网的社交资源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且因特网的匿名特性让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更安全地表达自己。
因为本人水平有限和各种方面的限制,所以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 样本量太少,以后的研究应该在更大更有代表性的样本中去考察人格、网络社交使用时间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到更广泛的结果。2) 个性理论仅限于外向性与神经性,未来可以纳入多种人格类型,比如大五人格,其维度更多,更利于从多种方面进行考察,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怎么互相影响的。3) 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对问卷的填写时间和真实性无法准确评估。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还有待深入研究。4) 本文只考虑到网络社交时间,仅仅只考虑了网络社交的一个因素,未来可以考察网络社交活动或者不同类型的网络活动和孤独感的关系是否呈现负相关,以及在此过程人格特质所发挥的作用。